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并没有那么牛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sume_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嘉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可以说是算无遗策,几乎没有失手的时候,他弃袁绍而投曹操后,为曹操陈述“十胜十败”;劝曹操东征吕布、刘备;准确预见孙策之死;献计曹操伪征刘表,使袁绍二子发生内讧,平定冀州;建议曹操以轻兵击乌桓,果然,乌桓仓促应战,蹋顿阵亡,袁尚败走辽东。因此,曹操极力称赞他“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还在赤壁之战战败后哀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然而郭嘉真的有这么牛?
  郭嘉确实是非常出色的谋士,但也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
  《三国志》认为郭嘉离开袁绍是因为郭嘉预见到袁绍不能成霸王之业,但这很可能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说法。郭嘉离开袁绍,倒很有可能出自家族中长辈的安排,因为这是颍川郭氏在乱世中的一种生存策略。
  至于郭嘉的“十胜十败”,认为曹操有多个方面胜于袁绍的观点,荀或、贾诩都曾经提出过。清代学者认为三人的观点高度重复,有事后附会的嫌疑。
  曹操决意征刘备,是曹操自己已经决定了,郭嘉只不过“亦劝公”而已。连一向推崇郭嘉的裴松之,也不得不在注释里澄清:“《武纪》决计征备,量绍不出,皆出自太祖。”
  郭嘉说孙策“轻而无备”,以此预料其必定死于意外,这本来不足为奇。但《三国志》为了神化郭嘉,又让郭嘉预测孙策必定死于出兵渡江之前,而且是死于刺客,甚至还预测到刺客的身份是“匹夫”。这就不太靠谱了。
  可见,对郭嘉的神化,早在郭嘉生前和死后一段时间就开始了。而且郭嘉是曹操亲自树立的先进典型,宣传部门把一些先进事迹强加在郭嘉名下,或将郭嘉的事迹加以夸大,也是很正常的。
  除此外,郭嘉也有意见不被采纳的时候。刘备被吕布击败后来投奔曹操,此时程昱、郭嘉都劝曹操杀刘备,而曹操并未采纳。由此可见,曹操所说的“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其实是毫无根据的。
  同时,郭嘉在曹魏集团的体制中地位并没有那么高。
  从官职看,郭嘉只当过司空军祭酒这一职务,本职工作是担任军中的军事法官、督察之类的工作,他之所以能够经常给曹操出谋划策,完全是靠他和曹操的私人亲密关系,而不是他的职责所在。更重要的是,司空军祭酒只是曹操霸府中自聘的职务,并非朝廷命官,名分上有欠缺。
  从爵位看,郭嘉是在袁谭、袁尚已死,冀州完全平定之后才得封洧阳亭侯。这个时候正是曹操大举封侯的时候,此时封侯并不足为奇。这只说明他对曹操所立下的功劳得到认可,已经跻身曹操集团的亲贵阶层,但他在这一阶层中的地位并不特别突出。
  从死后配祀看,郭嘉是在魏元帝年间,曹魏快要灭亡前夕,才得以配祀太祖庙。是否得配祀、配祀的先后顺序也可以看出配祀者生前的地位。而郭嘉最终得以配祀,可能是其子郭奕走的门路。
  最重要的是,郭嘉个人品行不检,与同事关系不好。《三国志》中虽没有提到这点,但从他与曹操过于亲密的关系,以及他多次催促曹操不要罢兵休整、而要连续作战来看,他和同事、下属的关系并不会太好。
  在曹操与吕布鏖战,士卒疲惫之际,士兵们早就盼着消停消停,回去好好休息了,而郭嘉却阻止曹操退兵停战,硬是把仗打完。后来征乌桓也是同样,打败了袁谭、袁尚,大伙正想松口气,看看有什么战利品可分,结果郭嘉又让曹操急吼吼地去打乌桓,还冒险放弃了辎重,顶着风雪孤军深入夷狄之地,还天天催着大家急行军,掉队的一律军法处置,想必士兵们私下里早就骂开了。虽然后来曹操因此打了胜仗,但一将功成万骨枯,曹军的广大士兵对郭嘉很可能并没有什么好印象。
  东汉魏晋之际士人很重视人物评论,而“德行”是人物评论的重要内容。但郭嘉却“不治行检”,因此作为郭嘉同乡的颍川名士陈群很看不慣郭嘉,多次当着曹操的面控告郭嘉。曹操当然不会去追究郭嘉的责任,但也不怪罪陈群,反而表扬陈群能够坚持原则,不偏袒老乡。
  陈群的态度有一定的代表性,这表明当时的名士认为郭嘉个人品行有问题,对他并不看好。而且郭嘉恃才傲物,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三国志》中记载,陈群多次向曹操告郭嘉的状,而“(郭)嘉意自若”。郭嘉为何能够淡定自若?其所恃者,一是自己的才华,觉得陈群的才能不如自己,因此根本不把陈群放在眼里;二是曹操的宠信,认为有曹操罩着,陈群不能把他怎么样。确实,有曹操在,没人能把郭嘉怎么样。但曹操死后就难说了。
  虽然曹操打算对郭嘉“以后事属之”,但从郭嘉恃才傲物的性格来看,是气量狭窄的曹丕所不能容的。而且陈群和曹丕关系亲密,深得曹丕信任,郭嘉得罪陈群,间接地也就得罪了曹丕。如果曹操真的将后事托付给郭嘉,结果很可能是一个悲剧。好在,历史上并没有这个如果。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初,大学还未大规模扩招,考大学依然不亚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1994年,围在窗口交学费的家长们往往要带大量现金,根本就没有微信支付。  和现在的军训项目不同:1992年,大学军训有打靶和持枪,1993年,打靶被取消,1994年以后,连步枪也不见了。  快到饭点时,大学生们不是点外卖,而是提前准备好饭缸,准备冲进食堂打饭。  宿舍、食堂、教学楼三点一线之外,大学生们也开展轰轰烈烈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伊朗也沦为英俄等国的半殖民地。但面临国家危难,伊朗国王不是保家卫国,而是卖国以求苟安。1896年,伊朗国王被刺身亡,王储穆扎法·厄丁继承了王位。起初,伊朗民众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振衰起敝,变法图强。但是人们不久就发现,这位新国王最大的兴趣不在政治上,而在旅游上。  实际上,穆扎法·厄丁还在当王储的时候就酷爱去世界各地游山玩水,尤其喜欢去欧洲旅游,
隋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但凡有点出息的,或占山为王,或割据一方。武威(今甘肅武威)的富二代超人气明星李轨当然也不甘于平淡,一门心思想要出人头地。一天,李轨将当地的头面人物全请到家里喝酒,当然,主要目的还是商量大事。李轨利用他上佳的口才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我们这里最大的军阀是薛举,这厮是个野心家,他现在盘踞在天水,要不了多久,他一定会进攻威武。今天请大家来,就是商量怎么对付薛举。”  大家平日里和李
1870年,曾國藩长子曾纪泽由荫生补户部员外郎,时年32岁。后因父亲去世,守制在家,于曾国藩陵前结庐而居,苦读《圣经》,由此而精通英文,为后来出国维护国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78年,曾纪泽奉朝廷之命,到英、法两国担任公使。初到欧洲,曾纪泽以诗明志,对英国人的傲慢之举予以严厉的反击,彰显了一个泱泱大国义正词严、凛然不可欺的一面,赢得西方外交界的尊重和朝野的好评。  两年后,曾纪泽又被紧急调任为
1947年夏季,“二十四孝”突然又在中国流行起来。有“远东第一大剧场”之誉的天蟾舞台在8月初开始预告新戏,请大家关注《二十四孝》的演期。位于上海的毅成出版社則编印了一本《二十四孝暨女子二十四孝图传汇编》,在传统“二十四孝”的基础上增加了24则女孝子的故事。该书刊印目的相当正能量,就是希望对世道人心有所裨益,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变了味。  1947年,抗战期间的汉奸嫌疑人黄鹤亭自辩时说:“我事母至孝,
古代中国素有认义子、义弟的习惯,搞社团、混江湖的老大们更是对这一套耳熟能详。风靡于两广的天地会中,收养异姓更成了一种约定成俗的风气。太平天国起自收养过继十分流行、天地会堂口遍布的两广,自然也是如此。  不过,这些义子、义弟并不都是同一种情形。杨秀清父母双亡,直系亲属只有一个叔叔,但叫“杨某清”的却多达十几位。据记载,这些人的确姓杨,但和杨秀清没有血缘关系,杨秀清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壮大嫡系势力。像
盘点《西游记》里的妖精,背景有深有浅,他们占山為王创办企业,公司也有大有小。最大的那家公司,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一  这家公司位于狮驼岭,主营人肉生意,仅办公场所就占了800里地,员工共计四万七八千,称得上是家大公司了。  这家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是青狮、白象、大鹏三驾马车,个个不同凡响,以大王青狮为例,他“神通广大,本事高强,一口曾吞了十万天兵”,可见其厉害程度。除了三个合
17世纪,有首歌在法国教会中流传,歌词是这样的:“雅克兄弟,雅克兄弟,你在睡吗?你在睡吗?去敲响晨祷的钟,去敲响晨祷的钟,叮叮当!叮叮当!”这首催促修士起床做早课的《雅克兄弟》,旋律源于10世纪罗马天主教宗教音乐。不过彼时,它已经走下神坛,成为戏谑的起床歌,随后又迅速走红,不仅是法国家喻户晓的童谣,更在欧洲大陆广为流传。  它一度有好几个名字,在英国叫《约翰兄弟》,在德国又改作《马丁兄弟》。每一个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很多国际友人前去助美国一臂之力。其中也有一些人是为了捞取好处,比如法国军官托马斯·康韦。康韦到达美国后,自恃是美国大陆军中最有经验的外国军官,要求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封他为少将。华盛顿看不惯康韦傲慢自负的态度,拒绝了。这惹恼了康韦,康韦决定伺机报复,把华盛顿搞下去。  经过观察,康韦发现大陆军军需长米福林是个可以利用的对象:此时的米福林正在和华盛顿闹矛盾,对华盛顿一肚子意见。康韦
米芾有几大怪癖,洁癖,石痴,拜石为兄;再就是坑蒙拐骗,喜欢顺人家东西,比如字画、古玩、好石头等,甚至为了一幅字帖要与船同归于尽。  这还不算什么,借人古画临拓,完了造一张假的归还,真品自己留下……米芾这一类的事更是层出不穷,所以米府金石字画藏品甚丰。但他还是在画家王诜手里吃了次苦头——有一次,王诜借了米芾收藏的王羲之书法卷,归还时竞剪下一段自己留存了。  王诜也是个借物不还的惯犯。他和苏轼是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