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校图书馆越来越多地利用高科技产品,例如RFID智能管理系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识。笔者结合自己所在图书馆的工作实践,对RFID管理系统的利与弊进行了剖析和论述,希望能在提高图书馆读者服务能力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RFID技术 图书馆智能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0-0103-01
一、RFID的内涵与发展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又名电子标签技术,这种技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雷达技术的发展。它通过利用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和处理相关数据,以达到识别并交换数据的一种快速识别技术。
国内最早引进此技术的图书馆是深圳市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图书馆。近年,随着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各高校图书馆开始尝试应用RFID智能管理系统。我馆于2011年开始引进、安装此系统,使用过程中发现了该系统具有传统管理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它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二、RFID智能管理系统的“利”
(一)简化了流通借还的步骤
传统图书借还操作步骤繁多,首先需要图书馆员核对读者个人信息,然后扫描读者证,之后输入读者所借图书的识别码,最后进行借还确认;而RFID智能借还机不需要图书馆员进行手动操作,只需读者把所借5册以内的图书统一放到借书区域,把读者证放到感应区,根据系统提示进行自助借还操作。经过对比不难发现,在借阅流程上有所简化,图书馆员工作量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极大地提高了图书的借还效率。以我馆为例,2009年引进了RFID自助借还系统以后,工作中图书馆管理员不再把时间都放在图书的借阅上,她们更多的是为读者推荐新书、好书,为读者做好导读工作,原来社科、自科阅览室值班人员也由两名图书馆员缩减为一名。
(二)提高了读者自主借阅的意识
读者通过RFID自助借还系统可以实现自助检索及自助借还等操作,通过工作中与读者面对面的交流发现,85%的读者支持RFID自助借还系统的应用,他们乐于接受自助借阅的模式,在思想上也会感受到自己已经融入到图书馆中,成为图书馆的主人,自主管理与自助借阅的意识也会随之增强。
(三)降低了图书管理中的乱架率
2009年迁入新馆之后,无论从建筑面积、设计风格还是阅览环境等方面来说,我们的新图书馆在诸多层面都会吸引更多的读者到馆阅览。随着新购图书逐年呈上升趋势,读者到馆数量呈上升趋势、流通量也随之攀高,乱架率自然不会降低。自从我馆引进RFID智能管理系统之后,此类问题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工作人员可以批量读取图书的定位信息,及时把乱架图书归位,定期整理乱架,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捍卫了图书管理中的安全性
传统图书馆普遍使用磁条技术和条码技术,但由于磁条的使用寿命较短,给图书馆安全管理带来很大的困扰。现代图书馆采用了RFID智能管理系统后,不但能够实现对图书的定位追踪,而且也能做到减少图书丢失率。
三、RFID智能管理系统的“弊”
尽管经过多地、多馆、多年的实践证明了RFID智能管理系统多方面的优势值得我们推荐、应用。但RFID智能管理技术研发技术还存在一些不成熟或不完善的地方。我在参加图书馆员培训时发现很多馆在使用此项技术时都存在共性的弊端。
(1)RFID智能管理系统能够做到替代人工操作,节省时间,但工作中出现已借图书超期罚款、随书光盘借阅等问题时,还需要读者到服务台找工作人员做相应的处理后方可借阅。为了给予读者更多的方便,期望公司能在以后的研发中加入自助缴费等功能;同时希望图书馆在管理上尽量放宽对读者的借阅限制。
(2)个别开页较大、页数超厚等非常规图书无法在RFID自助借还书机上实现自助借还;偶尔会出现在自助还书过程中图书还不上等现象。
(3)RFID的图书盘点功能在实际工作中作用发挥不好。从理论上分析,图书馆馆员用手持RFID阅读器在书架上扫描一遍就能完成馆藏清点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高频RFID清点速度和方便程度都达不到理想效果;超高频又受到识别距离远近等条件限制。
(4)图书馆馆员上架的工作量没有根本得到减轻。从我馆使用RFID后,工作人员不仅没有减少上架的工作,反而因层标定位的使用和还书量增大而加大了上架的工作强度。现在RFID公司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正积极研发智能书架的自动定位功能。
总之,RFID技术在图书管理应用中有着传统图书馆无可比拟的优势,其智能化、人性化管理理念也是指导图书馆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重要依据。但与此同时,RFID智能管理系统也有着一定的弊端,无法真正做到智能管理,我们期待着RFID技术不断地自我完善与自我改进,真正实现智能管理与自主服务,给更多的读者提供借阅上的便利,同时也给工作人员提供快捷的管理效能。
【参考文献】
[1]刘东.RFID图书馆管理系统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J].图书馆界,2011(04):70-72.
[2]欧朝静.RFID图书馆智能管理系统在新/老两种文献管理系统并存中的应用研究[J].实践研究,2010(11):101-104.
[3]刘绍荣等.RFID在图书馆使用现状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01):83-86.
[4]施小培等.基于RFID技术的馆藏图书盘点实践与启示[J].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2013(09):51-53.
责任编辑:彭海多
[关键词]RFID技术 图书馆智能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0-0103-01
一、RFID的内涵与发展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又名电子标签技术,这种技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雷达技术的发展。它通过利用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和处理相关数据,以达到识别并交换数据的一种快速识别技术。
国内最早引进此技术的图书馆是深圳市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图书馆。近年,随着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各高校图书馆开始尝试应用RFID智能管理系统。我馆于2011年开始引进、安装此系统,使用过程中发现了该系统具有传统管理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它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二、RFID智能管理系统的“利”
(一)简化了流通借还的步骤
传统图书借还操作步骤繁多,首先需要图书馆员核对读者个人信息,然后扫描读者证,之后输入读者所借图书的识别码,最后进行借还确认;而RFID智能借还机不需要图书馆员进行手动操作,只需读者把所借5册以内的图书统一放到借书区域,把读者证放到感应区,根据系统提示进行自助借还操作。经过对比不难发现,在借阅流程上有所简化,图书馆员工作量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极大地提高了图书的借还效率。以我馆为例,2009年引进了RFID自助借还系统以后,工作中图书馆管理员不再把时间都放在图书的借阅上,她们更多的是为读者推荐新书、好书,为读者做好导读工作,原来社科、自科阅览室值班人员也由两名图书馆员缩减为一名。
(二)提高了读者自主借阅的意识
读者通过RFID自助借还系统可以实现自助检索及自助借还等操作,通过工作中与读者面对面的交流发现,85%的读者支持RFID自助借还系统的应用,他们乐于接受自助借阅的模式,在思想上也会感受到自己已经融入到图书馆中,成为图书馆的主人,自主管理与自助借阅的意识也会随之增强。
(三)降低了图书管理中的乱架率
2009年迁入新馆之后,无论从建筑面积、设计风格还是阅览环境等方面来说,我们的新图书馆在诸多层面都会吸引更多的读者到馆阅览。随着新购图书逐年呈上升趋势,读者到馆数量呈上升趋势、流通量也随之攀高,乱架率自然不会降低。自从我馆引进RFID智能管理系统之后,此类问题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工作人员可以批量读取图书的定位信息,及时把乱架图书归位,定期整理乱架,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捍卫了图书管理中的安全性
传统图书馆普遍使用磁条技术和条码技术,但由于磁条的使用寿命较短,给图书馆安全管理带来很大的困扰。现代图书馆采用了RFID智能管理系统后,不但能够实现对图书的定位追踪,而且也能做到减少图书丢失率。
三、RFID智能管理系统的“弊”
尽管经过多地、多馆、多年的实践证明了RFID智能管理系统多方面的优势值得我们推荐、应用。但RFID智能管理技术研发技术还存在一些不成熟或不完善的地方。我在参加图书馆员培训时发现很多馆在使用此项技术时都存在共性的弊端。
(1)RFID智能管理系统能够做到替代人工操作,节省时间,但工作中出现已借图书超期罚款、随书光盘借阅等问题时,还需要读者到服务台找工作人员做相应的处理后方可借阅。为了给予读者更多的方便,期望公司能在以后的研发中加入自助缴费等功能;同时希望图书馆在管理上尽量放宽对读者的借阅限制。
(2)个别开页较大、页数超厚等非常规图书无法在RFID自助借还书机上实现自助借还;偶尔会出现在自助还书过程中图书还不上等现象。
(3)RFID的图书盘点功能在实际工作中作用发挥不好。从理论上分析,图书馆馆员用手持RFID阅读器在书架上扫描一遍就能完成馆藏清点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高频RFID清点速度和方便程度都达不到理想效果;超高频又受到识别距离远近等条件限制。
(4)图书馆馆员上架的工作量没有根本得到减轻。从我馆使用RFID后,工作人员不仅没有减少上架的工作,反而因层标定位的使用和还书量增大而加大了上架的工作强度。现在RFID公司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正积极研发智能书架的自动定位功能。
总之,RFID技术在图书管理应用中有着传统图书馆无可比拟的优势,其智能化、人性化管理理念也是指导图书馆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重要依据。但与此同时,RFID智能管理系统也有着一定的弊端,无法真正做到智能管理,我们期待着RFID技术不断地自我完善与自我改进,真正实现智能管理与自主服务,给更多的读者提供借阅上的便利,同时也给工作人员提供快捷的管理效能。
【参考文献】
[1]刘东.RFID图书馆管理系统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J].图书馆界,2011(04):70-72.
[2]欧朝静.RFID图书馆智能管理系统在新/老两种文献管理系统并存中的应用研究[J].实践研究,2010(11):101-104.
[3]刘绍荣等.RFID在图书馆使用现状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01):83-86.
[4]施小培等.基于RFID技术的馆藏图书盘点实践与启示[J].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2013(09):51-53.
责任编辑:彭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