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作为一门探讨人地关系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是值得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和探索的。
[关键词]培养:创新思维;思路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观察力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观察对地理教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观察时给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教师认真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程序、方法,然后让学生在观察中去发现“结果”。如:在讲述地球运动一节时,可以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多媒体演示的地球自转过程,在反复的演示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多媒体中显示的地球仪上某一固定位置在自转过程中,有时会面向太阳成为白昼,有时会背向太阳成为黑夜。经过观察、讨论、思考,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一个结论: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通过这种方式教学,减少了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述,增强了课堂直观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思维空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给学生强调观察是多渠道的:如课堂中教具、板图、板画的展现,地图与插图的阅读;景观图与漫画的分析;课外日常生活中天象、气象、物候的变化等大量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现象,都可作为观察的内容。教学中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观察、思考、归纳、总结,从中认识事物的性质,反映事物的本质,以达到认识有关地理事项的目的。
二、结合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地图是地理语言的浓缩,是课堂教学的第二语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是教师进行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和素材。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现行初中地理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附图、插图、各类专题地图和自然景观图,以及寓意深刻的漫画等。因此,在教学中,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地理事物现象,活化地理教学内容,我充分利用这些图像系统并联系教学内容和实际,设疑布奇,步步引申,以一问、再问、追问的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过去人教版教材中国气候特征中,有《秦岭南北》这样一幅漫画。首先展示这幅漫画,让学生仔细体会漫画的含义,根据漫画的内容,我在讲授中先问:秦岭南北各有什么水果?这些水果各生长在什么温度带?当学生回答出苹果是温带水果在秦岭以北生长,柑桔是亚热带水果在秦岭以南生长。紧接再问:秦岭两侧的自然景观怎样?为什么只有秦岭一山之隔而南北气候差异这么大?学生联系所学有关知识回答道:秦岭是我国气候的南北分界线,它横亘于我国中部地区,阻挡了北方冬季风的南下,减小了冬季风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因此,山南坡为亚热带自然景观;山北坡为温带自然景观。这时,我出乎意料的追问:假如秦岭不存在,我国南北方气候、植物将怎样呢?这一问,自然把学生引入大胆积极思维境界,学生互相讨论,查找资料,各抒己见。有的说:北方寒冷空气会过早的长驱南下,使我国南北冬季都处于干燥寒冷的状况下;有的说:夏季风也会过早地向北方挺进,使北方雨季增长,雨量增大;有的还说:南方的植物会北移,北方的植物会南移。经过激烈的讨论,激发了学生大胆想象能力,开拓了学生思维空间,调动了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三、安排适当的“课堂辩论”提高学生求异思维水平
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成分,而求异思维也称“发散思维”或“开放性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如:针对目前“全球变暖”这一地理现象,可让学生展开讨论。“全球变暖”有人认为是人类活动引起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加剧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地球气候周期变化所导致……。在地理教学中,像这样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素材比比皆是:如“地球如果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 4小时吗”。“地球如果直立绕日公转,地球上还有四季吗”“如何解决地球上的淡水危机”“如何使地球上的资源、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等,把这些观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自由思考、打破常规束缚,广开思路、想象猜测,提出自己的观点。课堂上分组进行讨论和辩论,教师进行评价、概括和总结。这样做不仅能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主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机会和空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挖掘创新潜能之功效。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也是无穷无尽的,无所不在的,还有待于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不断摸索、不断尝试,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那么地理教学便有的放矢,将发生质的飞跃,中国的素质教育也就落到实处了。
[关键词]培养:创新思维;思路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观察力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观察对地理教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观察时给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教师认真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程序、方法,然后让学生在观察中去发现“结果”。如:在讲述地球运动一节时,可以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多媒体演示的地球自转过程,在反复的演示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多媒体中显示的地球仪上某一固定位置在自转过程中,有时会面向太阳成为白昼,有时会背向太阳成为黑夜。经过观察、讨论、思考,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一个结论: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通过这种方式教学,减少了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述,增强了课堂直观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思维空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给学生强调观察是多渠道的:如课堂中教具、板图、板画的展现,地图与插图的阅读;景观图与漫画的分析;课外日常生活中天象、气象、物候的变化等大量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现象,都可作为观察的内容。教学中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观察、思考、归纳、总结,从中认识事物的性质,反映事物的本质,以达到认识有关地理事项的目的。
二、结合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地图是地理语言的浓缩,是课堂教学的第二语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是教师进行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和素材。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现行初中地理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附图、插图、各类专题地图和自然景观图,以及寓意深刻的漫画等。因此,在教学中,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地理事物现象,活化地理教学内容,我充分利用这些图像系统并联系教学内容和实际,设疑布奇,步步引申,以一问、再问、追问的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过去人教版教材中国气候特征中,有《秦岭南北》这样一幅漫画。首先展示这幅漫画,让学生仔细体会漫画的含义,根据漫画的内容,我在讲授中先问:秦岭南北各有什么水果?这些水果各生长在什么温度带?当学生回答出苹果是温带水果在秦岭以北生长,柑桔是亚热带水果在秦岭以南生长。紧接再问:秦岭两侧的自然景观怎样?为什么只有秦岭一山之隔而南北气候差异这么大?学生联系所学有关知识回答道:秦岭是我国气候的南北分界线,它横亘于我国中部地区,阻挡了北方冬季风的南下,减小了冬季风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因此,山南坡为亚热带自然景观;山北坡为温带自然景观。这时,我出乎意料的追问:假如秦岭不存在,我国南北方气候、植物将怎样呢?这一问,自然把学生引入大胆积极思维境界,学生互相讨论,查找资料,各抒己见。有的说:北方寒冷空气会过早的长驱南下,使我国南北冬季都处于干燥寒冷的状况下;有的说:夏季风也会过早地向北方挺进,使北方雨季增长,雨量增大;有的还说:南方的植物会北移,北方的植物会南移。经过激烈的讨论,激发了学生大胆想象能力,开拓了学生思维空间,调动了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三、安排适当的“课堂辩论”提高学生求异思维水平
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成分,而求异思维也称“发散思维”或“开放性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如:针对目前“全球变暖”这一地理现象,可让学生展开讨论。“全球变暖”有人认为是人类活动引起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加剧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地球气候周期变化所导致……。在地理教学中,像这样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素材比比皆是:如“地球如果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 4小时吗”。“地球如果直立绕日公转,地球上还有四季吗”“如何解决地球上的淡水危机”“如何使地球上的资源、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等,把这些观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自由思考、打破常规束缚,广开思路、想象猜测,提出自己的观点。课堂上分组进行讨论和辩论,教师进行评价、概括和总结。这样做不仅能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主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机会和空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挖掘创新潜能之功效。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也是无穷无尽的,无所不在的,还有待于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不断摸索、不断尝试,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那么地理教学便有的放矢,将发生质的飞跃,中国的素质教育也就落到实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