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出版物走出去是一个长期命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步发展,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中国出版界。
“走出去”却没有“走进去”的原因
自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出版业界在持续注重实体出版物出口的基础上,更加鼓励版权输出。国家版权局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版权输出2593项,输出引进比例为1:4.28,到2009年,这一比例上升为1:3.3。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期间,中国签署版权输出合同2417项;2010年第十七届北京书博会上,共达成中外版权贸易协议2379项,其中,达成各类版权输出与合作出版协议1412项,比2009年同期增长22%,达成引进协议967项,输出引进比例为1:0.68。随着版权贸易逆差的不断缩小,越来越多的中国出版物通过版权输出,在异乡开花结果,落地生根。
尽管我国版权输出比例一直在提高,但真正做到“走出去”的同时,也“走进去”,进入西方主流市场,且反响好、收益高的图书仍屈指可数。《于丹论语心得》签约28种语言,法语版销售累计超过7万册;《狼图腾》版权售出25种语言,版税金额高达110万美金。这是成功的案例,然而更多版权输出的图书,在高调签约之后渐渐走向销声匿迹。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中外文化差异。由于语言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宗教信仰的差异,中国出版物版权输出遭遇诸多困难。对于国外出版商来说,他们渴望引进中国当代优秀图书,但因为文化差异,他们并没有足够的信心判断适销对路的图书品种。而中国的出版业界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图书推荐机制,高级翻译人才更是一直稀缺,这些都阻碍了中国优秀出版物走出国门的脚步。
另一个原因则是海外发行渠道的问题。“借船出海”是国内出版社通常选择的版权输出方式,与海外有成熟发行网络的出版商签约,借助其发行力量,将图书海外销售成功铺开。然而,不了解海外渠道,盲目相信自己的判断,依靠资金优势,动辄签署版权贸易,导致雷声大、雨点小的案例比比皆是。除了注重版权和版税,我们应重视海外渠道商的经验与作用,让中国图书先销售到海外,获得海外更多的关注,才能把“走出去”的基本工作做好。本土化出版战略是必然之路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随着国际化脚步的加快,国内出版发行集团力量逐渐壮大,开始探索新的出版之路,本土化出版战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相对于版权输出来说,本土化出版对于出版机构的实力考验更为严峻,要求出版机构对于图书和海外市场的定位把握更为精准。
举例来说,汉语教材一直是中国图书走出去的代表品种,市场潜力巨大。据统计,目前全球有超过100个国家的2500余所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国内各出版社陆续推出的对外汉语教材也有1000余种。面对分散的对外汉语教材市场,各出版社多以版权输出为主,汤姆森学习集团、培生集团、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集团等国际出版巨头都是国内汉语教材出版社的首选合作对象。
随着对外汉语教材市场的发展,问题渐渐浮出水面,直接将中国出版的教材移植国外,由于存在地域和文化差异,往往造成受众接受和理解的障碍,教材编写本土化水平有待提高。
中国外文局(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作为最早提出本土化出版概念的出版集团,着重建设本土化出版力量,有着60年图书进出口经验的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公司早在1984年就在英国设立了常青公司(以下简称“英常青”),专门拓展中国图书海外发行渠道。本土化出版战略提出后,英常青及时抓住机遇,从2004年开始便与英国开设汉语课程的大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成果显著。2010年12月,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举办了“优秀国际汉语教材”评选活动,英常青与伦敦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张新生合作开发的针对英国高等教育的汉语教材《步步高中文》,击退了众多对手,从全球2000多种汉语教材中脱颖而出,与其他19种教材一起,获得优秀国际汉语教材的称号,真正实现了中国图书的“落地生根”。
找准读者关注点,选题策划本土化
英常青图书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其在本土化出版过程中对于东西方共同价值体系的触碰是分不开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关键不在于巷子的地理位置,而在于酒是否足够香。中国出版物走出去,关键不在于走的过程,而在于出版物是否足够优质。如何衡量出版物资源的好坏,市场说了算。一本图书,从选题、编撰到出版,每一个细节都应立足于市场,方能取得良好的业绩。针对海外市场,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国内出版的思路,抛开翻译偏差不谈,国内读者喜爱的题材不一定适合外国读者,唯有从读者的阅读兴趣入手,找准他们所关心的主题,方能吸引读者注意力。
中国出版物走出去,主旨在于向世界说明中国。然而,文化输出并不代表单纯的宣传,对于外国的读者而言,如何通过阅读获取他们想了解的信息才是吸引他们关注中国出版物的主要原因。2002年,中国外文局携手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在美国成立长河出版社,定位于多元文化交流机构,翻译国内优秀作品,出版英文原创作品,输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文化;通过市场调研,获知美国人最希望从中国图书中了解的问题,结合市场出版适合美国本土的图书。
国内外渠道并用,发行网络本土化
中国图书的“走出去”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宣传到实际贸易,从手工到机械,从传统到现代的长期过程。有今天的规模,实在是来之不易。
由于受到出版数字化浪潮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国际营销渠道的不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国出版物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遭遇重重阻力,销路不畅。从长期来看,本土化出版是中国出版物走出去的未来发展趋势,但海外发行渠道建设却远比成立出版机构要复杂得多。就目前来看,我国在海外市场的本土化出版尚停留在出版阶段,发行则多借助当地出版商的发行网络进入当地市场。这样一来,由于发行渠道资源的不可控,本土化出版的图书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无法真正进入主流。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出版集团纷纷在海外成立了分支机构,注重在当地市场构建发行渠道。中国外文局作为新中国最早在海外成立分支机构的出版集团,六十余年间着力于中国出版物的海外发行渠道建设工作,其发行网络遍及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2010年,其下属的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公司与新闻出版总署联合,组织了“全球百家华文书店中国图书联展”活动,借助国图集团公司60年图书出口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优质发行渠道资源,联合百家书店,在全球同步销售图书。不仅如此,国图集团公司还通过构建自主销售平台,利用多年积累的同业渠道和海外基地,与国内出版社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公司海外发行渠道打造成中国出版物走出去的“高速公路”,把国内出版单位和海外同业(读者)紧密联系起来,建立三位一体的出版物国际营销体系。为了支持出版社对于面向海外出版图书的营销和策划,他们还为国内出版社开放了各社出口海外的图书分类数据,帮助出版社实现实体图书“走出去”。
本土化出版战略实施时间并不长,各出版集团的海外出版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行网络尚未铺开时,应该因地制宜,两条腿走路,既积极做好“本土化”建设,也要借助当地出版商、书店的发行力量,以精品出版物的实体销售率先走入市场,带动市场风潮,引领话题和创造焦点。中国出版物“走出去”的过程,不应只是大声炒作,大步冲击,让海外惊呼“洪水猛兽”,进而有抵触心理。而是应该软着陆,让中国的文化慢慢渗透进西方文明之中,让中国的文化能够“走出去”,更能“走进去”。
责编:谭震
“走出去”却没有“走进去”的原因
自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出版业界在持续注重实体出版物出口的基础上,更加鼓励版权输出。国家版权局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版权输出2593项,输出引进比例为1:4.28,到2009年,这一比例上升为1:3.3。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期间,中国签署版权输出合同2417项;2010年第十七届北京书博会上,共达成中外版权贸易协议2379项,其中,达成各类版权输出与合作出版协议1412项,比2009年同期增长22%,达成引进协议967项,输出引进比例为1:0.68。随着版权贸易逆差的不断缩小,越来越多的中国出版物通过版权输出,在异乡开花结果,落地生根。
尽管我国版权输出比例一直在提高,但真正做到“走出去”的同时,也“走进去”,进入西方主流市场,且反响好、收益高的图书仍屈指可数。《于丹论语心得》签约28种语言,法语版销售累计超过7万册;《狼图腾》版权售出25种语言,版税金额高达110万美金。这是成功的案例,然而更多版权输出的图书,在高调签约之后渐渐走向销声匿迹。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中外文化差异。由于语言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宗教信仰的差异,中国出版物版权输出遭遇诸多困难。对于国外出版商来说,他们渴望引进中国当代优秀图书,但因为文化差异,他们并没有足够的信心判断适销对路的图书品种。而中国的出版业界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图书推荐机制,高级翻译人才更是一直稀缺,这些都阻碍了中国优秀出版物走出国门的脚步。
另一个原因则是海外发行渠道的问题。“借船出海”是国内出版社通常选择的版权输出方式,与海外有成熟发行网络的出版商签约,借助其发行力量,将图书海外销售成功铺开。然而,不了解海外渠道,盲目相信自己的判断,依靠资金优势,动辄签署版权贸易,导致雷声大、雨点小的案例比比皆是。除了注重版权和版税,我们应重视海外渠道商的经验与作用,让中国图书先销售到海外,获得海外更多的关注,才能把“走出去”的基本工作做好。本土化出版战略是必然之路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随着国际化脚步的加快,国内出版发行集团力量逐渐壮大,开始探索新的出版之路,本土化出版战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相对于版权输出来说,本土化出版对于出版机构的实力考验更为严峻,要求出版机构对于图书和海外市场的定位把握更为精准。
举例来说,汉语教材一直是中国图书走出去的代表品种,市场潜力巨大。据统计,目前全球有超过100个国家的2500余所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国内各出版社陆续推出的对外汉语教材也有1000余种。面对分散的对外汉语教材市场,各出版社多以版权输出为主,汤姆森学习集团、培生集团、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集团等国际出版巨头都是国内汉语教材出版社的首选合作对象。
随着对外汉语教材市场的发展,问题渐渐浮出水面,直接将中国出版的教材移植国外,由于存在地域和文化差异,往往造成受众接受和理解的障碍,教材编写本土化水平有待提高。
中国外文局(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作为最早提出本土化出版概念的出版集团,着重建设本土化出版力量,有着60年图书进出口经验的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公司早在1984年就在英国设立了常青公司(以下简称“英常青”),专门拓展中国图书海外发行渠道。本土化出版战略提出后,英常青及时抓住机遇,从2004年开始便与英国开设汉语课程的大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成果显著。2010年12月,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举办了“优秀国际汉语教材”评选活动,英常青与伦敦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张新生合作开发的针对英国高等教育的汉语教材《步步高中文》,击退了众多对手,从全球2000多种汉语教材中脱颖而出,与其他19种教材一起,获得优秀国际汉语教材的称号,真正实现了中国图书的“落地生根”。
找准读者关注点,选题策划本土化
英常青图书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其在本土化出版过程中对于东西方共同价值体系的触碰是分不开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关键不在于巷子的地理位置,而在于酒是否足够香。中国出版物走出去,关键不在于走的过程,而在于出版物是否足够优质。如何衡量出版物资源的好坏,市场说了算。一本图书,从选题、编撰到出版,每一个细节都应立足于市场,方能取得良好的业绩。针对海外市场,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国内出版的思路,抛开翻译偏差不谈,国内读者喜爱的题材不一定适合外国读者,唯有从读者的阅读兴趣入手,找准他们所关心的主题,方能吸引读者注意力。
中国出版物走出去,主旨在于向世界说明中国。然而,文化输出并不代表单纯的宣传,对于外国的读者而言,如何通过阅读获取他们想了解的信息才是吸引他们关注中国出版物的主要原因。2002年,中国外文局携手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在美国成立长河出版社,定位于多元文化交流机构,翻译国内优秀作品,出版英文原创作品,输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文化;通过市场调研,获知美国人最希望从中国图书中了解的问题,结合市场出版适合美国本土的图书。
国内外渠道并用,发行网络本土化
中国图书的“走出去”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宣传到实际贸易,从手工到机械,从传统到现代的长期过程。有今天的规模,实在是来之不易。
由于受到出版数字化浪潮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国际营销渠道的不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国出版物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遭遇重重阻力,销路不畅。从长期来看,本土化出版是中国出版物走出去的未来发展趋势,但海外发行渠道建设却远比成立出版机构要复杂得多。就目前来看,我国在海外市场的本土化出版尚停留在出版阶段,发行则多借助当地出版商的发行网络进入当地市场。这样一来,由于发行渠道资源的不可控,本土化出版的图书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无法真正进入主流。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出版集团纷纷在海外成立了分支机构,注重在当地市场构建发行渠道。中国外文局作为新中国最早在海外成立分支机构的出版集团,六十余年间着力于中国出版物的海外发行渠道建设工作,其发行网络遍及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2010年,其下属的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公司与新闻出版总署联合,组织了“全球百家华文书店中国图书联展”活动,借助国图集团公司60年图书出口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优质发行渠道资源,联合百家书店,在全球同步销售图书。不仅如此,国图集团公司还通过构建自主销售平台,利用多年积累的同业渠道和海外基地,与国内出版社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公司海外发行渠道打造成中国出版物走出去的“高速公路”,把国内出版单位和海外同业(读者)紧密联系起来,建立三位一体的出版物国际营销体系。为了支持出版社对于面向海外出版图书的营销和策划,他们还为国内出版社开放了各社出口海外的图书分类数据,帮助出版社实现实体图书“走出去”。
本土化出版战略实施时间并不长,各出版集团的海外出版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行网络尚未铺开时,应该因地制宜,两条腿走路,既积极做好“本土化”建设,也要借助当地出版商、书店的发行力量,以精品出版物的实体销售率先走入市场,带动市场风潮,引领话题和创造焦点。中国出版物“走出去”的过程,不应只是大声炒作,大步冲击,让海外惊呼“洪水猛兽”,进而有抵触心理。而是应该软着陆,让中国的文化慢慢渗透进西方文明之中,让中国的文化能够“走出去”,更能“走进去”。
责编: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