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术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小可养生保健、防身自卫,大可强国强种、抵御外侮。曾几何时,大街小巷、晨钟暮鼓中,处处可见习武者的身影。如少林者,刚劲直取,短小质朴,先发制人;如武当者,势如江河,滔滔不绝,彼不动我不动,彼若动我先动,后发制人;如八极者,极具阳刚之美,或刚柔相济,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南拳北腿,蔚为大观。
沛县自古民风彪悍尚武,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沿袭自民国初,形成四大门派,分别为武当派大洪拳、梅花拳、少林拳、西凉掌。(《沛县志》)沛人自小耳濡目染,研习者众。我自幼随长辈们练习,一发不可收拾,获益匪浅。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武术对中学生的身心成长,对生活的感悟,对做人做事的帮助,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武当派大洪拳为例,武术对中学生的影响,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探讨。
一、对身体的影响
武术练习的辛劳和汗水,会在人身体和心理上留下深刻的烙印。武术练习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做拳奴,学习拳术的规矩和原则,体味武术的要求和规律,以规矩练习,即所谓带着镣铐跳舞;习练日久,不断重复:练习、感悟、总结、提高,再练习、再感悟、再总结、再提高,如此良性循环,方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地步,最后达到攻防随心、进退自如的境界。
武当大洪拳以踢、打、摔、拿、击、刺、扎等攻防动作为元素,遵守攻守进退、动静急徐等矛盾的变化规律。武当大洪拳的对打锤和三百六十五式的基本套路(上半套较为舒缓,是关西架;下半套较为激烈,是关东架),能发展人体的速度、力量、灵敏、耐力和协调等素质。武当大洪拳又是一种兼有有氧和无氧运动的传统武术,对中学生的心肺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武当大洪拳的拳谚有“三年架子两年锤”之说,三年筑基,体会武当大洪拳的攻防的基本要领,关西、关东架练习一遍需二十到三十分钟,要做到举重若轻,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起承转合圆畅、高低转换自如,势如江河滔滔不绝,攻中寓防、防中寓守,且能和拳势相合,呼吸自如无气喘嘘嘘之象,无僵直驽劲之弊,势如抽丝连绵不绝,发劲如棉里裹铁,出手如瓦拢,横竖画圆如画圈,行步如踏云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圆活柔畅。架子分高中低三种练法,初学者可以中高为主,日久功深便会产生自然沉坠之劲,厚重中不乏轻灵。大洪拳又有一别称,号“云古太极”,又称功夫架,练时极为辛苦,但休息后常感到内气充盈、神采奕奕,有别于篮球或田径休息后的感觉,前者感到是在存钱,后者感到是在透支。武当大洪拳对呼吸系统的要求极高,其中的四路弹腿可达到三十一至三十四次每分钟,肺通气量可达到二十至二十九升每分钟;氧债可达到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氧债完全消除需要八至九分钟,呼吸系统的机能增强的现象一直要持续到八到九分钟才能恢复。青少年呼吸系统的机能与心肺功能可在这样大的刺激过程逐步得到提高。
二、对意志品质的影响
武当大洪拳对中学生意志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两人对垒时情况瞬息万变,需在瞬间作出决断,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不但有切肤之痛,输阵输人更令人羞耻,故需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临危不惧,不贪功冒进,不畏强敌,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胜不骄败不馁,保持平常心。这可培养中学生处乱不惊、冷静果敢的气质。
三、对做人做事原则的培养
武术对中学生形成良性竞争也具有积极影响。良性竞争,就是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中,通过比赛等其他竞争形式,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武术中与人交手必有胜负,正确的态度是胜不足喜,败亦不馁,而是痛定思痛、反省不足,以期提高。赢要赢得光明磊落,输要输得心悦诚服。有此良性竞争观,才能在追求武术更高境界中日积跬步,以至千里。在人生中,恶性竞争、互挖墙角、相互拆台,鹬蚌相争,而渔翁得利,正确的做法是摒弃前嫌,学习对方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因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良性的竞争观给个人、家庭、社会乃至国家带来的不是一堵堵墙而是一扇扇门,不是灾难而是机遇,如此才能共同提高、共荣共存、和谐发展。
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武当大洪拳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能使传统文化在拳术中得到具体展现。传统文化对中学生的做人做事原则的培养,通过武当大洪拳这种武术形式可起到积极的影响。武术中的固本培元,进退、高低、轻重、缓急、阴阳、刚柔中的度的把握,无不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中庸之道在拳术中的体现,中庸之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人做事的准则。武林高手们从最初的赳赳武夫,通常好勇斗狠,张扬自大,经武术的磨练洗礼后,懂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的道理,灿烂归于平淡,俨然成为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文以载道,武亦可载道,对中学生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如何培养良性的竞争观都能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进而培养对社会有益的人。武的目的是为了止戈,为了强身健体,为了保家卫国,为了和谐家庭、和谐社会。而武术中的固本培元,与做人一样无捷径可走,需持之以恒,方能体会到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武当大洪拳在沛县流传已达近两百年之久,给家乡的父老乡亲修身养性、尚武民风的沿袭带来了丰富的养料和润泽。中学生应责无旁贷地接过前人的传承,成为新一辈的从文尚武的新沛人。当如大风歌所颂:“大风气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当然,这里的“猛士”,除彪悍尚武外,还要具备温良恭俭让的修养。
当远方的游子归乡省亲时,看到公园内、树林中到处都是青少年龙腾虎跃的身影和精神矍铄、鹤发童颜老者们矫健的身姿,不禁油然感受到家乡人的气息扑面而来,时光倒流,好像回到了从前,年少时,随父兄习武的情形,会历历在目。武术或可使他们一慰乡愁。
沛县自古民风彪悍尚武,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沿袭自民国初,形成四大门派,分别为武当派大洪拳、梅花拳、少林拳、西凉掌。(《沛县志》)沛人自小耳濡目染,研习者众。我自幼随长辈们练习,一发不可收拾,获益匪浅。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武术对中学生的身心成长,对生活的感悟,对做人做事的帮助,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武当派大洪拳为例,武术对中学生的影响,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探讨。
一、对身体的影响
武术练习的辛劳和汗水,会在人身体和心理上留下深刻的烙印。武术练习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做拳奴,学习拳术的规矩和原则,体味武术的要求和规律,以规矩练习,即所谓带着镣铐跳舞;习练日久,不断重复:练习、感悟、总结、提高,再练习、再感悟、再总结、再提高,如此良性循环,方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地步,最后达到攻防随心、进退自如的境界。
武当大洪拳以踢、打、摔、拿、击、刺、扎等攻防动作为元素,遵守攻守进退、动静急徐等矛盾的变化规律。武当大洪拳的对打锤和三百六十五式的基本套路(上半套较为舒缓,是关西架;下半套较为激烈,是关东架),能发展人体的速度、力量、灵敏、耐力和协调等素质。武当大洪拳又是一种兼有有氧和无氧运动的传统武术,对中学生的心肺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武当大洪拳的拳谚有“三年架子两年锤”之说,三年筑基,体会武当大洪拳的攻防的基本要领,关西、关东架练习一遍需二十到三十分钟,要做到举重若轻,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起承转合圆畅、高低转换自如,势如江河滔滔不绝,攻中寓防、防中寓守,且能和拳势相合,呼吸自如无气喘嘘嘘之象,无僵直驽劲之弊,势如抽丝连绵不绝,发劲如棉里裹铁,出手如瓦拢,横竖画圆如画圈,行步如踏云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圆活柔畅。架子分高中低三种练法,初学者可以中高为主,日久功深便会产生自然沉坠之劲,厚重中不乏轻灵。大洪拳又有一别称,号“云古太极”,又称功夫架,练时极为辛苦,但休息后常感到内气充盈、神采奕奕,有别于篮球或田径休息后的感觉,前者感到是在存钱,后者感到是在透支。武当大洪拳对呼吸系统的要求极高,其中的四路弹腿可达到三十一至三十四次每分钟,肺通气量可达到二十至二十九升每分钟;氧债可达到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氧债完全消除需要八至九分钟,呼吸系统的机能增强的现象一直要持续到八到九分钟才能恢复。青少年呼吸系统的机能与心肺功能可在这样大的刺激过程逐步得到提高。
二、对意志品质的影响
武当大洪拳对中学生意志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两人对垒时情况瞬息万变,需在瞬间作出决断,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不但有切肤之痛,输阵输人更令人羞耻,故需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临危不惧,不贪功冒进,不畏强敌,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胜不骄败不馁,保持平常心。这可培养中学生处乱不惊、冷静果敢的气质。
三、对做人做事原则的培养
武术对中学生形成良性竞争也具有积极影响。良性竞争,就是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中,通过比赛等其他竞争形式,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武术中与人交手必有胜负,正确的态度是胜不足喜,败亦不馁,而是痛定思痛、反省不足,以期提高。赢要赢得光明磊落,输要输得心悦诚服。有此良性竞争观,才能在追求武术更高境界中日积跬步,以至千里。在人生中,恶性竞争、互挖墙角、相互拆台,鹬蚌相争,而渔翁得利,正确的做法是摒弃前嫌,学习对方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因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良性的竞争观给个人、家庭、社会乃至国家带来的不是一堵堵墙而是一扇扇门,不是灾难而是机遇,如此才能共同提高、共荣共存、和谐发展。
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武当大洪拳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能使传统文化在拳术中得到具体展现。传统文化对中学生的做人做事原则的培养,通过武当大洪拳这种武术形式可起到积极的影响。武术中的固本培元,进退、高低、轻重、缓急、阴阳、刚柔中的度的把握,无不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中庸之道在拳术中的体现,中庸之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人做事的准则。武林高手们从最初的赳赳武夫,通常好勇斗狠,张扬自大,经武术的磨练洗礼后,懂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的道理,灿烂归于平淡,俨然成为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文以载道,武亦可载道,对中学生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如何培养良性的竞争观都能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进而培养对社会有益的人。武的目的是为了止戈,为了强身健体,为了保家卫国,为了和谐家庭、和谐社会。而武术中的固本培元,与做人一样无捷径可走,需持之以恒,方能体会到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武当大洪拳在沛县流传已达近两百年之久,给家乡的父老乡亲修身养性、尚武民风的沿袭带来了丰富的养料和润泽。中学生应责无旁贷地接过前人的传承,成为新一辈的从文尚武的新沛人。当如大风歌所颂:“大风气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当然,这里的“猛士”,除彪悍尚武外,还要具备温良恭俭让的修养。
当远方的游子归乡省亲时,看到公园内、树林中到处都是青少年龙腾虎跃的身影和精神矍铄、鹤发童颜老者们矫健的身姿,不禁油然感受到家乡人的气息扑面而来,时光倒流,好像回到了从前,年少时,随父兄习武的情形,会历历在目。武术或可使他们一慰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