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并购 黎明前的暗夜

来源 :投资与合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ew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眼全球,中国公司并购欧洲企业的势头无论数量还是规模已明显陷入停滞。资产抛售已经停止,对于中资企业中的新手以及不太可能实施自救的多数欧洲公司来说,大手笔的并购交易独具吸引力。因此,越来越多焦急不堪的并购公司现在开始从那些具有长远利益的交易中寻求安慰,尽管这些交易更难找到并达成。
  正所谓欲速则不达,企业间优势资源的融合至关重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双方多年磨合。只有高度透明才能为中国躁动的市场扩张和产品推广注入新的活力。并购完成后,内部沟通模式绝不会水到渠成、一帆风顺。能量的积蓄需要信心、信任和共同愿景,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艰苦劳动构建。2011年上半年,并购领域发生大逆转。从全球视角来看,并购案例数量同比下降17%,并购金额总计463亿美元,这标志着自2003年以来,并购行业持续向好的涨势破天荒地受阻。2011年中资企业出境并购共完成并购16起,相比之下,2010年交易案例为39起,跌势显著。
  然而,并购交易金额下滑程度更甚。排除单笔超过1亿美元的大宗交易, 2011年上半年7笔披露金额的并购总计1.104亿美元(其中6笔交易未披露金额)。相比之下,2010年披露次大宗并购18起,价值20亿美元。更具象征意义的是,披露交易的平均规模从1.233亿美元暴跌至1580万美元。考虑到未披露并购规模更小些,2010年实际平均规模可能远低于1亿美元,极为可能约5000-6000万美元(约15笔交易规模未披露)。
  中小企业在今后进行跨国交易时会面临更多的困境,这种现象并不是中国的特例。当西方公司有意并购中国公司时,同样会面临模式不对称的问题。起初,由于监管障碍和缺乏本土政治、经济关系,小企业会被淘汰出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专门协助跨国并购的中介资源的涌现,中小企业正在逐步参与到跨国并购交易之中。
  一些媒体和实践者天真地预计2011年和2012年将出现中欧并购大爆发,但是中资监管机构已经明显感觉到不可控的并购狂潮不太可能发生。中小企业势必将参与进来,因此,并购行业需要专业的辅助行业建设。如果一切顺利,中国海外并购图景很可能再次经历繁荣期。但是,寻找并购的过程将不同以往,比2008-2009年交易驱动的狂热行为更具战略目标。
  如果不是唯一途径,收购也通常是中资企业进入欧洲市场的最佳策略。在理性者眼中,进入增长率低、劳动和资本成本高、成熟的客户市场令人畏惧。由于市场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此很多大型跨国企业很难获得他们预期的投资规模。如果这些入市者能够获得良好的咨询服务,他们应该意识到他们需要几年才能实现收支平衡,根深蒂固的竞争强度很可能将无限地消耗母公司的资源。
  更最重要的是,欧洲企业进行企业并购,能够帮助中资企业扩大规模,满足这些中资企业的目标,进而实现全球化。
  欧洲企业进行企业并购,对于某些行业独具吸引力。中欧并购成功故事中的主角,不管现在还是未来,一直会是精密机械、先进机床、自动化、传统和新能源以及医药等行业。在这些领域,欧洲企业发展的脚步走得更远,因此,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可以获得更多的先进知识,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的繁荣,同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快速实现商品化。
其他文献
2003年以来,也就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界首市大力实施“双轮”驱动和“四化”同步战略,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全市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大发展、大突破、大跨越.这十年,是界首
采用不同单元类型建立了筒体开孔接管的有限元模型,基于JB4732《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进行了强度分析,考察了接管角焊缝的影响。研究发现,与采用GB150的等面积补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