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高校继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通过研究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亮点,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战略、创新思路和管理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为实现高校继续教育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借鉴与启发。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模式创新战略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继续教育发展新亮点
(一)建设继续教育政策法规一篮子计划有进展
伴随国家中长期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国家和地方继续教育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法规也将陆续出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已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并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同时,高校也相继制定切实可行的继续教育政策、规章、制度,使继续教育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轨道。
(二)高校继续教育办学多样化、多元化发展模式已经初步形成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传统继续教育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求“特”、求“异”成为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趋势,这也是整个继续教育体系实现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以职业技能为主的在岗、转岗、再就业人员的培训,为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培训、专业技能培训、资格培训、高层次管理培训、稳定发展网络教育、妥善发展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教育,在高校继续教育中已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路径,因此在建立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中高校继续教育大有可为。
二、实施三大工程,构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战略
(一)坚持统筹兼顾,实施资源整合工程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更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与资源整合的重要原则,统筹兼顾就是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研究继续教育发展、制定继续教育发展战略。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整合继续教育优势资源,就是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把我国继续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整合继续教育优势资源发展继续教育,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继续教育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树立大局意识,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发展变化中把握继续教育发展机遇。既要总揽继续教育工作全局、统筹继续教育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学校继续教育全局的主要工作和事关继续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二)坚持以人为本,实施“质量就是生命”工程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我们应构建传统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的终身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在人的终身教育中的作用,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及人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继续教育质量是继续教育发展之本、生存之基、活力之源。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受教育者享受高质量的教育。
实施“质量就是生命”战略就是要求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树立起促进社会发展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着眼于社会、行业和学员的教育需求,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利用自身的优势创造性地开展继续教育。在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项目研发、课程设置、师资聘请、授课组织、教学服务等各环节,时刻把学员需求作为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实施“质量就是生命”战略就是要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的服务支持与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与完善继续教育管理体系。坚持以学员为中心发展继续教育,质量是继续教育发展生命线的意识。
(三)坚持规模化效益,实施效能优先工程
继续教育在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发展的同时,必须关注自身规模与效益,探讨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化效益,就是要实施效能优先战略。在发展规模中求效益,在追求质量时求效益,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高校继续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继续教育既要注重效益,又要拓展高校办学空间与发展规模,积累继续教育的社会效益和资源效益。继续教育发展要在稳定规模上求效益,提高继续教育品牌质知名度,在稳定规模上提高质量高效益;在保证质量效益的前提下扩大规模,使高校继续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三、构建继续教育科学管理体系
(一)优化体制,形成高校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高校继续教育要继续探索研究继续教育的管办结合或管办分离的办学体制利弊,建立与学校发展与管理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体制,使继续教育的管办体制朝着科学体制方面发展。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的职责,权利,利益的之间关系,就是履行什么样的职责就是赋予履行什么样的权利,根据履行职责权利的好坏分配利益。要进一步明确学校与院系继续教育职责、权利的划分,就是哪些工作应由学校及职能部门履行并要做到位的,哪些工作应由院系具体承担并要做好的。
(二)完善机制,建立健全推进继续教育全面发展的制度规章体系
建立促进继续教育发展的激励机制,提高继续教育办学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完善继续教育的协调机制,协调沟通多方关系,为继续教育学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建立健全继续教育质量监督评价与评估机制,科学评价继续教育教学质量、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建立优化继续教育分配机制,优化学校继续教育创收收入分配结构;建立继续教育的发展资金,以继续教育来养继续教育。
高校继续教育通过建立健全体制、优化机制促进各项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在稳步发展中改革和创新,在体制和机制上逐步规范化、科学化,逐步推行公司化管理运作模式,建立自身的继续教育办学基地,推进继续教育的发展,形成特有的规模化效益。
四、创新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思路
(一)更新继续教育观念谋发展
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就是要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在实际工作中优化发展与创新。一是转变观念,继续教育萎缩观念向持续发展观念转变,继续教育等待观念向开发观念转变;继续教育从单纯的创收观念向人才资源建设观念转变。二是充分挖掘人、财、信息、硬件等资源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学校继续教育的财力、物力投入力度。三是要加快重点发展步伐,充分利用高校学科优势,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加大党政机关、行业系统、企业等各类各层次的党政干部培训;办好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衔接班的办学,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网络教育办学,加大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建设。四是着力创办多元化、标准化、规范化考试基地;要加强继续教育各类考试中心的建设,适度扩展硬件设施要,改善考试环境,创办有自身特色的考试中心基地。
(二)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继续教育体系
进一步挖掘继续教育的资源,优化继续教育资源配置(师资、场地、经费);用好继续教育的资 源(资源的利用,产生效益,效果);打造继续教育的资源品牌(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与党政机关(省、市、县),创业系统,企业,社区建立完善、长期的继续教育合作体系;完善终身继续教育制度体系,贯彻落实国家继续教育的相关制度,如学分积累与转化的制度、宽进严出的制度等。
(三)实施项目负责制,创新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
引入项目管理模式,对继续教育管理进行创新,实现管理科学化。将每个继续教育项目分为三个部分:项目开发管理、项目过程管理、项目评估管理,每一个过程都应动态衔接,互为补充优化。针对学习对象实际情况,确定培训形式,针对不同层面对象、不同目标选定师资。适应不同层次的需求又要适应不同阶段时期的需求,制定授课计划。从项目人员对象和高校自身考虑,对培训预期效益分析。实施继续教育过程管理,制订相关管理制度,贯穿于项目实施全过程,主要包括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等方面并对检查结果做记载,检查结果作为培训评估评比的一项内容。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的跟踪监测和指标测评,督促项目按计划进行,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计划,确保实现预期所确定的目标。
(四)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进高校继续教育市场开发创新
做好继续教育对象与发展的市场预测,做好市场细分,通过市场调研,按需求差异,确定选择最佳的目标服务群体。做好学习对象分析,确定对象需求、观念、偏好等方面的特征,从而使继续教育的设计符合其特征。一是加强与党政机关联系,开展公务人员和党政人才的继续教育。二是加强与各行业系统的继续教育合作,充分利用高校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与行业系统合作开展行业培训,加强科研和生产力的转化,从而促进学校的综合实力和行业发展。三是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培训,促进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形成高水平定位。将高校继续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于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创新型人才,在优势专业领域内开展高层次、高级别的教育培训,加强优秀人才再教育。
(五)打造精品,构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品牌
一是转变教学形式,建立网络教育品牌专业、品牌学科。积极推进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制定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网络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以学员为本,构建网络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形成集中统一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面向学员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一站式学习服务。二是实施国际一体化战略,走国际合作办学之路,打造全球继续教育精品。经济全球化是继续教育工作应面临的现实问题,要推动继续教育国际化,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必须实现继续教育国际化的突破。三是积极实行“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拓宽办学视野,打造高端培训精品。在高端人才培训中进行突破,请外国专家进行教学,送学员到国外进行考察学习,实施人才的国际化。逐渐向其他层次普及,通过打造国际化师资,开办国际化特色培训班等形式,实现学员能力的提升和继续教育水平的提高。
(六)多模式并举,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
校企合作指的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培养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的高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校企双方应根据各自情况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针对纵向深层次的合作形式创新。由校企相互配合的初级合作层次、校企联合培养的中级合作层次、校企实体合作的高级合作层次向合作创新层次发展。合作创新层次就是使整个校企合作过程被赋予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合作理念、合作机制、合作模式的创新,力求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达到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针对横向模式拓展的合作形式创新。随意教育培养模式向订单教育模式发展,由学校与企业签订“定单教育协议书”,企业对学校提出培养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分散培养模式向集中培养模式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分期分批地在合作学校或企业内对企业员工进行短期集中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员工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使企业员工的知识不断得以更新、技能不断得以提高。
零星委托培养模式向计划委托培训模式发展。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要有前瞻性的战略思维,有目的有计划地储备企业人才。企业派遣员工到合作学校学习,接受正规的、系统的教育与培训。通过企业向学校委派员工定向培养,帮助企业实现人才战略的升级。资源独享培养模式向资源共享培养模式发展,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提供教学资源,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进行生产的同时,为学员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校企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使培训兼具教学和生产的功能,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企业内训培养模式向校企共训培养模式发展,将企业的内训机构引入到学校,企业提供培训课程和培训师资,双方共同组建“捆绑”式培训团队,为企业员工和学校的学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学校的课程设置紧跟企业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模式创新战略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继续教育发展新亮点
(一)建设继续教育政策法规一篮子计划有进展
伴随国家中长期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国家和地方继续教育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法规也将陆续出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已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并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同时,高校也相继制定切实可行的继续教育政策、规章、制度,使继续教育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轨道。
(二)高校继续教育办学多样化、多元化发展模式已经初步形成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传统继续教育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求“特”、求“异”成为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趋势,这也是整个继续教育体系实现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以职业技能为主的在岗、转岗、再就业人员的培训,为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培训、专业技能培训、资格培训、高层次管理培训、稳定发展网络教育、妥善发展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教育,在高校继续教育中已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路径,因此在建立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中高校继续教育大有可为。
二、实施三大工程,构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战略
(一)坚持统筹兼顾,实施资源整合工程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更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与资源整合的重要原则,统筹兼顾就是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研究继续教育发展、制定继续教育发展战略。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整合继续教育优势资源,就是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把我国继续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整合继续教育优势资源发展继续教育,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继续教育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树立大局意识,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发展变化中把握继续教育发展机遇。既要总揽继续教育工作全局、统筹继续教育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学校继续教育全局的主要工作和事关继续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二)坚持以人为本,实施“质量就是生命”工程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我们应构建传统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的终身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在人的终身教育中的作用,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及人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继续教育质量是继续教育发展之本、生存之基、活力之源。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受教育者享受高质量的教育。
实施“质量就是生命”战略就是要求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树立起促进社会发展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着眼于社会、行业和学员的教育需求,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利用自身的优势创造性地开展继续教育。在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项目研发、课程设置、师资聘请、授课组织、教学服务等各环节,时刻把学员需求作为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实施“质量就是生命”战略就是要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的服务支持与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与完善继续教育管理体系。坚持以学员为中心发展继续教育,质量是继续教育发展生命线的意识。
(三)坚持规模化效益,实施效能优先工程
继续教育在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发展的同时,必须关注自身规模与效益,探讨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化效益,就是要实施效能优先战略。在发展规模中求效益,在追求质量时求效益,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高校继续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继续教育既要注重效益,又要拓展高校办学空间与发展规模,积累继续教育的社会效益和资源效益。继续教育发展要在稳定规模上求效益,提高继续教育品牌质知名度,在稳定规模上提高质量高效益;在保证质量效益的前提下扩大规模,使高校继续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三、构建继续教育科学管理体系
(一)优化体制,形成高校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高校继续教育要继续探索研究继续教育的管办结合或管办分离的办学体制利弊,建立与学校发展与管理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体制,使继续教育的管办体制朝着科学体制方面发展。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的职责,权利,利益的之间关系,就是履行什么样的职责就是赋予履行什么样的权利,根据履行职责权利的好坏分配利益。要进一步明确学校与院系继续教育职责、权利的划分,就是哪些工作应由学校及职能部门履行并要做到位的,哪些工作应由院系具体承担并要做好的。
(二)完善机制,建立健全推进继续教育全面发展的制度规章体系
建立促进继续教育发展的激励机制,提高继续教育办学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完善继续教育的协调机制,协调沟通多方关系,为继续教育学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建立健全继续教育质量监督评价与评估机制,科学评价继续教育教学质量、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建立优化继续教育分配机制,优化学校继续教育创收收入分配结构;建立继续教育的发展资金,以继续教育来养继续教育。
高校继续教育通过建立健全体制、优化机制促进各项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在稳步发展中改革和创新,在体制和机制上逐步规范化、科学化,逐步推行公司化管理运作模式,建立自身的继续教育办学基地,推进继续教育的发展,形成特有的规模化效益。
四、创新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思路
(一)更新继续教育观念谋发展
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就是要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在实际工作中优化发展与创新。一是转变观念,继续教育萎缩观念向持续发展观念转变,继续教育等待观念向开发观念转变;继续教育从单纯的创收观念向人才资源建设观念转变。二是充分挖掘人、财、信息、硬件等资源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学校继续教育的财力、物力投入力度。三是要加快重点发展步伐,充分利用高校学科优势,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加大党政机关、行业系统、企业等各类各层次的党政干部培训;办好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衔接班的办学,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网络教育办学,加大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建设。四是着力创办多元化、标准化、规范化考试基地;要加强继续教育各类考试中心的建设,适度扩展硬件设施要,改善考试环境,创办有自身特色的考试中心基地。
(二)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继续教育体系
进一步挖掘继续教育的资源,优化继续教育资源配置(师资、场地、经费);用好继续教育的资 源(资源的利用,产生效益,效果);打造继续教育的资源品牌(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与党政机关(省、市、县),创业系统,企业,社区建立完善、长期的继续教育合作体系;完善终身继续教育制度体系,贯彻落实国家继续教育的相关制度,如学分积累与转化的制度、宽进严出的制度等。
(三)实施项目负责制,创新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
引入项目管理模式,对继续教育管理进行创新,实现管理科学化。将每个继续教育项目分为三个部分:项目开发管理、项目过程管理、项目评估管理,每一个过程都应动态衔接,互为补充优化。针对学习对象实际情况,确定培训形式,针对不同层面对象、不同目标选定师资。适应不同层次的需求又要适应不同阶段时期的需求,制定授课计划。从项目人员对象和高校自身考虑,对培训预期效益分析。实施继续教育过程管理,制订相关管理制度,贯穿于项目实施全过程,主要包括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等方面并对检查结果做记载,检查结果作为培训评估评比的一项内容。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的跟踪监测和指标测评,督促项目按计划进行,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计划,确保实现预期所确定的目标。
(四)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进高校继续教育市场开发创新
做好继续教育对象与发展的市场预测,做好市场细分,通过市场调研,按需求差异,确定选择最佳的目标服务群体。做好学习对象分析,确定对象需求、观念、偏好等方面的特征,从而使继续教育的设计符合其特征。一是加强与党政机关联系,开展公务人员和党政人才的继续教育。二是加强与各行业系统的继续教育合作,充分利用高校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与行业系统合作开展行业培训,加强科研和生产力的转化,从而促进学校的综合实力和行业发展。三是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培训,促进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形成高水平定位。将高校继续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于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创新型人才,在优势专业领域内开展高层次、高级别的教育培训,加强优秀人才再教育。
(五)打造精品,构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品牌
一是转变教学形式,建立网络教育品牌专业、品牌学科。积极推进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制定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网络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以学员为本,构建网络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形成集中统一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面向学员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一站式学习服务。二是实施国际一体化战略,走国际合作办学之路,打造全球继续教育精品。经济全球化是继续教育工作应面临的现实问题,要推动继续教育国际化,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必须实现继续教育国际化的突破。三是积极实行“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拓宽办学视野,打造高端培训精品。在高端人才培训中进行突破,请外国专家进行教学,送学员到国外进行考察学习,实施人才的国际化。逐渐向其他层次普及,通过打造国际化师资,开办国际化特色培训班等形式,实现学员能力的提升和继续教育水平的提高。
(六)多模式并举,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
校企合作指的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培养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的高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校企双方应根据各自情况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针对纵向深层次的合作形式创新。由校企相互配合的初级合作层次、校企联合培养的中级合作层次、校企实体合作的高级合作层次向合作创新层次发展。合作创新层次就是使整个校企合作过程被赋予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合作理念、合作机制、合作模式的创新,力求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达到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针对横向模式拓展的合作形式创新。随意教育培养模式向订单教育模式发展,由学校与企业签订“定单教育协议书”,企业对学校提出培养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分散培养模式向集中培养模式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分期分批地在合作学校或企业内对企业员工进行短期集中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员工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使企业员工的知识不断得以更新、技能不断得以提高。
零星委托培养模式向计划委托培训模式发展。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要有前瞻性的战略思维,有目的有计划地储备企业人才。企业派遣员工到合作学校学习,接受正规的、系统的教育与培训。通过企业向学校委派员工定向培养,帮助企业实现人才战略的升级。资源独享培养模式向资源共享培养模式发展,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提供教学资源,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进行生产的同时,为学员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校企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使培训兼具教学和生产的功能,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企业内训培养模式向校企共训培养模式发展,将企业的内训机构引入到学校,企业提供培训课程和培训师资,双方共同组建“捆绑”式培训团队,为企业员工和学校的学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学校的课程设置紧跟企业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的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