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默的音乐审美教育观与新《课标》

来源 :希望月报·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100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雷默的《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对艺术审美观的确立,使音乐教育有了比较明确与一致的价值取向,对我国现阶段的音乐课程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针对书中提到的绝对表现主义的音乐审美教育观,结合音乐课程改革,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理解。
  关键词:音乐教育的哲学;绝对表现主义;音乐课程标准
  
  《音乐教育的哲学》是美国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撰写的一部著作。贝内特·雷默曾是美国审美教育委员会主席,也是美国音乐教育全国标准六人起草小组成员之一,在美国多所大学和政府相关教育部门任职。贝内特·雷默著的《音乐教育的哲学》(熊蕾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是一本系统论述美国音乐教育的音乐教育哲学专著,书中从哲学的层面诠释哲学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集中体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主导思想。针对当时美国学校音乐教育中一味强调音乐之外功能的偏向,提出了“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价值是由音乐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决定的”前提,并以这一前提为基础,通过对音乐艺术创作、体验、感觉、意义不同方面的论述,强调了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对音乐自身的体验和关注。
  雷默在书中深入分析了三个美学理论——思辨主义、形式主义、绝对表现主义的区别以及阐述了作者在音乐教育中所持的哲学观点:绝对表现主义。
  思辩主义认为“艺术的价值以及从事艺术的价值都是非艺术的价值”,学习音乐是陶冶道德情操,满足各种社会需要,抒发压抑情绪,使人成为更健全、更完美的人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它是非艺术、非音乐的。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他律论。
  形式主义认为音乐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其本身的音响,而不是音乐之外的、超艺术领域的东西。在音乐教育中体现为致力于培养儿童的音乐技能。形式主义者坚持艺术的纯艺术本质,甚至否认艺术和情感之间可能存在任何联系。因此,“形式主义在音乐教育方面最广泛的应用,也许就是对有天分者进行教育,是其余的芸芸众生得到娱乐的方针了”。这显然是一种自律论的表现。
  雷默先生提倡的绝对表现主义“似乎最适合于民主社会的大众教育,最忠实于我们所考虑的那种艺术的本质,最能萌发音乐教学以及各方面教育计划中的其他艺术教学的指导方针。”的哲学观点将形式主义、思辨主义的优点同时吸纳进来,它是音乐美学自律论与他律论的折中。绝对表现主义的音乐教育认为既要关注音乐学科本身的知识技能,又要将非艺术的影响和思辨因素作为一个内在部分包括进来。主张音乐是一种有意义的感觉体验,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得到美感经验,是一种最忠实于艺术本质的哲学观点。这种调和的过程实质性地影响了雷默音乐教育价值观和信念的形成,即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即不能脱离音乐学科的本性,又有非音乐的思辨的成分。绝对表现主义虽然不同于思辨主义,也不同于形式主义,但他有这两者的合理因素,又绝不意味着将两种观点简单地叠加在一起。雷默先生主张音乐教育应该带给学生一种没有具体内容的只表示一种形式的“情绪体验”。——在书中这样写道:“艺术作品并不是像心理学那样把感觉告诉给我们。也就是说,艺术作品并不把感觉‘概念化’。而是其内在的品质提供了可以唤起感觉的条件。在直接领会这些品质的过程中,我们接受了一种感觉‘体验’,而不是感觉的‘有关信息’。而这种‘体验’,就是艺术提供的洞察感觉本质的具体而独特的方式。”
  《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强调对音乐教育中音乐自身的关注,这对我国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是很大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已经有学者提出音乐教育应该“走进音乐”,倡导关注音乐自身,启动音乐思维,这与雷默教授在此书中所强调的观点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音乐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确实也存在着思辨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误区。思辨主义音乐教育者,在教学中,认为学生只有理解了音乐所表达的确切内容才算真正理解了音乐;而形式主义教育者则施行“双基教学”即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形式主义观点的持有者,其实没有搞清楚音乐教育的目的或者对其的误解,不可否认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可以帮助对音乐的理解,音乐教育确实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某种特别的感情,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得到某种情绪的体验——我们称之为审美体验。受雷默的绝对表现主义的音乐审美教育哲学观的影响,我国音乐课程决策者在整个基础课程改革目标研究的范式和目标表述的带动下,也制定出音乐课程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从哲学的视阈去审视三维目标,将绝对表现主义看成是三维目标的基础。新标准从人的终身全面发展出发,以人为本,围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核心理念,从基于人的发展、关于人的发展和为了人的发展出发,努力制订一种充满个性化的、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把培养目标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走向现在的大众教育。课程标准注重的是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和音乐学习经验,不再要求学生对音乐知识死记硬背,它让学生明白,音乐不是科学,而是一种文化,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了解有关音乐的背景、文化、体裁、风格。關注其学习过程,培养其现代生活意识以及态度、决策、交往、创造、应变等方面的素质,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并把目标直接指向终身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快乐。这种新的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体现了新的知识观和学生观,体现了在人的发展中多维目标的整合,体现了素质教育对课程目标体系的要求。
  雷默先生在《音乐教育的哲学》的前言中提到:“我相信,本书大部分内容不仅适用于美国和其他任何地方的音乐教育,也适用于中国的音乐教育。”当然,音乐教育改革不可能依靠一本书的出版、或是一个观点的提出就可以完成的。如何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与思想以提升我国的音乐教育理论水平,归纳、总结其实践经验以推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如果帮助音乐教育工作者形成一种有推动力的哲学,那么这个专业将会更加扎实,更加牢靠。”这需要所有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齐心协力。一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能给我们某些启示。正如雷默先生在此书的前言中指出:“如果本书哪怕只有一部分,也许有大部分,帮助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澄清了他们和我们都同样献身于其中的那门艺术——音乐——的信仰和价值观——即他们的哲学,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自2001年课改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地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新经验,使学校的教学方法得以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同时,在《音乐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许多教师都在探索音乐教学的新方法,给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在前不久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现场评选活动”中已经看到了课改带来的可喜变化。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试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芙蓉又名木莲,木芙蓉.其花大,姿态娇艳,色彩多变.我市自然环境条件极适合芙蓉生长,因此,成都被誉为"蓉城".
期刊
截至2010年7月28日,山西同煤集团轩岗煤电公司梨园河矿综采一队门立春班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并且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这与他们常念“安全经”是分不开的。
从"毛古斯"的服饰上我们可以探询到土家服饰文化的内涵,它成了土家族古老文化的代表。土家织锦工艺的发展使得"毛古斯"的服饰从土家人的生活中脱离出来,作为一种服饰文化它被
研究不同组分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在三点弯曲负荷下,材料内部微结构破坏的声发射特性.结果表明,在加载初期声发射事件发展较为缓慢,且出现的主要是一些低振幅的声发射信号;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