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照镜子更好

来源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物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wwwd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傍晚,小丹在家里窗前照镜子.她背靠窗台手拿着镜子,可她发现镜中的“自己”很暗淡,根本看不清自己的脸,这是怎么回事呢?带着疑问她请教了物理老师.
  老师告诉小丹:平面镜是由平板玻璃的一个面上镀上一层银而制成的,自身并不发光.那平面镜是怎样成像的呢?如图1所示,平面镜前有一支点燃的蜡烛,点燃的蜡烛是光源,它发出的光照到平面镜上被平面镜反射,人眼接收到反射光线就好像是从镜后一点发出的,因而镜前蜡烛就在镜中成像.那么人又是怎样在镜中成像的呢?(如图2)大家都知道人体不是光源,自身并不发光,但人体能够反射其他光源射来的光(如太阳光、灯光等),这些反射光照射到平面镜上再被平面镜反射,从而在平面镜中成像.如果没有其他光源的光可反射,人就无法照镜子了,正如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人是无法照镜子的.
  
  
  
  
  
  看着似懂非懂的小丹,老师决心要让小丹彻底弄明白平面镜的原理和应用.“好吧,小丹,下面我再给你举几个例子,巩固一下你对平面镜的理解.”
  例1 小丹在一个较暗的房间里,房间里有一扇大窗户.她站在窗户前想照镜子,她应该 (选填“面朝窗户”或“背对窗户”)照镜子才能看清自己的脸.
  解析 房间里光线较暗,小丹若背对窗户,照到她脸上的光就很少,被小丹脸反射照射到平面镜上的光也很少,再被平面镜反射,射入小丹自己眼中的光就更少,所以镜中的“自己”很暗淡,看不清自己的脸.若她面朝窗户情况就不同了,窗外较强的光通过窗户照到小丹的脸上,因而被小丹脸反射照射到平面镜上的光也很多,再被平面镜反射,射入小丹自己眼中的光就很多,所以她就能看清自己的脸了.因而选填“面朝窗户”.
  例2 如图3所示,用手电筒对着平面镜中的像A′B′照射时,会发现像比原来亮多了,这是因为( ).
  A.光照到像上所以像变亮
  B.镜子比原来亮,所以像也比原来亮
  C.光照到镜子上发生反射,使物体变亮
  D.光照射像后,人的感觉不同
  解析 物体AB在平面镜中成像,是物体AB的光照射到平面镜上被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因而用手电筒对着平面镜中的像A′B′照射时,光会被平面镜反射,光不可能只照到像A′B′上,因而即使镜子比原来亮,像也不会比原来亮.光被反射到平面镜上,由于光的反射具有可逆性,因而反射的光又会照到物体AB上再次被平面镜反射,从而使平面镜反射物体AB的光更多,所以像更亮.因而人不仅感觉到平面镜更亮还会感觉到像也更亮.所以A、B、D选项都错误.只能选C选项.
  例3 甲乙两人在照同一个镜子.甲在镜中看到了乙的眼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也一定能看到甲的眼睛
  B.乙只能看到甲的眼睛
  C.乙不可能看到甲的眼睛
  D.乙不可能看到甲的全身
  解析 甲在镜中看到了乙的眼睛,根据成像原理可知,此时是乙的眼睛处发出的光(实际上是别处来的光照射到乙的眼睛处而反射出来的光)经过镜面反射以后再射到甲的眼睛中的结果.由光的反射中的光路可逆原理可知,若将上述光线完全逆转过来,这样的光路仍然是成立的.即由甲的眼睛处发出的光,经镜面反射后,必能投射到乙的眼睛处,即乙从镜中也可以看到甲的眼睛.至于乙通过镜中是否能看到甲的全身,则由本题条件是无法做出肯定答复的.应选A.
  例4 小明和妈妈一起去商场买鞋子,试穿了一双鞋后,小明站着从鞋柜旁放在地上的小镜子中看到自己穿的鞋,很满意.图4中,镜子摆放位置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解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可知,鞋子在平面镜中成像是鞋子反射的光照到平面镜上被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相交形成的虚像.因而小明站着要看到小镜子中自己穿的鞋,就必须有“反射光线”射入小明的眼睛.如图4可知,A、B、C三图中小明的鞋子在平面镜中成像,经平面镜反射光线的仰角B图最大,因而有较多的反射光线能射入小明的眼中,小明站着就能清晰地从鞋柜旁放在地上的小镜子中看到自己穿的鞋.而在D图中,小明的鞋很难在此平面镜中成像,即使有也只能是局部成像,因而看不到小镜子中看到自己穿的鞋的全貌.所以镜子摆放位置符合实际情况的是B选项.
  老师告诉小丹:光的反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的应用.不仅人脸能反射光,其实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反射光.我们能看见不是光源的物体,就是由于它们表面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光的反射又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类,镜面反射是平行光照射到平滑的物体的表面发生的反射,其反射光线也相互平行.漫反射是平行光照射到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发生的反射,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
  例5 雨后天晴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面判断正确的是( ).
  A.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
  B.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
  C.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发亮处是水
  D.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的暗处是水
  
  
  
  
  
  解析 月光射到地面上时、有水的地方发生镜面反射、没水的地方发生漫反射.迎着月光走时,有反射光线射入眼中如图5甲所示,所以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时,反射光线没有射入眼中,如图5乙所示,所以地上暗处是水.因而本题应选B.
  例6 小明的写字台上有一盏台灯.晚上在灯前学习的时候,铺在台面上的玻璃“发出”刺眼的亮光,影响阅读.在下面的解决方法中,最简单、效果最好的是( ).
  A. 把台灯换为吊灯
  B.把台灯放到正前方
  C.把台灯移到左臂外侧
  D.把台灯移到右臂外侧
  解析 玻璃“发出”刺眼的亮光,实际上并非玻璃本身发出的,而是玻璃表面反射台灯发出的光所致.这些光之所以刺眼,是由于人感受到的反射光太强,一般这是由于台灯可能正好在人的正前方,从而有较强的反射光射入人眼.可见如将台灯移至人的侧旁,即可避免出现这种现象.而对于通常以右手写字的人来说,则应将台灯移至其左臂外侧最好,因为如果台灯在右臂外侧时,写字时右手的影子会落在人正前方的台面上,影响看书和写字.答案:C
  例7 小明在听讲座时,想用照相机把银幕上用投影仪投影的彩色幻灯片图像拍摄下来.由于会场比较暗,他使用了闪光灯.这样拍出来的照片( ).
  A.反而看不清投影到银幕上的图像,倒是把银幕上的一些污渍拍出来了
  B.色彩鲜艳,比不用闪光灯清楚多了
  C.色彩被“闪”掉了,拍到的仅有黑色的字和线条
  D.与不用闪光灯时效果一样,因为拍摄的是银幕上的像,而不是实际的景物
  解析 照相机闪光灯的作用是在由被拍摄物体射向照相机的光太弱时,照相机以闪光照射该物体,使物体在拍照瞬间受到闪光照射,从而有较强的反射光射回照相机,从而生成物体清晰的像.
  投影仪投影彩色幻灯片时,是投影仪将彩色幻灯片成像在银幕上,即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不同位置处有不同的彩色的光,这些光在该位置发生漫反射,使幕前观众看到幕上各处的色彩不同而构成一幅与幻灯片相似的彩色画面.此时,若以照相机闪光灯的闪光再投射到银幕上,则银幕对照相机的闪光将同样予以反射.而闪光是白光,它均匀地照射到整个银幕上,这样将会冲淡银幕上原画面的明暗对比,使原图像模糊不清楚.若是闪光的强度比幻灯投影光的强度强很多时,则将会使原图像基本看不出来,整个银幕会呈一片白色,而白色会把银幕上的一些污渍显现出来.显然,这种情况下拍摄出来的照片,也就和上述看到的情况一样了. 应选A.
  老师还告诉小丹:光的反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很多,人们还利用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拍摄一幅幅美丽景物图画.
  
  
  “小丹,通过上面的几个例子,你现在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了吗?” 老师问.小丹满意地点了点头.
其他文献
1738年,一个叫赫胥尔的孩子在英国出生了.赫胥尔小时候是一个普通的孩子,长大之后也没有成为科学家.他的职业是牧师,但他却对太阳光情有独钟,为此他专门买了一块很大的玻璃三棱镜放在自己的桌子上,不时欣赏太阳光透过它形成的七色彩带.1800年的一天早晨,年过花甲的赫胥尔看着美丽的七色彩带,忽然像小孩一样好奇地问自己:“阳光带有热,可是组成太阳光的七种单色光中,哪一种光带的热最多呢?”他的这一看似简单的
亚里士多德曾在其经典著作《政治学》中说人类“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的更好而留居于城市”。自从IBM在2008年提出“智慧的城市(smart city)”概念以来,随着社会的不
为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和步伐,全国各级城市纷纷加入了新城区规划和建设的行列。此举一方面提高了当地城镇化率,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对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