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公众对常见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认知程度还比较低,缺乏对心理健康服务专业性、有效性的足够认识,制约了人们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主动需求和利用。为此,在2019年7月开始实施的“健康中国行动”中,国家专门设立了“心理健康行动”专项行动,目标之一就是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养,促进全民身心健康水平。
早在2018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发布了《心理健康素养十条》,涉及从儿童到老年全生命周期的心理健康素养建议,阐述了焦虑、抑郁等常见心理问题的干预方法,规律用药的理念,缓解压力的方法等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对心理健康仍存在一些认识误区,需要及时纠正。
专家简介
庞宇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院长,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危机预防研究与培训l合作中心执行主任,硕士生导师,北京健康科普专家,北京医学会医学科普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精神心理学组组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科普专家。
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不能“混为一谈”
“心病还需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语,指的是对于心理方面的困惑或问题,需要用心理方面的方法或技术来解决。但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
一天中午,一位妈妈带着一个小男孩找到我们,急切地说:“医生,我的孩子才5周岁,可睡觉总是不好。我们在别的医院看过,说是有心理障碍,您给开导开导吧!”然而,当我们看过孩子的病历以后却发现,孩子患有额叶癫痫,患有这种疾病的孩子确实会出现一些心理行为方面的变化,如不自主的运动,出现幻觉、错觉等。但这些属于继发性的精神症状,即先有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改变,再出现外在的心理行为异常表现。对此,治疗方案应是治疗引起心理症状的基础疾病,而不是求助于精神或心理方面的医生“开导开导”。因此,我们建议这位母亲尽快带孩子去神经内科就诊,将癫痫控制好。
类似的病例,我们在心理门诊时常能遇到。随着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的不断普及,大众对心理健康日益重视。在上述案例中,家长能够注意到孩子心理行为的异常,主动带其就医,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对患儿而言,虽然他有心理行为方面的变化,但不是心理问题,而是心理障碍。
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是两个不同层面、不同等级的概念。心理问题往往是指那些由现实因素引发的情绪、认知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如人际冲突、情感困惑、适应不良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一般不会影响当事人正常的社会功能,对其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等正常的心理功能不会构成明显损害。有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咨询通常会奏效。
但如果是心理障碍,则不可同日而语。心理障碍指的是心理功能的严重受损,其原因可以是躯体疾病,也可能是纯粹的功能性疾病(找不到发病原因,但确实符合某一心理疾病的诊断,比如抑郁症、强迫症等)。虽然此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能起到一些辅助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需要药物治疗。
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虽然有时看起来似乎有一些交集,但却有着质的区别,就像感冒和肺炎,可能都会有咳嗽,但治疗方案却不相同。
管理时间就是管理焦虑
相对于心理障碍,焦虑等心理问题往往更常见。有人说,焦虑是现代人的一种时代病。很多职场人士感觉焦虑的表现之一,是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因此经常加班,甚至熬夜。实际上,只要管理好时间,更有效地运用时间,决定该做哪些事情,不做哪些事情,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焦虑情绪。
在时间管理中,最常用的是帕累托原则,又称“重要的少数、微不足道的多数”。其核心内容是,生活中80%的结果几乎源于20%的活动。因此,要把注意力放在20%的关键事情上,对要做的事情分清轻重缓急,可进行如下排序:一是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必须立刻着手,可谓“第一要务”;二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在优先考虑第一要务后再做,可谓“第二要务”;三是一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如果没有前面两类事情的压力,可以去做,不要拖延,做到有备无患;四是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可将这些心理需求记录下来,在有空的时候再决定是否要做。
放松身体,也可放松心情
要缓解焦虑、放松心情,可以从放松身体开始,因为身心往往是交互的。出现焦虑的时候,人在心理上会体验到紧张、急迫,身体也会出现一些变化,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对于焦虑情绪,越是去关注,就越敏感,越难以摆脱。相反,如果通过行为的控制,让自己的身体放松下來,则焦虑情绪也会有所减轻。让身体放松的方法很多,如进行深长的呼吸、冥想、练习太极拳等。总之,让身体达到一个松弛的状态就可以。
此外,让身体运动起来也会起到缓解焦虑的作用。研究发现,慢跑、打球、骑车、游泳等均可以缓解焦虑情绪。这些活动大多是有氧运动,通过肢体的舒展、放松,可以疏解焦虑情绪。心身一体,人的身体承载着情绪。如果身体能够张弛有度,情绪垃圾也能相应被释放。
学点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2018年版)》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和抑郁;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学引导;预防老年痴呆症,要多运动,多用脑,多接触社会;要理解和关怀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逃避,不消极。
早在2018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发布了《心理健康素养十条》,涉及从儿童到老年全生命周期的心理健康素养建议,阐述了焦虑、抑郁等常见心理问题的干预方法,规律用药的理念,缓解压力的方法等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对心理健康仍存在一些认识误区,需要及时纠正。
专家简介
庞宇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院长,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危机预防研究与培训l合作中心执行主任,硕士生导师,北京健康科普专家,北京医学会医学科普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精神心理学组组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科普专家。
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不能“混为一谈”
“心病还需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语,指的是对于心理方面的困惑或问题,需要用心理方面的方法或技术来解决。但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
一天中午,一位妈妈带着一个小男孩找到我们,急切地说:“医生,我的孩子才5周岁,可睡觉总是不好。我们在别的医院看过,说是有心理障碍,您给开导开导吧!”然而,当我们看过孩子的病历以后却发现,孩子患有额叶癫痫,患有这种疾病的孩子确实会出现一些心理行为方面的变化,如不自主的运动,出现幻觉、错觉等。但这些属于继发性的精神症状,即先有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改变,再出现外在的心理行为异常表现。对此,治疗方案应是治疗引起心理症状的基础疾病,而不是求助于精神或心理方面的医生“开导开导”。因此,我们建议这位母亲尽快带孩子去神经内科就诊,将癫痫控制好。
类似的病例,我们在心理门诊时常能遇到。随着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的不断普及,大众对心理健康日益重视。在上述案例中,家长能够注意到孩子心理行为的异常,主动带其就医,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对患儿而言,虽然他有心理行为方面的变化,但不是心理问题,而是心理障碍。
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是两个不同层面、不同等级的概念。心理问题往往是指那些由现实因素引发的情绪、认知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如人际冲突、情感困惑、适应不良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一般不会影响当事人正常的社会功能,对其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等正常的心理功能不会构成明显损害。有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咨询通常会奏效。
但如果是心理障碍,则不可同日而语。心理障碍指的是心理功能的严重受损,其原因可以是躯体疾病,也可能是纯粹的功能性疾病(找不到发病原因,但确实符合某一心理疾病的诊断,比如抑郁症、强迫症等)。虽然此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能起到一些辅助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需要药物治疗。
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虽然有时看起来似乎有一些交集,但却有着质的区别,就像感冒和肺炎,可能都会有咳嗽,但治疗方案却不相同。
管理时间就是管理焦虑
相对于心理障碍,焦虑等心理问题往往更常见。有人说,焦虑是现代人的一种时代病。很多职场人士感觉焦虑的表现之一,是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因此经常加班,甚至熬夜。实际上,只要管理好时间,更有效地运用时间,决定该做哪些事情,不做哪些事情,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焦虑情绪。
在时间管理中,最常用的是帕累托原则,又称“重要的少数、微不足道的多数”。其核心内容是,生活中80%的结果几乎源于20%的活动。因此,要把注意力放在20%的关键事情上,对要做的事情分清轻重缓急,可进行如下排序:一是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必须立刻着手,可谓“第一要务”;二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在优先考虑第一要务后再做,可谓“第二要务”;三是一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如果没有前面两类事情的压力,可以去做,不要拖延,做到有备无患;四是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可将这些心理需求记录下来,在有空的时候再决定是否要做。
放松身体,也可放松心情
要缓解焦虑、放松心情,可以从放松身体开始,因为身心往往是交互的。出现焦虑的时候,人在心理上会体验到紧张、急迫,身体也会出现一些变化,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对于焦虑情绪,越是去关注,就越敏感,越难以摆脱。相反,如果通过行为的控制,让自己的身体放松下來,则焦虑情绪也会有所减轻。让身体放松的方法很多,如进行深长的呼吸、冥想、练习太极拳等。总之,让身体达到一个松弛的状态就可以。
此外,让身体运动起来也会起到缓解焦虑的作用。研究发现,慢跑、打球、骑车、游泳等均可以缓解焦虑情绪。这些活动大多是有氧运动,通过肢体的舒展、放松,可以疏解焦虑情绪。心身一体,人的身体承载着情绪。如果身体能够张弛有度,情绪垃圾也能相应被释放。
学点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2018年版)》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和抑郁;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学引导;预防老年痴呆症,要多运动,多用脑,多接触社会;要理解和关怀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逃避,不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