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分析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qp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水利工程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生活需求的同时,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水利工程在设计和建设中不仅要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更要与河流的生态系统进行平衡,综合考虑其带来的积极作用和不利影响,实现工程和生态的平衡与和谐。本文针对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进行讨论。
  关键词 生态环境;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水利工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水利工程不仅在农业生产的灌溉、蓄水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承载着人们的生活供水任务,在防洪泄洪方面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早期水利工程的建设侧重于满足社会的需要,但是在维护河流的生态平衡方面却不够重视,从而导致各种环境问题的发生
  1 生态水利工程的概述
  1.1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用水需要,尤其在农业灌溉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使水资源得到合理的调配,能够保持河流的流通,有效的防洪、防涝、防干旱,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很多水利工程因为先天设计不足以及社会条件的局限性等问题,对河流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人们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对自然规律和环境没能充分的认识,对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考虑不周,加上缺乏自律能力,过度的开发资源,忽视环境的保护,使得水资源的承载压力已经超出了其所能承受的范围。另外,不完善的管理制度,也是河流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水利工程的兴建不合理,会直接导致河流生态环境的健康,而不健康的河流又妨碍了水利工程最大效益的发挥。因此,水利工程的兴建要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融合,和谐健康的融为一体。
  1.2 生态水利工程
  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中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将生态学科和水利工程学科加以综合。其以生态学为工程设计的基础,以生态平衡的自然发展规律为基本要求,是一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工程体系。生态水利工程既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活需求,又实现了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生态水利的工作重点在于对河流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和维护上。已有的水利工程着重河流环境的治理和修复,规划的水利工程在设计阶段就将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加以考虑。生态水利工程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流,实现水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共荣。
  2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基本设计原则
  2.1 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是生态水利工程遵循的基本原则。为保证生态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工程的建设首先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保证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在设计施工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要求。工程的设计充分考虑到所处的河流具体环境以及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以能够抵抗自然灾害为基本原则,严格规范的进行施工。在河流纵、横断面的设计上不仅要考虑河流地理地貌,还要对河流泥沙的沉积、河流的冲刷以及河流的变化趋势加以考虑,以保证水利工程的改造修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持久性。从经济方面考虑,以小风险、大收益为基本原则,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全面,尽量减少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
  2.2 确保水体内部环境多样性原则
  水利工程的建设如果对水体内部的环境造成破坏,会导致水体以及水下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使其逐渐丧失对外界不利影响的抵抗能力。水体自净能力的消退,使其原有的物种和生态环境都受到牵连,逐渐的向单一化发展。因此,生态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规划设计阶段,工作人员就应该对河流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对水文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对水体的物种和生态环境进行掌握,进而请环境专家对水利工程的设计对生态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尽量降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河流环境的影响,保护河流水体内部环境多样化。
  2.3 运用生态系统自我恢复的能力
  河流生态系统具有自组织、自恢复的能力,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时要将河流的这种自净能力考虑进去。河流系统的自然因素经过很长时间的选择才得以产生具备自我恢复能力的河流生态圈,人为建设的水利工程对河流自我恢复能力的影响很小。因此,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要将工程本身和河流环境已有的生态环境状况相融合,综合加以考虑,不能片面夸大人为的作用。这样不仅能够是工程建设的经济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也达到保护生态系统的要求,使生态水利工程获得更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3、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分析
  3.1、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规划,不仅要满足传统水利工程在社会生产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同时,更要注重河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的过程之中,必须要坚持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原则,要保证工程符合工程学原理,才能确保工程设计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才可以充分的实现其基本功能的发挥;也要确保工程在生学领域的科学性,确保工程的律设与河流的自然特征相符合,根据地貌学原理对河流的横向和纵向分布特点进行充分的考虑,对干河流特征、淤泥等问题(河流特征不算问题)进行科学的规划,使水利工程的设计符合河流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才能实现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
  3.2、生态系统自组织恶化自我恢复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的体现以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主要特征,通过自组织功能实现河流物种的自然选择规律,保持生物与生态系统的友好精神,才能找到与自然资源相适合的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环境,这与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有着本质区别的生态水利工程在具备人们所期望的水利功能实现的基础上,依靠自组织的功能实现自我修复,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形成科学的河流生态环境,自我选择是适合的生物物种,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
  3.3、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通常情况下,一个地区的生存空间异质性越高,则说明其内部含有多个不同的小环境,可以允许多种不同种类的生物共存。反之,生存空间异质性越低,则其可以容纳的生物种类越少,这必然会使该空间内的生物群落环境变得日益单调, 这时在生物群落的性质和密度方面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退化。在传统水利工程的建设的过程之中,对于河流的自然性和连续性进行了人工的切断,使得河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变得单一化,进而形成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所以,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的过程之中,务必要有效的促进河流生态的空间异质性的提高,这样才能促进生态环境中物种的数量不断增加,从而促进生物群的多样性的恢复。
  综上所述,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重点在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生态水利工程将水文学、工程力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加以综合运用,将水利工程和生态环境实现良好的融合,达到水利工程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共荣。随着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必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促进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傅强.生态水利工程如何规划设计[J].中国水运,2012(3).
  [2]刘正茂,吕宪国,武海涛.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水利学報,2012:2-20
其他文献
摘要:加强对民用建筑设计经济实用性的研究和探讨,有利于在优化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提升民用建筑的实际应用效率和舒适度。文章从民用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特征着手,主要分析了民用建筑设计的原则、基本特征,并阐述了影响民用经济实用性设计的主要因素和优化措施。  关键词:民用建筑;设计;经济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民用住宅建筑的最大特色就是经济实用,一般来讲,民用住宅建筑的房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市政工程施工阶段技术管理,了解市政工程各阶段的施工技术管理现状,并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提高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各阶段;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市政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生产组织活动,其代表城市的形象,对推动城市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并关系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因此,在市政工程施工阶段,做好
【摘要】   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配套一大批农村水利工程,极大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实现农村小康打下坚实基础,深受广大农民的好评。但如何管好用好这些工程,使其长久充分发挥效益,是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农村水利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字】农村小型 小型水利工程 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不断完善,农村建设不断深入,在农村发展小规模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渐深入,高层建筑、甚至超高层建筑的规模日益扩大。其与传统的建筑施工相比,高层建筑施工呈现了一些新型施工特点,如施工建筑结构更高,地基挖掘更深等方面,施工单位在享受高层建筑施工所带来的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担负起对整个建筑主体施工质量负责的重任。本文就将对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技术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深基坑;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