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之结合是今后学校体育整体化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方向。现代意义的健康,已不单纯是身体无疾病,还包含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一些教师通常只注意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传授,把对学生的培养仅限于机体的生理方面,很少注意到其心理方面是否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无现成模式,而我们面临的学生又是复杂多样的,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对体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难题。基于此,本文试对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讨。
一、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其中必然包括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职能。这是一个新课题,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已有所认识,有人已作了这方面的探讨性研究(李玉玲等,1995)。研究设立实验班和对照班,两班学生的运动成绩和课堂表现较为接近。实验班利用业余时间和风雨天的室内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照班不进行。两个班在体育教学内容、运动负荷、练习次数等方面都加以严格控制,但实验班增加情绪感染、快乐教学、表象练习、培养自信心、意志力锻炼、激发好奇心、社交锻炼、心理诱导等项内容和方法。
为了确定实验结果,有关教研机构实施了专门设计的问卷调查测试,问卷包括六个方面:(1)面对现实勇于克服困难自控力;(2)社会适应能力;(3)精神振奋、自信增力积极的情绪体验;(4)互相帮助善于处人、伙伴合作;(5)身心调节;(6)了解自己和自我评价。
结果表明,实验班在六个方面均优于对照班,在2、3、4、5项上,有很显著的差异。由此得出结论,体育教学可兼顾学生身心发展,但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教师树立全面的健康观,处理好健康与增进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在体育课的设计,组织教学与教法等方面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二、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学生在进行心理自我调整时,必须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积极的自我认知,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的长处,还要认识自己的缺点,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为让学生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指导,进行鼓励。例如,在进行短跑测试时,对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或身材矮小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肯定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只是素质和先天条件差造成的,所以勤能补拙,只要正视问题,克服不利条件,就能取得好成绩。
1.正视现实
青少年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因而他们往往不能正视现实。比如说当其成绩下降、比赛失利,并从不自身找原因,而是从对手或裁判等客观方面找原因,这些都是不能正视现实的不健康表现。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学生可培养正视现实的品质。比如,学生对比赛看得很重,教师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对其教育,让其懂得,比赛总有胜方负方,比赛的公正性决定了比赛的结果是自己不能改变的,即使输,也应当正视现实,正确地分析失利的原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战术水平,从而提高比赛能力。
2.适应竞争
体育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激烈的竞争性。竞争的结果,既有胜利者的喜悦,又有失败者的懊丧。但这不是竞争的全部意义之所在,重要的是竞争的过程将使参与者有机会进行各种心理体验和心理调整,能为将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为增强比赛的激烈性和对抗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别、体质、技能、技术等方面的差异,采取“让时赛”、“让距赛”或“让分赛”。赛前要做好动员,促使学生树立敢打敢拼的决心与信心。赛后要本着胜不骄败不馁的原则认真讲评。另外,对体育课成绩的考核也要建立一种激励机制,使成绩好的学生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成绩差的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从而努力学习,取得进步。
3.耐受挫折
挫折感是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规律作用的产物。根据学生受到挫折时的不同表现,我们称回避型和攻击型为消极类型,补偿型和克服型为积极型。教师的正面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学生的挫折感。在学生最困难的时候,教师否定性的评价能引起学生自信心的崩溃,而肯定性的评价则是一种极大的鼓舞,使学生坚持不懈,直到获得成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类型的态度,克服消极类型的态度。
当克服型学生受挫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避免挫其自尊心,一方面要加以引导,鼓励他们达到目标,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他们能在课上取得一定的成功。对补偿型的学生应既适当降低目标要求,又保持一定的压力,不使他们满足现状。回避型学生的主要问题在于自卑感过强,所以教师一定要设法使他们首先领略到成功的快感,增强其自信心。对于攻击型的学生则要避免无谓的冲突,注意工作方法,以诚挚的爱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三、结语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体育作为育人这一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重任在肩,大有作为,比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能更自然、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体育的特点,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使其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一、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其中必然包括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职能。这是一个新课题,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已有所认识,有人已作了这方面的探讨性研究(李玉玲等,1995)。研究设立实验班和对照班,两班学生的运动成绩和课堂表现较为接近。实验班利用业余时间和风雨天的室内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照班不进行。两个班在体育教学内容、运动负荷、练习次数等方面都加以严格控制,但实验班增加情绪感染、快乐教学、表象练习、培养自信心、意志力锻炼、激发好奇心、社交锻炼、心理诱导等项内容和方法。
为了确定实验结果,有关教研机构实施了专门设计的问卷调查测试,问卷包括六个方面:(1)面对现实勇于克服困难自控力;(2)社会适应能力;(3)精神振奋、自信增力积极的情绪体验;(4)互相帮助善于处人、伙伴合作;(5)身心调节;(6)了解自己和自我评价。
结果表明,实验班在六个方面均优于对照班,在2、3、4、5项上,有很显著的差异。由此得出结论,体育教学可兼顾学生身心发展,但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教师树立全面的健康观,处理好健康与增进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在体育课的设计,组织教学与教法等方面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二、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学生在进行心理自我调整时,必须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积极的自我认知,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的长处,还要认识自己的缺点,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为让学生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指导,进行鼓励。例如,在进行短跑测试时,对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或身材矮小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肯定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只是素质和先天条件差造成的,所以勤能补拙,只要正视问题,克服不利条件,就能取得好成绩。
1.正视现实
青少年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因而他们往往不能正视现实。比如说当其成绩下降、比赛失利,并从不自身找原因,而是从对手或裁判等客观方面找原因,这些都是不能正视现实的不健康表现。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学生可培养正视现实的品质。比如,学生对比赛看得很重,教师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对其教育,让其懂得,比赛总有胜方负方,比赛的公正性决定了比赛的结果是自己不能改变的,即使输,也应当正视现实,正确地分析失利的原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战术水平,从而提高比赛能力。
2.适应竞争
体育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激烈的竞争性。竞争的结果,既有胜利者的喜悦,又有失败者的懊丧。但这不是竞争的全部意义之所在,重要的是竞争的过程将使参与者有机会进行各种心理体验和心理调整,能为将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为增强比赛的激烈性和对抗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别、体质、技能、技术等方面的差异,采取“让时赛”、“让距赛”或“让分赛”。赛前要做好动员,促使学生树立敢打敢拼的决心与信心。赛后要本着胜不骄败不馁的原则认真讲评。另外,对体育课成绩的考核也要建立一种激励机制,使成绩好的学生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成绩差的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从而努力学习,取得进步。
3.耐受挫折
挫折感是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规律作用的产物。根据学生受到挫折时的不同表现,我们称回避型和攻击型为消极类型,补偿型和克服型为积极型。教师的正面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学生的挫折感。在学生最困难的时候,教师否定性的评价能引起学生自信心的崩溃,而肯定性的评价则是一种极大的鼓舞,使学生坚持不懈,直到获得成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类型的态度,克服消极类型的态度。
当克服型学生受挫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避免挫其自尊心,一方面要加以引导,鼓励他们达到目标,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他们能在课上取得一定的成功。对补偿型的学生应既适当降低目标要求,又保持一定的压力,不使他们满足现状。回避型学生的主要问题在于自卑感过强,所以教师一定要设法使他们首先领略到成功的快感,增强其自信心。对于攻击型的学生则要避免无谓的冲突,注意工作方法,以诚挚的爱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三、结语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体育作为育人这一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重任在肩,大有作为,比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能更自然、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体育的特点,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使其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