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或者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是国际财务会计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理事会等制定财务会计准则或财务报告准则的依据和指南。而我国采用了类似于国际上的概念框架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但并不是概念框架。除了基本准则之外,我国是否还需要构建自身的概念框架?如何构建?这是本文讨论的内容。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准则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一、概念框架涉及的基本概念
1.国际上对概念框架的界定
在国际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表述最早是由FASB提出的,并在1976年下过这样的定义:“概念框架是由一部章程、一套目标和基本原理组成的相互之间具有内在关联的逻辑体系”。随后FASB在1980年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中,将定义调整为“概念框架是由目标和相互关联的基本概念组成的连贯的理论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导致前后一致的准则”。到2013年底为止,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理事会共发布了八项概念公告,在国际上取得了最权威的有关概念框架的研究成果。IASB、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会计准则理事会也均将概念框架定义为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一种理论体系。
2.我国对概念框架概念的讨论
我国目前还未有概念框架,但一些学者给出了他们的观点:葛家澍先生认为,概念框架不是会计准则,它应是会计理论的组成部分,但这个理论是密切联系实际,直接用来评估、制定和发展准则的理论。陈少华先生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财务会计中最基本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概念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目的在于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或者应用。
二、我国基本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关系
按照财政部的解释,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我国的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居于最高层次,具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特征,类似于国际上通用的概念框架,它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扮演着与概念框架同样的角色,但它并不是概念框架。基本准则规范了包括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计量原则、财务报告等在内的基本问题,是会计准则制定的出发点,是制定具体准则的基础。
三、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设想
笔者认为我们不能用基本准则直接替代概念框架,应该参考国际上的概念框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且与国际趋同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具体设想就是,在我国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改并完善,将其改变成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建议,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该包括四层:
第一层: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假设
第二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第三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计量
第四层:财务报告
笔者接下来就比较有争议的几点做出自己的观点阐述。
1.会计目标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个目标同时体现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目标,但是我国并没有对这两种目标进行区分,它们的关系是平行的。笔者认为,会计目标是特定环境下对信息使用者需求的一种共性的反映,受到社会环境影响深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逐渐成为信息使用者的主力军,所以我国应体现为以决策有用观为主,受托责任观为辅的会计目标。
2.会计假设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总则提出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假设。但是面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型事物的出现,例如衍生金融工具、人本会计、绿色会计,这就要求会计主体范围的扩大,适当增加虚拟主体;同时,增加非货币计量。
3.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我国基本准则中涉及的会计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但没有划分层次,缺乏系统性。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目标的具体要求的反映,应该与会计目标保持一致。由于决策有用观偏向于使用信息的相关性,受托责任观则倾向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的前提下,建议以为“相关性”主,“可靠性”为辅。
4.计量属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同时规定企业对会计要素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如果要用其他计量属性,应当保证金额能够取得可靠计量。但是我国的基本准则并没有说明应该在哪种情况下、什么时候使用哪种计量属性,这很可能会导致选用计量属性的随意性,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随着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新型的事项,这就促使多种计量属性并存,这就要求我们规定各种计量属性的应用范围。
5.财务报告
我国基本准则第四十四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但是我国的财务报告对表外信息关注和披露的内容不够,此外关于报表的编列方式、编制依据及合并报表的定义、个别报表与合并报表的关系等问题在新准则中并没有涉及,虽然在具体报表准则中也阐述了这些问题,但缺少原则性、概念性的规定。
此外从概念框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建议我国应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对概念框架的内容进行表述或描述,不仅仅只是条文阐述,还应当增加结构图形、图标之类的表现形式,以增强可理解性。
参考文献:
[1]葛家澍.会计准则制定中的若干理论问题[J],上海会计,1996(05).
[2]陈少华主编.财务会计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3月.
[3]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简介.2006年2月.
[4]云虹.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设想[J].经济问题,2009(04).
[5]贾其敏.我国财务会计与报告概念框架建设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2(21).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准则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一、概念框架涉及的基本概念
1.国际上对概念框架的界定
在国际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表述最早是由FASB提出的,并在1976年下过这样的定义:“概念框架是由一部章程、一套目标和基本原理组成的相互之间具有内在关联的逻辑体系”。随后FASB在1980年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中,将定义调整为“概念框架是由目标和相互关联的基本概念组成的连贯的理论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导致前后一致的准则”。到2013年底为止,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理事会共发布了八项概念公告,在国际上取得了最权威的有关概念框架的研究成果。IASB、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会计准则理事会也均将概念框架定义为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一种理论体系。
2.我国对概念框架概念的讨论
我国目前还未有概念框架,但一些学者给出了他们的观点:葛家澍先生认为,概念框架不是会计准则,它应是会计理论的组成部分,但这个理论是密切联系实际,直接用来评估、制定和发展准则的理论。陈少华先生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财务会计中最基本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概念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目的在于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或者应用。
二、我国基本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关系
按照财政部的解释,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我国的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居于最高层次,具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特征,类似于国际上通用的概念框架,它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扮演着与概念框架同样的角色,但它并不是概念框架。基本准则规范了包括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计量原则、财务报告等在内的基本问题,是会计准则制定的出发点,是制定具体准则的基础。
三、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设想
笔者认为我们不能用基本准则直接替代概念框架,应该参考国际上的概念框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且与国际趋同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具体设想就是,在我国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改并完善,将其改变成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建议,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该包括四层:
第一层: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假设
第二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第三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计量
第四层:财务报告
笔者接下来就比较有争议的几点做出自己的观点阐述。
1.会计目标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个目标同时体现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目标,但是我国并没有对这两种目标进行区分,它们的关系是平行的。笔者认为,会计目标是特定环境下对信息使用者需求的一种共性的反映,受到社会环境影响深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逐渐成为信息使用者的主力军,所以我国应体现为以决策有用观为主,受托责任观为辅的会计目标。
2.会计假设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总则提出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假设。但是面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型事物的出现,例如衍生金融工具、人本会计、绿色会计,这就要求会计主体范围的扩大,适当增加虚拟主体;同时,增加非货币计量。
3.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我国基本准则中涉及的会计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但没有划分层次,缺乏系统性。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目标的具体要求的反映,应该与会计目标保持一致。由于决策有用观偏向于使用信息的相关性,受托责任观则倾向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的前提下,建议以为“相关性”主,“可靠性”为辅。
4.计量属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同时规定企业对会计要素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如果要用其他计量属性,应当保证金额能够取得可靠计量。但是我国的基本准则并没有说明应该在哪种情况下、什么时候使用哪种计量属性,这很可能会导致选用计量属性的随意性,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随着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新型的事项,这就促使多种计量属性并存,这就要求我们规定各种计量属性的应用范围。
5.财务报告
我国基本准则第四十四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但是我国的财务报告对表外信息关注和披露的内容不够,此外关于报表的编列方式、编制依据及合并报表的定义、个别报表与合并报表的关系等问题在新准则中并没有涉及,虽然在具体报表准则中也阐述了这些问题,但缺少原则性、概念性的规定。
此外从概念框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建议我国应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对概念框架的内容进行表述或描述,不仅仅只是条文阐述,还应当增加结构图形、图标之类的表现形式,以增强可理解性。
参考文献:
[1]葛家澍.会计准则制定中的若干理论问题[J],上海会计,1996(05).
[2]陈少华主编.财务会计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3月.
[3]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简介.2006年2月.
[4]云虹.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设想[J].经济问题,2009(04).
[5]贾其敏.我国财务会计与报告概念框架建设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