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商代“己并父丁”青铜爵铭文探析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0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乡市博物馆馆藏3件商代“己并父丁”爵,铭文“己并父丁”四字刻在爵杯鋬内的腹壁上。“己并”二字与山东寿光县出土的纪国“己并”青铜器上的“己并”表现一致,寿光县益都侯城出土大量的“己并”青铜器基本上证实了殷商时期纪国的地望所在。新乡市博物馆馆藏的“己并父丁”爵与寿光“己并”爵在制作工艺和表现手法上有共同点,并且两者在时间上存在延续性。因此,笔者推测新乡市博物馆馆藏的“己并父丁”爵可能属于殷商时期的纪国青铜器。
  【关键词】爵 己并 己并父丁 纪国
  《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一书中提到新乡市博物馆馆藏“己并父丁”爵1件[1]。实则不然,新乡市博物馆现藏有3件“己并父丁”爵,均出土于安阳。青铜爵铭文“己并”和寿光县出土的纪国青铜器铭文“己并”二字几乎相同,且馆藏的“己并”青铜爵和寿光县出土的青铜爵在形制上也基本一样。本文分别从青铜爵的形制、铭文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以飨读者。
  一、“己并”青铜器述略
  关于“己”“并”二字的释读,“”和“”均释读为“己”,“”释读为“并”,学者已论甚详,已成共识,在此就不再赘述。管见所及,有“己并”二字的殷代青铜器主要出土于山东寿光县。寿光县益都侯城遗址出土15件“己并青铜器”[2]、5件鼎、5件爵、3件觚、1件尊、1件提梁卣,传世殷代青铜器中有“己并爵”(《松续》下·6)[3]。《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一书中出土于安阳的1件“己并父丁”青铜爵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新乡市博物馆共计藏有3件“己并父丁”青铜爵。另外,据王永波先生统计[4],单一个“己”字的殷代青铜器有4件(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其中3件出土寿光县;单一个“并”字的有6件(传世器,出土地点不明),因与本文论及的问题无关,在此就不一一列举。“己并”器并不多见,关于“己并”器的族属和纪国的地望,学界看法长期以来不尽一致,直至寿光县益都侯城遗址的发现,进一步佐证了纪国应在今山东寿光县一带,而“己并”器为纪国青铜器已无疑义。
  二、“己并父丁”爵和“己并”爵的形制比较
  新乡博物馆馆藏的3件“己并父丁”爵形制基本相同。第一件高21厘米,流尾长18.5厘米,通宽9.9厘米,重993克(图1);第二件高21厘米,流尾长17.6厘米,通宽9.8厘米,重1021克(图2,尾部残缺);第三件高20.4厘米,流尾长16.5厘米,通宽9.6厘米,重593克(图3,修复)。图1和图2基本相同,直筒状腹,圜底,宽流,尖尾。菌状柱立于流折处,柱顶饰有涡纹。半圆形鋬,鋬首饰兽头。深腹,腹部有三道扉棱,三棱锥足。流尾下有蕉叶纹,口沿一周蟬纹装饰,腹部二组饕餮纹以云雷文衬底,鋬内饰有“己并父丁”四字铭文(图4)。图3青铜爵纹饰和前者基本一样,形制略有差异,尾部稍短,爵杯双柱较高,离流折稍远处,双柱和鋬首相对简单,鋬首雕刻相对简单,质量较轻,总体表现没有前两者厚重,略显单薄。
  山东寿光县出土的5件“己并”青铜爵,形制相同(图5)。“宽流、尖尾,流高于尾,两柱呈伞状,立于流鋬口沿上,兽首半圆形鋬,圆腹,圜底,三棱体足。柱顶饰涡纹,腹部饰二组饕餮纹,一组以窄棱作鼻梁,一组以鋬作鼻梁,云雷纹地。5件青铜爵皆在长方形框内铸铭文‘’,通高21、流尾间距18厘米。”[5]
  山东寿光县出土的青铜爵和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的青铜爵两者在形制上和纹饰上基本相同,直筒状腹,圜底(卵形),宽流尖尾,菌状双足,三棱足外撇,腹部有扉棱,兽首鋬,高度为21厘米左右,流尾间距18厘米左右。纹饰的表现也有共通之处,两者都是以云雷纹打地,腹部饰有两组饕餮纹,柱顶饰涡纹。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表现手法都极为相似,这些爵杯的年代应都属于殷商阶段。
  中国古文字学家、考古学专家唐兰先生曾对新乡博物馆所藏的青铜器有过细致的鉴定,认定其为商代晚期。据张凤涵先生在《中国青铜器》中对爵的分型定式[6],可以把这3件青铜器进一步分式和分期:图1和图2均属于Db型Ⅱ式(直通状腹,横截面作圆形,底极度外凸,或称卵底,柱立于口沿上流折旁边),应属于殷商晚期偏早;图3应属于Db型Ⅲ式(直通状腹,横截面作圆形,或称卵底,柱立于口沿上,离流折稍远边),应属于殷商晚期偏晚,甚至可到西周初年。王永波也在《“己识”族团考》一文中说过:“寿光己并器的年代应定在殷商中期偏晚阶段……安阳己并父丁爵的年代则略晚一些。”[7]可知,新乡市博物馆馆藏的“己并父丁”爵比山东寿光县的“己并”爵年代略晚些,处于殷商晚期和西周初年这个阶段。
  三、铭文“己并”和“己并父丁”
  山东寿光县出土的“己并”青铜爵的“己并”二字有两种表现手法:一种“己”“并”两个字体是分开的,有明显的间隙,“”在两个“人”头顶的正上方(图6,寿光县博物馆);另一种“己”“并”两字距离较近,几乎为一体,“己”位于两个“人”颈部,比较对称,几乎为一体(图7,寿光县博物馆)。而新乡市博物馆馆藏的3件“己并父丁”爵中的“己”“并”两字应属于前者,两字明显分开(图8),“己”字位于“并”字的上方。但是,两者不同的是“己”字的表现。新乡市博物馆馆藏的3件“己并父丁”爵的“己”写法为“”字形,而寿光己并青铜器中的“己”字有“”和“”两种写法。无论是哪种写法,该字都应该为“己”音,已为学界所共识,两字的释读均为“己并”。从这些铭文拓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己并”二字在表现手法上基本一致。
  关于新乡市博物馆馆藏的“己并父丁”爵,“父丁”二字又该怎样理解呢?殷商时期的铭文几乎只是代表族徽或者父祖名号。张懋镕把《金文人名汇编》中的商周铭文分为五类[8]:亲属称谓加十干,如父乙、父丙、父丁;“日”加十干,日甲、日乙、日丁;十干加“公”,甲公、壬公、癸公;十干加排行,己伯、己仲;十干加“考”,甲考、乙考。容庚先生称之为“图形文和祖宗名”,大概有三种作用:一是标明家族死去先人的日名;二是日名与亲人称呼的结合,如“父丁”“子乙”等;三是标记器主的名字,如“妇好”。马承源在《中国青铜器》一文中这样描述殷商青铜铭文:“……内容简单,一般不含重要意义。铸铭的目的在于标记器主的族氏,识别用途。”类似的器物如1980年4月陕西岐山县蔡家坡农副公司拣得一件“母戊”爵,报告称“”可释为“并”字,当系族徽,“母戊”为作器者之名[9]。如此,新乡市博物馆馆藏的“己并父丁”爵铭文中的“父丁”二字便不难理解了,很可能是后人所做用来祭祀先人,又或者为“父丁”做的器物。
  “已并父丁”爵出土于安阳也实为正常现象,安阳地区为殷商都城朝歌故地,“己”“并”“其”国隶属于殷商管辖,必然会存在政治、礼仪和经济上的往来。己氏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立国,其首领在殷商晚期入王室,从事主管酒祭的酒正,如《史记·殷本记》:“帝武丁祭成汤,明日,有飞雉登鼎耳而呴,武丁惧。祖己曰:‘王勿忧,先修政事。’祖己乃训王曰:‘唯天监下典厥义……’,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殷道复兴。”除新乡市博物馆馆藏的“己并父丁”爵外,在安阳还发现了“其国”的遗物,在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21件“其氏”青铜器,“这组铜器可能是‘亚其’这个方国或族的统治者献给殷王室的贡品,妇好死后,被用作随葬品而埋入墓中”[10]。“己”“其”“并”三氏的器物在殷商后期都有发现,尤其是“己氏”和“其氏”遗物在安阳地区出现无疑说明了他们与殷商王朝的密切关系。为此,在安阳发现“己并”器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编辑组.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2]寿光县博物馆.山东寿光县发现一批纪国铜器[J].文物,1985(3):4.
  [3]王永波.并氏探略——兼论殷比干家属[J].考古与文物,1992.
  [4]王永波.“己”识族团考[M]//东夷古国史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128.
  [5]同[2].
  [6]张凤涵.中国青铜器综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7]山东古国史研究会.东夷古国史[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8]张懋镕.周人不用日名说[J].历史研究.1993(10):219.
  [9]庞文龙.岐山县博物馆藏商周青铜器录遗[J].考古与文物,1994(3):38.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赵茜 新乡市博物馆
  饶胜 新乡市博物馆
其他文献
主要证明了集值向量优化问题在锥次似凸条件下弱有效解存在的一个充要条件,并利用集值映象(下半)Dini-可导,给出了弱有效解的一个刻画。
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的行为心理学出发,采用了测量法和问卷调查法对空间环境进行评测。文章主要以重庆的一条居住区街道为例,对其现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并针对现状提出了
为提高纤维素催化氢解产醇类产物中1,2-丙二醇(1,2-PG)的收率,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以β分子筛为载体负载Ni和W的催化剂。结果表明,当7Ni-20W/β分子筛作为催化剂时,在240℃
利用分选结合逐级酸洗的方法制备出不同灰含量和矿物组成的褐煤煤样,使用沉降管反应器(DTR)和热重分析仪(TGA)研究内在矿物在1 000-1 200℃对褐煤CO2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内在矿
五指山隧道在衬砌完成后,多处发生渗水现象。根据实地调查,隧道内最主要的出水点主要集中在隧道的两端。根据隧道内出水严重程度、地表示踪剂投放条件,分2个阶段进行五指山隧道
旅游市场潜力预测是旅游经济研究、旅游项目投资、旅游规划与管理等的重要内容。文章针对旅游需求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自贡旅游需求预测模型,并采用残差检
“大漆之光——乔十光八十艺术展”于2月25日与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涵盖漆画、水墨、素描、书法100余幅乔十光于不同时期的创作作品,为观众较为全面地展现画家的艺术成就。乔十光以持守大漆之美、大漆之魂为己任,以实践家的執着、学者的专注创作了《鱼米乡》《泼水节》《青藏高原》《甘孜寺印象》,其中不乏中国现代漆画的经典之作。
近年来,国内外的漂白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在减轻环境污染的强大压力下,许多国均在努力寻找无(少)污染的漂白方法和药品。作者介绍了对环境友好性漂白方法的种类、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