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讲,上海人几十年来一直在排队:“七十年代排队买布,八十年代排队买彩电,九十年代则排队考各种文凭和证书。”

我们真该为这种排队的变迁叫好,它浓缩了社会发展的历程,让我们看到了明天的希望!
其实,文凭热本身也在不停的推陈出新,从函授热、自考热一直发展到今天滚滚的考研热、出国镀金热。社会在不知不觉的“热”中登上了新的高度,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学好C语言,到处能挣钱”,就是社会高度攀升的一种例证。
今天,开放给了我们世界级的思维和视野,许多人不再满足于国内的各种文凭,不自觉地把目光盯上了国际上“通用”的各类洋证书,LCCI、BEC、LOMA、SOA等一批国际职业“通行证”已成为他们追逐的新宠。
LCCI-白领之门
LCCI是英国伦敦工商会考试局推出的一种考试,对考生用英语从事商业工作的水平进行认证。由于它的权威性,目前LCCI考试已经风靡全世界80多个国家,每年有50多万人参加LCCI的各类商科、秘书和语言类考试。
近几年,我国一些城市也引入LCCI考试,并迅速形成燎原之势。特别是LCCI商科中的会计考试资格认证,几乎成为进入外企财务部门的敲门砖!这也就是它被誉为“白领之门”的原因。
在北京,凡获得LCCI各级证书者,将被北京市外国企业服务总公司免试推荐到外商驻京社工作。
但LCCI考试的门槛相当高,没有中级以上英语程度,相当于国内大学英语四、六级水平,一般只能对LCCI考试望而兴叹。
1999年11月16号,中国和美国关于加入WTO签署协议的第二天,上海某大学举办的LCCI考试培训班上学生一片欢呼,暗自庆幸他们的选择,用他们的话说“我们的LCCI证书就非常‘WTO’!”
的确,拥有LCCI资格证书,在中国加入到WTO后,他们将有更多诱人的就业机会,因为LCCI是全球“通用”的,拥有这张洋文凭,将来在人才市场上是与世界接轨的!
“我对WTO有自己的理解!”吴菁菁说出了她的独特见解,“WTO的意义绝对不限于一个组织,我们加入WTO也不仅仅是签定一个简单的协议。我把WTO理解为一个动词,WTO意味着我们每个细胞都应充满全球竞争的意识,无论从思维到行动,都要向国际靠拢,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现在考LCCI证书就是在进行WTO的过程!”
吴菁菁是这次LCCI培训班上最年轻的一位。她今年夏天才从财经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工商银行上海市区一家营业所当会计,刚好专业对口。
本来,这是个让人羡慕的工作,稳定、轻松而且待遇不错,每月工资两千元左右,平常还不时发一些商场购物券、洗发水等颇为实惠的东西。可吴菁菁却觉着国有单位机制太死,缺乏挑战和和成就感。
今天的上海可谓到处是机遇,著名的国外企业蜂拥而至,吴菁菁自然也想在外企谋得一个职位,那动则数千元的月薪实在诱人。
特别是十月份,财富论坛在上海举行,那些世界著名的公司总裁的专机飞抵浦东机场,简直就是一场无与伦比的宣传和鼓动,这更坚定了吴菁菁要做外企白领的决心。
大学学的是财务,吴菁菁自然想在外企也能从事熟悉的财务工作,可外企对财务方面的人员至少要求有LCCI证书,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财务制度和国际不接轨,存在许多差异,于是外企对LCCI的资格认证分外重视。
用吴菁菁自己的话说,她属于“有梦就去追”的那种敢想敢干人,并没有而一张LCCI证书气馁。八月份,吴菁菁就报名参加了LCCI证书班的培训。
为了获得LCCI证书,吴菁菁光学费就要交近7000元,此外还要参加LCCI的三级考试,每级考试的报名费是50美元,加上其它一些杂七杂八的费用,估计总的花费不会低于10000元。
好在吴菁菁读大学时英语过了六级,加上本来就是学财务的,她自信可以通过LCCI的三级考试,从而拿到LCCI证书。
吴菁菁说这10000多元的投资值得。
和吴菁菁相比,30多岁的张菊女士学习起来则没有那么游刃有余。张女士是某私营企业的财务主管,从财校毕业后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会计的本科文凭,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使她在工作上可谓是驾轻就熟,轻松自如得很。
可是,如今上海走向世界的步伐越来越快,公司的涉外业务也逐渐地增加起来。国外的业务伙伴为了安全起见,有时要看中方公司的财务报表,但我们的财务报表别人看不懂,国外的企业要求我们按西方的财务标准提供财务资料。
“老兵遇到了新问题。”张菊幽默地说。
为了公司业务的顺利发展,甚至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张菊果断决定参加这次LCCI的培训和考试。
对张菊来说,中西方之间的财务差异不是问题,两者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但横亘在她面前的困难是英语,很多年没用了,原来的基础也忘得差不多了,三十几岁的人,重新学习真是吃力。
不过,张菊没必要非拿到证书不可,对她来说,重要的是学习国际上通行的财务规则。谈到自己现在的学习,张菊颇有感触地说:“过去那种一劳永逸的时代再也没有了,现在时代要求我们终身学习。”
其实,在国际上流行的财务证书中,最“大哥大”的是CDAF证书。CDAF全名是财会资格证书,它是由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工会推出的一种财会资格考试。它的规格之高,以至于被认为是CFO(首席财务执行官)的摇篮,其通过者往往可以在跨国大公司中通行无阻,年薪十几万美元者不乏其人。不过,其难度和报考要求比较高,所以并不为我们所熟悉。1995年底上海首次举办它的中文考试,但通过率只有40%左右。
保险精算师-“明日金领”
风险猛如虎,冒风险几乎等于与虎谋皮,这是我们通常的认识。但猛虎的凶残本性却并没有妨碍它为动物园带来滚滚利润,这中间化腐朽为神奇者就是驯兽员。
在保险业中,精算师就是扮演着驯兽员的精彩角色。
有人预言,未来十年,精算师将成为中国最抢手的职业,是职业中的“金领”。
但是,“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要成为精算师需要非常高的专业素养。在精算师的眼里,诸如概率、随机过程等抽象理论不再是灰色,而变为能带来滚滚财富的金色!“知识就是财富”这句名言,由此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为了防止鱼龙混杂,国际上对精算师也进行了资格认证。
LOMA证书就是炙手可热的一个。在保险业务中,寿险是个利润颇丰的险种。在国外,寿险管理师是个非常令人羡慕的职业。要成为寿险管理师,拿到LOMA考试(即寿险管理师资格考试)的合格证似乎成了必由之路。
肖纤就是想成为寿险管理师中的一位。特别是保险业的巨头安联进入中国后,其员工的待遇让她无法不心动。
肖纤是学统计的,现在在一家国有单位做检验员,撑不着也饿不死。但她非常相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哲学道理,“要么今天自己超越自己,要么明天被社会抛弃!”这是她的人生哲学。
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肖纤到上海财经大学报名参加了LOMA考试。肖纤风趣地说:“LOMA不仅考验人的知识,更考验人的钱包!”原来,LOMA共有十门课程的考试,每门课程的考试费就是60美元,10门课考下来,就要600美元!
“不过,只要我能考试合格得到FLMI(寿险管理师)资格证书,这点钱就是洒点水了!我相信自己的投资是值得的,而且绝对是高回报!”肖纤对自己的选择非常自信。
除LOMA外,精算师的考试还有SOA的考试。
SOA就是北美精算学会,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精算组织。SOA每年的考试是全球统一的。SOA目前已在我国北京、天津、广州、上海和长沙设了5个考试中心。
BEC-久盛不衰
其实,令国人心动的洋文凭不止是LCCI和LOMA,BEC证书也是大家趋之若鹜的一个。
说起来,BEC可能是进入中国历史最长的洋证书,久盛而不衰,你只要看看书店中摆的BEC考试的参考书的数量就知道它受欢迎的程度了。
目前,许多大学生通过了国家的四级和六级英语考试后,还要报考BEC,就是因为BEC证书是国外发的,更被老外承认,在人才市场上BEC的拥有者更“WTO”。
BEC证书就是剑桥商务英语证书,它是英国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发起的。目前我国每年约有2万多人参加BEC证书考试,通过率达80%多。由于BEC证书的颁发机构所具有的权威性,该证书在英国、英联邦各国及欧洲大多数国家的商业企业部门均获得认可。在我国外企中的欧洲企业就很看重BEC证书。
赵成就是BEC证书的受益者,他怎么也没想到大学时无心插柳考来的一张BEC证书,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那么大的转机。
赵成6年前从交通大学毕业,学的是机械工程,已经在上海一家重型机械厂搞了6年的技术工作。可是由于整个行业的不理想,单位的效益越来越差,自己每月的工资也只有一千多一点,在这座高消费的城市中只能解决温饱。
昔日的那些同学从政的从政,改行的改行,如今事业都小有所成。每次同学聚会,赵成心理上的那种失落,简直就象一枝在寒风中颤抖的孤零零的蒿草!
在一个周末,他怀揣着自己的工学学士文凭和工程师职称的证书,想在人才市场上闯一闯,找一份更好的工作。在人才市场转过一番后,他才十分吃惊地发现:如今有大学文凭、工程师资格的人竟然有那么多!
就在他几乎失去信心的时候,他应聘的一家中外合资企业通知他去面试。
没多久,赵成得知他竟通过了面试,成为唯一成功的应聘者,他获得了一个很不错的职位。
喜出望外之余.却疑惑不已。直到进了这家合资企业后,他才知道那份大学时考取的、在他自己看来可有可无的BEC证书,帮了几乎是决定性的大忙。
如今,赵成已升为这家公司的销售主管,他说:“比起昨日的颓废,我现在又重新回到了主流社会上来了!”
结束语:
大家对洋文凭的热衷可谓是方兴未艾,让我们心动的“洋文凭”何止这些?
君不见每次培训NOVELL网络管理员的海报下面总是人头攒动,众多的年轻人群情激奋、跃跃欲试的动人场面。正是无数的这种场面谱成了中国一步步走向世界的大合唱!

我们真该为这种排队的变迁叫好,它浓缩了社会发展的历程,让我们看到了明天的希望!
其实,文凭热本身也在不停的推陈出新,从函授热、自考热一直发展到今天滚滚的考研热、出国镀金热。社会在不知不觉的“热”中登上了新的高度,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学好C语言,到处能挣钱”,就是社会高度攀升的一种例证。
今天,开放给了我们世界级的思维和视野,许多人不再满足于国内的各种文凭,不自觉地把目光盯上了国际上“通用”的各类洋证书,LCCI、BEC、LOMA、SOA等一批国际职业“通行证”已成为他们追逐的新宠。
LCCI-白领之门
LCCI是英国伦敦工商会考试局推出的一种考试,对考生用英语从事商业工作的水平进行认证。由于它的权威性,目前LCCI考试已经风靡全世界80多个国家,每年有50多万人参加LCCI的各类商科、秘书和语言类考试。
近几年,我国一些城市也引入LCCI考试,并迅速形成燎原之势。特别是LCCI商科中的会计考试资格认证,几乎成为进入外企财务部门的敲门砖!这也就是它被誉为“白领之门”的原因。
在北京,凡获得LCCI各级证书者,将被北京市外国企业服务总公司免试推荐到外商驻京社工作。
但LCCI考试的门槛相当高,没有中级以上英语程度,相当于国内大学英语四、六级水平,一般只能对LCCI考试望而兴叹。
1999年11月16号,中国和美国关于加入WTO签署协议的第二天,上海某大学举办的LCCI考试培训班上学生一片欢呼,暗自庆幸他们的选择,用他们的话说“我们的LCCI证书就非常‘WTO’!”
的确,拥有LCCI资格证书,在中国加入到WTO后,他们将有更多诱人的就业机会,因为LCCI是全球“通用”的,拥有这张洋文凭,将来在人才市场上是与世界接轨的!
“我对WTO有自己的理解!”吴菁菁说出了她的独特见解,“WTO的意义绝对不限于一个组织,我们加入WTO也不仅仅是签定一个简单的协议。我把WTO理解为一个动词,WTO意味着我们每个细胞都应充满全球竞争的意识,无论从思维到行动,都要向国际靠拢,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现在考LCCI证书就是在进行WTO的过程!”
吴菁菁是这次LCCI培训班上最年轻的一位。她今年夏天才从财经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工商银行上海市区一家营业所当会计,刚好专业对口。
本来,这是个让人羡慕的工作,稳定、轻松而且待遇不错,每月工资两千元左右,平常还不时发一些商场购物券、洗发水等颇为实惠的东西。可吴菁菁却觉着国有单位机制太死,缺乏挑战和和成就感。
今天的上海可谓到处是机遇,著名的国外企业蜂拥而至,吴菁菁自然也想在外企谋得一个职位,那动则数千元的月薪实在诱人。
特别是十月份,财富论坛在上海举行,那些世界著名的公司总裁的专机飞抵浦东机场,简直就是一场无与伦比的宣传和鼓动,这更坚定了吴菁菁要做外企白领的决心。
大学学的是财务,吴菁菁自然想在外企也能从事熟悉的财务工作,可外企对财务方面的人员至少要求有LCCI证书,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财务制度和国际不接轨,存在许多差异,于是外企对LCCI的资格认证分外重视。
用吴菁菁自己的话说,她属于“有梦就去追”的那种敢想敢干人,并没有而一张LCCI证书气馁。八月份,吴菁菁就报名参加了LCCI证书班的培训。
为了获得LCCI证书,吴菁菁光学费就要交近7000元,此外还要参加LCCI的三级考试,每级考试的报名费是50美元,加上其它一些杂七杂八的费用,估计总的花费不会低于10000元。
好在吴菁菁读大学时英语过了六级,加上本来就是学财务的,她自信可以通过LCCI的三级考试,从而拿到LCCI证书。
吴菁菁说这10000多元的投资值得。
和吴菁菁相比,30多岁的张菊女士学习起来则没有那么游刃有余。张女士是某私营企业的财务主管,从财校毕业后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会计的本科文凭,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使她在工作上可谓是驾轻就熟,轻松自如得很。
可是,如今上海走向世界的步伐越来越快,公司的涉外业务也逐渐地增加起来。国外的业务伙伴为了安全起见,有时要看中方公司的财务报表,但我们的财务报表别人看不懂,国外的企业要求我们按西方的财务标准提供财务资料。
“老兵遇到了新问题。”张菊幽默地说。
为了公司业务的顺利发展,甚至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张菊果断决定参加这次LCCI的培训和考试。
对张菊来说,中西方之间的财务差异不是问题,两者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但横亘在她面前的困难是英语,很多年没用了,原来的基础也忘得差不多了,三十几岁的人,重新学习真是吃力。
不过,张菊没必要非拿到证书不可,对她来说,重要的是学习国际上通行的财务规则。谈到自己现在的学习,张菊颇有感触地说:“过去那种一劳永逸的时代再也没有了,现在时代要求我们终身学习。”
其实,在国际上流行的财务证书中,最“大哥大”的是CDAF证书。CDAF全名是财会资格证书,它是由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工会推出的一种财会资格考试。它的规格之高,以至于被认为是CFO(首席财务执行官)的摇篮,其通过者往往可以在跨国大公司中通行无阻,年薪十几万美元者不乏其人。不过,其难度和报考要求比较高,所以并不为我们所熟悉。1995年底上海首次举办它的中文考试,但通过率只有40%左右。
保险精算师-“明日金领”
风险猛如虎,冒风险几乎等于与虎谋皮,这是我们通常的认识。但猛虎的凶残本性却并没有妨碍它为动物园带来滚滚利润,这中间化腐朽为神奇者就是驯兽员。
在保险业中,精算师就是扮演着驯兽员的精彩角色。
有人预言,未来十年,精算师将成为中国最抢手的职业,是职业中的“金领”。
但是,“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要成为精算师需要非常高的专业素养。在精算师的眼里,诸如概率、随机过程等抽象理论不再是灰色,而变为能带来滚滚财富的金色!“知识就是财富”这句名言,由此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为了防止鱼龙混杂,国际上对精算师也进行了资格认证。
LOMA证书就是炙手可热的一个。在保险业务中,寿险是个利润颇丰的险种。在国外,寿险管理师是个非常令人羡慕的职业。要成为寿险管理师,拿到LOMA考试(即寿险管理师资格考试)的合格证似乎成了必由之路。
肖纤就是想成为寿险管理师中的一位。特别是保险业的巨头安联进入中国后,其员工的待遇让她无法不心动。
肖纤是学统计的,现在在一家国有单位做检验员,撑不着也饿不死。但她非常相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哲学道理,“要么今天自己超越自己,要么明天被社会抛弃!”这是她的人生哲学。
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肖纤到上海财经大学报名参加了LOMA考试。肖纤风趣地说:“LOMA不仅考验人的知识,更考验人的钱包!”原来,LOMA共有十门课程的考试,每门课程的考试费就是60美元,10门课考下来,就要600美元!
“不过,只要我能考试合格得到FLMI(寿险管理师)资格证书,这点钱就是洒点水了!我相信自己的投资是值得的,而且绝对是高回报!”肖纤对自己的选择非常自信。
除LOMA外,精算师的考试还有SOA的考试。
SOA就是北美精算学会,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精算组织。SOA每年的考试是全球统一的。SOA目前已在我国北京、天津、广州、上海和长沙设了5个考试中心。
BEC-久盛不衰
其实,令国人心动的洋文凭不止是LCCI和LOMA,BEC证书也是大家趋之若鹜的一个。
说起来,BEC可能是进入中国历史最长的洋证书,久盛而不衰,你只要看看书店中摆的BEC考试的参考书的数量就知道它受欢迎的程度了。
目前,许多大学生通过了国家的四级和六级英语考试后,还要报考BEC,就是因为BEC证书是国外发的,更被老外承认,在人才市场上BEC的拥有者更“WTO”。
BEC证书就是剑桥商务英语证书,它是英国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发起的。目前我国每年约有2万多人参加BEC证书考试,通过率达80%多。由于BEC证书的颁发机构所具有的权威性,该证书在英国、英联邦各国及欧洲大多数国家的商业企业部门均获得认可。在我国外企中的欧洲企业就很看重BEC证书。
赵成就是BEC证书的受益者,他怎么也没想到大学时无心插柳考来的一张BEC证书,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那么大的转机。
赵成6年前从交通大学毕业,学的是机械工程,已经在上海一家重型机械厂搞了6年的技术工作。可是由于整个行业的不理想,单位的效益越来越差,自己每月的工资也只有一千多一点,在这座高消费的城市中只能解决温饱。
昔日的那些同学从政的从政,改行的改行,如今事业都小有所成。每次同学聚会,赵成心理上的那种失落,简直就象一枝在寒风中颤抖的孤零零的蒿草!
在一个周末,他怀揣着自己的工学学士文凭和工程师职称的证书,想在人才市场上闯一闯,找一份更好的工作。在人才市场转过一番后,他才十分吃惊地发现:如今有大学文凭、工程师资格的人竟然有那么多!
就在他几乎失去信心的时候,他应聘的一家中外合资企业通知他去面试。
没多久,赵成得知他竟通过了面试,成为唯一成功的应聘者,他获得了一个很不错的职位。
喜出望外之余.却疑惑不已。直到进了这家合资企业后,他才知道那份大学时考取的、在他自己看来可有可无的BEC证书,帮了几乎是决定性的大忙。
如今,赵成已升为这家公司的销售主管,他说:“比起昨日的颓废,我现在又重新回到了主流社会上来了!”
结束语:
大家对洋文凭的热衷可谓是方兴未艾,让我们心动的“洋文凭”何止这些?
君不见每次培训NOVELL网络管理员的海报下面总是人头攒动,众多的年轻人群情激奋、跃跃欲试的动人场面。正是无数的这种场面谱成了中国一步步走向世界的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