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更新教育观念,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的设计等方面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地理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更应该是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渗透在学校的各项日常工作之中,特别是体现在各学科教学之中。那么,作为中学基础学科之一的地理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这是我们每位地理教育工作者值得重视与研究的。
1.在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把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学科教材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充分利用這些因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大到地球,小到乡土;其重要课题都是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重大问题。如: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自然资源与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生产力发展,地理学发展史地理名人等。利用这些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会对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务实的态度,积极的价值趋向等健康个性产生积极影响,如认识上的突破、态度上的转变、意志上的锤炼、性格上的陶冶、情感上的升华,或从中学到为人做事、与人沟通的本领,从而实现着心理教育的功能。所以,地理教师不能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忽视知识本身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功能,要善于挖掘这些心理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态度、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既是影响地理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又是构成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有关各国或民族的风土人情等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以及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地理知识。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良好情感。从而达到以愉快的学习心态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2.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认真贯彻心理学与教育学原则,通过调节课堂气氛,改善教学方法来优化教学环境,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以及主动的求知倾向。
首先,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创设一个温暖、宽松、和谐的教学心理环境。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和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才能积极思维。为此地理教师要做到: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各教学手段的优势,借助动感图像。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以其直观,生动,视听结合等特点往往能使地理课的切入巧妙而自然,从而带动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性,创设一种愉快和谐、民主、科学、互助进取的教学氛围,把学生置于被关心,理解信任的情境中;鼓励学生把学习中的心理感受和积极情绪表现出来,切忌对学生的不良暗示。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还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自觉激发学生良好心理状态,有意识消除不良心理状态。
其次,讲究科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和课堂检测,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的学习心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没有有效的教学方法,就不能实现教学目的,也无法完成地理教学任务。所以,地理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媒体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法。采取情境、游戏、活动、趣味、体验等教学方法,运用导入、讲解、演示、结束、强化等技能,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境,使教学活动充满乐趣。同时注意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科学用脑。在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或课堂评测时,要注意避免学生因负担过重,压力(难度)过大而引起各种心理障碍。所以,学习任务和检测的安排要富有“弹性”, 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开展有区别的合作教学活动(即分层教学和检测)针对学生的差异分类提出要求,进行分层设计,要让各类学生经努力都能“摘到桃子”,使其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体验到学有所成的喜悦;使全体学生各得其所;让学生的知识、能力都有所提高,使其个性的发展都成为可能。同时,学习任务布置也要丰富多彩、多样化。可把动手、动耳、动眼、动脑结合起来,以避免单调刺激使学生产生分心、疲劳。对评测的结果,要多鼓励,少批评,对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与表扬。
此外,发挥地理教师的心理示范作用,对学生心理施加有益影响。作为新世纪的地理教师,不仅要“学高”、“身正”,实践“知识育人”、“人格育人”,而且要“心健”,通过心理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因此,地理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自身的良好心理品质实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功能。我认为,一名心理健康地理教师应当具有先进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开朗的性格、勤奋的精神、宽容的态度、广泛的兴趣、良好的人际适应与交际能力,并以这些心理品质对学生施加有益的影响。
结语: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真正落实好素质教育,就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地理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更应该是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渗透在学校的各项日常工作之中,特别是体现在各学科教学之中。那么,作为中学基础学科之一的地理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这是我们每位地理教育工作者值得重视与研究的。
1.在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把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学科教材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充分利用這些因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大到地球,小到乡土;其重要课题都是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重大问题。如: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自然资源与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生产力发展,地理学发展史地理名人等。利用这些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会对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务实的态度,积极的价值趋向等健康个性产生积极影响,如认识上的突破、态度上的转变、意志上的锤炼、性格上的陶冶、情感上的升华,或从中学到为人做事、与人沟通的本领,从而实现着心理教育的功能。所以,地理教师不能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忽视知识本身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功能,要善于挖掘这些心理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态度、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既是影响地理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又是构成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有关各国或民族的风土人情等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以及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地理知识。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良好情感。从而达到以愉快的学习心态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2.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认真贯彻心理学与教育学原则,通过调节课堂气氛,改善教学方法来优化教学环境,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以及主动的求知倾向。
首先,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创设一个温暖、宽松、和谐的教学心理环境。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和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才能积极思维。为此地理教师要做到: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各教学手段的优势,借助动感图像。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以其直观,生动,视听结合等特点往往能使地理课的切入巧妙而自然,从而带动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性,创设一种愉快和谐、民主、科学、互助进取的教学氛围,把学生置于被关心,理解信任的情境中;鼓励学生把学习中的心理感受和积极情绪表现出来,切忌对学生的不良暗示。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还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自觉激发学生良好心理状态,有意识消除不良心理状态。
其次,讲究科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和课堂检测,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的学习心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没有有效的教学方法,就不能实现教学目的,也无法完成地理教学任务。所以,地理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媒体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法。采取情境、游戏、活动、趣味、体验等教学方法,运用导入、讲解、演示、结束、强化等技能,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境,使教学活动充满乐趣。同时注意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科学用脑。在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或课堂评测时,要注意避免学生因负担过重,压力(难度)过大而引起各种心理障碍。所以,学习任务和检测的安排要富有“弹性”, 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开展有区别的合作教学活动(即分层教学和检测)针对学生的差异分类提出要求,进行分层设计,要让各类学生经努力都能“摘到桃子”,使其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体验到学有所成的喜悦;使全体学生各得其所;让学生的知识、能力都有所提高,使其个性的发展都成为可能。同时,学习任务布置也要丰富多彩、多样化。可把动手、动耳、动眼、动脑结合起来,以避免单调刺激使学生产生分心、疲劳。对评测的结果,要多鼓励,少批评,对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与表扬。
此外,发挥地理教师的心理示范作用,对学生心理施加有益影响。作为新世纪的地理教师,不仅要“学高”、“身正”,实践“知识育人”、“人格育人”,而且要“心健”,通过心理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因此,地理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自身的良好心理品质实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功能。我认为,一名心理健康地理教师应当具有先进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开朗的性格、勤奋的精神、宽容的态度、广泛的兴趣、良好的人际适应与交际能力,并以这些心理品质对学生施加有益的影响。
结语: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真正落实好素质教育,就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