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生理功能是什么?有怎样的作用机制?”
当领域内最具声名的国际期刊的审稿意见回来时,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俞立有些着急。
这是2014年,他的课题组在细胞里发现了一种长得像石榴的结构。他们相信这是一种新的细胞器,并取名为“迁移体”。但是要回答审稿人的意见,需要再花上几年时间。
俞立转而将视线投向了打过一次交道的国内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
《细胞研究》的编辑找来了业内“大牛”——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教授Sandra Schmid,她和同事经过谨慎研究,合作撰写了一篇评论文章,指出“迁移体”的研究呈现了一些“惊人”的线索,为未来的研究开辟了很多途径。
最终,《细胞研究》不但发表了这篇论文,还将它作为了2015年的封面文章。5年后,俞立团队获得了“迁移体”的关键功能性数据。2020年9月29日,他再次在《细胞研究》上发表一篇关于“迁移体”的机理研究成果。加上《自然—细胞生物学》上连续发表的两篇相关论文,国际同行开始逐渐接受这个崭新的概念,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呼之欲出。
在《细胞研究》的编辑部看来,发表这样一篇文章,注定是冒险的。“探索完全未知的世界,每一步都踏在‘对’‘错’之间。只有更多后来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才能知道这是一个突破还是一场误会。”但“中国科学家做出来的工作,如果中国自己的期刊都不敢发表,那发在哪里呢?这是《细胞研究》必须要有的担当”。
2020年6月,国际权威机构科睿唯安发布2019年《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上海共有24种学术和生物医学期刊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简称SCI )收录。其中有3种原创期刊影响因子破10,分别是《纳微快报》(英文期刊,英文名Nano-Micro)、《分子植物》(英文期刊,英文名Molecular Plant)和《细胞研究》(英文期刊,英文名Cell Research,简称CR)。
《细胞研究》位居榜首,影响因子高达20.507,超过多个《自然》(英文期刊,英文名Nature)和《细胞》(英文期刊,英文名Cell)旗下本领域内的高端子刊,在科睿唯安195种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排名第七,在亚太地区生命科学领域学术期刊中继续排名第一。
30年,《细胞研究》杂志的影响因子从2分提升到20分,这条不断自我超越的“平凡之路”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细胞研究》:从2到20的飞跃
2020年,《细胞研究》创刊的第30年。
三十而立,《细胞研究》也为自己设定了新的目标。常务副主编李党生向《新民周刊》记者展示了一张世界地图,地图上一共标注了四个点,其中三个点分别是“英国伦敦——《Nature》”“美国华盛顿——《Science》”“美国波士顿——《Cell》”,这三本期刊是公认的世界三大顶尖学术期刊。第四个点,标注的是“中国上海——《细胞研究》”。
SCI SCI,是国际通用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截至2019年,SCI数据库期刊总量已达9339本。
李党生说:“我们希望未来在中国、在上海,能够燃起一颗新星,就是我们的《细胞研究》,能够与‘三大刊’相抗衡,从世界一流期刊的阵列,迈入世界超一流期刊的阵列,希望再通过5-10年的努力,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将第四个点标注在中国上海。”
时间回到1990年,那时中国对生命科学的探索整体还处在发展初期,科研工作与国外的交流也才刚刚起步,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文章非常困难。建立一个促进我国与国际间细胞生物学交流的平台显得极为关键。在这样的局面下,留学归来的中国科学院原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姚錱院士创办了《细胞研究》,这为中国生命领域科学家提供了对外学术交流的窗口。从创刊伊始,姚錱院士就为《细胞研究》确立了国际化的办刊方向,在国际稿源的组织、论文审阅和质量把关上做了大量工作。
2006年,裴钢院士接任主编,那个时候,刊物的影响因子在2左右徘徊了四年,在国际分子和细胞生物学领域内只能算是四区期刊,发展陷入瓶颈期。裴钢院士作为国际上著名的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家,同时身兼数职,不能全身心处理刊物的具体事务。寻找一个合适的人来全权负责刊物的运行成为当务之急。于是,裴钢院士从《Cell》引进李党生博士担任副主编。李党生精通英文,拥有丰富的世界顶级科技期刊的编辑经验,同时还具有深厚的分子细胞生物学专业素养,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这在当时国内期刊界绝对是一个独到创举,要知道当时国内对于编辑的定义基本上是做不好科研的人才去做编辑。”《细胞研究》编辑部主任程磊说。可是2分的杂志引不来5分的文章。李党生和编辑们只能一步步来。
作为编辑,他们主动接触作者,争取那些“比期刊平均水平好一点点”的文章。影响因子暂时拼不过,就在用户体验上下功夫。“发表研究成果不仅仅是简单的送稿、审稿的过程。我们的编辑团队会为投稿的文章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意见,如何组织文章架构,如何修订科学文字,不同层次的期刊需要怎样的设计,这些意见都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发表的文章更完善。”很多科学家通过与期刊的长期交往,自己的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在了解这个团队真正的实力之后,越来越多科学家愿意在这里发表文章,编辑部也有更多机会收到有质量的投稿,又因为高质量论文的发表,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就这样走上了期刊发展的良性循环。 如果作者的文章在其他期刊那里受到不公正待遇,或者审稿后要求大修或者退稿,《细胞研究》可以根据已有审稿意见给作者快速答复——或者小修,或者重新送审;当某个领域的科学研究竞争太过激烈,作者希望尽快发表时,《细胞研究》在发挥编辑独立判断能力的同时,也会力促同领域科学家采取“快审快发”的个性化服务,最快72小时返回审稿意见。
影响因子 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它通过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来得出。
基于这些服务上的优势,《细胞研究》每年都能争取来几篇“好一点点”的文章,每年都能“进步一点点”。2013年,《细胞研究》成为第一个影响因子超过10的中国科技期刊。2017年,影响因子超过15,2020年,影响因子超过20。
到2019年为止,《细胞研究》连续5-6年,来稿数量基本维持在1500-1800篇,2020年,来稿数量高达2500篇,相较之前增加了三分之一,但拒稿率始终维持在95%。如有作者来稿,编辑会通过数字化的平台进行审核,这个环节会过滤掉85%的稿件,只送审15%的稿件给审稿人。审稿人来自专家库,一般来说,有2-3位专家进行审核,最终确定稿件是否被录用。
“不只是起步艰难,现在依然很艰难,好比攀登珠穆朗玛峰,我们已经到达了8000米的位置,而最后的800多米是最难突破的。当期刊只有5分的时候,你会收到5分的文章,当你做到20分的时候,要努力争取到20分甚至是更好的文章,因为文章的质量永远都是期刊发展的本源。”李党生告诉《新民周刊》,“我们不会因为科学家的名气而对某些稿件‘另眼相看’,判断稿件的唯一的标准只有它本身的科学价值。”
“回过头看,我最欣慰的是,当年《细胞研究》刊登了许多青年学者的文章,如今他们已经成为这个领域享有声望的人了,这说明我们是互相成就的,他们投稿的优秀文章成就了我们,我们的努力,也助推了顶尖科学家的出现。”
在李党生看来,对作者最好的服务,就是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对于我们这个人情味特别浓厚的国家,做到这点是非常难得的。”在李党生的印象里,起初会有熟人拜托他“走后门”,但是一来二去,大家都知道这“招”在《细胞研究》这里行不通,编辑部也就很少碰到这种事了。“所谓口碑,就是口口相传,我们做到了,投稿作者亲自体验到了,自然口碑就出来了。裴钢院士作为主编,发论文都和其他作者走一模一样的流程。过去15年,裴钢院士也没有向编辑部托过一篇人情稿。”李党生说。
科学编辑不仅要有职业精神和操守,还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素质。目前《细胞研究》编辑团队共有6人,全部都是博士学位毕业。“在我们的团队中,科学编辑能实现的最大价值,是为来稿的文章提供具有建设意义的批评,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完善研究,提升文章的质量。”李党生希望未来能将办刊的项目经费,参照科研项目经费模式,允许发放一部分作为编辑人员的绩效奖励。期刊编辑需要同时具备编辑和科研能力,还面临知识更新快的挑战,需要经常学习,才能具备评审相关论文的能力,对人才的整体要求很高。“如果能把更多的经费用在人身上,将更能体现科学期刊编辑作为人才的价值优势。”

对于影响因子突破20,对《细胞研究》而言似乎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但在李党生看来,“《细胞研究》未来的目标也绝不仅仅是影响因子的提升,而是要服务国家的战略需求,争取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老刊”探索如何从一流走向超一流,“新刊”探索如何从高质量走向一流,“强刊加大刊”的创新发展模式,将更有利于捍卫科学话语权,逐步积累科研大数据。2015年,李党生的编辑团队创办《细胞发现》(英文刊物,英文名称Cell Discovery),探索以开放获取模式(Open Access,简称OA )的运行。今年,《细胞发现》影响因子为6.255,在195种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排名第42,目前的论文水平已接近《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细胞发现》的探索,是我国科技期刊作为“后来者”如何发展、在国际学术出版阵营中实现突破和超越的重要实践,将为我国其他领域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借鉴。
Open Access开放存取 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为了推动科研成果利用互联网自由传播而采取的行动。开放存取是不同于传统学术传播的一种全新机制,其核心特征是在尊重作者权益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为用户免费提供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全文服务。
7年成就国内生物工程领域第一本SCI期刊
除了“强刊加大刊”的模式,还有一些没有强刊依靠的新刊物也在探索自己的发展路径。
2020年10月,由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SKLBE)自主创办的英文期刊《生物资源与生物加工》(英文名Bioresources and Bioprocessing,简称BIOB),成为“国内生物工程领域第一本SCI期刊”。这一华东理工大学自主创办的本土学刊,经过近7年的精心培育,迄今发表论文350多篇,按SCI标准计算的2019年篇均引用率为4.76,論文的使用量超过25万次,从而顺利通过了Web of Science (WOS)收录专家的严格审核,迈入了国际一流学术期刊行列(JCR Q1区), 预计明年六月公布的影响因子有望突破5.0大关。
谈起创刊初衷,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特聘教授许建和说:“国家每年向我们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发放一千多万元的研究经费,十三五期间获批的大型仪器购置费用超过八千万元。早在2013年还担任实验室主任的时候就与管理团队形成一致共识,较早意识到重点实验室发展的短板已经不再是创室初期所面临的仪器设备严重缺乏的硬件问题,而是如何提升实验室在国际学术界的知名度、影响力甚至话语权的问题。因此,中国学者不仅要在国外知名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而且还要创办一本具有国际水准的学术刊物,吸引国外知名学者来中国的期刊发表有新意、高质量的科技论文。这方面,日本和韩国的同行已经走在中国的前面,他们的学会期刊早就进入SCI行列并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可,虽然其影响力还不如美欧专业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