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利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MR SWI)技术评价黑质小体-1的影像学特征,并探究其与帕金森病患者病程、病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6年4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神经内科医师确诊的32例帕金森病患者及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健康对照者20名。记录帕金森病患者的病程(月)、帕金森病统一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改良Hoehn-Yahr(H-Y)分级等临床资料。对所有
【机 构】
: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影像科 215004,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215004,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影像科 215004,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影像科 215004,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影像科 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MR SWI)技术评价黑质小体-1的影像学特征,并探究其与帕金森病患者病程、病情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6年4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神经内科医师确诊的32例帕金森病患者及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健康对照者20名。记录帕金森病患者的病程(月)、帕金森病统一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改良Hoehn-Yahr(H-Y)分级等临床资料。对所有受试者行颅脑MR SWI检查,然后由两名医师双盲评价受试者黑质小体-1在SWI图像上的影像特征,分析黑质小体-1的影像特征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
结果在帕金森病患者中,有21例MR SWI图像显示双侧"缺失燕尾征",5例显示双侧"模糊燕尾征",5例显示一侧"缺失燕尾征"对侧"模糊燕尾征",1例显示双侧"清晰燕尾征"。"缺失燕尾征"患者的病程[56(54)个月]显著长于"未完全缺失燕尾征"患者[18(18)个月,U=-2.47,P=0.01];"缺失燕尾征"患者的改良H-Y分级[2.0(0.5)级]显著高于"未完全缺失燕尾征"患者[1.5(0.5)级,U=-2.21, P=0.03)];"缺失燕尾征"和"未完全缺失燕尾征"患者的UPDRS-Ⅲ评分[(24(8)、13(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91,P=0.01),但是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5(2)、5(7)分,U=-0.10,P=0.94]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3.0(2.5),3.0(3.0),U=-0.02,P=1.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MR SWI图像上黑质小体-1的影像学特征与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及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以用来反映帕金森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其他文献
左肺下叶低分化腺癌患者5个月前给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化疗,现因双眼视力下降3周就诊。入院检查双眼视力0.1,患者诉自幼视力好,无既往眼病史及家族遗传性眼病史。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检查示双眼黄斑区神经上皮层间多发囊腔,中心凹处最显著;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晚期可见花瓣样强荧光;视网膜电图检查结果基本正常。诊断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导致的黄斑水肿。(中华眼科杂志,2019,55:621-623)
目的探讨甘肃省不同海拔地区人群的白内障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调查研究。选取甘肃省7个不同海拔(900~3 500 m)地区的5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7 560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2 402名,女性5 158名;平均年龄62.04岁。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调查地点为居民所在的村或者乡镇卫生服务中心。调查程序包括问卷调查、预调查、视力检查、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眼底检查。白内障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有关健康状况和事件分布及影响分布的决定因素,并用以解决健康问题的一门学科。欲建立行之有效的中国青光眼防治体系,以减少青光眼的致盲致残率,需要对中国青光眼患病情况进行深入理解。本文对中国青光眼学者所做的青光眼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及其主要结果进行解读,揭示中国青光眼的患病特点、构成和分布情况,为临床防治青光眼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19,55:634-640)
目的依据"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策略,初步探索形态学符合子宫内膜样癌病例的分子特征及分子分型的可行性和合理流程。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Sanger测序,检测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1年8月至2017年8月228例子宫内膜样癌的POLE基因突变状态及错配修复(MMR)蛋白、p53蛋白表达,并将其划分为POLE核酸
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对浸润性乳腺癌的预后评估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目前国际通用的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系统为Nottingham组织学分级系统,该系统通过对浸润性乳腺癌的腺管形成的比例、核多形性以及核分裂象计数三个参数的半定量综合评估,得出较为客观的组织学分级。该分级系统从首次提出到现在已有将近30年的时间,我国病理界也广泛采纳并应用该分级系统。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病理医师并不能精确掌握该分级系统,对该分级
目的研究伴有第四层神经元层状缺失的局灶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临床病理特征,以补充和完善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FCD分类。方法对2005—2017年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和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3 000余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镜下组织学表现为第四层神经元层状缺失的病例纳入研究,结合患者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极其复杂,探明其潜在病理生理机制,寻找有效改善症状、修饰疾病及延缓进展的治疗手段,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研究显示,经颅磁刺激具有广阔临床应用前景,未来可为探明帕金森病病理生理机制、挖掘诊疗新靶点提供新思路。同时其可能通过增强突触可塑性,保护单胺神经元,上调脑内单胺神经递质水平,最终调整功能紊乱的大脑网络而起到治疗帕金森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的作用。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免疫炎性反应被认为是帕金森病发生及疾病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包括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炎性细胞因子的升高、T淋巴细胞的组成和表型的变化、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增加等。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帕金森病患者的T淋巴细胞可识别α-突触核蛋白的抗原表位,成为目前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我们就近年来固有免
目的对早中期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进行消化系统相关症状的问卷调查,观察消化系统相关症状的发生率,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就诊并长期随访的早中期帕金森病患者(Hoehn-Yahr分期1~3期)108例,利用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评价量表(Parkinson′s Disease Non-Motor Symptom Scale, PD-NMSS)和自主神经量表(the Scale for
帕金森药源性异动症为左旋多巴治疗后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复杂。我院收治了1例确诊为帕金森药源性异动症误诊为癫痫的患者。患者为男性,69岁,因"行动迟缓15年,反复发作性四肢抽动伴憋气6个月余,突发意识丧失10 min"于2018年5月2日至我院就诊。患者长期服用多巴丝肼片并出现明显药物并发症。于2017年7月加用雷沙吉兰后稍有好转,于2017年11月开始出现反复四肢抽动,发作时间自数分钟至1 h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