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对教育和教学研究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展教育教学的有效研究、进行经验总结、撰写教学论文,是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迅速成长的重要途径。但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发现,虽然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却不知道从何处入手选择教研课题进行研究,近几年,笔者对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现就发现教研课题的策略与方法,与各位教师交流。文中提到的撰写文章均发表在不同的杂志上。
在阅读中发现
一个不爱学习的人,永远不会成为优秀的人才。灵感是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的,在与文本对话中可以发现问题。
要发现问题必须认真钻研专业知识,主动地开展教学研究、自觉地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广泛阅读学科教学杂志、与本专业相近学科的教学杂志和有关著作,从中汲取营养,捕捉有效信息,使自己与时俱进。在平时教学中,注意结合教学实际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学论等理论知识和名师导课的实践知识。
如在阅读《物理教师》时,有这样一篇文章《测速度的方法种种》,文中介绍了测量速度的几种方法。笔者想测速度的方法不仅仅这几种,于是便开始搜集测速度的方法,从教材、习题、高考题等各个层面搜集材料,找到了测量速度的20种方法,最后整理为18种方法,发表在《中学生理科应试》。
在备课中发现
备课的过程是教师与教材、习题、教参等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对教学资源、课程的整合的过程,是对教学的预设、猜想的过程,通过思考会发现新的问题。
教材和教法的研究,是教学研究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课题,如研究教材的变化、处理、比较不同版本教材的异同,教材中说一说、演示、做一做、思考与讨论、科学足迹、科学漫步、STSE、旁批等栏目的呈现方式、处理方法、在教学中的功能;新旧教材的对比(尤其是增删的内容);教法的选择与实施、教学方式的改变、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三维目标的制定与落实、教学原则的贯彻、新的教学思想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科学方法教育的显化、新道德教育的渗透、教学设计的思路和理念等。
如,在《万有引力与航天章复习教学设计》中,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与教学思路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突出“一道好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的理念,强调“应多选择有实际背景或以真实现象为依据的问题,即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又联系科学、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在复习课或习题课中大胆地尝试科学探究活动,探索科学探究不唯“七个要素”和不唯“实验”的思想、教师提供物理环境、创设科学探究的问题、教师并适时、适度的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淡化教师的“教”,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构建,强化小组学习、小组交流和生生评价,这样在教师提供的物理环境下,让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互助的教学情景场中,以训练为主线、以过程为中心、以思维为主攻、以变式为手段、实现学习目标,体验享受学习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由五个环节组成,每个小循环各有所侧重,环环相扣。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以文字、图片、动画、生活情景、科技知识等呈现问题,让学生体验物理源于生活,物理就在身边。
(2)学生独学,初步解决。让学生先独立的思考物理情景,选择物理规律,做出初步的判断,形成丰富的交流材料。
(3)小组交流,答疑解惑。在学生初步判断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使思维得以碰撞,在碰撞中产生灵感,从而发现错因,改正错误,以进一步理解概念、规律。
(4)展示反馈,提炼方法。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展示“说题”,反馈所做题目的情况,发现问题,在组与组之间交流、评价,教师适时点评,提炼方法、总结规律。
(5)变式训练,融会贯通。利用归纳法得出方法和规律,然后给学生提供同类问题的变式,让学生在变式训练中,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
课堂是教研、科研的主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主渠道。如何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如何开头、引入新课的方式方法有哪些?对某一节课采用什么方式引入最有效?如何结尾、采用什么方式方法?结课有哪些方法?如何有效提问,如何作课堂小结,如何通过教的方式改变学的方式,如何生成教材、媒体、教师、学生等多维互动的教学情景场,如何构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模式有哪些,高效课堂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
重点围绕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学生的学,从学生的学去引领、帮助、激励学生,从学生的发展去研究学生,从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终身发展的机制去研究学生。教与学关系处理中是否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设计是否符合课标的要求,训练是否有效、作业布置是否符合学科结构、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等课题进行专题研究。
如,在复习共点力的平衡时,发现轻绳、轻弹簧、轻杆在力的方向、力的效果、力的突变性等方面有异同。在教学过程中,突然想到:在能量的转化方面有没有异同呢?于是在课后撰写了《轻绳、轻弹簧、轻杆模型中能量转化异同》。
在研究文献中发现
通过研究文献和著作,能使我们接触许多新的思想、理念和方法,可以开阔视野,触发灵感,让灵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形成新的有价值的认识。
如,笔者写的《测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7种方法》一文,是在研究了诸多与测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相关资料后写出的,文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给出了在中学物理范围内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方法。
在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中发现
《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要求等作了界定,且有较大的变化;考试说明则对考试的性质、要求、内容、难度系数等作了界定和说明,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大的环节,也是进入大学深造的必由之路,研究考试说明、考题和命题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其研究的问题很多,如研究各类考试命题的原则、方法,研究如何体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要求。
例如,研究考试说明的变化,1997年笔者拿到考试说明后,发现有较大的变化,于是就写了《注意1997年考试说明的变化》。
再如,笔者研究了课程标准,发现对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于是就写了《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探索》。
在研究高考试题中发现
习题和解题与学科教学密不可分,“一道好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方式、方法,能力的培养无不与习题和解题有关,甚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也与解题有关,一名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与自身的解
在阅读中发现
一个不爱学习的人,永远不会成为优秀的人才。灵感是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的,在与文本对话中可以发现问题。
要发现问题必须认真钻研专业知识,主动地开展教学研究、自觉地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广泛阅读学科教学杂志、与本专业相近学科的教学杂志和有关著作,从中汲取营养,捕捉有效信息,使自己与时俱进。在平时教学中,注意结合教学实际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学论等理论知识和名师导课的实践知识。
如在阅读《物理教师》时,有这样一篇文章《测速度的方法种种》,文中介绍了测量速度的几种方法。笔者想测速度的方法不仅仅这几种,于是便开始搜集测速度的方法,从教材、习题、高考题等各个层面搜集材料,找到了测量速度的20种方法,最后整理为18种方法,发表在《中学生理科应试》。
在备课中发现
备课的过程是教师与教材、习题、教参等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对教学资源、课程的整合的过程,是对教学的预设、猜想的过程,通过思考会发现新的问题。
教材和教法的研究,是教学研究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课题,如研究教材的变化、处理、比较不同版本教材的异同,教材中说一说、演示、做一做、思考与讨论、科学足迹、科学漫步、STSE、旁批等栏目的呈现方式、处理方法、在教学中的功能;新旧教材的对比(尤其是增删的内容);教法的选择与实施、教学方式的改变、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三维目标的制定与落实、教学原则的贯彻、新的教学思想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科学方法教育的显化、新道德教育的渗透、教学设计的思路和理念等。
如,在《万有引力与航天章复习教学设计》中,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与教学思路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突出“一道好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的理念,强调“应多选择有实际背景或以真实现象为依据的问题,即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又联系科学、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在复习课或习题课中大胆地尝试科学探究活动,探索科学探究不唯“七个要素”和不唯“实验”的思想、教师提供物理环境、创设科学探究的问题、教师并适时、适度的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淡化教师的“教”,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构建,强化小组学习、小组交流和生生评价,这样在教师提供的物理环境下,让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互助的教学情景场中,以训练为主线、以过程为中心、以思维为主攻、以变式为手段、实现学习目标,体验享受学习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由五个环节组成,每个小循环各有所侧重,环环相扣。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以文字、图片、动画、生活情景、科技知识等呈现问题,让学生体验物理源于生活,物理就在身边。
(2)学生独学,初步解决。让学生先独立的思考物理情景,选择物理规律,做出初步的判断,形成丰富的交流材料。
(3)小组交流,答疑解惑。在学生初步判断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使思维得以碰撞,在碰撞中产生灵感,从而发现错因,改正错误,以进一步理解概念、规律。
(4)展示反馈,提炼方法。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展示“说题”,反馈所做题目的情况,发现问题,在组与组之间交流、评价,教师适时点评,提炼方法、总结规律。
(5)变式训练,融会贯通。利用归纳法得出方法和规律,然后给学生提供同类问题的变式,让学生在变式训练中,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
课堂是教研、科研的主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主渠道。如何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如何开头、引入新课的方式方法有哪些?对某一节课采用什么方式引入最有效?如何结尾、采用什么方式方法?结课有哪些方法?如何有效提问,如何作课堂小结,如何通过教的方式改变学的方式,如何生成教材、媒体、教师、学生等多维互动的教学情景场,如何构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模式有哪些,高效课堂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
重点围绕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学生的学,从学生的学去引领、帮助、激励学生,从学生的发展去研究学生,从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终身发展的机制去研究学生。教与学关系处理中是否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设计是否符合课标的要求,训练是否有效、作业布置是否符合学科结构、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等课题进行专题研究。
如,在复习共点力的平衡时,发现轻绳、轻弹簧、轻杆在力的方向、力的效果、力的突变性等方面有异同。在教学过程中,突然想到:在能量的转化方面有没有异同呢?于是在课后撰写了《轻绳、轻弹簧、轻杆模型中能量转化异同》。
在研究文献中发现
通过研究文献和著作,能使我们接触许多新的思想、理念和方法,可以开阔视野,触发灵感,让灵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形成新的有价值的认识。
如,笔者写的《测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7种方法》一文,是在研究了诸多与测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相关资料后写出的,文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给出了在中学物理范围内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方法。
在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中发现
《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要求等作了界定,且有较大的变化;考试说明则对考试的性质、要求、内容、难度系数等作了界定和说明,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大的环节,也是进入大学深造的必由之路,研究考试说明、考题和命题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其研究的问题很多,如研究各类考试命题的原则、方法,研究如何体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要求。
例如,研究考试说明的变化,1997年笔者拿到考试说明后,发现有较大的变化,于是就写了《注意1997年考试说明的变化》。
再如,笔者研究了课程标准,发现对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于是就写了《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探索》。
在研究高考试题中发现
习题和解题与学科教学密不可分,“一道好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方式、方法,能力的培养无不与习题和解题有关,甚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也与解题有关,一名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与自身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