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贵州省和四川省都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山地都多,都是农业人口大省,然而近几年来四川省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贵州,人均GDP远远高于贵州,本文选取了2001-2008年的相关数据,比较分析了贵州省和四川省农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背后的成因,为提高贵州省农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消费 经济增长 贡献
Abstract : The paper is mainly about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rural consumption demand contribution to the economic growth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that of Sichuan province.
1.贵州省与四川省的农村现状比较
1.1贵州省与四川省地形地貌比较
贵州和四川同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同样是山地很多的地区,地势都是西高东低。贵州境内山地和丘陵占92.5%。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而四川西部地区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东部地区则大都位于四川盆地内。贵州和四川盆地都是少日照的地区,且水资源都很丰富。
1.2贵州省与四川省的收入比较
如表1-1所示,从2005年至2008年期间,贵州省与四川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都呈递增趋势,且差距越拉越大。
1.3贵州省和四川省公共服务比较
在表1-2中,2008年,贵州省农村人均年用电量比四川省少134.86千瓦时,贵州省农村交通运输仓储业比四川省高246.8元/户,贵州省农村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比四川省高22元/户,贵州省农村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比四川省低11元/户,贵州省卫生厕所普及率比四川省低10.2%。可见,贵州省的公共服务相比较于四川而言,还是比较低的。
1.4贵州省和四川省经济增长速度比较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这两大机遇,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努力解决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经济迅猛发展;四川省经济增长的资源性约束加剧,且在疫情和自然灾害的双重考验,经济增长缓慢;贵州经济增长速度比四川省快11.46个百分点;从2006年开始,贵州经济增长速度比四川省慢,且差距越来越小。
通过对贵州省与四川省的各方面的比较,显示贵州省与四川省有一定的相似处,一定的可比性,且四川省在各方面基本上优于贵州省。所以分析比较贵州省农村消费需求与四川省农村消费需求对生产总值的增长的贡献,分析背后的成因,对提高贵州省农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贵州省与四川省农村消费需求对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比较分析
如表2-1所示,从2001年至2008年期间,贵州省农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 大于四川省,且贵州省以及四川省农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都基本呈下降的趋势;2001年,贵州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比四川省多3.04%,贵州省农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比四川省多6.53%,也就是3.04%的农村人口比重多带来了6.53%的贡献;2002年,3.62%的农村人口比重多带来了7.02%的贡献;2003年,3.74%的农村人口比重多带来了4.78%的贡献;2004年,4.42%的农村人口比重多带来了8.53%的贡献;2005年,6.13%的农村人口比重仅多带来了4.72%的贡献;2006年, 6.84%的农村人口比重仅多带来了4.34%的贡献;2007年, 7.36%的农村人口比重仅多带来了4.90%的贡献;2008年, 8.29%的农村人口比重仅多带来了3.96%的贡献。因此2004年以前,贵州省农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绝对性的大于四川,而2005年以后,由于四川省一系列扶农强农政策的展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的优化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等,贵州省农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绝对性的小于四川。
各变量对GDP的拉动率表明GDP各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率的作用大小,作用越大拉动率越大;反之,拉动率越小。贵州省农村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率 在2003年、2005年、2006年、2008年低于四川省;所以贵州省农村消费在2003年、2005年、2006年、2008年对经济增长率的拉动作用小于四川省;究其原因是,2003年,四川省农业在克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明显,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发展民营经济;从2005年开始,全省全部免除农业税收及附加;2006年四川省农业生产条件优于贵州省,种植业以及养殖业结构的调整等,使得四川省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2008年四川省在金融危机和地震灾害的影响下,在农产品价格上涨、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和各项补贴优惠政策等有利因素的促进作用下,农业生产仍稳定增长。我们可以借鉴四川成功的经验。
贵州省农村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率在2001年、2002年、2004年、2007年大于四川省;究其原因是,2001年四川省遭受了多年罕见的自然灾害,所以四川省对GDP增长的拉动率为负;贵州省在湄潭、贵定、铜仁3县(市)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取得积极成效。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平稳发展;2002年贵州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狠抓科技兴农,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广泛使用农膜,农村沼气工程和改水改厕取得新成效,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4年四川省经济增长的资源性约束加剧,资金和煤、电、油、运偏紧,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城乡居民增收难度仍然较大,使得四川省农村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率为负;贵州受政策影响大,四川受政策影响小;贵州省启动建设了45个优质畜产品基地,发展了一批生态养殖示范小区,促进了畜牧业的较快发展,从而拉动农村消费;2007年贵州省水利建设投入大幅增长,建成一批“三小”水利工程项目,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为提高贵州省农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提出对策建议。
(1)科学发展民营经济
民营企业的起点低,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对分散、规模小、易吸纳劳动力的特点,有利于增加供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能够充分调动所有者、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四川最具发展潜力和后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四川省从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看,超过50%的有19个地区。且民营经济能吸收大量从业人员,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能丰富税源,增加财政收入;优化投资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所以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2)落实农业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抓住国家增加农业投入、拉动农村消费的机遇,足额兑现粮食综合直接补贴等农业补贴资金。科学制定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规划,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严格落实国家对耕地、农产品的保护政策,严格执行国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等惠农政策。增强民间信贷组织的自我发展服务能力。
(3)开展农业保险
2008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根据“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基本原则,在四川省各市(州)全面展开。保险品种种植业为水稻、玉米,养殖业为育肥生猪、能繁母猪、奶牛。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对于提高农业抵御灾害事故能力,保障农业和粮食安全,增强农民的风险防范能力,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水利设施建设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山地省份,耕地分散,集中连片的农田少,旱地也多为坡耕地,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贵州结合实际,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大、中、小、微并举,以中小型水利工程即“三小”为主的原则。目前全省已建成“三小”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77.6万个。“三小”水利工程多修建在水源条件不好、地势较高、地形复杂、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山区,中、小型水库覆盖不到。在这次大旱中,修建有“三小”水利工程的村,有效地缓解了旱情导致的用水困难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基地项目(项目标号:09jd029)
注释:
①农村消费对GDP的贡献= C1/Y*100%,其中 C1为农村消费,Y为GDP。
② 农村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率= ΔC1/Y*100%,其中ΔC1为农村消费的增量, Y为GDP。
参考文献:
[1]孙国锋、王家新,消费、投资、净出口与经济增长--基于江苏省数据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8年第12期.
[2]马晓河,必须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扩大农村消费,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第2期.
[3]刘朝霞,促进农村消费的几点建议,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1月.
[4]李涛强,河北农村消费与产业结构实证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3月号下(总第389期).
[5]王周火 肖成池,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特区经济,2006年8月.
[6]杨文秀,西部如何发展民营经济,西部论丛,2004年02期.
[7]赵晨 ,民营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实证研究--以江西省为例,江西师范大学,2009.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农村消费 经济增长 贡献
Abstract : The paper is mainly about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rural consumption demand contribution to the economic growth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that of Sichuan province.
1.贵州省与四川省的农村现状比较
1.1贵州省与四川省地形地貌比较
贵州和四川同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同样是山地很多的地区,地势都是西高东低。贵州境内山地和丘陵占92.5%。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而四川西部地区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东部地区则大都位于四川盆地内。贵州和四川盆地都是少日照的地区,且水资源都很丰富。
1.2贵州省与四川省的收入比较
如表1-1所示,从2005年至2008年期间,贵州省与四川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都呈递增趋势,且差距越拉越大。
1.3贵州省和四川省公共服务比较
在表1-2中,2008年,贵州省农村人均年用电量比四川省少134.86千瓦时,贵州省农村交通运输仓储业比四川省高246.8元/户,贵州省农村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比四川省高22元/户,贵州省农村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比四川省低11元/户,贵州省卫生厕所普及率比四川省低10.2%。可见,贵州省的公共服务相比较于四川而言,还是比较低的。
1.4贵州省和四川省经济增长速度比较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这两大机遇,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努力解决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经济迅猛发展;四川省经济增长的资源性约束加剧,且在疫情和自然灾害的双重考验,经济增长缓慢;贵州经济增长速度比四川省快11.46个百分点;从2006年开始,贵州经济增长速度比四川省慢,且差距越来越小。
通过对贵州省与四川省的各方面的比较,显示贵州省与四川省有一定的相似处,一定的可比性,且四川省在各方面基本上优于贵州省。所以分析比较贵州省农村消费需求与四川省农村消费需求对生产总值的增长的贡献,分析背后的成因,对提高贵州省农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贵州省与四川省农村消费需求对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比较分析
如表2-1所示,从2001年至2008年期间,贵州省农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 大于四川省,且贵州省以及四川省农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都基本呈下降的趋势;2001年,贵州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比四川省多3.04%,贵州省农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比四川省多6.53%,也就是3.04%的农村人口比重多带来了6.53%的贡献;2002年,3.62%的农村人口比重多带来了7.02%的贡献;2003年,3.74%的农村人口比重多带来了4.78%的贡献;2004年,4.42%的农村人口比重多带来了8.53%的贡献;2005年,6.13%的农村人口比重仅多带来了4.72%的贡献;2006年, 6.84%的农村人口比重仅多带来了4.34%的贡献;2007年, 7.36%的农村人口比重仅多带来了4.90%的贡献;2008年, 8.29%的农村人口比重仅多带来了3.96%的贡献。因此2004年以前,贵州省农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绝对性的大于四川,而2005年以后,由于四川省一系列扶农强农政策的展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的优化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等,贵州省农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绝对性的小于四川。
各变量对GDP的拉动率表明GDP各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率的作用大小,作用越大拉动率越大;反之,拉动率越小。贵州省农村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率 在2003年、2005年、2006年、2008年低于四川省;所以贵州省农村消费在2003年、2005年、2006年、2008年对经济增长率的拉动作用小于四川省;究其原因是,2003年,四川省农业在克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明显,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发展民营经济;从2005年开始,全省全部免除农业税收及附加;2006年四川省农业生产条件优于贵州省,种植业以及养殖业结构的调整等,使得四川省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2008年四川省在金融危机和地震灾害的影响下,在农产品价格上涨、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和各项补贴优惠政策等有利因素的促进作用下,农业生产仍稳定增长。我们可以借鉴四川成功的经验。
贵州省农村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率在2001年、2002年、2004年、2007年大于四川省;究其原因是,2001年四川省遭受了多年罕见的自然灾害,所以四川省对GDP增长的拉动率为负;贵州省在湄潭、贵定、铜仁3县(市)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取得积极成效。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平稳发展;2002年贵州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狠抓科技兴农,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广泛使用农膜,农村沼气工程和改水改厕取得新成效,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4年四川省经济增长的资源性约束加剧,资金和煤、电、油、运偏紧,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城乡居民增收难度仍然较大,使得四川省农村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率为负;贵州受政策影响大,四川受政策影响小;贵州省启动建设了45个优质畜产品基地,发展了一批生态养殖示范小区,促进了畜牧业的较快发展,从而拉动农村消费;2007年贵州省水利建设投入大幅增长,建成一批“三小”水利工程项目,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为提高贵州省农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提出对策建议。
(1)科学发展民营经济
民营企业的起点低,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对分散、规模小、易吸纳劳动力的特点,有利于增加供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能够充分调动所有者、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四川最具发展潜力和后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四川省从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看,超过50%的有19个地区。且民营经济能吸收大量从业人员,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能丰富税源,增加财政收入;优化投资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所以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2)落实农业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抓住国家增加农业投入、拉动农村消费的机遇,足额兑现粮食综合直接补贴等农业补贴资金。科学制定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规划,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严格落实国家对耕地、农产品的保护政策,严格执行国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等惠农政策。增强民间信贷组织的自我发展服务能力。
(3)开展农业保险
2008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根据“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基本原则,在四川省各市(州)全面展开。保险品种种植业为水稻、玉米,养殖业为育肥生猪、能繁母猪、奶牛。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对于提高农业抵御灾害事故能力,保障农业和粮食安全,增强农民的风险防范能力,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水利设施建设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山地省份,耕地分散,集中连片的农田少,旱地也多为坡耕地,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贵州结合实际,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大、中、小、微并举,以中小型水利工程即“三小”为主的原则。目前全省已建成“三小”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77.6万个。“三小”水利工程多修建在水源条件不好、地势较高、地形复杂、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山区,中、小型水库覆盖不到。在这次大旱中,修建有“三小”水利工程的村,有效地缓解了旱情导致的用水困难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基地项目(项目标号:09jd029)
注释:
①农村消费对GDP的贡献= C1/Y*100%,其中 C1为农村消费,Y为GDP。
② 农村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率= ΔC1/Y*100%,其中ΔC1为农村消费的增量, Y为GDP。
参考文献:
[1]孙国锋、王家新,消费、投资、净出口与经济增长--基于江苏省数据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8年第12期.
[2]马晓河,必须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扩大农村消费,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第2期.
[3]刘朝霞,促进农村消费的几点建议,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1月.
[4]李涛强,河北农村消费与产业结构实证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3月号下(总第389期).
[5]王周火 肖成池,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特区经济,2006年8月.
[6]杨文秀,西部如何发展民营经济,西部论丛,2004年02期.
[7]赵晨 ,民营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实证研究--以江西省为例,江西师范大学,2009.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