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质疑法浅谈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h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从新理念的角度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而质疑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
  关键词:语文 教学 质疑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c)-0044-01
  
  语文学习是一个聚沙成塔的过程,然而,学则须疑。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又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文教学心理学认为,任何思考,任何创造,总是从质疑开始的。目前,中职学生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比较普遍,加上他们的语文基础薄弱,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会质疑的学生少之又少,培养中职学生的质疑意识尤为迫切。但从何质疑起,怎样质疑,教师就要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
  
  1 于看似无疑处质疑
  有些文章看似无疑之处,并不是真正无疑,学生是表面上清楚实际上并不完全明白,所以教师可以从一些普通的看似无疑之处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当我讲到“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时,我顺口问了一句“轻解罗裳中的‘解’字,怎么理解?”一位男生学好像很不耐烦的回答“解除的意思呗”。我对他使用这样的语气有点生气。一女生反问:“为什么要解除‘罗裳’,才上兰舟呢?”“是呀”有学生附和。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我就把这个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去思考。没有想到,学生的反应很强烈,他们居然都行动起来,查字典的查字典,翻翻译书的翻翻译书。翻译书上都采用了原字解释原字,就直接说“轻解罗裳”没有翻译,学生觉得泄气。字典中“把束缚着、系着的东西打开:解开。解甲归田。解囊相助。”这个解释好像还有些靠谱,但是放到语境中,感觉还是有些别扭。为什么词人一定要解开罗裳,才上兰舟呢?大家都冥思苦想起来,终于有一学生恍然大悟似的说:“古代的女子都穿着没脚的长裙,如果不解开裙子的话,不容易上船,会跌倒。”但是大家听了他的解释虽然觉得有些道理,但还是觉得“解开”这个动作,有点重,感觉跟“轻”不协调。我顺着学生的说法,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个学生说:“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根据语境,‘解’可以解释成‘撩起、撩开’的意思。因为裙长没脚,不容易抬步上船,撩起一些,露出脚来,这样上船方便。而且‘撩’的动作可以很轻,跟修饰词语‘轻’吻合。”大家听了都觉得有道理。
  可见,学生需要的是新知识,是能让他们动起来的东西。老师如果给他们的知识只是他们已知的,没有什么信息量,他们就不会有兴趣学甚至会拒绝学。看似无疑并非真正理解透彻,有时无疑一问可能会让我们有更多意外的收获。
  
  2 于看似矛盾处质疑
  在文章中,有些地方看似矛盾,实际都可以统一。正是在矛盾统一中寓含深意。学生可就看似矛盾处提出问题。如《为了忘却的记念》标题中,“忘却”与“记念”是矛盾的,可就矛盾处能让学生质疑。忘却的是悲痛,纪念的是烈士的精神。两种感情犹如两股烈焰,同时并发。如此之曲折,显得深沉有力。又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当贾母和贾宝玉问林黛玉读什么书时,林黛玉却分别回答了“只刚念了《四书》。”和“些须认得几个字”。同一问题,林黛玉却给予了不同的答案,这不自相矛盾吗?其实正是在这看似矛盾处,突出了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性格特征。
  
  3 于疏漏处质疑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范例,但有时也难免有疏漏。如能发现疏漏,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体现。如湘版中等职业教育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通用语文第三册顾城的《远和近》中,最后两句是“你看我时很远,我看云时很近。”教者提示,根据全诗的含义和语言特点,这两句有没有错误之处?有的同学马上回答这两句应为“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又如语文第四册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中P70第1自然段的一句话:“这篇短文,谈一谈白居易的《忆江南》两首和辛弃疾的《鹧鸪天》,《西江月》。这四首词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的道理,”我认为这句话不通顺,“谈一谈”的宾语不是四首词,而是句号后的内容。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敢于对教材质疑,对教材的疏漏处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4 于不同理解处质疑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中,学生有时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这时学生就会质疑。如贾平凹的《丑石》中写道“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不少学生理解不同,提出了不同的问题:(1)外表丑到极处难道就是内在美到极处吗?(2)丑得有个性便是美到极处吗?(3)丑得有个性便是美到有个性吗?又如学习《雷雨》时,剧中写道周朴园留着以前侍萍喜欢的家具,记着她的生日及关窗的习惯,根据这些教者就可以引导质疑: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实的呢?有的同学认为是不真实的,有的同学认为是真实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这正是他们的不同理解的体现。
  
  5 于情节“空白”处质疑
  有些文章的情节说到关键处突然戛然而止,而又欲说还休,意犹未尽,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在这些情节的空白处学生可质疑。如小小说《枪口》结尾写道:“黑黝黝的双筒枪口,冒着寒气就像两只黑洞的眼睛,死死地瞄准了他……”我就引导学生质疑,老杨最终被打中了吗?又如莫泊桑的《项链》最后写道玛蒂尔德知道那串项链是假的后,她会是什么反应呢?她又会怎样做呢?
  
  6 于比同辨异中质疑
  文学作品中相似或同类相似的内容,学生可在对比中思考,比较鉴别,分析判断,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杂剧《长亭送别》和《窦娥冤》后,我就用比同辨异法引导学生质疑,崔莺莺和窦娥这两个主人公性格中分别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又如学习《祝福》和《荷花淀》后,我也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质疑,祥林嫂和小水生嫂的人物性格有何异同?
  
  7 于现实生活处质疑
  任何文章都是写生活,反映生活,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只要紧密联系生活来思索,咀嚼,就可提出许多有趣的乃至寓意深邃的问题。如学完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后,我就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具体的相似人,引导学生质疑: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套中人”呢?又如学完《祝福》,我又结合现实生活,如果寡妇祥林嫂生活在今天,她会死在年终祝福时吗?
  当然,教师还要设置质疑情景,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等情况,灵活运用,长期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他们最终会质疑,达到叶老所说“教是为了不教”之境界。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第1卷)[M].漓江出版社.
  [2] 杨成章.语文教育心理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中,明确市(州)和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职责,充分发挥组织、指导、协调、咨询、推广作用,建立管理保障机制,提高课题管理水平和质量.
本文介绍了国际先进的资产管理标准,以及将资产管理标准应用到国内轨道交通行业的做法,所遇到的挑战和收益。
文章在亨利·列斐伏尔和米歇尔·福柯的空间理论指导下,以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 《达洛卫夫人》 为研究对象, 通过家庭、 社会、 他者三个空间
该文针对LED照明产品的特征,设计一台基于机器视觉的LED阵列自动分选系统。系统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发光LED阵列进行识别、亮度分析和数量统计,实现对产品发光质量的检测及自动分选。PC软件完成测量控制功能,简化硬件结构,降低成本。用户可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配备相应的滤镜和设置检测精度、曝光时间等采集参数,提高了系统的可移植性和维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