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初琴学思想及其历史影响研究

来源 :宗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iaini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初正一道第43代天师张宇初与古琴有着不解之缘.他自幼嗜琴,喜与琴士交,凡遇操缦者必登门叩访.出于对琴的喜爱,张宇初积极思索其哲学意义与文化内涵,形成颇具特色的琴学思想,即弹琴要在"得性情之正",琴有修身立德、怡情养性的乐教功用.基于此,他将弹琴作为道教徒修身、悟道的应修技艺之一,在《道门十规》中要求门人弟子在闲暇时抚琴自娱.这一规定促使能琴的道士不断增多,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道家琴"的发展.
其他文献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通过国家资源输入弥补乡村资源流失,补足乡村发展短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意味着将更多资源输入乡村.如何在国家资源输入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是关乎乡村振兴成效的一个关键问题.但国家资源输入与乡村治理能力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国家资源输入并不必然带来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由此,构建资源承接和治理能力提升的机制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
段赤城本主信仰,源于大理地域社会的斩蟒英雄神话与历史记忆,有关段赤城"故事"的社会历史记忆,大量保存于文物碑铭、历代地方文献、民间传说和村落祭祀仪式之中.对段赤城信仰文化遗存、云南地方文献中段赤城叙事、段赤城信仰与庙宇分布的系统梳理与考察,厘清了段赤城在地方传统与国家祀典的互构中"由人而圣,由圣而神"的神化历程.植根于大理地域文化的段赤城信仰,为白族本主信仰的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是理解大理地域文化起源、形成与发展的新视角.
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指引南岳僧道联合抗日.南岳僧众在周恩来"上马杀贼、下马学佛"的理念指导下,打破思想藩篱,组建"南岳佛教救国协会",南岳道教界深受感染参与其中;叶剑英提议将协会名称中的"佛教"改为"佛道","救国"改为"救难",激励僧道更加团结抗日,彰显宗教救难本怀,还为国际佛道教形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消除了疆土界限.南岳僧道的抗日行动受到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严重阻碍,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支持、激励他们智勇抗日,为抗战取得最终胜利作出积极贡献.
平盖治约形成于西晋到刘宋之间,形成之初,其治地位于犍为郡武阳县.后因县域变革,该地新辖彭山和新津二地,以致后世文献出现"新津说"和"彭山说"两种观点.以南宋为界,之前文献多称"平盖治",以后则称"平盖观".彭山平盖观于明永乐年间被重建,其具体位置在今彭山区观音街道龙门桥村附近,现已难觅旧迹.刘浩然,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20级博士研究生.
本文从环境美学角度考察道教驭水实践的双重表述.从宗教仪式到文学文本,道教驭水实践的表述重点经历了由人神关系、人人关系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和转变.论文通过透视这一套融现实目的、审美态度与道德精神于一体的文化生态系统,旨在揭示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
唐宋是中土和域外星宿思想互动的重要时期.本文通过对《太上洞神五星赞》《太上洞神五星诸宿日月混常经》《洞渊集》《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经》的考察,认为唐宋道教一方面传承、改造北斗、二十八宿、分野等中国传统星学思想,另一方面又在对外来九曜理论存留(如星宿所主吉凶或星曜神形特征等)一定域外身份标识的前提下,通过中外禳星方法的拼接以及星神服饰、法器等的改换,塑造出道教本位的星宿理论与禳星之法.及至南宋金元,中外星宿(神)已在道教文本和图像系统中落位,成为道教神仙谱系、道法仪式中的常见成员.不同源头的星宿元素最终在道教文
禅宗是佛教吸收包括道家思想在内的产物,而又反过来深刻地影响了道教的开展.如果说禅宗是佛教的中国化,道的禅化所形成的亦禅亦道的理论形态则是禅宗的进一步本土化.宋末元初道士李道纯通过以禅明道的方式,几近全盘借鉴禅家的言说与思维方式以彰显道教性命双修之理,在促进禅学与道教思想深度融通的同时,使唐宋之际兴起的道教内丹性命学在宋元之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
佛教的慈悲意涵深厚,不仅包涵世间的仁爱、同情等伦理道德,更具有超越性的内涵,这便是与毕竟空相应的大慈大悲.毕竟空可从无性、无相、无我、无常四个维度进行理解,毕竟空的这四个方面本身便蕴含着慈悲的价值取向.无性无相揭示了万物的缘起性与平等性,奠定了慈悲的理论基础;无常无我揭示了人类的生存现状,反应了慈悲的现实需要.而与毕竟空相应的大慈大悲,超越了世间的取相分别与二元对立,实现了慈悲的清净广大.
“十部妙经”是“元始旧经”在出世最初就提出的观念 ,一方面它把具有宇宙本源意义的《灵宝五篇真文》看成是“元始旧经”的神圣来源和教义思想的基础 ,另一方面又极力强调“元始旧经”本身属于“十部妙经三十六卷”的内在结构.这种观念对“元始旧经”整个创作过程都产生了极为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自南朝陆修静以来 ,道教也强调“十部妙经”本身属于一种具有深刻内在关联和逻辑性的经典体系.“十部妙经”观念关系到如何从整体上认识“元始旧经”的教义思想及其在中古道教史上的地位等重要问题 ,同时也关系到古灵宝经研究的基本方法问题 ,并
帝师八思巴在元初享有至高政教地位,仁宗、英宗朝更推行国家帝师祭祀制度.期间帝师祭祀与蒙古字学的结合,以功利的实用性使其在民间得到维持和确认,地方层级在消解其政教意味的同时对其重新进行文化阐释.明初文人对历史的接受本具有通达的胸襟,明中后期朝贡制度的弊端引发社会对藏传佛教僧人的普遍反感,帝师祭祀及祀主八思巴作为历史权力象征因此遭到批判.阻碍元明文人对帝师祭祀的接受主要缘于儒释身份的隔膜和利益需求差异等现实困境,诸多社会事件亦促成偏见的形成.清代则更多将问题的焦点转向释儒之争,以此寻求道统的稳固与唯一,帝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