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书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如今,学校图书馆人均20册以上藏书已经成为了学校的标准配置,但使用情况并不令人乐观。小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课时排得满满的,学生难以抽出时间去图书馆参与阅读活动。执行借书证制度后,学生借阅活动主要在课外,图书的流通效益仍然十分有限。因为这样的借阅,立足“课外”,是课堂一种补充,是语文教学之外的游击战。图书馆类似于一种奢侈的摆设。近年来,我校采取一系列措施,打开书籍流动的阀门,彰显图书的课程价值。图书进入了日常课堂,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有机会、有时间、有兴趣去亲近图书,使图书真正成为学生的图书,成为学生的财富。
一、创建主题学习馆
原先我校图书馆馆藏图书的分类,基本套用了大学图书馆的思路,是按哲学、政治、经济等名目摆放的。图书摆放森严,书架之间仅能供两人并排而行,学生踮起脚来也无法看清上层图书的书名。这样的分类和摆放,对于以形象思维见长的小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于是,我校于2008年创建了主题学习馆。
主题学习馆占地400多平方米,其中电子阅览室一间,普通阅览室8间。图书按主题摆放。主题图书专柜共有5000余种3万余册图书,设置了11个主题,每面墙都是—组书柜,一组书柜便是一个大主题,如“名人足迹”“金色童年”“艺术殿堂”“烽火硝烟”“动物世界”“小说天地”等等。大主题下又分设多个二级、三级小主题。书柜上方有展板,展示学生在主题研究过程中搜集的主题图文。书柜下方是学生的主题档案柜,专门陈列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文件夹,全校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文件夹。这样的文件夹,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一本新书。翻阅同学的文件夹,也是在参阅别人的学习过程,了解别人的学习方法,感受别人的学习情趣。文件夹陈列于此,既是肯定和激励,也是交流和唤醒。书柜之间配有阅览用的长桌和方凳,每张长桌上有10多本字典、词典。每桌可围坐20余名学生。主题学习馆外墙上有醒目的海报宣传栏,每月向学生发布15种新书信息。主题学习馆室内外装饰方案的设计,包括图书主题名称的确定,都是在反复征集学生建议的基础上确定的。
主题学习馆全天开放,为各学科服务。每班每周安排两节读书课,由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进馆阅读。此外,数学、英语、科学、体育、艺术类教师也结合本学科内容带着学生进馆进行主题阅读和研究性学习。有时他们在教学中形成研究或阅读的主题,带着学生去主题学习馆阅读;有时把一些合适的书籍借回去,在班上带着学生研究、阅读。
学生的阅读成果采取定时和专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展览。全校学生每学期期中和期末集中展览两次。每个班级或年级可以结合各自研究的主题在相应的时间内在馆内进行专题展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了读书小报,还有日记、书画作品、手工制作、图片、报告等;同时,我们还定期举办学生和教师的个人作品展。每一次展览,学校都组织学生、家长进行参观。展览结束后,所有资料均整理成册,加上封面、目录、说明等留在学习馆作为馆藏图书的一部分。
二、充实班级书柜
学校图书馆、学生家庭中的藏书很多。我们在每班教室建设了班级书柜,让“藏”书变成“活”书,让个人的书成为大家可以分享的财富。
我校38个教学班,每班都设置有能容纳300多册图书的班级书柜。班级书柜的图书一半由学校装备,以学生年龄、图书类别、内容等为依据,将各类图书搭配起来,分成若干组,使每组的200余册图书成为“营养套餐”,分配到班级书柜。另一半则由学生将自己喜爱的图书推荐到班上,与同学交流、分享。班级书柜中的学校“配餐”部分,在班与班之间半学期交换一次。学生自己推荐部分每学期更换一次。如果说藏书室是“仓库”和“中转站”,那么班级书柜则是“营业所”,每个教室都变成了阅览室。
班级书柜中书的借阅实行“公约”管理,没有专门管理员,无需登记。一学期中,学生想什么时候拿就什么时候拿,想什么时候还就什么时候还。早晨到校,可以看;中午休息,可以看;放假时间,可以带回去看。图书坏了,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图书修补综合实践活动,大家拿来针线、胶水,一本一本,一页一页,仔仔细细,既学补书,也学做人。学期末,发现图书少了,班干部召开班队活动,找原因,讲道理,寻对策。没几天,有些书又回来了,有些书换成了新的。
三、实施图书漂流计划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全是单篇短章”,只读课本上的文字,“老是局促在小规模的氛围之中,魄力也就不大了”。学生没有整本书阅读的实践,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难以学会阅读。当下,整本书的阅读已开始进入课堂,它丰富了课程内容,改善了课程结构。但书籍从何来,阅读时间如何安排,教师怎样进行指导,都是值得探索的问题。为此,我校实施图书漂流计划,让整本书的教学走入语文课堂。
学校组织各学科教师从儿童的视角、儿童的需求出发,拟定了整本书采购书目,为每个年级添置了10种图书(包括文学类、科学类、艺术类、百科类等),每种60本,以保证班上学生人手一本,每套图书每月漂流一次,一班读完,给二班;二班读完,给三班……图书始终在漂,学生始终在读。
漂流期间,由于师生共读一本书,可以随时随地,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阅读感悟。教师指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及时地记录下来,大家通过随时翻看同伴的读书笔记,达到互补交流的状态。在这样的氛围中,不爱读书的学生也能静静地坐着看书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了,日常的交流话题更“书香”化了。
因为全班学生共读一本书,形式多样的班级书会成了学生最喜欢的课,说、唱、演、画,分享心得,讨论观点,妙趣横生。班级书会也使教学研究有了一个新的载体。为了开好班级书会,同一年级里的教师轮流公开执教,导读课、交流课、方法指导课、汇报课、表演课……全体教师听课、评课,撰写教学反思,努力提高班级读书会的实效。
校园藏书、家庭藏书、学生手中正在阅读的书籍,这些都是极其丰富的课程资源。如何整合这些课程资源,让它们发挥最大的效益,为学生素养的提升服务,任重而道远。我校以图书流转方式的变革为基点,丰富了阅读教学的方式,改变了师生的阅读生活。书香浸润着孩子的童年。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
一、创建主题学习馆
原先我校图书馆馆藏图书的分类,基本套用了大学图书馆的思路,是按哲学、政治、经济等名目摆放的。图书摆放森严,书架之间仅能供两人并排而行,学生踮起脚来也无法看清上层图书的书名。这样的分类和摆放,对于以形象思维见长的小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于是,我校于2008年创建了主题学习馆。
主题学习馆占地400多平方米,其中电子阅览室一间,普通阅览室8间。图书按主题摆放。主题图书专柜共有5000余种3万余册图书,设置了11个主题,每面墙都是—组书柜,一组书柜便是一个大主题,如“名人足迹”“金色童年”“艺术殿堂”“烽火硝烟”“动物世界”“小说天地”等等。大主题下又分设多个二级、三级小主题。书柜上方有展板,展示学生在主题研究过程中搜集的主题图文。书柜下方是学生的主题档案柜,专门陈列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文件夹,全校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文件夹。这样的文件夹,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一本新书。翻阅同学的文件夹,也是在参阅别人的学习过程,了解别人的学习方法,感受别人的学习情趣。文件夹陈列于此,既是肯定和激励,也是交流和唤醒。书柜之间配有阅览用的长桌和方凳,每张长桌上有10多本字典、词典。每桌可围坐20余名学生。主题学习馆外墙上有醒目的海报宣传栏,每月向学生发布15种新书信息。主题学习馆室内外装饰方案的设计,包括图书主题名称的确定,都是在反复征集学生建议的基础上确定的。
主题学习馆全天开放,为各学科服务。每班每周安排两节读书课,由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进馆阅读。此外,数学、英语、科学、体育、艺术类教师也结合本学科内容带着学生进馆进行主题阅读和研究性学习。有时他们在教学中形成研究或阅读的主题,带着学生去主题学习馆阅读;有时把一些合适的书籍借回去,在班上带着学生研究、阅读。
学生的阅读成果采取定时和专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展览。全校学生每学期期中和期末集中展览两次。每个班级或年级可以结合各自研究的主题在相应的时间内在馆内进行专题展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了读书小报,还有日记、书画作品、手工制作、图片、报告等;同时,我们还定期举办学生和教师的个人作品展。每一次展览,学校都组织学生、家长进行参观。展览结束后,所有资料均整理成册,加上封面、目录、说明等留在学习馆作为馆藏图书的一部分。
二、充实班级书柜
学校图书馆、学生家庭中的藏书很多。我们在每班教室建设了班级书柜,让“藏”书变成“活”书,让个人的书成为大家可以分享的财富。
我校38个教学班,每班都设置有能容纳300多册图书的班级书柜。班级书柜的图书一半由学校装备,以学生年龄、图书类别、内容等为依据,将各类图书搭配起来,分成若干组,使每组的200余册图书成为“营养套餐”,分配到班级书柜。另一半则由学生将自己喜爱的图书推荐到班上,与同学交流、分享。班级书柜中的学校“配餐”部分,在班与班之间半学期交换一次。学生自己推荐部分每学期更换一次。如果说藏书室是“仓库”和“中转站”,那么班级书柜则是“营业所”,每个教室都变成了阅览室。
班级书柜中书的借阅实行“公约”管理,没有专门管理员,无需登记。一学期中,学生想什么时候拿就什么时候拿,想什么时候还就什么时候还。早晨到校,可以看;中午休息,可以看;放假时间,可以带回去看。图书坏了,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图书修补综合实践活动,大家拿来针线、胶水,一本一本,一页一页,仔仔细细,既学补书,也学做人。学期末,发现图书少了,班干部召开班队活动,找原因,讲道理,寻对策。没几天,有些书又回来了,有些书换成了新的。
三、实施图书漂流计划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全是单篇短章”,只读课本上的文字,“老是局促在小规模的氛围之中,魄力也就不大了”。学生没有整本书阅读的实践,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难以学会阅读。当下,整本书的阅读已开始进入课堂,它丰富了课程内容,改善了课程结构。但书籍从何来,阅读时间如何安排,教师怎样进行指导,都是值得探索的问题。为此,我校实施图书漂流计划,让整本书的教学走入语文课堂。
学校组织各学科教师从儿童的视角、儿童的需求出发,拟定了整本书采购书目,为每个年级添置了10种图书(包括文学类、科学类、艺术类、百科类等),每种60本,以保证班上学生人手一本,每套图书每月漂流一次,一班读完,给二班;二班读完,给三班……图书始终在漂,学生始终在读。
漂流期间,由于师生共读一本书,可以随时随地,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阅读感悟。教师指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及时地记录下来,大家通过随时翻看同伴的读书笔记,达到互补交流的状态。在这样的氛围中,不爱读书的学生也能静静地坐着看书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了,日常的交流话题更“书香”化了。
因为全班学生共读一本书,形式多样的班级书会成了学生最喜欢的课,说、唱、演、画,分享心得,讨论观点,妙趣横生。班级书会也使教学研究有了一个新的载体。为了开好班级书会,同一年级里的教师轮流公开执教,导读课、交流课、方法指导课、汇报课、表演课……全体教师听课、评课,撰写教学反思,努力提高班级读书会的实效。
校园藏书、家庭藏书、学生手中正在阅读的书籍,这些都是极其丰富的课程资源。如何整合这些课程资源,让它们发挥最大的效益,为学生素养的提升服务,任重而道远。我校以图书流转方式的变革为基点,丰富了阅读教学的方式,改变了师生的阅读生活。书香浸润着孩子的童年。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