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历史教学;自主学习模式;课前
设计;好奇心;学习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7—0092—01
“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自觉主动地去发现、探索、理解知识的过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推行自主学习模式呢?
一、自主学习模式的课前设计
历史教学内容具有客观性、准确性等特点,但教师若照本宣科往往会使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味。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与主动思维的学习情境,教师必须在课前对学习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其主要包括确定自主学习目标,选定自主学习方法。如,可将高中历史必修1第21 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一是识记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内容。二是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异同。三是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四是要求学生掌握历史比较的能力及从历史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五是要求学生掌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能力。第一个目标由学生自主完成。第二个目标通过学生合作探究、集思广益完成。第三个目标可通过教师讲授完成。第四个目标引入历史材料师生合作完成。第五个目标要求学生自主练习,教师适时加以引导。通过科学的课前设计,使历史教学回归“学生本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并在新的高度上提升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人就能比较早地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一,教师应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如,在讲 “交通与通讯工具的发展”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正处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之下,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不慎暴露身份,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追捕,他在上海市区与敌人展开周旋。在这一过程中,他可以使用哪些交通工具?后来他决定转移到南京,又可以使用哪些交通工具呢?说出你的想法。”这样就用一个启发、探究式的问题代替了枯燥的问答,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其二,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问题质量如何,一定要耐心地予以回答,不能搪塞或斥责。
三、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
1.阅读指导。历史课程的一大特点是知识涵盖量大,贯穿古今中外。而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能力。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对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应该适当地转化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二是对知识容量大的内容,应引导学生理解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划分层次、找出关键词。不容易掌握的历史理论、历史现象与规律等内容,可转化为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进行横向与纵向分析及多层次的比较,做到正确、全面的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三是教会学生找关键词或关键句,也就是中心句。中心句有的在文首,有的在文中,有的在文尾。四是通读全文,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归纳出中心意思。五是充分利用历史图片、课文注释及背景材料获取信息。
2.思维指导。历史教材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可把政治、经济与文化各大专题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及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对政治、经济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理解。三是掌握历史知识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历史知识体系的表述,并结合自身学习特点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编辑:孟 刚
设计;好奇心;学习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7—0092—01
“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自觉主动地去发现、探索、理解知识的过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推行自主学习模式呢?
一、自主学习模式的课前设计
历史教学内容具有客观性、准确性等特点,但教师若照本宣科往往会使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味。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与主动思维的学习情境,教师必须在课前对学习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其主要包括确定自主学习目标,选定自主学习方法。如,可将高中历史必修1第21 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一是识记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内容。二是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异同。三是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四是要求学生掌握历史比较的能力及从历史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五是要求学生掌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能力。第一个目标由学生自主完成。第二个目标通过学生合作探究、集思广益完成。第三个目标可通过教师讲授完成。第四个目标引入历史材料师生合作完成。第五个目标要求学生自主练习,教师适时加以引导。通过科学的课前设计,使历史教学回归“学生本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并在新的高度上提升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人就能比较早地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一,教师应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如,在讲 “交通与通讯工具的发展”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正处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之下,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不慎暴露身份,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追捕,他在上海市区与敌人展开周旋。在这一过程中,他可以使用哪些交通工具?后来他决定转移到南京,又可以使用哪些交通工具呢?说出你的想法。”这样就用一个启发、探究式的问题代替了枯燥的问答,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其二,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问题质量如何,一定要耐心地予以回答,不能搪塞或斥责。
三、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
1.阅读指导。历史课程的一大特点是知识涵盖量大,贯穿古今中外。而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能力。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对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应该适当地转化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二是对知识容量大的内容,应引导学生理解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划分层次、找出关键词。不容易掌握的历史理论、历史现象与规律等内容,可转化为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进行横向与纵向分析及多层次的比较,做到正确、全面的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三是教会学生找关键词或关键句,也就是中心句。中心句有的在文首,有的在文中,有的在文尾。四是通读全文,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归纳出中心意思。五是充分利用历史图片、课文注释及背景材料获取信息。
2.思维指导。历史教材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可把政治、经济与文化各大专题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及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对政治、经济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理解。三是掌握历史知识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历史知识体系的表述,并结合自身学习特点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