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真研究2006年的高考作文,我们发现,该年高考作文已经不是以前的话题作文,而是地地道道的社会现象评论作文。再看2007年的高考作文更是稳中求变、异彩纷呈,更加贴近生活。不仅有往年作文题目所具备的社会性、哲理性和思辨性,而且又极具人文性和现实性。关注民生,却又不炒作社会热点,避免了押题、猜题现象,可谓匠心独运。2006和2007年高考作文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呢?
据出席国家高考试题中心召开的会议的老师回来说,语文试题组专家透露,为了配合国务院提出的“加快构造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任务,未来高考语文科目的出题方式将是:取消全部客观题,全是主观题,而作为主观题,又是以综合分析理解为主,以考察学生创新能力为主。总之,要让那些专靠题海战术来取胜的应试教育不再有任何市场。实际上,2006和2007年的高考作文,已经就体现了这一点,只不过它仅限于作文,没有在阅读、理解等方面的试题体现罢了。
为什么2006和2007年的高考作文会有这样的变化呢?除了上面提到的未来高考出题指导思想的因素之外,还有近几年来话题作文本身的缺陷。
话题作文的特点是:提供一则材料,让考生在这则材料中提炼出某种观点,然后以此作为文章的论点或主题去构想自己的作文,一般地说,这种话题作文文體不限,只要求写800字即可。话题作文曾经得到专家和老师的认可,认为是较为灵活的发挥考生实际水平与能力的作文方式。然而,仅仅才过两三年,全国各省都陆续出现了一些考生预先背好一篇优秀作文原封不动地转抄在试卷上得到了高分甚至满分的现象。此事一披露,人们开始怀疑话题本身的问题了。的确,话题作文存在着明显的致命伤:首先,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本身就为考生提供了作弊的投机性,因为不管我们如何搜肠刮肚,从历史典故、历史人物、寓言、传说等范围中去寻找材料,它都不会超出这样一些主题范围:理想篇、奋斗篇、人生篇、信念篇、价值篇、协作篇等。既然主题不超出这些范围,加上文体又不限,为什么不可以预先背几篇优秀作文,到考场以切头去尾的方式将别人的文章变为自己的文章呢?其次,文体不限,固然能为学生写出自己擅长的文体提供了灵活机动的余地,但也使学生只注重发展单一性的写作能力提供了不良的引导。这对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创新能力是极为不利的,因为所谓写出自己个性化作文,实际上是偏废了全面发展的写作能力。近几年,学生对作文越来越不重视,相当一批学生抗拒作文,不能不说与此有关,因为学生明白,只要在临近高考前把背的几篇作文装在头脑里,到时候临场发挥就行了。再者,话题作文已经趋于模式化,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新八股,越来越多的老师纷纷质疑,这不能不引起高考试题中心专家的注意,所以这两年的高考作文,终于出现了新的变化。
比如2006年高考作文是社会现象评论,作为一种极为固定性的文体要求,这种作文方式的前景如何呢?
首先,评论是高中写作要求中的一种文体,没有超出大纲。评论是一种议论文体,在高中几种文体写作中,是经过3年高中写作训练最能体现一个高中生的实际写作水平能力的一种文体。同时,也是文体在课堂上或者是在实践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普遍文体。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这种文体作为考察高中生的一种测试方法呢?其次,评论的对象往往是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评论本身就必须是考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就对象而言,无论哪个时代,都不会重复,这就从材料方面堵死了考生背优秀作文作弊的一切意图,同时也能考出考生的实际水平。再者,评论有多种多样的文体,如思想评论、生活评论、社会评论、文学评论、政治评论等,每年高考都可以翻新,即使重复某种文体,也不会出现雷同,因为评论的写作必须是针对具体的某种现象(问题等)而发,如果脱离了被评论的对象,文章肯定离题。由此可见,评论作为一种既能灵活考察考生实际综合应用能力又能避免考生一切作弊行为的文体,必将成为未来的高考作文方向。
既然评论文章有如此众多的意义,不难设想,不知未来哪一年,语文试题将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试卷提供一篇较长的文章,不仅所有阅读、理解、分析等综合能力都由此产生,而且,针对作文的评论,也由此产生。如果出现这种出题趋势,那么,以往高考语文三大板块结构的试题界限就将消失,高考语文试题,将真正实现引导高中语文教学朝着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新目标、既以课本为主但又不脱离社会实践的新教学模式方向转变。
据出席国家高考试题中心召开的会议的老师回来说,语文试题组专家透露,为了配合国务院提出的“加快构造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任务,未来高考语文科目的出题方式将是:取消全部客观题,全是主观题,而作为主观题,又是以综合分析理解为主,以考察学生创新能力为主。总之,要让那些专靠题海战术来取胜的应试教育不再有任何市场。实际上,2006和2007年的高考作文,已经就体现了这一点,只不过它仅限于作文,没有在阅读、理解等方面的试题体现罢了。
为什么2006和2007年的高考作文会有这样的变化呢?除了上面提到的未来高考出题指导思想的因素之外,还有近几年来话题作文本身的缺陷。
话题作文的特点是:提供一则材料,让考生在这则材料中提炼出某种观点,然后以此作为文章的论点或主题去构想自己的作文,一般地说,这种话题作文文體不限,只要求写800字即可。话题作文曾经得到专家和老师的认可,认为是较为灵活的发挥考生实际水平与能力的作文方式。然而,仅仅才过两三年,全国各省都陆续出现了一些考生预先背好一篇优秀作文原封不动地转抄在试卷上得到了高分甚至满分的现象。此事一披露,人们开始怀疑话题本身的问题了。的确,话题作文存在着明显的致命伤:首先,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本身就为考生提供了作弊的投机性,因为不管我们如何搜肠刮肚,从历史典故、历史人物、寓言、传说等范围中去寻找材料,它都不会超出这样一些主题范围:理想篇、奋斗篇、人生篇、信念篇、价值篇、协作篇等。既然主题不超出这些范围,加上文体又不限,为什么不可以预先背几篇优秀作文,到考场以切头去尾的方式将别人的文章变为自己的文章呢?其次,文体不限,固然能为学生写出自己擅长的文体提供了灵活机动的余地,但也使学生只注重发展单一性的写作能力提供了不良的引导。这对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创新能力是极为不利的,因为所谓写出自己个性化作文,实际上是偏废了全面发展的写作能力。近几年,学生对作文越来越不重视,相当一批学生抗拒作文,不能不说与此有关,因为学生明白,只要在临近高考前把背的几篇作文装在头脑里,到时候临场发挥就行了。再者,话题作文已经趋于模式化,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新八股,越来越多的老师纷纷质疑,这不能不引起高考试题中心专家的注意,所以这两年的高考作文,终于出现了新的变化。
比如2006年高考作文是社会现象评论,作为一种极为固定性的文体要求,这种作文方式的前景如何呢?
首先,评论是高中写作要求中的一种文体,没有超出大纲。评论是一种议论文体,在高中几种文体写作中,是经过3年高中写作训练最能体现一个高中生的实际写作水平能力的一种文体。同时,也是文体在课堂上或者是在实践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普遍文体。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这种文体作为考察高中生的一种测试方法呢?其次,评论的对象往往是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评论本身就必须是考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就对象而言,无论哪个时代,都不会重复,这就从材料方面堵死了考生背优秀作文作弊的一切意图,同时也能考出考生的实际水平。再者,评论有多种多样的文体,如思想评论、生活评论、社会评论、文学评论、政治评论等,每年高考都可以翻新,即使重复某种文体,也不会出现雷同,因为评论的写作必须是针对具体的某种现象(问题等)而发,如果脱离了被评论的对象,文章肯定离题。由此可见,评论作为一种既能灵活考察考生实际综合应用能力又能避免考生一切作弊行为的文体,必将成为未来的高考作文方向。
既然评论文章有如此众多的意义,不难设想,不知未来哪一年,语文试题将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试卷提供一篇较长的文章,不仅所有阅读、理解、分析等综合能力都由此产生,而且,针对作文的评论,也由此产生。如果出现这种出题趋势,那么,以往高考语文三大板块结构的试题界限就将消失,高考语文试题,将真正实现引导高中语文教学朝着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新目标、既以课本为主但又不脱离社会实践的新教学模式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