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文化的断裂

来源 :软件·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bomu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虽然现代性文化话语的断裂趋势已经清晰可见,但是现代性文化仍然主导着我们主流,所以我们有必要在现阶段进行有益的分析,以指导我们的文化艺术创作和分析。
  【关键词】 资本主义文化 现代性 距离
  当我们谈论流行等话题的时候,通常都会谈论到服装、配饰,对于这个范畴人们谈论更多的是名牌,而且还会区分他们属于不同国家、风格。其实这些现象都映射出人的文化心理,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所以我想对现今占据着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文化做一下分析。资本主义文化从自由、平等的主要基调中衍化出种种“主义”,而“主义”又与政治、经济、文化相融合,所以我只从一个侧面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分析,讨论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文化“距离的丧失”这一问题。
  一、关于西方现代性文化的源头
  丹尼尔·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阐释过关于资本主义文化的问题,他指出他的文化概念,是“表现象征主义这个更为狭窄的概念”,是“试图揭示或表达人类存在意义的努力”。当谈到现代文化的时候,他指出现代文化的轴心原则是“不断表达和重塑‘自我’,以获得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并且“现代文化拒绝体验的任何限制或边界。它的触角伸及所有体验;没有什么是被禁止的,所有一切都有待开发。”其实这是早就根植于西方人观念之中的,从宗教改革以来,西方近代的平等观念就已经产生。马丁路德推动的宗教改革,真正意义上提出了教徒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他认为教徒可以通过自行研读圣经与上帝进行直接交流的信仰模式,而后则延伸出在上帝的指引下规范人类行为律法面前的人人平等。西方人在观念上和法理上均实现了自由、平等,也就是实现了个人的完全解放,由此而产生的便是强调自身利益实现的个人主义。正是长久以来强调个人发展和满足个人需要的观念演变,才由古典的宗教神权至高无上演变到现代的“自我”意识。
  二、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文化距离的断裂的阐释。
  众所周知封建文化和宗教文化都有一个比较统一的信仰和传统的系统,封建文化强调国家集权,宗教文化则强调对神灵的敬畏。但是现代性无法用单一的原则进行描述。而贝尔先生在1976年出版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提出四个论点来解释和分析现代性的复杂和多样的特质。
  1、文化经验的多样性。这指的是现代社会将大众融入其中,从而创造出更繁复的多样性变化,激发大众对于体验新鲜事物的渴望,从而不断的扩大大众的视野。大众对于新事物探索欲望不断增强,视野不断扩大,也就创造出了多样性的现代文化。现代性与过去的古典和宗教文化完全不同,现代性讲求的是对于过去的某些传统的摒弃,抛弃世代相传的传统和信仰。现代性文化并不是以连续性为基础的,而是以多样性为基础的,讲求的是兼收并蓄。
  2、中心的缺乏是第二个论点。造成中心的缺乏一方面有文化经验多样性的原因。由于现代性文化种类繁多,并且各种文化通过不断的否定自身和吸收借鉴来丰富自己,所以很难有一种文化占据领导地位,并且长期引导大众的文化传播交流方向。
  另一方面就是地理原因。世界因为传播媒介方式的改变已经变成没有中心和边缘的连接体,很难再像从前那样确定某一个城市——巴黎为艺术的天堂。艺术繁荣城市可以在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洛杉矶,也可以在中国的北京。现代性早就摒弃了中心的这个概念。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早在1967年出版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就已经提到过“global village”——“世界村”的这个概念。其实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原著中他做出了全球化将会导致国家和民族的消亡的预见理论。他描述了国家和民族将会在新的传播方式兴起后消亡并没有实现。但是由于电子媒介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方式、社会和人所认知的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部分却实现了。在麦克卢汉看来,由电驱使的文化,并不是发展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地方和处所,而其实是组成没有联系中心的各种网络,正如他所说的“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
  除了地理中心的缺乏之外还有精神中心的缺乏。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很难看到像曾经的中世纪艺术、哥特艺术和文艺复兴那种延续发展几百年的艺术潮流了。之所以这些艺术潮流延续几百年,都是由于期间一以贯之的精神力量,并且在一个时期内有大量的追随者认可相同或近似的艺术风格样式。但现代性就与过去的时代不同,它提倡新的美学、新的风格和新的形式。现代主义求新求变的精神使其自身不断的否定过去,创造新的精神图腾。所以现代主义文化是缺乏中心和碎片化的。
  3、视觉文化。“如今,‘主流话语’是视觉。音响和画面(特别是后者)构成了美学,指导着观众。在大众社会里,几乎不可能有其他情形”。这段话简单的表明了,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视觉图解的时代。用海德格尔《世界图像时代》这一名著中的表述来说“从本质上来看,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文化的某些特征。
  由于现代大众的主要娱乐方式都是以视觉为主流的,而其中两个方面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现代时尚有其追求新奇和感官刺激的要求,而视觉元素给人以最直接的感官刺激,也就满足了这一要求,这是从主观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说,大众娱乐的主要地点是城市。城市成为感官和新奇刺激的物质载体并使其集中强化,为大众提供了一个集中释放的地点。
  在城市中,除了建筑等一些的以固体形态存在的视觉外,大众关注更多的是流动的视觉存在,例如电影。电影在成为主流艺术后,更多的美学分析和评论都倒向了这一形式。现代审美的主流已经是视觉审美。就现代社会而言,每当说到视觉文化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一个个电影的画面,而视听结合的电影艺术更是成为了热议的话题。电影作为新视觉文化,它所替代的是以书籍阅读和讲故事为主要方式的文化形式,大众以接收图像或者影像的方式传递的信息、了解世界。
  虽然视觉文化带给大众更加直接的图示化刺激,但也不能不看到其弱点。直观的图像传达就给受众一个固定模式,使受众没有了想象空间,受众一旦丧失了想象力,也会更快的遗忘所传达信息。就这一点,视觉图像与以印刷为媒介的文字相比,在文化的层面上就更容易衰竭。
  4、理性宇宙观的瓦解。每种文化其背后都有宇宙观图景存在,从文艺复兴之后,西方的审美意象就围绕着现实的时空规律进行理性建构了。绘画按照三维空间的规律创作,模拟真实环境。
  现代主义放弃了对于现实的模仿,而强调内心的体验,将内心的体验作为创作的源泉。电影就是很好的例子,在电影中重新构造时空结构,从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探索出了多空间多时间的交叉叙事模式,在其后的很多电影中也部分或模仿的应用了这一手法。近年出现的关于梦境的探索,更显示出电影创作者对人心理空间的探索意象,这样的作品有《盗梦空间》、《源代码》等。
  现代性文化兴起后,文化经验种类繁多,使大众没有一种可以专注的文化形式;缺乏中心使大众丧失了精神图腾,同样使人没有方向,无法专注;视觉文化使大众丧失想象力而一味的接受感官刺激;理性宇宙观瓦解后,大众已经不满足于对现有时间空间观念的探索,空间可以任由意识扭曲变幻,时间可以延宕或者加速。凡此种种的表现,都是现代性的结果。现代性使文化语言发生了断裂,否定过去,文化话语就与传统和经典断裂;否定自身,文化话语与现当代断裂;未来继续的否定,文化发展没有明晰的方向。
其他文献
采用飞秒激光抽运脉冲激发了Bi2Te3薄膜频率为1.856 THz的声子相干振动,并用探测光测量得到了其阻尼振动信号.结合Raman光谱,确定该振动为A11g对称振动模式的相干光学声子.为
【摘 要】 高中语文新课改对每位一线教师都是一次机遇与挑战,如何解读新课改新教材,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一节《奇妙的对联》课的三个环节的设计践行了新课改的理念给了我一些启示与感悟,即设计课堂问题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要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新课改 策略  大圣人孔子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启发学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的古老文字,可谓中国汉民族一个伟大创造,同时也为中华五千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古往今来,汉字教育就是我国文化教育的起点,诚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言,“《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注重汉字的教学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而如今识字教学更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的要求,小学生必须学会大约2500个
一、营造有利于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心理环境,利用幼儿好奇心引导其探索,培养其初步的创新精神  探索是创造的前奏,而好奇心又是探索的原动力。每个幼儿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不停地进行各种寻求和探索。作为教师要营造有利于幼儿探索的心理环境,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使之成为创造力发展的源泉。  1、教师应正确地对待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如:在刚进入打击乐教学活动时,有些孩子对各种各样的乐器非常好奇,往往不按老师要求演
一、幼儿园国学教育的内涵及其意义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育人为本,道德为先”,这是中国人都知道的道理,从中更能看出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国学教育的重要地位不容被忽视。3~6岁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目前中国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最常见的是“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在这种成长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幼儿存在普遍的问题:缺乏爱心,不尊重长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