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在乡下的小院里,双手沾满泥土侍弄花草,在长满玫瑰的园中喝下午茶,是英国人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深红的花瓣睡着了,然后是白色的;柏树也不在舞摆于宫苑小径;金鱼也不再炎眼于斑岩圣钵;萤火虫醒来:唤醒了你和我……”这是英国桂冠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长诗《公主》中的一小段。如水的夜色和无边的情意似乎从词句之间流淌出来,优美的笔触所勾画出的那个生长着玫瑰、百合、翠柏的花园也让人神往。英国人喜欢园艺是出了名的,花园给诗人以无穷的灵感,也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意趣,因此,正如英国一本畅销书的名字《园艺:英国人的秘密情事》(The Garden:An English Love Affair)那样,英国人和园艺有着说不完的爱情故事。
罗马人带来的花园
把园艺带到英国的是罗马人。英伦三岛的原住民凯尔特人虽然有自己的神木林,却从未动过建造花园的心思,直到罗马人到来之后,在他们建立的小城镇里才逐渐出现了种着梨树、樱桃树、核桃树,攀爬着藤本植物,长满了鲜花和香草,带着喷泉的院子。之后的撒克逊人喜欢果园和葡萄园,甚至开始建造起草坪迷宫来。
在公元九世纪的时候,基督教僧侣让园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因为他们会在修道院种植用来装饰教堂的鲜花、医治病人的草药和供给修道院人员食用的蔬果,在僧侣们的记事簿上记录着他们所使用的手推车、铲子、播种器、花剪等园艺工具。到了12世纪,不管是充满野趣的被肆意生长的野花包围着的草坪,还是精心种满了玫瑰花和金银花的花圃,僧侣、达官贵人的花园已经遍布全国各地 。
英国至都铎王朝时期时,随着宫廷的繁荣和修道院的瓦解,同时英国的贵族逐步接触到欧洲大陆新的知识和风尚后,住宅和园林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至都铎王朝初期,住宅建筑发生了一大变化。中世纪那些壁垒森严的城堡被改成了舒适的住宅,也更有利于园艺发展,英国的园艺师们去欧洲旅行时,也决心将法国、意大利、荷兰的那些美妙的庭院移植到英国本土来,而英国那些喜爱园艺的君主们也都非常热衷于园林艺术。
都铎时期的君主们都非常喜爱花卉和园林,亨利八世和佛兰西斯一世都希望在宫殿的周围建造出美丽的庭园。而在女王伊丽莎白的肖像画上,也经常可以看到女王用花卉作为装饰,这或许是女王继承了父亲对园艺的热爱的一个佐证。
亨利八世晚年于通德利郡的爱怀尔附近建造的“无敌宫苑”大概是当时最美丽的园林,访问过那里的一位德国游客写道:“园中有鹿苑,修剪成方格状的树丛,有绿色的小屋及园路等,确是理想的居所。庭园里有很多大理石园柱和金字塔,有喷泉能喷出圆形和金字塔形的水,喷泉上装有小鸟,水从鸟嘴中流出。在大理石金字塔旁,全部是暗水管,人靠近时就能够喷出水来。”园中种植了许多果树、小乔木和灌木,由女贞和山楂树造型成的拱门和步道能给行人提供绿荫。花园某个角落里,木制的凉亭上开满了玫瑰和茉莉,使得这个小地方显得充满了私密和浪漫的气息,为情侣在此处幽会私语提供了一个美妙的空间。而从欧洲舶来的那些充满了异国情调的植物,如牡丹花和万寿菊,三色紫罗兰和蜀葵,爬山虎和百合与“本地的居民”—— 西洋樱草、樱草花和雏菊在一起恣情地生长着。当然,花中的王后还是玫瑰,在花园的每个角落展开自己那绛红、雪白,如锦缎一般的花瓣,散发着甜蜜的芬芳。 只可惜这片美丽的宫苑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难觅其芳踪了。
自然是英式花园之本
16--17世纪,英国上层阶级宅邸的房间里处处都放置着花卉,花坛上散植着香草。在宅邸近处可以眺望庭园的位置上,常造有一块的台地用以眺望庭院内外的风景,它比墙高出数英尺,花坛中种植了熏衣草、鼠尾草、迷迭香、牛膝草和瑞香草等芬芳的植物,而且种植他们的土也由于主人在英国这种阴湿的环境下所追求的色彩斑斓的效果而用了各种颜色的土和沙子,为花园增色不少。而园中的红豆杉还经常被精心修剪成城堡、武士、鸟类、几何形体的形状,还有许多则修建成了树篱迷宫。
不独是贵族庄园,连普通小农的院子里也蓬勃地发展起来。虽然他们没有那么豪华的绿色雕塑,却依然讲究地在自己的院子里搭上小小的凉亭和树篱,他们的庭院中种着土耳其、荷兰、俄罗斯、北非的植物,比如杜鹃、木兰花、山茶花、福禄考、羽扇豆、紫菀,同时为了实用考虑,还有草药和蔬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大陆的发现而带来的土豆和西红柿
园艺成了英国人放松身心,寄托生活情趣的重要方式,也正是这个人人都迷恋上园艺的时代,催生了向往自然之美的田园文学。英国田园诗人人才辈出,蒲柏、华兹华斯、弗罗斯特……他们的诗歌中都对充满了对英国的乡村与自然之美的歌颂,而像莎士比亚、弥尔顿、斯宾塞的诗中也都大量地存在着歌颂美妙园林的诗句。莎士比亚和弥尔顿都对伊甸园的庭院花卉极尽溢美之词,而培根在自己的《随笔集》中“论造园”的篇章中也描述了伊莉莎白时代的贵族庭院,将其作为自己理想中的庭院。这一时期,英国园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最大特色:与自然景观相融合。
1713年,蒲柏在《卫报》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园艺随笔——《关于植物雕刻》。他赞美风景式的庭园,旗帜鲜明地反对将植物修剪成动物或人的不自然形状的这种审美趣味。在这篇随笔的开头,蒲柏引用了荷马《奥德赛》中出现的富有自然趣味的庭园描写,对英国庭园与自然风景式庭园背道而驰表示了叹息。蒲柏还煞费苦心地实践自己的造园理想,他在泰晤士河畔建了住房,并试图设计模仿自然风景的庭园,在他的园子里没有修剪过的树木,也没有对称线条,全然为着体现一派自然的风景。
虽然蒲柏的实践并不算太成功,但是这种自然风的造园思想却成就了此后经典的“英式花园”。僵硬呆板的花园模式不再时兴了,造园师们否定了欧洲那些笔直的林荫道、方正的水池、雕刻得一板一眼的树木、纹样复杂的草坪花坛,让弯曲的道路、自然生长的树丛和草地、蜿蜒流淌的小溪取而代之,充分借助自然之景和与园外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即所谓模仿自然,再造自然。一大批著名的园艺设计师随之涌现了出来,威廉·肯特、查尔斯·布里基曼、兰斯洛特·布朗等人留下了许多园林艺术的传世名作。只不过这种模仿和再造走得太甚也不免落入另一种矫揉造作的窠臼之中。
“深红的花瓣睡着了,然后是白色的;柏树也不在舞摆于宫苑小径;金鱼也不再炎眼于斑岩圣钵;萤火虫醒来:唤醒了你和我……”这是英国桂冠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长诗《公主》中的一小段。如水的夜色和无边的情意似乎从词句之间流淌出来,优美的笔触所勾画出的那个生长着玫瑰、百合、翠柏的花园也让人神往。英国人喜欢园艺是出了名的,花园给诗人以无穷的灵感,也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意趣,因此,正如英国一本畅销书的名字《园艺:英国人的秘密情事》(The Garden:An English Love Affair)那样,英国人和园艺有着说不完的爱情故事。
罗马人带来的花园
把园艺带到英国的是罗马人。英伦三岛的原住民凯尔特人虽然有自己的神木林,却从未动过建造花园的心思,直到罗马人到来之后,在他们建立的小城镇里才逐渐出现了种着梨树、樱桃树、核桃树,攀爬着藤本植物,长满了鲜花和香草,带着喷泉的院子。之后的撒克逊人喜欢果园和葡萄园,甚至开始建造起草坪迷宫来。
在公元九世纪的时候,基督教僧侣让园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因为他们会在修道院种植用来装饰教堂的鲜花、医治病人的草药和供给修道院人员食用的蔬果,在僧侣们的记事簿上记录着他们所使用的手推车、铲子、播种器、花剪等园艺工具。到了12世纪,不管是充满野趣的被肆意生长的野花包围着的草坪,还是精心种满了玫瑰花和金银花的花圃,僧侣、达官贵人的花园已经遍布全国各地 。
英国至都铎王朝时期时,随着宫廷的繁荣和修道院的瓦解,同时英国的贵族逐步接触到欧洲大陆新的知识和风尚后,住宅和园林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至都铎王朝初期,住宅建筑发生了一大变化。中世纪那些壁垒森严的城堡被改成了舒适的住宅,也更有利于园艺发展,英国的园艺师们去欧洲旅行时,也决心将法国、意大利、荷兰的那些美妙的庭院移植到英国本土来,而英国那些喜爱园艺的君主们也都非常热衷于园林艺术。
都铎时期的君主们都非常喜爱花卉和园林,亨利八世和佛兰西斯一世都希望在宫殿的周围建造出美丽的庭园。而在女王伊丽莎白的肖像画上,也经常可以看到女王用花卉作为装饰,这或许是女王继承了父亲对园艺的热爱的一个佐证。
亨利八世晚年于通德利郡的爱怀尔附近建造的“无敌宫苑”大概是当时最美丽的园林,访问过那里的一位德国游客写道:“园中有鹿苑,修剪成方格状的树丛,有绿色的小屋及园路等,确是理想的居所。庭园里有很多大理石园柱和金字塔,有喷泉能喷出圆形和金字塔形的水,喷泉上装有小鸟,水从鸟嘴中流出。在大理石金字塔旁,全部是暗水管,人靠近时就能够喷出水来。”园中种植了许多果树、小乔木和灌木,由女贞和山楂树造型成的拱门和步道能给行人提供绿荫。花园某个角落里,木制的凉亭上开满了玫瑰和茉莉,使得这个小地方显得充满了私密和浪漫的气息,为情侣在此处幽会私语提供了一个美妙的空间。而从欧洲舶来的那些充满了异国情调的植物,如牡丹花和万寿菊,三色紫罗兰和蜀葵,爬山虎和百合与“本地的居民”—— 西洋樱草、樱草花和雏菊在一起恣情地生长着。当然,花中的王后还是玫瑰,在花园的每个角落展开自己那绛红、雪白,如锦缎一般的花瓣,散发着甜蜜的芬芳。 只可惜这片美丽的宫苑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难觅其芳踪了。
自然是英式花园之本
16--17世纪,英国上层阶级宅邸的房间里处处都放置着花卉,花坛上散植着香草。在宅邸近处可以眺望庭园的位置上,常造有一块的台地用以眺望庭院内外的风景,它比墙高出数英尺,花坛中种植了熏衣草、鼠尾草、迷迭香、牛膝草和瑞香草等芬芳的植物,而且种植他们的土也由于主人在英国这种阴湿的环境下所追求的色彩斑斓的效果而用了各种颜色的土和沙子,为花园增色不少。而园中的红豆杉还经常被精心修剪成城堡、武士、鸟类、几何形体的形状,还有许多则修建成了树篱迷宫。
不独是贵族庄园,连普通小农的院子里也蓬勃地发展起来。虽然他们没有那么豪华的绿色雕塑,却依然讲究地在自己的院子里搭上小小的凉亭和树篱,他们的庭院中种着土耳其、荷兰、俄罗斯、北非的植物,比如杜鹃、木兰花、山茶花、福禄考、羽扇豆、紫菀,同时为了实用考虑,还有草药和蔬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大陆的发现而带来的土豆和西红柿
园艺成了英国人放松身心,寄托生活情趣的重要方式,也正是这个人人都迷恋上园艺的时代,催生了向往自然之美的田园文学。英国田园诗人人才辈出,蒲柏、华兹华斯、弗罗斯特……他们的诗歌中都对充满了对英国的乡村与自然之美的歌颂,而像莎士比亚、弥尔顿、斯宾塞的诗中也都大量地存在着歌颂美妙园林的诗句。莎士比亚和弥尔顿都对伊甸园的庭院花卉极尽溢美之词,而培根在自己的《随笔集》中“论造园”的篇章中也描述了伊莉莎白时代的贵族庭院,将其作为自己理想中的庭院。这一时期,英国园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最大特色:与自然景观相融合。
1713年,蒲柏在《卫报》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园艺随笔——《关于植物雕刻》。他赞美风景式的庭园,旗帜鲜明地反对将植物修剪成动物或人的不自然形状的这种审美趣味。在这篇随笔的开头,蒲柏引用了荷马《奥德赛》中出现的富有自然趣味的庭园描写,对英国庭园与自然风景式庭园背道而驰表示了叹息。蒲柏还煞费苦心地实践自己的造园理想,他在泰晤士河畔建了住房,并试图设计模仿自然风景的庭园,在他的园子里没有修剪过的树木,也没有对称线条,全然为着体现一派自然的风景。
虽然蒲柏的实践并不算太成功,但是这种自然风的造园思想却成就了此后经典的“英式花园”。僵硬呆板的花园模式不再时兴了,造园师们否定了欧洲那些笔直的林荫道、方正的水池、雕刻得一板一眼的树木、纹样复杂的草坪花坛,让弯曲的道路、自然生长的树丛和草地、蜿蜒流淌的小溪取而代之,充分借助自然之景和与园外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即所谓模仿自然,再造自然。一大批著名的园艺设计师随之涌现了出来,威廉·肯特、查尔斯·布里基曼、兰斯洛特·布朗等人留下了许多园林艺术的传世名作。只不过这种模仿和再造走得太甚也不免落入另一种矫揉造作的窠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