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度低杂散信号发生器设计

来源 :科协论坛·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dog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分析DDS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以FPGA为主控电路、AD9910芯片为核心,设计一种高精度、频率连续可调、响应速度快、低杂散的信号发生器,并对该信号发生器的系统结构和软硬件进行详细设计,针对DDS芯片本身输出杂散多的特性,在设计中采取了技术措施,有效抑制了DDS杂散信号,可用于替代某卫星微波雷达系统中的模拟压控振荡器。
  关键词:信号发生器 高精度 低杂散
  中图分类号:TN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3-096-02
  在现代雷达、通信和电子对抗领域中,信号发生器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信号发生器由于通常采用模拟元件或FPGA来实现,往往出现输出频率不准、控制线性度差等缺点。在目前信号频率合成的各种类型中,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DS)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频率合成方法,其具有精度极高、可控性好等一系列显著优点,可以实现系统的数字化。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DDS实现高精度、低杂散信号发生器的设计方案,可用于替代某卫星雷达系统中应用的模拟压控振荡器(下文简称VCO)。
  1 DDS工作原理
  DDS的工作原理是将2 弧度做N位量化,以系统时钟为参考频率对信号相位进行采样。其内部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由相位累加器、存储器、数模转换器和低通滤波器以及参考时钟fc构成。N位频率控制字在每个时钟周期内与相位累加器中的相位进行一次累加,累加的结果作为一个寻址地址,地址对应的波形存储器中的内容就是一个波形合成点的幅度值,经D/A转换将其转换为模拟采样值,再经过低通滤波器滤波后得到满足要求的模拟信号。
  图1 DDS内部结构框图
  2 系统设计
  应某雷达系统要求,信号发生器需同时输出3路信号,且要求输出信号具有高分辨力、连续可调、低杂散等特点。其整个系统硬件架构如图2所示,主要由FPGA、DDS、时钟、电源、滤波等构成。
  图2 硬件架构图
  DDS芯片选用AD9910,该芯片采样频率可以达到1 GHz,内部的相位累加器为32 bit(即将2 分为232等份),其频率分辨力可以达到0.23 Hz。
  2.1 电源设计
  对于系统电源设计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该信号发生系统属于数模混合电路,这就需要防止数字信号对模拟信号输出的串扰,通过采用磁珠连接和增加电容滤波电路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数字和模拟电源间的干扰。
  而在数字电路中,因为芯片的电源引脚上的噪声主要是高频噪声,一般要在芯片的引脚并联一个较小的电容滤波,位置应尽量靠近芯片。
  2.2 时钟电路设计
  系统时钟杂散主要来自于以下两方面:
  (1)由于参考时钟本身的稳定性和精度较差,会导致DDS输出信号相噪较差,产生大量杂散。
  (2)FPGA内部存在大量的分频,且DDS芯片的参考时钟亦是由FPGA产生,其产生的时钟占空比存在着误差,会引起时钟信号频率不稳,使得在离输出信号频率的窄带宽内产生杂散。
  通过采用性能较好的温补晶振,合理选择FPGA送出的时钟频率,并且在FPGA输出端增加滤波电路以提高送入DDS芯片的时钟信号品质,可以有效减少时钟引入杂散的数量和幅度。
  2.3 软件设计
  采用VHDL语言编写信号发生器软件程序,用于将输入的串行频率控制码转换成相应的频率控制字发送给AD9910,从而使AD9910产生频率可控的正弦信号。其软件构成如图3所示。
  图3 FPGA软件构成图
  2.4 与传统方法的对比
  某雷达系统中模拟VCO相位噪声仅为-110dBc@10kHz,且控制特性线性度较差。而本文设计的信号发生器相位噪声为-125dBc@5kHz,控制特性是线性的,频率分辨率为0.23Hz,远端杂散抑制为90dBc以上,近端杂散抑制为-100dBc以上,完全可以替代模拟VCO。图4为两种实现方法频率控制特性对比图。
  3 结束语
  本文设计了一种高精度、低杂散信号发生器,该发生器结构简单,控制精度高,可替代某雷达系统中的模拟VCO,能提高输出信号相位噪声指标,克服其频率输出不稳定、控制特性线性度差的缺点。本文提及的时钟设计中的注意事项是来自笔者设计、调试过程中的具体经验,是经实践证明的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毛敏,郑珍,周渭.基于DDS的低通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技术,2006(3):17-20.
  [3] 崔健,赵敏,江帆.采用DDS技术实现的虚拟任意波形发生器[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3,11(7):553-555.
  [4] 施羽暇,李晨.基于DDS技术的正弦信号发生器设计[J].信息技术,2007(1).
其他文献
摘 要:以工程机械再制造为视角,重点研究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性,及其对中国绿色经济实现的促进作用;最后综观该产业特点,得出国家导向、企业全面参与是关键。  关键词:工程机械 再制造 绿色经济 资源  中图分类号:T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3-041-02  1 概述  再制造是指以产品全寿命周期设计和管理为指导,以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环
摘 要:利用UG软件建立轴流泵叶片的三维模型,采用ANSYS CFX软件计算得到叶片上下表面的水压力分布,通过ANSYS Workbench软件强大的耦合分析功能将水压力加载到叶片有限元模型上,最后利用ANSYS软件进行求解计算,得到应力分布结果,根据第三强度理论做应力评定。  关键词:轴流泵 UG 流固耦合 应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TH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
摘 要:随着临海建筑越来越多,临海的深基坑工程也会越来越多,所以如何在临海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深基坑支护,成为国内外专家亟待解决的问题。青岛地质条件复杂,且为临海区域,使用的支护止水方式需要与之地质条件相适应才可施工。为此,研究结合青岛某临海深基坑工程的实践,对高透水性抛石、碎石层旋喷桩等关键技术和综合技术进行技术分析,为临海地区深基坑支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深基坑 高透水性 旋喷桩 基坑支护  
摘 要:就机床维修阶段中存在的影响因素展开探讨,分析人员以及物质因素影响,并制定科学有效的维修故障策略。对提升机床维修水平,科学处理故障问题,延长机床应用寿命,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机床 维修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G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3-051-02  1 前言  机床为重要的设备服务装置,其发挥了价值化功能与重要作用,因此人们注
摘 要:结合流域集控中心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实际建设经验,对在水电站群远程集中控制发展趋势下,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内部结构搭建、流域监控数据网组网方式、横纵向二次安全防护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流域集控中心 监控系统 网络结构 二次防护  中图分类号:TP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3-057-03  1 引言  随着我国水电开发的不
摘 要:针对于计算机语言教师阅读与调试程序工作量大的问题,借助于计算机工具,设计并实现一套程序设计语言在线评测系统,以减少教师对程序评测的工作量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在线 程序设计 评测 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3-065-02  1 引言  如今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已经成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
摘 要:因为传感器网络自身的不同于传统网络的特点,使得原始的适合于传统网络的端到端的传输机制无法保证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安全问题,所以重新设计新的路由或是对原有网络协议进行改进是进行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设计时应该考虑的基本问题。无线传感器网络有四层架构,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每层都有自己的安全威胁。提出具体各层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WSN 端到端 数据链路层  中
摘 要: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特征提取思想,提出特征提取方法,简要分析特征提取方法对波段的选取要求,以及不同预处理方法对二次特征提取的影响,然后将特征提取应用在不同发酵度茶叶: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这六大类茶叶的识别上,建立能够识别六大类茶叶的判别器。此法对于鉴别茶叶等其它复杂体系的特征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特征提取 红外光谱 茶叶 识别  中图分类号:TS272.7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 要:通过中砂与结构物接触作用试验,分析土与结构物接触面剪应力、法向应力、相对位移等宏观物理量,研究中砂与结构物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失效效应,并定义失效为土与结构物接触面在受载过程中的物态演化而导致力学特性的变化的连续发展过程,建立接触面本构模型来描述其力学特性,并定义失效因子表征失效过程的演化规律。提出的失效模型的表达式能够较好地反映中砂与结构物接触面失效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变化,模型参数较少,物理意
摘 要:个性化信息服务是目前网络信息服务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随着全民上网热度的高涨和移动通信平台的普及,个性化信息服务将越来越快捷、丰富、高效。通过主动实时的推送服务和反馈及时的互动模式,将大大提高信息服务的效率,其将成为深入到信息用户个人生活甚至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具有深刻影响的关键性技术。  关键词:个性化信息服务 面向用户 信息定制  中图分类号:TP3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