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生命存在是中学教育的原点与基石,中学教育就是应生命生存与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因而中学教育应该让学生在具有生命理念的教学过程中认识自己生命的意义,体验作为生命的情感,领会生命的价值,享受生命的辉煌。但当前,在中学生中存在践踏自我生命、漠视他人生命、自私与冷漠的情况,这些残酷的现实警示我们,在我国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已是刻不容缓。作为历史教师,笔者拟结合本学科的教育教学来讨论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一、 加强生命教育的意义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生命的教育,让学生在一次次生命活动中把握世界和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质量,解放精神,培养生命意识,从而取得人生的成功和享受人生的快乐。它是一种关注学生生命状态,丰富学生生命历程,激发学生生命潜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提高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
在中学教育教学(包括中学历史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主要是因为:首先,加强生命教育是适应我国社会转型的现实需要。从社会转型的大环境而言,当前的中国改革开放蓬勃发展,为人们生活充实与完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但随之而来的是国家政策的调整、利益格局的改变、竞争的加剧、社会冲突的增多、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人们压力增大、价值失范偏离的现象增多,从而某种程度上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漠视。
其次,加强生命教育是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时期处于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候,他们的自我意识尚未形成,生命的意识亦不是很明显。“由于人对自身生命活动的复杂性认识的有限性,对其生存环境的复杂性把握与选择的有限性,及对两者相互关系的认识与利用的有限性,个体生命是很难有清醒的意识的。即便有清醒的意识,但应该怎么办也是难以把握的”。中学生存在的这些情况说明,他们要能健康发展,需要生命教育。
再次,加强生命教育是弥补家庭教育亲职功能缺陷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现代家庭渐渐由核心的小家庭取代昔日的大家庭,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家族之间的亲情互动越来越少。家长们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存在,为了家庭生计而忙碌,家庭的教养、社会化功能则大为缩减,甚至于家庭最主要的功能——亲情滋润亦渐趋减少。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能感受到的各种感情亦渐趋减少。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而然会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意识,难以形成对关怀的感受,也往往觉察不了长辈的苦心与辛劳,甚至以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的生命价值感和尊严感被严重扭曲。因此,社会时代的变化除了应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外,还需学校进行适当的生命教育来弥补、纠正。
二、在中学生中推进生命教育的困境分析
虽然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也愿意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但目前在我国的学校推行生命教育面临着许多困难,这主要表现为:
1.生命教育的内涵广泛、复杂、多元,不易掌握
“生命体验不仅涵盖了生命个体的生命情感、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在理智基础上的对外物的直观,而且还饱含着对世界万物存在的领悟,对自我存在的确证和对生命意义感的寻找。”因此,人们对于生命教育观点会产生许多差异,也会产生不同趋向,如健康教育趋向、生涯教育趋向、生活教育趋向、死亡教育趋向、宗教教育趋向等。这一方面使得不同理念的人可能会相互攻击,分散了原本就薄弱的生命教育力量;另一方面,更使得学校和教师不知道到底要做什么,生命教育的操作难以真正开展,久而久之,生命教育容易流于形式,不了了之了。
2.中学师资缺乏起码的生命教育素养
生命教育涉及的内容、学科太多,而其中涉及人生哲学、生命伦理、生命科学等知识素养是现行师资培养课程中相对缺乏的。教育者未先受教育,又怎能教育他人?同时,生命教育极其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要求教师必须要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对生命有热忱,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而有的教师本身已患上“心理疾病”,据天津市有关专家调查统计,教师中患精神疾病的占10%以上,而在其他职业人群中平均为2%。
3.生命教育的资源匮乏
生命教育在我国刚刚兴起,相应文本资料、教学课件、音像制品等教育资源几乎空白,这使生命教育的开展举步维艰。另外国家缺乏相应的教育配套政策。虽然现在教育行政部门也开始强调要推行生命教育,但在实际操作中,生命教育对学校评级、教师的考评没有任何好处,仍是以升学率来衡量学校、教师的工作。沉重的升学压力下,正如有些教师指出的,学校、教师没有时间、精力去真正关注生命教育。
4.社会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对学校生命教育支持不够
生命教育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密切配合,而目前社会对学校推行生命教育支持有限,甚至出现对生命教育不支持的情况。比如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死亡、性都是禁区。人们普遍认为性是肮脏的、死是不吉利的。特别是谈论死总会或多或少地引起人们的心理冲突,给人一种不吉祥的感觉,会受到来自社会特别是家长的不认同。这为生命教育的真正开展设置了障碍。
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尽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有着先天的优势,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结合笔者所任教的历史学科,我们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1.正确处理生命教育与历史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
从传授历史知识到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再到一定的历史情感与现实态度乃至人生的价值观念,其中,生命教育就是最后高层次的要求。因此,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都可以说是生命教育的手段。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生命教育的基础和载体。
2.进行生命教育要有计划、有目标
生命教育重要,但容易出现随意性。历史学科的特别是处处有素材,处处有生命,处处有教育,应该根据课程所规定的内容,制订进行生命教育的计划。首先,区分不同年级的生命教育目标。其次,区分不同历史材料的生命教育价值。中国古代史主要要求学生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中国近代现代史主要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人生理想。世界史主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形成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
3.防止生命教育在历史教育中程式化、僵硬化
历史知识中的生命教育素材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在对显性的素材进行生命教育时,不必过于渲染,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即可。对于隐性的素材要善于挖掘,做到选择最优秀的素材进行最有效的生命教育。切忌处处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感到乏味与枯燥,使历史课堂失去生机与活力。为此要善于变化,历史教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也要依托历史长河中的具有个性化的材料,灵活多变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另外要紧扣现实,挖掘教材中利于学生形成生命思考的素材,使得走向成人的青少年开始形成独立的个性,喜欢自己思考,自己探索,形成自己的生命体验。
4.让生命教育延伸到历史课堂之外
历史教育教学中应用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只在课堂上,好的教育应该是延续到课外的。最基本的延伸办法就是编制有效的课后作业练习题。传统的选择题只能是在考查知识的掌握及分析理解能力上更有效,而生命教育化的习题应该是更具开放性的。历史小论文、历史辩论稿、“歪批”历史、制作历史明星档案及查找家族失落的族谱等各种形式的作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史实与史论的描述中,顺利完成生命教育在课后的延续。
本文旨在探讨生命教育的意义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推动生命教育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和发展。生命教育关注人,完善人,改造人。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应该勇于承担这一重任,发挥历史学科的广泛教育意义,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打造富于生命激情的课堂。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 加强生命教育的意义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生命的教育,让学生在一次次生命活动中把握世界和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质量,解放精神,培养生命意识,从而取得人生的成功和享受人生的快乐。它是一种关注学生生命状态,丰富学生生命历程,激发学生生命潜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提高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
在中学教育教学(包括中学历史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主要是因为:首先,加强生命教育是适应我国社会转型的现实需要。从社会转型的大环境而言,当前的中国改革开放蓬勃发展,为人们生活充实与完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但随之而来的是国家政策的调整、利益格局的改变、竞争的加剧、社会冲突的增多、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人们压力增大、价值失范偏离的现象增多,从而某种程度上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漠视。
其次,加强生命教育是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时期处于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候,他们的自我意识尚未形成,生命的意识亦不是很明显。“由于人对自身生命活动的复杂性认识的有限性,对其生存环境的复杂性把握与选择的有限性,及对两者相互关系的认识与利用的有限性,个体生命是很难有清醒的意识的。即便有清醒的意识,但应该怎么办也是难以把握的”。中学生存在的这些情况说明,他们要能健康发展,需要生命教育。
再次,加强生命教育是弥补家庭教育亲职功能缺陷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现代家庭渐渐由核心的小家庭取代昔日的大家庭,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家族之间的亲情互动越来越少。家长们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存在,为了家庭生计而忙碌,家庭的教养、社会化功能则大为缩减,甚至于家庭最主要的功能——亲情滋润亦渐趋减少。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能感受到的各种感情亦渐趋减少。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而然会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意识,难以形成对关怀的感受,也往往觉察不了长辈的苦心与辛劳,甚至以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的生命价值感和尊严感被严重扭曲。因此,社会时代的变化除了应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外,还需学校进行适当的生命教育来弥补、纠正。
二、在中学生中推进生命教育的困境分析
虽然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也愿意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但目前在我国的学校推行生命教育面临着许多困难,这主要表现为:
1.生命教育的内涵广泛、复杂、多元,不易掌握
“生命体验不仅涵盖了生命个体的生命情感、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在理智基础上的对外物的直观,而且还饱含着对世界万物存在的领悟,对自我存在的确证和对生命意义感的寻找。”因此,人们对于生命教育观点会产生许多差异,也会产生不同趋向,如健康教育趋向、生涯教育趋向、生活教育趋向、死亡教育趋向、宗教教育趋向等。这一方面使得不同理念的人可能会相互攻击,分散了原本就薄弱的生命教育力量;另一方面,更使得学校和教师不知道到底要做什么,生命教育的操作难以真正开展,久而久之,生命教育容易流于形式,不了了之了。
2.中学师资缺乏起码的生命教育素养
生命教育涉及的内容、学科太多,而其中涉及人生哲学、生命伦理、生命科学等知识素养是现行师资培养课程中相对缺乏的。教育者未先受教育,又怎能教育他人?同时,生命教育极其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要求教师必须要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对生命有热忱,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而有的教师本身已患上“心理疾病”,据天津市有关专家调查统计,教师中患精神疾病的占10%以上,而在其他职业人群中平均为2%。
3.生命教育的资源匮乏
生命教育在我国刚刚兴起,相应文本资料、教学课件、音像制品等教育资源几乎空白,这使生命教育的开展举步维艰。另外国家缺乏相应的教育配套政策。虽然现在教育行政部门也开始强调要推行生命教育,但在实际操作中,生命教育对学校评级、教师的考评没有任何好处,仍是以升学率来衡量学校、教师的工作。沉重的升学压力下,正如有些教师指出的,学校、教师没有时间、精力去真正关注生命教育。
4.社会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对学校生命教育支持不够
生命教育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密切配合,而目前社会对学校推行生命教育支持有限,甚至出现对生命教育不支持的情况。比如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死亡、性都是禁区。人们普遍认为性是肮脏的、死是不吉利的。特别是谈论死总会或多或少地引起人们的心理冲突,给人一种不吉祥的感觉,会受到来自社会特别是家长的不认同。这为生命教育的真正开展设置了障碍。
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尽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有着先天的优势,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结合笔者所任教的历史学科,我们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1.正确处理生命教育与历史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
从传授历史知识到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再到一定的历史情感与现实态度乃至人生的价值观念,其中,生命教育就是最后高层次的要求。因此,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都可以说是生命教育的手段。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生命教育的基础和载体。
2.进行生命教育要有计划、有目标
生命教育重要,但容易出现随意性。历史学科的特别是处处有素材,处处有生命,处处有教育,应该根据课程所规定的内容,制订进行生命教育的计划。首先,区分不同年级的生命教育目标。其次,区分不同历史材料的生命教育价值。中国古代史主要要求学生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中国近代现代史主要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人生理想。世界史主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形成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
3.防止生命教育在历史教育中程式化、僵硬化
历史知识中的生命教育素材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在对显性的素材进行生命教育时,不必过于渲染,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即可。对于隐性的素材要善于挖掘,做到选择最优秀的素材进行最有效的生命教育。切忌处处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感到乏味与枯燥,使历史课堂失去生机与活力。为此要善于变化,历史教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也要依托历史长河中的具有个性化的材料,灵活多变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另外要紧扣现实,挖掘教材中利于学生形成生命思考的素材,使得走向成人的青少年开始形成独立的个性,喜欢自己思考,自己探索,形成自己的生命体验。
4.让生命教育延伸到历史课堂之外
历史教育教学中应用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只在课堂上,好的教育应该是延续到课外的。最基本的延伸办法就是编制有效的课后作业练习题。传统的选择题只能是在考查知识的掌握及分析理解能力上更有效,而生命教育化的习题应该是更具开放性的。历史小论文、历史辩论稿、“歪批”历史、制作历史明星档案及查找家族失落的族谱等各种形式的作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史实与史论的描述中,顺利完成生命教育在课后的延续。
本文旨在探讨生命教育的意义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推动生命教育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和发展。生命教育关注人,完善人,改造人。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应该勇于承担这一重任,发挥历史学科的广泛教育意义,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打造富于生命激情的课堂。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