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20分, 上海科技期刊的“平凡之路”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aiy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癌細胞会传染吗?科学家还在研究中。

  “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生理功能是什么?有怎样的作用机制?”
  当领域内最具声名的国际期刊的审稿意见回来时,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俞立有些着急。
  这是2014年,他的课题组在细胞里发现了一种长得像石榴的结构。他们相信这是一种新的细胞器,并取名为“迁移体”。但是要回答审稿人的意见,需要再花上几年时间。
  俞立转而将视线投向了打过一次交道的国内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
  《细胞研究》的编辑找来了业内“大牛”——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教授Sandra Schmid,她和同事经过谨慎研究,合作撰写了一篇评论文章,指出“迁移体”的研究呈现了一些“惊人”的线索,为未来的研究开辟了很多途径。
  最终,《细胞研究》不但发表了这篇论文,还将它作为了2015年的封面文章。5年后,俞立团队获得了“迁移体”的关键功能性数据。2020年9月29日,他再次在《细胞研究》上发表一篇关于“迁移体”的机理研究成果。加上《自然—细胞生物学》上连续发表的两篇相关论文,国际同行开始逐渐接受这个崭新的概念,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呼之欲出。
  在《细胞研究》的编辑部看来,发表这样一篇文章,注定是冒险的。“探索完全未知的世界,每一步都踏在‘对’‘错’之间。只有更多后来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才能知道这是一个突破还是一场误会。”但“中国科学家做出来的工作,如果中国自己的期刊都不敢发表,那发在哪里呢?这是《细胞研究》必须要有的担当”。
  2020年6月,国际权威机构科睿唯安发布2019年《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上海共有24种学术和生物医学期刊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简称SCI )收录。其中有3种原创期刊影响因子破10,分别是《纳微快报》(英文期刊,英文名Nano-Micro)、《分子植物》(英文期刊,英文名Molecular Plant)和《细胞研究》(英文期刊,英文名Cell Research,简称CR)。
  《细胞研究》位居榜首,影响因子高达20.507,超过多个《自然》(英文期刊,英文名Nature)和《细胞》(英文期刊,英文名Cell)旗下本领域内的高端子刊,在科睿唯安195种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排名第七,在亚太地区生命科学领域学术期刊中继续排名第一。
  30年,《细胞研究》杂志的影响因子从2分提升到20分,这条不断自我超越的“平凡之路”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2019年, 俞立在《自然—细胞生物学》发表封面文章,揭示迁移体的机制和功能,为胚胎发良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

《细胞研究》:从2到20的飞跃


  2020年,《细胞研究》创刊的第30年。
  三十而立,《细胞研究》也为自己设定了新的目标。常务副主编李党生向《新民周刊》记者展示了一张世界地图,地图上一共标注了四个点,其中三个点分别是“英国伦敦——《Nature》”“美国华盛顿——《Science》”“美国波士顿——《Cell》”,这三本期刊是公认的世界三大顶尖学术期刊。第四个点,标注的是“中国上海——《细胞研究》”。

  SCI SCI,是国际通用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截至2019年,SCI数据库期刊总量已达9339本。

  李党生说:“我们希望未来在中国、在上海,能够燃起一颗新星,就是我们的《细胞研究》,能够与‘三大刊’相抗衡,从世界一流期刊的阵列,迈入世界超一流期刊的阵列,希望再通过5-10年的努力,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将第四个点标注在中国上海。”
  时间回到1990年,那时中国对生命科学的探索整体还处在发展初期,科研工作与国外的交流也才刚刚起步,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文章非常困难。建立一个促进我国与国际间细胞生物学交流的平台显得极为关键。在这样的局面下,留学归来的中国科学院原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姚錱院士创办了《细胞研究》,这为中国生命领域科学家提供了对外学术交流的窗口。从创刊伊始,姚錱院士就为《细胞研究》确立了国际化的办刊方向,在国际稿源的组织、论文审阅和质量把关上做了大量工作。
  2006年,裴钢院士接任主编,那个时候,刊物的影响因子在2左右徘徊了四年,在国际分子和细胞生物学领域内只能算是四区期刊,发展陷入瓶颈期。裴钢院士作为国际上著名的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家,同时身兼数职,不能全身心处理刊物的具体事务。寻找一个合适的人来全权负责刊物的运行成为当务之急。于是,裴钢院士从《Cell》引进李党生博士担任副主编。李党生精通英文,拥有丰富的世界顶级科技期刊的编辑经验,同时还具有深厚的分子细胞生物学专业素养,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这在当时国内期刊界绝对是一个独到创举,要知道当时国内对于编辑的定义基本上是做不好科研的人才去做编辑。”《细胞研究》编辑部主任程磊说。可是2分的杂志引不来5分的文章。李党生和编辑们只能一步步来。
  作为编辑,他们主动接触作者,争取那些“比期刊平均水平好一点点”的文章。影响因子暂时拼不过,就在用户体验上下功夫。“发表研究成果不仅仅是简单的送稿、审稿的过程。我们的编辑团队会为投稿的文章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意见,如何组织文章架构,如何修订科学文字,不同层次的期刊需要怎样的设计,这些意见都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发表的文章更完善。”很多科学家通过与期刊的长期交往,自己的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在了解这个团队真正的实力之后,越来越多科学家愿意在这里发表文章,编辑部也有更多机会收到有质量的投稿,又因为高质量论文的发表,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就这样走上了期刊发展的良性循环。   如果作者的文章在其他期刊那里受到不公正待遇,或者审稿后要求大修或者退稿,《细胞研究》可以根据已有审稿意见给作者快速答复——或者小修,或者重新送审;当某个领域的科学研究竞争太过激烈,作者希望尽快发表时,《细胞研究》在发挥编辑独立判断能力的同时,也会力促同领域科学家采取“快审快发”的个性化服务,最快72小时返回审稿意见。

  影响因子 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它通过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来得出。

  基于这些服务上的优势,《细胞研究》每年都能争取来几篇“好一点点”的文章,每年都能“进步一点点”。2013年,《细胞研究》成为第一个影响因子超过10的中国科技期刊。2017年,影响因子超过15,2020年,影响因子超过20。
  到2019年为止,《细胞研究》连续5-6年,来稿数量基本维持在1500-1800篇,2020年,来稿数量高达2500篇,相较之前增加了三分之一,但拒稿率始终维持在95%。如有作者来稿,编辑会通过数字化的平台进行审核,这个环节会过滤掉85%的稿件,只送审15%的稿件给审稿人。审稿人来自专家库,一般来说,有2-3位专家进行审核,最终确定稿件是否被录用。
  “不只是起步艰难,现在依然很艰难,好比攀登珠穆朗玛峰,我们已经到达了8000米的位置,而最后的800多米是最难突破的。当期刊只有5分的时候,你会收到5分的文章,当你做到20分的时候,要努力争取到20分甚至是更好的文章,因为文章的质量永远都是期刊发展的本源。”李党生告诉《新民周刊》,“我们不会因为科学家的名气而对某些稿件‘另眼相看’,判断稿件的唯一的标准只有它本身的科学价值。”
  “回过头看,我最欣慰的是,当年《细胞研究》刊登了许多青年学者的文章,如今他们已经成为这个领域享有声望的人了,这说明我们是互相成就的,他们投稿的优秀文章成就了我们,我们的努力,也助推了顶尖科学家的出现。”
  在李党生看来,对作者最好的服务,就是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对于我们这个人情味特别浓厚的国家,做到这点是非常难得的。”在李党生的印象里,起初会有熟人拜托他“走后门”,但是一来二去,大家都知道这“招”在《细胞研究》这里行不通,编辑部也就很少碰到这种事了。“所谓口碑,就是口口相传,我们做到了,投稿作者亲自体验到了,自然口碑就出来了。裴钢院士作为主编,发论文都和其他作者走一模一样的流程。过去15年,裴钢院士也没有向编辑部托过一篇人情稿。”李党生说。
  科学编辑不仅要有职业精神和操守,还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素质。目前《细胞研究》编辑团队共有6人,全部都是博士学位毕业。“在我们的团队中,科学编辑能实现的最大价值,是为来稿的文章提供具有建设意义的批评,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完善研究,提升文章的质量。”李党生希望未来能将办刊的项目经费,参照科研项目经费模式,允许发放一部分作为编辑人员的绩效奖励。期刊编辑需要同时具备编辑和科研能力,还面临知识更新快的挑战,需要经常学习,才能具备评审相关论文的能力,对人才的整体要求很高。“如果能把更多的经费用在人身上,将更能体现科学期刊编辑作为人才的价值优势。”
《细胞研究》第一期(左)和最新一期杂志封面(右),30年封面集锦(中)。

  对于影响因子突破20,对《细胞研究》而言似乎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但在李党生看来,“《细胞研究》未来的目标也绝不仅仅是影响因子的提升,而是要服务国家的战略需求,争取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老刊”探索如何从一流走向超一流,“新刊”探索如何从高质量走向一流,“强刊加大刊”的创新发展模式,将更有利于捍卫科学话语权,逐步积累科研大数据。2015年,李党生的编辑团队创办《细胞发现》(英文刊物,英文名称Cell Discovery),探索以开放获取模式(Open Access,简称OA )的运行。今年,《细胞发现》影响因子为6.255,在195种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排名第42,目前的论文水平已接近《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细胞发现》的探索,是我国科技期刊作为“后来者”如何发展、在国际学术出版阵营中实现突破和超越的重要实践,将为我国其他领域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借鉴。

  Open Access开放存取 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为了推动科研成果利用互联网自由传播而采取的行动。开放存取是不同于传统学术传播的一种全新机制,其核心特征是在尊重作者权益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为用户免费提供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全文服务。

7年成就国内生物工程领域第一本SCI期刊


  除了“强刊加大刊”的模式,还有一些没有强刊依靠的新刊物也在探索自己的发展路径。
  2020年10月,由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SKLBE)自主创办的英文期刊《生物资源与生物加工》(英文名Bioresources and Bioprocessing,简称BIOB),成为“国内生物工程领域第一本SCI期刊”。这一华东理工大学自主创办的本土学刊,经过近7年的精心培育,迄今发表论文350多篇,按SCI标准计算的2019年篇均引用率为4.76,論文的使用量超过25万次,从而顺利通过了Web of Science (WOS)收录专家的严格审核,迈入了国际一流学术期刊行列(JCR Q1区), 预计明年六月公布的影响因子有望突破5.0大关。
  谈起创刊初衷,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特聘教授许建和说:“国家每年向我们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发放一千多万元的研究经费,十三五期间获批的大型仪器购置费用超过八千万元。早在2013年还担任实验室主任的时候就与管理团队形成一致共识,较早意识到重点实验室发展的短板已经不再是创室初期所面临的仪器设备严重缺乏的硬件问题,而是如何提升实验室在国际学术界的知名度、影响力甚至话语权的问题。因此,中国学者不仅要在国外知名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而且还要创办一本具有国际水准的学术刊物,吸引国外知名学者来中国的期刊发表有新意、高质量的科技论文。这方面,日本和韩国的同行已经走在中国的前面,他们的学会期刊早就进入SCI行列并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可,虽然其影响力还不如美欧专业期刊。”
其他文献
“离婚冷静期”的设置,是民法典的婚姻家庭编中最受关注、引发争议也最多的条款。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涉及婚姻家庭的权利和义务,是每个人都无可避免要接触的,怎样处理才能平衡个人自由与家庭稳定?当一个人离开世界,他带给世界的影响并没有就此消失,遗产如何管理,继承如何执行,也需要仔细考量。  这些,是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和继承编给人们做出的引导,带给人们的保障。“冷静期”让离婚更谨慎  “离婚冷静
在举世抗疫的日子里,全世界的艺术家群体都在线上线下努力讴歌义无反顾的英雄联盟。也有一些人性弱点的刻画和反思,令人感慨。最近,密集观摩了几部上海文艺界的抗疫作品。角度不同各有千秋,请容笔者一一道来。  第一部作品是广播剧《金银潭24小时》,该剧的剧中人物分别是3位前赴后继的医生护士、两对患者父女。剧情围绕用生命守护生命的护士长感动了患者家属最终愿意接受遗体解剖来展开。叙事的心理节奏把握得很好,一位丧
“因配合这段时间的市场和公司,我们这个群临时散掉,有事我们电话联系。过段时间再重建!”这是厦门一个12人的“权健交流群”群主12月30日最后的留言,距离揭露权健的网文发表过去了5天。  2019年元旦以来,不少“权健火疗学习探讨群”“权健养生交流群”等纷纷散群。在散群以前,群主或者“大老师”还要求大家保留单线联系方式。“权健家人们,请相信伟大的民族公司!和伟大的束总!……阿弥陀佛菩萨保佑,正义必胜
10月16日,在俄罗斯莫斯科,人们戴口罩乘坐地铁。  9月底,不少英国人在社交媒体晒出超市货架空空的照片——伦敦一家超市几个冷藏柜里的食品以及货架上的早餐麦片已经所剩无几;在英格兰地区米德兰兹,一家乐购超市的厨房纸巾和卫生纸也成为了抢购目标……  这种情形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早在今年3月,英国刚暴发新冠疫情时,不少地方就出现过这样的“恐慌性购买”。  疫情出现反弹的不只是英国。统计显示,10月16
6月23日上午9时43分,第五十五颗北斗卫星在长征三号乙火箭推动下奔向太空,定位于地球同步轨道,至此,中国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部完成,将全功能投入使用。  北斗三号,这是世界上最亮的指路明星。  卫星导航,是地球上覆盖面最广、性价比最高的定位指路方式。在几经磨砺之后,1994年中国下决心,决定建设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  建设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首先要确立符合中国实际、适应中国需求
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书,宣布罗马帝国境内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并且发还了已经没收的教会财产,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将罗马帝国的首都从罗马迁到拜占庭,并将该地改名为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的正式名字是新罗马,作为罗马帝国和拉丁帝国的首都,是地中海东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2世纪成为世界第一大城市。  奥斯曼帝国的穆罕默德二世建议君士坦丁十一世放弃君士坦丁堡,可以获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圆满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返回器携带珍贵的月壤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做了35项故障预案,最后一项都没有用到,而此次任务也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五个“首次”。最引人注目的环节之一:首次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  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封装阶段,嫦娥五号在月面选定区域着陆,并使出浑身解数采集月壤,实现了我国首次月面自动采样。为此,中国航天
2015级“ 思利及人助学圆梦班”受助者付朝会,毕业后选择成为一名幼师,把爱传递给更多的孩子。  过去,大部分人对于公益慈善的认识都是“公益慈善就是捐款”。如今,这种认知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做公益不再是只要“砸钱”就可以获得五星级好评和点赞,更多人开始意识到用爱与温暖帮助受助者“益”起成长,才能真正让公益发挥价值。  无限极正是结合自身优势,在公益的道路上实践着“授人以渔”,凝聚更多人爱的光芒去照亮
90 岁票演梅派《凤还巢》扮相。  金秋的话剧舞台上,一部制作精良,艺术精湛的好作品,成为北京与上海观众热议的“文艺话题”,这就是由何冀平编剧的话剧《德龄与慈禧》。濮存昕、江珊、郑云龙……一连串闪烁的名字使得该剧熠熠生辉。而在这其中,最闪亮的名字,莫过于92岁高龄的表演艺术家卢燕了。耄耋之年,重登话剧舞台,整整三个小时的演出里,她的戏份就占了三分之二。观者无不被其雍容的气度,精准的表演与深厚的台词
《此房是我造》是个糟糕的译名,这种蹩脚的译法,很容易让那些挑剔的观众错过。好在该片导演拉斯·冯·提尔的名字本身就带有强大的吸引力,尽管这种吸引当中,也包含了某种排斥与厌恶。  这部电影在台湾被译为《杰克造的房子》,容易让人想到“开膛手杰克”——但冯·提尔这部电影里的杰克,与电影史上诸多版本的冷血杀手杰克都不同,这个杰克智商与作案手段并不高,甚至算不上冷静、冷血,将谋杀与艺术创作衔接在一起,才使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