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中不仅有数字运算,还有空间关系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而阅读理解能力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当下,不少教师已经意识到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远不能满足他们数学发展的需要。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讲:“唉,这么简单的题目又做错了!”有的学生在做题时,根本没把题读完,只是根据平时的做题经验就草草把题目做完了。在读题的过程中,添字、漏字,关键词没有注意到,理解错了,题也就做错了。因此,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
一、重视阅读,做学生阅读的引路人
小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开始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和数学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奇心强,阅读课本时往往急于求成。这就需要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重要性,带领学生分步阅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好组织者、合作者和交流者的角色。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阅读,启发思维的灵感,发现数学的规律。阅读时遇到难点要让学生细心领会,刨根问底。对于重点知识要指导他们标上特别的符号以引起重视。
二、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让学生说说根据一些信息,能发现什么问题。比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学生说:“我发现1个9是9,1个9比10少1。”“2个9的得数18和9个9的得数81倒过来了……”再向学生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学生发言非常踊跃:“5个9比50少多少?6个9比60少多少?7个9,8个9,9个9呢?”每提出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最后通过比较,引导学生说出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几个9就比几十少几。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乐于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使学生确定思维的方式,明确探究目标。在按规律填数中,有这样一题:1,4,9,16,( ),( )。我以为很简单,没想到全班40个人只有3个人做对,还都用的加法,原来我高估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于是,我带领学生读每个数口诀的最后一句,学生便很快发现了结果。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数学信息,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反馈,自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知不觉中获得了阅读技巧,提高了阅读能力。
创设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创设学生易错的假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容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及时反馈,体验阅读的成功
实践证明,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又得到他人认可时,他就能充分发展。同样,在数学阅读活动中,教师及时地反馈学生的阅读成果,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阅读所获得的新信息,教师给予适时的表扬,学生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快感,享受阅读带来的满足感,从而使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此反复,学生便在自我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阅读方法。其间,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成,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撞出智慧的火花。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平台,良性的竞争机制和积极的评价体系能激励学生主动将数学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
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教师及时反馈阅读信息,可采用提问、探讨、争辩等多种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数学阅读落到实处。
四、在游戏中加强阅读
爱做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游戏,既能满足他们爱玩的需要,又能引领学生主动阅读,一举两得。如在学习“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时,我引入了这样的游戏:经过“滚一滚”和“堆一堆”两轮游戏活动,不同形状的4个好朋友争论开了:能滚动的说他们本领最大,能堆稳的说他们本领最大。我适时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件上的问题:谁的本领大?人们为什么把汽车的车轮做成圆柱而不做成正方体?砖头为什么是长方体的而不是圆柱或球的?通过再一次的滚一滚、堆一堆的活动,学生加深了对圆柱能滚动、长方体能堆稳的理解,同时也明白了每样物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用处,只要人们合理地应用就能让生活更美好。可谓实践出真知。
五、在阅读后注意总结,优化读法
二年级数学中有这样一题:小明和他的5个同学去植树,每人载5棵,一共栽了多少棵?许多学生用了5×5=25,原来他们都没能理解小明和他的5个同学一共是6人,有的根本就没仔细读,就根据看到的5和5这两个数直接列了式。于是,我指导他们又读了一遍题目,让他们自己找出错在哪儿,让他们明白一定要读懂题目,仅看数字就列算式有时是错的,并非题目中出现的数都需要用,读清题目至关重要。
总之,阅读不是语文和英语课的专利,数学教师也要在教学中努力发挥数学阅读的作用,指导学生养成数学阅读的习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掌握多种数学阅读的方法,不断提高数学阅读的能力,让阅读之花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吐露芬芳。
一、重视阅读,做学生阅读的引路人
小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开始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和数学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奇心强,阅读课本时往往急于求成。这就需要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重要性,带领学生分步阅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好组织者、合作者和交流者的角色。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阅读,启发思维的灵感,发现数学的规律。阅读时遇到难点要让学生细心领会,刨根问底。对于重点知识要指导他们标上特别的符号以引起重视。
二、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让学生说说根据一些信息,能发现什么问题。比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学生说:“我发现1个9是9,1个9比10少1。”“2个9的得数18和9个9的得数81倒过来了……”再向学生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学生发言非常踊跃:“5个9比50少多少?6个9比60少多少?7个9,8个9,9个9呢?”每提出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最后通过比较,引导学生说出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几个9就比几十少几。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乐于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使学生确定思维的方式,明确探究目标。在按规律填数中,有这样一题:1,4,9,16,( ),( )。我以为很简单,没想到全班40个人只有3个人做对,还都用的加法,原来我高估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于是,我带领学生读每个数口诀的最后一句,学生便很快发现了结果。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数学信息,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反馈,自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知不觉中获得了阅读技巧,提高了阅读能力。
创设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创设学生易错的假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容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及时反馈,体验阅读的成功
实践证明,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又得到他人认可时,他就能充分发展。同样,在数学阅读活动中,教师及时地反馈学生的阅读成果,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阅读所获得的新信息,教师给予适时的表扬,学生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快感,享受阅读带来的满足感,从而使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此反复,学生便在自我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阅读方法。其间,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成,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撞出智慧的火花。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平台,良性的竞争机制和积极的评价体系能激励学生主动将数学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
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教师及时反馈阅读信息,可采用提问、探讨、争辩等多种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数学阅读落到实处。
四、在游戏中加强阅读
爱做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游戏,既能满足他们爱玩的需要,又能引领学生主动阅读,一举两得。如在学习“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时,我引入了这样的游戏:经过“滚一滚”和“堆一堆”两轮游戏活动,不同形状的4个好朋友争论开了:能滚动的说他们本领最大,能堆稳的说他们本领最大。我适时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件上的问题:谁的本领大?人们为什么把汽车的车轮做成圆柱而不做成正方体?砖头为什么是长方体的而不是圆柱或球的?通过再一次的滚一滚、堆一堆的活动,学生加深了对圆柱能滚动、长方体能堆稳的理解,同时也明白了每样物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用处,只要人们合理地应用就能让生活更美好。可谓实践出真知。
五、在阅读后注意总结,优化读法
二年级数学中有这样一题:小明和他的5个同学去植树,每人载5棵,一共栽了多少棵?许多学生用了5×5=25,原来他们都没能理解小明和他的5个同学一共是6人,有的根本就没仔细读,就根据看到的5和5这两个数直接列了式。于是,我指导他们又读了一遍题目,让他们自己找出错在哪儿,让他们明白一定要读懂题目,仅看数字就列算式有时是错的,并非题目中出现的数都需要用,读清题目至关重要。
总之,阅读不是语文和英语课的专利,数学教师也要在教学中努力发挥数学阅读的作用,指导学生养成数学阅读的习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掌握多种数学阅读的方法,不断提高数学阅读的能力,让阅读之花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吐露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