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革命时期,“左”倾中央在1931年11月的“赣南会议”上开始排抗日毛泽东,并在1932年10月的“宁都会议”上剥夺了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权。毛泽东虽不在其位,却善谋其政,为苏区和红军的安危多次进谏。
第一次:赣州是座坚固城市,不能盲目攻打
“左”倾中央要采取进攻路线,部署在江西抚州、吉安、赣州三点上,选择一个城市攻击。苏区中央局与中革军委共同研究,决定先打赣州。毛泽东熟悉地理历史,知道赣州三面临水,明朝刘基和太平天国石达开都曾攻城一个多月,均未攻下。四年前地方红军八次攻赣,亦未攻取。现赣南地区驻有敌陈诚、罗卓英7个师,若久攻不克,援军必到,所以敌军守城固若金汤。
根据这种不利态势,毛泽东感到问题严重,便找周恩来诉述,连连摇手:“赣州打不得,打不得呀!这是一座弃甲丢兵都可固守一时的坚固城市,我们决不能盲目攻打,否则红军一定要吃大亏!”周恩来十分为难,说中央来电催得很紧,不能按兵不动呵!结果,彭德怀指挥的红三军团在1932年春苦战了半个月,攻城无效,牺牲颇多。毛泽东见状,又对其他军委领导说:“我们家底太薄,这么一折腾,红军损失太大,我的意见立即停止攻城,不然的话,红军拼光了,这不是什么右倾、左倾的问题,那时恐怕要进行第二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了!”然而上海派往苏区的中央代表团(人称老“三入团”)重要成员顾作霖说:“红军打赣州,是遵照党中央和苏区中央局的决议,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这样,红军只好再打下去。前后打了一个多月,共进行了13次冲锋,还组织了敢死队,都未能拿下,损失数千人,不少红军干部负了重伤,三军团上下怨声载道。
第二次:红军向赣东北发展,或向闽西南寻找战机
赣州撤退后,红军去哪里?顾作霖说:“继续执行中央攻打城市命令,沿赣江向北走,能打的城市统统打下来,一直打到南昌去。”毛泽东则建议:“红军主力应去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向赣东北发展,与那里的方志敏领导的苏区连成一片。”因为由中央代表团说了算,毛泽东无法,便做红一军团林彪、聂荣臻的工作,明确提出:“向赣江以北走,弊大于利,红军经不起再次折腾。时下福建敌人较弱,可否进军闽西南,伺机破敌。”林、聂完全赞成。后取得周恩来同意,以红一、五军团为主,组成东路军入闽作战,很快攻下龙岩,首战告捷。
毛泽东于4月初找了几个俘虏兵询问,经过一番调查了解,获知漳州号称“闽南王”的第49师师长张贞,是个志大才疏、用兵笨拙的人,于是果断建议,抓住机遇,攻克漳州。他分析说:“漳州是有名的侨乡,富商豪门比比皆是。张贞只有1个师(9个团),分散在20多个点上,而我军有16个师,兵力对比是1:16,完全有必胜的把握。”几天后,东路军攻城开始,红军猛打猛冲,直插敌巢。敌人见势不妙,难以固守,纷纷弃城败走,张贞本人也逃往厦门。红军顺利占领了漳州,打了一个漂亮大胜仗,缴获大批物资,足够东路军吃两年。毛泽东在城内还会见了陈嘉庚,陈捐了两卡车胶鞋、罐头和一笔现洋。至此,中央代表团另一成员王稼祥完全佩服毛泽东。可是“左”倾中央说毛泽东没有北上是右倾,在宁都会议上撤销了他的红军总政委职务,调后方机关专做政府工作。
第三次:面对50万兵力,红军打到南京附近,把敌人引出苏区
1933年秋,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展开第五次大规模围剿。毛泽东鉴于红军内线作战已无法取胜,郑重建议中央派出一部分兵力运出闽浙,打到南京附近,把敌人引出苏区。毛泽东对博古说:“我们应该运用红军主力,突破敌人围攻线,转入外线作战,到敌人内部去解决。具体说,可乘福建十九路军事变之机,红军主力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去,纵横驰骋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之间,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威胁敌人根本重地,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找战机。用这种方法,就能迫使敌人回援其根本重地,以粉碎其向江西根据地的进攻,并援助福建人民政府。”
然而,博古和李德闻言后,反对此计,坚持错误的军事政策,致使红军败绩每况愈下。
第四次:面对北大门广昌失守,红军打到湖南去,把敌人引出江西
1933年9月,黎川陷落,李德气得吹胡子瞪眼,提出要将闽赣军区司令员萧劲光抓起来,押往瑞金公审,判刑五年,并开除党籍、军籍。毛泽东得知后气愤地拍桌大骂,认为失陷黎川的责任全在中央的“左”倾错误路线。李德无奈,审判之事不了了之。
1934年4月10日,国民党50架飞机在广昌上空轮番轰炸,不到一小时,红军阵地一片火海,炸死炸伤1000余人。10分钟后,数以万计炮弹落在红军阵地上,其状惨不忍睹。接着敌军由一万五千人组成的敢死队全线出击,冲进广昌城,与红军战士肉博,我军付出惨重代价。
面对广昌失守,北大门洞开,毛泽东又建议:“打了半年仗,红军虽已不能出浙江,但可从另一方向改取战略进攻,即以主力向湖南前进,当然还不是经湖南去贵州,而是利用何键与蒋介石的某些矛盾,在湖南中部待机破敌,调动江西敌人至湖南来消灭之。”然而,李德根本不愿考虑毛泽东的建议,无可奈何地向共产国际电告失利战局,以求助良策。
第五次:运用统战策略,与陈济棠交友,争取和平突围
求救电报发出两个月了,“三人团”望眼欲穿,共产国际至6月25日才姗姗回电。
共产国际指示的“主力红军应退出苏区”正合毛泽东之意。那么怎样退出?毛泽东为此呕心沥血。他以请病假为名,暗自到会昌前线,与原井冈山的老部下、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何长工共同研究,剖析陈济棠的特点与动向。通过谍报得知,号称“南天王”的陈济棠是国民党粤军总司令,他与蒋介石貌合神离,各怀鬼胎,为保存粤军实力,不愿与红军发生摩擦。于是毛泽东接受以前教训,有意避开博古、李德,直接向军委主席、总司令朱德和红军总政委周恩来提出建议:“鉴于陈济棠与蒋介石有派系矛盾,我们不妨建立统一战线,与陈济棠交友,实行和平突围。我的意见派何长工与潘汉年去跟粤军谈判。须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从中还可以试探虚实。”周、朱一听,断然运用自己的权力,拍板决定采纳此计。
双方经过多次联络,何、潘化妆成富商,走了约40里路,到寻乌县附近的半山腰,在一幢小洋楼内与粤军代表秘密谈判。粤军盛情接待,气氛友好。经过三天协商,达到停战反蒋的五项协议,陈济棠同意红军主力在通过他们的防区内,秘密突围过去。10月21日,红军顺利通过了国民党第一道封锁线。蒋介石做梦也未想到陈济棠会背叛他。
第六次:不打湘江,回师赣江,引兵收复中央苏区
红军计划12月初越过粤汉铁路,过湘江与湘西的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一秘密情报被敌人截获,蒋介石对他请来的德国军事顾问赛克特说:“我在庐山搞的旨在消灭共匪于赣南的‘铁桶计划’很快泄密了,致使他们逃窜到湘江,现在国军可利用这一天堑布阵,借机报复,让湘江血流成河。”于是,敌人在湘江设置第四道严密封锁线,派大批飞机每天在湘江上空盘旋。然而李德却要坚持强渡湘江,实现会合。针对这一严峻形势,毛泽东对叶剑英说:“敌人已布下天罗地网,湘江是鬼门关,是恶战、血战,飞机大炮左右夹击,我们去了是自投罗网,蒋介石正在张着血盆大口等着我们去呢!现在江西的敌军主力已被我们调出来了,根据这种新变化,我以普通党员的名义,建议红军停止西行,退回赣江去,收复中央苏区失地。”并请叶剑英向“三人团”进言劝说。
叶剑英听后深表赞同,急忙回总部向李德、博古详细转告毛泽东建议。李德通过伍修权翻译后,态度非常强硬地说:“不行。我们的方针不变,一定要闯过湘江,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到那时红军就可无敌于天下,什么也不怕了。毛泽东的眼光短浅,胆小怕事。我们如果返回苏区,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博古也附和道:“李顾问说得对,退回苏区老家有什么意思?我们不是坚持不了才突围出来的吗?剑英同志,你要站稳立场啊!”
英勇的红军指战员们,在湘江两岸同敌人激战数天之久。中央红军主力终于在十二月一日渡过了湘江。由于敌我力量的悬殊,红军的牺牲极大,由开始长征时的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多人。随着湘江战役的惨败,广大红军指战员对“左”倾冒险主义者更加不满,要求改变和结束当前的领导。
(据《党史信息报》)
第一次:赣州是座坚固城市,不能盲目攻打
“左”倾中央要采取进攻路线,部署在江西抚州、吉安、赣州三点上,选择一个城市攻击。苏区中央局与中革军委共同研究,决定先打赣州。毛泽东熟悉地理历史,知道赣州三面临水,明朝刘基和太平天国石达开都曾攻城一个多月,均未攻下。四年前地方红军八次攻赣,亦未攻取。现赣南地区驻有敌陈诚、罗卓英7个师,若久攻不克,援军必到,所以敌军守城固若金汤。
根据这种不利态势,毛泽东感到问题严重,便找周恩来诉述,连连摇手:“赣州打不得,打不得呀!这是一座弃甲丢兵都可固守一时的坚固城市,我们决不能盲目攻打,否则红军一定要吃大亏!”周恩来十分为难,说中央来电催得很紧,不能按兵不动呵!结果,彭德怀指挥的红三军团在1932年春苦战了半个月,攻城无效,牺牲颇多。毛泽东见状,又对其他军委领导说:“我们家底太薄,这么一折腾,红军损失太大,我的意见立即停止攻城,不然的话,红军拼光了,这不是什么右倾、左倾的问题,那时恐怕要进行第二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了!”然而上海派往苏区的中央代表团(人称老“三入团”)重要成员顾作霖说:“红军打赣州,是遵照党中央和苏区中央局的决议,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这样,红军只好再打下去。前后打了一个多月,共进行了13次冲锋,还组织了敢死队,都未能拿下,损失数千人,不少红军干部负了重伤,三军团上下怨声载道。
第二次:红军向赣东北发展,或向闽西南寻找战机
赣州撤退后,红军去哪里?顾作霖说:“继续执行中央攻打城市命令,沿赣江向北走,能打的城市统统打下来,一直打到南昌去。”毛泽东则建议:“红军主力应去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向赣东北发展,与那里的方志敏领导的苏区连成一片。”因为由中央代表团说了算,毛泽东无法,便做红一军团林彪、聂荣臻的工作,明确提出:“向赣江以北走,弊大于利,红军经不起再次折腾。时下福建敌人较弱,可否进军闽西南,伺机破敌。”林、聂完全赞成。后取得周恩来同意,以红一、五军团为主,组成东路军入闽作战,很快攻下龙岩,首战告捷。
毛泽东于4月初找了几个俘虏兵询问,经过一番调查了解,获知漳州号称“闽南王”的第49师师长张贞,是个志大才疏、用兵笨拙的人,于是果断建议,抓住机遇,攻克漳州。他分析说:“漳州是有名的侨乡,富商豪门比比皆是。张贞只有1个师(9个团),分散在20多个点上,而我军有16个师,兵力对比是1:16,完全有必胜的把握。”几天后,东路军攻城开始,红军猛打猛冲,直插敌巢。敌人见势不妙,难以固守,纷纷弃城败走,张贞本人也逃往厦门。红军顺利占领了漳州,打了一个漂亮大胜仗,缴获大批物资,足够东路军吃两年。毛泽东在城内还会见了陈嘉庚,陈捐了两卡车胶鞋、罐头和一笔现洋。至此,中央代表团另一成员王稼祥完全佩服毛泽东。可是“左”倾中央说毛泽东没有北上是右倾,在宁都会议上撤销了他的红军总政委职务,调后方机关专做政府工作。
第三次:面对50万兵力,红军打到南京附近,把敌人引出苏区
1933年秋,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展开第五次大规模围剿。毛泽东鉴于红军内线作战已无法取胜,郑重建议中央派出一部分兵力运出闽浙,打到南京附近,把敌人引出苏区。毛泽东对博古说:“我们应该运用红军主力,突破敌人围攻线,转入外线作战,到敌人内部去解决。具体说,可乘福建十九路军事变之机,红军主力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去,纵横驰骋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之间,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威胁敌人根本重地,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找战机。用这种方法,就能迫使敌人回援其根本重地,以粉碎其向江西根据地的进攻,并援助福建人民政府。”
然而,博古和李德闻言后,反对此计,坚持错误的军事政策,致使红军败绩每况愈下。
第四次:面对北大门广昌失守,红军打到湖南去,把敌人引出江西
1933年9月,黎川陷落,李德气得吹胡子瞪眼,提出要将闽赣军区司令员萧劲光抓起来,押往瑞金公审,判刑五年,并开除党籍、军籍。毛泽东得知后气愤地拍桌大骂,认为失陷黎川的责任全在中央的“左”倾错误路线。李德无奈,审判之事不了了之。
1934年4月10日,国民党50架飞机在广昌上空轮番轰炸,不到一小时,红军阵地一片火海,炸死炸伤1000余人。10分钟后,数以万计炮弹落在红军阵地上,其状惨不忍睹。接着敌军由一万五千人组成的敢死队全线出击,冲进广昌城,与红军战士肉博,我军付出惨重代价。
面对广昌失守,北大门洞开,毛泽东又建议:“打了半年仗,红军虽已不能出浙江,但可从另一方向改取战略进攻,即以主力向湖南前进,当然还不是经湖南去贵州,而是利用何键与蒋介石的某些矛盾,在湖南中部待机破敌,调动江西敌人至湖南来消灭之。”然而,李德根本不愿考虑毛泽东的建议,无可奈何地向共产国际电告失利战局,以求助良策。
第五次:运用统战策略,与陈济棠交友,争取和平突围
求救电报发出两个月了,“三人团”望眼欲穿,共产国际至6月25日才姗姗回电。
共产国际指示的“主力红军应退出苏区”正合毛泽东之意。那么怎样退出?毛泽东为此呕心沥血。他以请病假为名,暗自到会昌前线,与原井冈山的老部下、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何长工共同研究,剖析陈济棠的特点与动向。通过谍报得知,号称“南天王”的陈济棠是国民党粤军总司令,他与蒋介石貌合神离,各怀鬼胎,为保存粤军实力,不愿与红军发生摩擦。于是毛泽东接受以前教训,有意避开博古、李德,直接向军委主席、总司令朱德和红军总政委周恩来提出建议:“鉴于陈济棠与蒋介石有派系矛盾,我们不妨建立统一战线,与陈济棠交友,实行和平突围。我的意见派何长工与潘汉年去跟粤军谈判。须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从中还可以试探虚实。”周、朱一听,断然运用自己的权力,拍板决定采纳此计。
双方经过多次联络,何、潘化妆成富商,走了约40里路,到寻乌县附近的半山腰,在一幢小洋楼内与粤军代表秘密谈判。粤军盛情接待,气氛友好。经过三天协商,达到停战反蒋的五项协议,陈济棠同意红军主力在通过他们的防区内,秘密突围过去。10月21日,红军顺利通过了国民党第一道封锁线。蒋介石做梦也未想到陈济棠会背叛他。
第六次:不打湘江,回师赣江,引兵收复中央苏区
红军计划12月初越过粤汉铁路,过湘江与湘西的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一秘密情报被敌人截获,蒋介石对他请来的德国军事顾问赛克特说:“我在庐山搞的旨在消灭共匪于赣南的‘铁桶计划’很快泄密了,致使他们逃窜到湘江,现在国军可利用这一天堑布阵,借机报复,让湘江血流成河。”于是,敌人在湘江设置第四道严密封锁线,派大批飞机每天在湘江上空盘旋。然而李德却要坚持强渡湘江,实现会合。针对这一严峻形势,毛泽东对叶剑英说:“敌人已布下天罗地网,湘江是鬼门关,是恶战、血战,飞机大炮左右夹击,我们去了是自投罗网,蒋介石正在张着血盆大口等着我们去呢!现在江西的敌军主力已被我们调出来了,根据这种新变化,我以普通党员的名义,建议红军停止西行,退回赣江去,收复中央苏区失地。”并请叶剑英向“三人团”进言劝说。
叶剑英听后深表赞同,急忙回总部向李德、博古详细转告毛泽东建议。李德通过伍修权翻译后,态度非常强硬地说:“不行。我们的方针不变,一定要闯过湘江,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到那时红军就可无敌于天下,什么也不怕了。毛泽东的眼光短浅,胆小怕事。我们如果返回苏区,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博古也附和道:“李顾问说得对,退回苏区老家有什么意思?我们不是坚持不了才突围出来的吗?剑英同志,你要站稳立场啊!”
英勇的红军指战员们,在湘江两岸同敌人激战数天之久。中央红军主力终于在十二月一日渡过了湘江。由于敌我力量的悬殊,红军的牺牲极大,由开始长征时的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多人。随着湘江战役的惨败,广大红军指战员对“左”倾冒险主义者更加不满,要求改变和结束当前的领导。
(据《党史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