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双循环”格局下的产业链创新发展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jinyi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是党中央积极应对全球形势新变化新挑战,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苏州作为经济大市、制造强市,必须在此新格局中主动应对、积极作为、全面融入,“危”中创“机”,探索打造“产业链双循环创新示范城市”,着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续写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苏州产业链发展现状与特点
  苏州坚持高位谋划、前瞻布局,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积极参与产业分工协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形成了具有苏州特色的产业链优势。
  稳定性突出。苏州拥有16万家工业企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连续七年稳定在3万亿元以上,是全国前三大工业城市。苏州制造业体系较为完备,在41个工业大类中覆盖了其中的35个,涉及167个工业中类、489个工业小类,具备全球范围内较强的垂直整合实力。近年来,新型显示行业引入大批上下游及相关配套企业,初步形成较为完整产业链,成为苏州新的核心产业;纺织行业主动向产业链下游延伸。
  外向性鲜明。苏州以产业链“链接”全球,吸引约1.7万家外资企业,累计实际使用外资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今年上半年,实际使用外资78.28亿美元、增长151.6%。进出口总额连续多年保持在3000亿美元以上,出口结构逐步转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其中机电产品占全市出口的78.6%。“走出去”稳步发展,累计境外投资项目2080个,遍布全球100个国家和地区,中方协议投资额超270亿美元,继续保持江苏省领先位次。
  竞争性较强。产业链条高端化,2019年四大先导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21.8%、53.6%。产业聚集趋势逐渐显现,初步形成新型显示、软件和集成电路、新材料、光通信、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高端纺织、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节能环保等十大产业集群。生产方式智能化,累计建成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8家、省级示范智能车间444家。
  成长性显现。创新链深度激活,截至2019年,吸引各类人才292.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6.9万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052家、省民营科技企业1.6万家,累计与230多家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2000多个产学研联合体。资金链持续畅通,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累计募资总额42.45亿元,“科贷通”累计为6828家科技型企业解决贷款438.51亿元,截至今年6月底科创板上市公司达到10家。成功举办产业链全球合作云对接大会,生物医药、软件和集成电路、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新型显示五大产业链线下签约总额达3991.54亿元。
  同时也要看到,新的外部发展环境对苏州产业链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一是产业发展层次水平有待提升。有些产业缺少龙头企业、缺少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不高,未能形成紧密的产业协作和配套链条。二是国内循环贡献程度有待拓展。苏州开放程度高,受国际环境波动影响较大,需要更好打通国内循环、更好促进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循环良性互动。三是供应链关键主导权有待强化。苏州部分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的核心技术和材料的本土自给率不高,在全球供应链上的主导权与话语权较弱。
  “双循环”新格局下产业链创新发展的主要思路
  经济全球化嬗变中,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辅相成、相互嵌套,国内循环既要置身于国际循环来考虑,又要能够独立于国际循环自转运行;国际循环既要包含国内循环,又要能够服务于国内循环。落实到苏州,就是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持续推动思想再解放、开放再出发、目标再攀高,努力打造“产业链双循环创新示范城市”。
  着力提升产业发展集聚效应。当前,苏州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变”的格局中,需要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要深度梳理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大先导产业的产业链,深耕自身发展潜力,稳住产业链基本盘,重点围绕生物医药产业,打造自主性、领先性的产业地标。要放大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推动优质生产要素在全链条广为集聚、互为流通,形成更多协同创新、模式创新良好成果。
  着力提升产业创新竞争效应。产业创新能力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是畅通产业链双循环的重要环节。当前,苏州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只有“再造”产业基础能力才能始终保持竞争优势。要围绕自主可控,在做好应用研究、模仿创新的同时,更加突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更加鼓励颠覆式技术创新与迭代式技术创新“多点开花”,不断为未来发展提供创新源头供给,推动产业科技竞争力再上新台阶。
  着力提升产业层次更迭效应。要摆脱生产制造在内、研发设计在外的传统国际循环模式,必须紧紧抓住先导产业快速崛起的战略机遇期,结合苏州既有优势,建设先导产业创新集聚区,加快推动主导产业向高附加值的新兴领域更迭转换。要引导产业集群投向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力争在生物医药、第三代半导体等方面形成上游卡口优势,持续增强产业链竞争力与供应链安全性。
  着力提升产业分工垂直效应。受疫情影响,信息阻断、物流停滞,全球水平分工产业链平衡遭到了破坏,垂直一体化的分工体系显得更加稳定。对于产业链相对完整、产业链修复能力相对较强的苏州来说,必须通过强链补链保持产业发展的持久竞争力。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保持产业链配套完整性。以市场化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牵引,鼓励有条件的市场主体沿着产业链向上下游用户方向拓展,不断提升大型集团垂直整合制造能力。
  着力提升产业组织协同效应。苏州不仅处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最前沿,而且隨着江苏省内全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上海大都市圈、苏锡常一体化、沪苏通跨江融合发展更是在苏州形成交汇。要围绕主导产业、前沿产业,由政府搭台,鼓励社会力量组建跨区域的产业发展联盟,支持相关产业链企业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开展共性技术攻关,有效打破区域间行政壁垒,强化各地产业组织联系,推动区域间要素资源共享、产业功能互补、创新力量集聚。   着力提升产业生态催化效应。产业链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营商环境的竞争。因此,能否自如地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循环中实现灵活转换,关键在于营商环境的营造。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全力打造“苏州最舒心”营商品牌,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发展环境中,提供可持续、可信赖的“确定性”,为苏州在畅通产业链双循环中锻造一副最重要的“筹码”。
  “双循环”新格局下产业链创新发展的路径探索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积极作为、主动创新,研究制定一批含金量高、务实性强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创建“产业链双循环创新示范城市”,不断优化苏州产业发展生态,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增强供给端。一是围绕国家重大产业布局建链、补链。把握国家战略导向,前瞻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一批国家重点发展产业,最大限度吸引上下游产业配套,多措并举加速产业链重点环节突破,推动全产业链地区性互补融合。紧扣产业链关键环节以及重点产业的延伸,主动培育一批标志性、引领性企业,力争形成新增长点,壮大产业链内生发展动力。同时配套开展定向招商和精准招商,着力引进旗舰型、龙头型项目,带动提升整体价值链。二是围绕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固链、强链。做大做强地方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和保护现有或具有“链主”潜质的龙头枢纽企业。建立本地主要产业链龙头企业跟踪服务机制,密切关注其生产经营、订单结构、转型发展、市场布局等动态变化,“一企一策”强化服务力度,以龙头企业稳定带动全产业链稳定,防范或减缓产能转移。支持外资企业延伸拓展“微笑曲线”两端高附加值的总部、研发、設计、营销、结算、物流等环节,增强全产业链话语权。三是围绕国内外灵活转换布局柔性链、替代链。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5G等信息化建设,助力推动供应链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应变能力。积极顺应形势变化,最高效率在国际实现多边多元替代配置,最大限度在长三角乃至更大区域实现替代配置。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跨国公司第二、第三供应链建设,积极搭建核心关键供应链国际新平台,增强供应链韧性,提高海外市场对苏州供应链企业的接纳能力。
  提升需求端。一是更大力度挖掘内需动能。抢抓新经济、新业态发展的窗口期、机遇期,融通线上线下经济,深挖内需市场潜力。大力支持出口转内销,支持企业发展“同线同标同质”产品。搭建转内销平台,鼓励外贸企业加强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台的合作对接,通过电子商务渠道扩大内销市场。支持外资企业利用现有技术和生产能力开拓国内市场,推进综合保税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全覆盖,全面推进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试点,降低外资企业内销成本。二是更大力度畅通要素循环。对各地招引世界500强、全球行业龙头企业来苏州新设的先进制造业项目,按照“一事一议”方式给予重点支持。打造苏州产业资本中心,完善产业与资本配套体系,探索建立产业链双循环创新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向重点行业投入。三是更大力度深化合作共建。对内,更加积极有为投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探索形成高效统一的市场体系、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协同互利的发展格局。全力提升苏州在国内大循环、区域内循环中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凸显苏州产业特质,助力提高长三角区域产业链协同制造的自给率和保障率。对外,加大“走出去”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开拓沿线国家新兴消费市场。打造苏州境外经贸合作区品牌,推动“一带一路”产业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延伸。
  激发动力端。一是激发自主创新蓬勃朝气。深入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识别并有计划、有区别地扶持一批影响核心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技术。针对攻关难题与人才需求,建立“干将铸剑榜”,为揭榜、中榜企业项目,搭建立项直通车,予以重点支持。聚力将姑苏实验室打造成为集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于一体的国家实验室,吸引海外知名大学、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在苏州设立全球性或区域性研发中心,鼓励在全球智力比较密集的地区设立离岸创新研发中心。提升试验验证、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标准等技术基础支撑能力,完善产业技术基础的公共服务体系。针对性引进培育一批产业链专业技术人才和核心技术团队,给予引才补贴、住房保障、创新成果奖励等支持。二是激发开放创新最大优势。依托自贸片区、中新合作、两岸合作等优势开放平台,学习借鉴国外在产业链管理创新方面的先进经验,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临港片区、海南自贸港等先进政策,打造在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运输来往、数据流动等领域更加自由便利的产业发展空间。比如,在对外贸易领域,可以稳步推行试验区内税率降低;对产业链关键领域的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对符合条件的个人,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税率;在投资领域方面,稳步放宽市场准入,建立负面和正面清单,探索实行“非禁即入”。三是激发改革创新潜在活力。依托苏州产业链全球合作云对接活动经验成果,探索申办全国性产业链资源对接活动,提升制造强市品牌效应。优化“热力图”专班机制,持续维护、更新苏州“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功能,扩大热力图发布渠道,提高热力图知晓度,将其打造成为苏州产业项目招引的标识,并向全省、全国推广。基于“产业链全球合作对接图”,构建更大范围的产业链供需数据库,为企业打造24小时线上需求对接服务。建设“产业大脑”数据中枢,有针对性地加强产业链监测、分析和预警,提高不同行业应对国际国内供应链、需求链波动的抗风险能力。
  (作者系中共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责任编辑:陈学科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用左氧氟沙星联合3HRZE/6HRE方案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启东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商务部门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中承担重要职责。2020年以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商务系统负重前行、危中寻机,外贸外资难中趋稳、稳中提质,主要指标好于预期,向上趋好态势持续巩固。当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更加突出,下半年外贸外资形势有可能更加复杂严峻,这要求我们必须做好较长时间艰苦应对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强化统筹推进,着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面对疫情冲击和国际环
近年来,镇江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视察时“镇江很有前途”的殷殷嘱托,坚决推动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在镇江落地生根,积极运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行了总体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们党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所作出的庄严承诺。重大决策部署能否落地落细落实,目标任务能否如期实现,基础在农村,关键也在农村,而最重要的在于要有一支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高素质村干部队伍。村干部扎根基层一线,是连接群众与各级党委政府
目的归纳神经外科中建立标准化护理管理资料的具体措施,并对其具体应用价值予以评价。方法详细整理神经外科的各项临床资料及科研资料,按条目进行归类。不同资料按照相同的格
<正>Glucagon peptide-like 1(GLP-1)and GLP-1 receptor(GLP-1R):GLP-1 is an incretin hormone secreted from gut L cells.GLP-1 exerts its action through binding to i
目的:了解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用细菌BLO-KONT和E-20康泰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在移动端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移动设备采集的图像其背景和光照条件等特征更容易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人脸识别的准确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系统,并通过对人脸图像的预处理来消除背景及光照条件等特征对人脸识别准确率的影响,系统对人脸图像进行直方图平衡,滤波,椭圆遮罩等方式进行处理,提高了人脸识别的准确率。本文搭建了真实的人脸识别系统,并对图像预处理工作能提高
主要介绍了软件国际化和本地化的基本概念,论述了在软件设计及开发阶段应遵循的原则及注意事项,并推荐了开发全软件的步骤。
目的 分析在普外科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 在我院普外科治疗的患者中选取7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35例,并分别对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和常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