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意即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是将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教育手段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
该模式课程准入宽,可被多人注册选课。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人有学习意向,有一台联网电脑,就可以注册慕课学习。注册后,学生可以在线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并提交作业,学生间、师生间讨论互动,教师批改作业并反馈,参加测试,形成了完整的教学流程。
2013年,国内多所大学共建中国高校教育平台。2014年,全国182所医学高等院校联合成立全国性、开放性、非营利性的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标志着首家医学教育慕课平台建设正式启动。目前,国内已建成慕课网、好大学在线、极课学院、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爱课网、上海高校课程中心、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人卫慕课)、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以及网易(云课堂)、超星(泛雅)等慕课平台。
慕课这一创新型教学方式的走红,使中国传统医学的课堂教学借助互联网手段,走向了更大的空间。中医药院校的慕课教学实践展示了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风采,成为扩大中医药学术影响的重要手段。北京中医药大学于2015年制作首批慕课3门,登陆中国大学MOOC网,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主讲教师之一,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与中药合理用药研究方向的林志健副教授参与制作的中药安全用药导论课程正是该校推送的首批慕课。2017年中药安全用药导论慕课被评为教育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林志健从事临床中药学教学与科研,开展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的基础研究,科研方向稳定,具有中药学、药理学复合型知识结构,熟悉尿酸、糖脂代谢等疾病的病理与药物防治研究,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等多项科研课题;先后参与科技部“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973”计划、“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20余项课题研究。发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等期刊SCI论文5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2篇);参与编写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临床中药药物治疗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临床中药学”、北京市精品教材“中药不良反应与警戒概论”“应用中药学”等教材5部;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排名第三)。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秘书,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信息与大数据分会副秘书长。
“我称不上学者,但我坚信自己是一名中医药科学工作者。”林志健说。
在林志健看来,自己的工作很单纯也很朴素,就是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与科研。
林志健认为,临床中药学是中医学与中药学的桥梁学科,其宗旨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促進合理用药,顺应当前医疗改革提倡药学服务的新形势。随着国家医改的深入,“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程化药学服务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药物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关注疗效的同时,也更加重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林志健选择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围绕临床中药学关注点,开展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研究与中药安全合理应用研究。
林志健进行的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研究,探讨中药防治高尿酸血症等代谢疾病的有效性基础。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发生改变,慢性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一方面,代谢性疾病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可显著增加心血管风险。另一方面,罹患代谢性疾病的人数日益增多,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当今社会人类健康的常见重大疾病之一,引起了学术界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研究关注高尿酸血症及其相关代谢疾病的中医药防治,旨在寻求安全、有效防治高尿酸血症等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中药治疗方法。
中药安全合理应用研究则侧重于临床中药学服务的应用研究,关注中药临床应用的安全问题。近期社会热点“马兜铃酸导致肝癌”的文章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其实中药是否安全、有效,甚至该存废与否都一直是中医药支持者和反对者争论的焦点。
林志健说:“对待这个争论,中医药人应该理性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首先,正视用药安全问题是每一位医药工作者的基本职业素质。“我国古人就这样做了,不然何来‘十八反’‘十九畏’?但是,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西医学在安全用药领域取得的成果是我们中医药工作者重要的学习参考。你可以说凭借现有科技手段,研究清楚动辄复方的中药还存在许多困难,但该做的总是要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所以,作为身处中药科研一线的林志健,能切身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责任,以至紧迫感。
“因为我们需要对广大的用药人群负责,甚至可以说是为国人和全世界相信中药、使用中药的人负责,我们必须拿出好的东西交给大家。对于各种质疑,鞭策的也好,恶意的也好,中医药人要有则改之,无则正世人视听,告诉大家中医、中药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哪些是我们的优势,哪些是局限,还有哪些是需要改革以适应现在社会的需求?”
用药安全问题重视再多都不过分,西药如此,中药也是如此。无论研究方向侧重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应用研究,都要回归临床、服务临床。林志健的两个研究方向也是体现科研与临床应用的互补,基础科学研究要向中药临床安全与合理应用转化。
以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与科研为工作重点,林志健在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张冰教授的带领下,重视中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基础研究,持续开展临床中药学的教育教学,规范临床中药师的培养与继续教育,从基础研究、临床药学服务和用药终端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提升中药安全合理应用水平,为大众放心使用中药保驾护航。
高等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三大核心使命: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服务社会。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给予了厚望,也为中医药领域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厚条件和机遇。林志健说:“身处科技工作者的春天,作为国家众多中医药科研、教学工作者中一员,我能做的就是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在教学与科研上努力探索创新。”
该模式课程准入宽,可被多人注册选课。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人有学习意向,有一台联网电脑,就可以注册慕课学习。注册后,学生可以在线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并提交作业,学生间、师生间讨论互动,教师批改作业并反馈,参加测试,形成了完整的教学流程。
2013年,国内多所大学共建中国高校教育平台。2014年,全国182所医学高等院校联合成立全国性、开放性、非营利性的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标志着首家医学教育慕课平台建设正式启动。目前,国内已建成慕课网、好大学在线、极课学院、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爱课网、上海高校课程中心、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人卫慕课)、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以及网易(云课堂)、超星(泛雅)等慕课平台。
慕课这一创新型教学方式的走红,使中国传统医学的课堂教学借助互联网手段,走向了更大的空间。中医药院校的慕课教学实践展示了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风采,成为扩大中医药学术影响的重要手段。北京中医药大学于2015年制作首批慕课3门,登陆中国大学MOOC网,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主讲教师之一,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与中药合理用药研究方向的林志健副教授参与制作的中药安全用药导论课程正是该校推送的首批慕课。2017年中药安全用药导论慕课被评为教育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林志健从事临床中药学教学与科研,开展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的基础研究,科研方向稳定,具有中药学、药理学复合型知识结构,熟悉尿酸、糖脂代谢等疾病的病理与药物防治研究,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等多项科研课题;先后参与科技部“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973”计划、“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20余项课题研究。发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等期刊SCI论文5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2篇);参与编写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临床中药药物治疗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临床中药学”、北京市精品教材“中药不良反应与警戒概论”“应用中药学”等教材5部;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排名第三)。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秘书,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信息与大数据分会副秘书长。
“我称不上学者,但我坚信自己是一名中医药科学工作者。”林志健说。
在林志健看来,自己的工作很单纯也很朴素,就是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与科研。
林志健认为,临床中药学是中医学与中药学的桥梁学科,其宗旨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促進合理用药,顺应当前医疗改革提倡药学服务的新形势。随着国家医改的深入,“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程化药学服务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药物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关注疗效的同时,也更加重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林志健选择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围绕临床中药学关注点,开展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研究与中药安全合理应用研究。
林志健进行的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研究,探讨中药防治高尿酸血症等代谢疾病的有效性基础。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发生改变,慢性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一方面,代谢性疾病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可显著增加心血管风险。另一方面,罹患代谢性疾病的人数日益增多,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当今社会人类健康的常见重大疾病之一,引起了学术界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研究关注高尿酸血症及其相关代谢疾病的中医药防治,旨在寻求安全、有效防治高尿酸血症等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中药治疗方法。
中药安全合理应用研究则侧重于临床中药学服务的应用研究,关注中药临床应用的安全问题。近期社会热点“马兜铃酸导致肝癌”的文章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其实中药是否安全、有效,甚至该存废与否都一直是中医药支持者和反对者争论的焦点。
林志健说:“对待这个争论,中医药人应该理性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首先,正视用药安全问题是每一位医药工作者的基本职业素质。“我国古人就这样做了,不然何来‘十八反’‘十九畏’?但是,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西医学在安全用药领域取得的成果是我们中医药工作者重要的学习参考。你可以说凭借现有科技手段,研究清楚动辄复方的中药还存在许多困难,但该做的总是要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所以,作为身处中药科研一线的林志健,能切身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责任,以至紧迫感。
“因为我们需要对广大的用药人群负责,甚至可以说是为国人和全世界相信中药、使用中药的人负责,我们必须拿出好的东西交给大家。对于各种质疑,鞭策的也好,恶意的也好,中医药人要有则改之,无则正世人视听,告诉大家中医、中药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哪些是我们的优势,哪些是局限,还有哪些是需要改革以适应现在社会的需求?”
用药安全问题重视再多都不过分,西药如此,中药也是如此。无论研究方向侧重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应用研究,都要回归临床、服务临床。林志健的两个研究方向也是体现科研与临床应用的互补,基础科学研究要向中药临床安全与合理应用转化。
以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与科研为工作重点,林志健在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张冰教授的带领下,重视中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基础研究,持续开展临床中药学的教育教学,规范临床中药师的培养与继续教育,从基础研究、临床药学服务和用药终端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提升中药安全合理应用水平,为大众放心使用中药保驾护航。
高等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三大核心使命: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服务社会。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给予了厚望,也为中医药领域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厚条件和机遇。林志健说:“身处科技工作者的春天,作为国家众多中医药科研、教学工作者中一员,我能做的就是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在教学与科研上努力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