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春节,在民间有很多风俗习惯保留至今。其中一些带有神话传说色彩的民俗更是耐人寻味。以“祭灶”“守岁”“贴春联和门神”为例,在此浅谈这些民俗背后的神话和其中蕴涵的情绪。
[关键词]春节 民俗 传说
[中图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073-01
春节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民俗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很多传承至今的风俗习惯,其中一些带有神话传说的习俗更是耐人寻味,本文在此将对它们略加探析。
一、传说之一:“祭灶”
我国的春节民谣中有“二十三,糖瓜粘”,就是指人们在旧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那天,在灶房里祭祀灶神爷。旧社会的家庭,大多都有在灶间设立灶王爷神位的习俗。传说他是玉皇大帝亲封的司命灶王府君,在民间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供奉。
有这样一个传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有兄弟两个。老大善于盘锅台,老二善于书画。老大因为技艺超群被尊为张灶王。且他不仅手艺好,还爱帮邻里调解纠纷,得到乡邻的敬爱。
张灶王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他去世后张家乱了套,几房儿媳都吵着要分家。画师弟很犯愁,后来想出个好办法。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弟在厨房的灶墙上事先画出极其逼真的张灶王和夫人的肖像。深夜,弟突然喊醒全家人,带他们去看二人的肖像。然后谎称自己梦见大哥和大嫂已经在天上做了神仙,玉帝亲封大哥为灶王府君。他知道张家不睦闹分家之事后很气恼,准备去玉帝那里告状,然后在三十夜下界惩罚全家。儿女侄媳听后吓坏了,立刻跪下磕头赔罪,还取来张灶王生前喜欢吃的甜食供在灶台上。
从此以后,张家经常争吵的妯娌们和睦起来,全家太平度日。街坊邻里知道了都当真以为灶王爷显了灵,纷纷来张家求灶王像,回家贴在自家灶房供起来。久而久之,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从周朝起,皇室也将它列入祭典,设定为固定仪式。
二、传说之二:“守岁”
守岁,就是在除夕夜不睡觉。一些地方的习俗称,这夜谁熬夜熬得最久,来年就会祛病消灾鸿运迎头。民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深山中居住着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它嗜血成性,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趁着夜色闯入村庄吃人,破晓又返回深山中去。百姓们谈“年”色变,把它出没的这一夜视为关口来熬,称作“年关”。后来,摸清“年”出没规律后,他们想出了一套应对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百姓们都提前做好饭,熄灯闭户,躲在家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饭凶吉未卜,所以各家都尽其所能把它置办得美味丰盛。饭前还要祭拜祖先,祈求自家祖辈在天仙灵的庇佑。饭后,谁都不敢睡觉,围坐在一起聊天壮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所谓“守岁”的习俗。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守岁的习俗。它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三、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贴春联的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后蜀时期。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后蜀主孟昶让学士章逊在桃木板上题字,“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大概就算得上是中国第一幅春联了。据记载,春联起源于“桃符”。
中國国代神话中,相传有个鬼蜮。它的中心长着一颗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住着一只司晨金鸡。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冤魂野鬼们可以出外游荡。次日清晨,当大桃树上的金鸡报晓时,它们必须赶回来。鬼魂们进出的鬼蜮大门在桃树的东北方,有两位专门看管它们的天神屹立在门的两侧,他们的名字分别叫神荼、郁垒。这两个天神威严神武又法力高强。一旦有鬼魂夜间出去游荡时做了伤天害理的事,他们就会感知到,并立刻抓住它捆绑后,扔去喂虎。因此所有的鬼魂都害怕他俩。于是,民间相传都用桃木板刻出他们的模样,挂在自家门边辟邪。后来图简便将神茶、郁垒的名字刻画在桃木板上,这就是所谓的“桃符”。
到了宋朝,民间又逐渐出现了在桃木板上写对联的现象。它将前朝的两个习俗完美融合起来,既保留了人们对桃木辟邪的崇拜,又将对家庭和睦安康的心愿文字化。再后来,对联的载体进一步演化成象征红火吉祥的大红纸。更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氛围。
唐朝以后,除了神荼、郁垒两神之外,人们又把太宗时期的两位名将秦叔宝和尉迟恭当做门神。相传,一次太宗皇帝生病,总听见门外鬼魂哭号怎么也睡不着。后来,他招来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将军,让他们手持兵器立在门侧守卫,鬼魂声就再也没有了。事后,太宗命人将两位将军的画像贴在门上。民间效仿,秦叔宝和尉迟恭也就渐渐演化成了门神。
总之,无论这些春节民俗传说是真是假,它们背后寄托的都是百姓们对家庭和睦、家人安康的美好祝愿。
[关键词]春节 民俗 传说
[中图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073-01
春节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民俗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很多传承至今的风俗习惯,其中一些带有神话传说的习俗更是耐人寻味,本文在此将对它们略加探析。
一、传说之一:“祭灶”
我国的春节民谣中有“二十三,糖瓜粘”,就是指人们在旧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那天,在灶房里祭祀灶神爷。旧社会的家庭,大多都有在灶间设立灶王爷神位的习俗。传说他是玉皇大帝亲封的司命灶王府君,在民间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供奉。
有这样一个传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有兄弟两个。老大善于盘锅台,老二善于书画。老大因为技艺超群被尊为张灶王。且他不仅手艺好,还爱帮邻里调解纠纷,得到乡邻的敬爱。
张灶王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他去世后张家乱了套,几房儿媳都吵着要分家。画师弟很犯愁,后来想出个好办法。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弟在厨房的灶墙上事先画出极其逼真的张灶王和夫人的肖像。深夜,弟突然喊醒全家人,带他们去看二人的肖像。然后谎称自己梦见大哥和大嫂已经在天上做了神仙,玉帝亲封大哥为灶王府君。他知道张家不睦闹分家之事后很气恼,准备去玉帝那里告状,然后在三十夜下界惩罚全家。儿女侄媳听后吓坏了,立刻跪下磕头赔罪,还取来张灶王生前喜欢吃的甜食供在灶台上。
从此以后,张家经常争吵的妯娌们和睦起来,全家太平度日。街坊邻里知道了都当真以为灶王爷显了灵,纷纷来张家求灶王像,回家贴在自家灶房供起来。久而久之,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从周朝起,皇室也将它列入祭典,设定为固定仪式。
二、传说之二:“守岁”
守岁,就是在除夕夜不睡觉。一些地方的习俗称,这夜谁熬夜熬得最久,来年就会祛病消灾鸿运迎头。民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深山中居住着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它嗜血成性,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趁着夜色闯入村庄吃人,破晓又返回深山中去。百姓们谈“年”色变,把它出没的这一夜视为关口来熬,称作“年关”。后来,摸清“年”出没规律后,他们想出了一套应对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百姓们都提前做好饭,熄灯闭户,躲在家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饭凶吉未卜,所以各家都尽其所能把它置办得美味丰盛。饭前还要祭拜祖先,祈求自家祖辈在天仙灵的庇佑。饭后,谁都不敢睡觉,围坐在一起聊天壮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所谓“守岁”的习俗。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守岁的习俗。它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三、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贴春联的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后蜀时期。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后蜀主孟昶让学士章逊在桃木板上题字,“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大概就算得上是中国第一幅春联了。据记载,春联起源于“桃符”。
中國国代神话中,相传有个鬼蜮。它的中心长着一颗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住着一只司晨金鸡。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冤魂野鬼们可以出外游荡。次日清晨,当大桃树上的金鸡报晓时,它们必须赶回来。鬼魂们进出的鬼蜮大门在桃树的东北方,有两位专门看管它们的天神屹立在门的两侧,他们的名字分别叫神荼、郁垒。这两个天神威严神武又法力高强。一旦有鬼魂夜间出去游荡时做了伤天害理的事,他们就会感知到,并立刻抓住它捆绑后,扔去喂虎。因此所有的鬼魂都害怕他俩。于是,民间相传都用桃木板刻出他们的模样,挂在自家门边辟邪。后来图简便将神茶、郁垒的名字刻画在桃木板上,这就是所谓的“桃符”。
到了宋朝,民间又逐渐出现了在桃木板上写对联的现象。它将前朝的两个习俗完美融合起来,既保留了人们对桃木辟邪的崇拜,又将对家庭和睦安康的心愿文字化。再后来,对联的载体进一步演化成象征红火吉祥的大红纸。更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氛围。
唐朝以后,除了神荼、郁垒两神之外,人们又把太宗时期的两位名将秦叔宝和尉迟恭当做门神。相传,一次太宗皇帝生病,总听见门外鬼魂哭号怎么也睡不着。后来,他招来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将军,让他们手持兵器立在门侧守卫,鬼魂声就再也没有了。事后,太宗命人将两位将军的画像贴在门上。民间效仿,秦叔宝和尉迟恭也就渐渐演化成了门神。
总之,无论这些春节民俗传说是真是假,它们背后寄托的都是百姓们对家庭和睦、家人安康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