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新理念,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的优化结合,和谐统一。在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在教育生活中学会等待,学会倾听,学会商量,就一定会收到“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语文教学;新课程;语文教师
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给语文教学以正确的导向。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思考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要始终注视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他用不着等到下课后再去了解学生是否领会了教材。他在课堂上就能看出学生脑力劳动的情况。他在思考自己的教育技巧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在自己所做的事情跟所收到的效果之间有着怎样的依存性。”本文主要就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谈几点认识。
1 教师要学会等待
学生因基础、能力、性格、情绪等方面的原因,在理解、领会、反应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学会等待应是因材施教应有之义。等待是一种宽容,也是一种教育,更是一种成功,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学会等待。
曾经有过课堂气氛沉闷,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经历。当时的课堂压抑、沉寂,没有往日的活力,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不高,更别奢望学生个性化的发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泯灭,师生的双边交流陷于困境。笔者不断反思,查找原因,后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找到症结所在:有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满怀激情,滔滔不绝,可是他答非所问,引起笔者的不满,笔者中途打断他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生硬地让他坐下了。类似的事情偶有发生,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没有人再敢再愿大胆发言,生怕说错了难堪,造成学生的紧张和安全感的丧失。
这件事对笔者触动很大:当学生回答得非常正确时,教师会面带微笑地赞美“说得太漂亮了”“老师和你想的一样,真不错”;而当学生答非所问时却不能做到心平气和,耐心地等待和倾听,导致学生信心受挫,兴趣下降。可见教师的课堂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那个答非所问的学生事后说,他的思路和笔者的一样,只不过在表述时啰嗦了,不够简洁,如果再等等他,让他把话说完,他一定能说出让老师满意的结果。
是啊,长期以来,教师总是嫌学生走路的步子太慢,恨不得代替学生走路。课堂上追问答案,当学生迟迟不能“贡献”出来时,为了节省时间,加快教学进度,干脆自己报告给他们算了。殊不知,仅仅为了追求“在课堂上1 1”的这个结果,匆忙之中,就会忽略学生的学习过程,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顾此失彼,影响文本的解读,也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种不等待所造成的成本代价(注重结果)要远远大于等待的成本代价(注重过程)。因为从长远看,随着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学进度是可以加快的,教学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会水到渠成取得好成绩。所以教师要耐心等待,善于等待,对学生的答案做出全面而正确的评价。当教师的评价形式是学生喜爱、易于接受的形式时,他们学习的焦虑感就会降低,学习自信心就会提高;当教师的评价让学生不适应甚至反感时,其焦虑感就会增强,学习动机就会减弱,双边交流就难以顺畅。
2 教师要学会倾听
平日里教师总要求学生认真听课,但很少反思自己有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教师有没有从学生的发言中听出学生想表达而未能完全表达的意思?有没有从学生的发言中琢磨出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这样的回答是不是也有道理?好像用心倾听得不够,教师更多的是在关注答案,而忽视学生思考的过程;更多的是在为评价对错而听,而忽视理解、尊重和鼓励。所以不等说完就随便打断学生,然后简单处理或草率评价,甚至对错误的答案给予指责、讽刺。其实倾听需要一种定力,哪怕学生的话极不顺耳或毫无道理,也要耐心地听下去,让他们把话讲完;更何况,很多时候只有听完对方的话才能真正领悟他的真实含义。
教师尤其要善于倾听学生创新的、求异的、甚至是错误的见解。一次,笔者在教授《离骚》,引导学生探讨“怎样看待屈原的抱石沉江”这一问题时,他们讨论得热火朝天。笔者最后总结说:“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屈原选择死是既无奈又明智的做法。一切都因他宁死也不愿同流合污,不愿让自己高尚的品德受沾染,他太爱自己的国家了!生与死本来就是相对的,也许当一个人已经彻底觉得生存毫无意义时,为什么不能选择死呢?也许死,他的灵魂将会在另一个纯洁自由的国度实现生平无法完成的理想与抱负!”这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反驳道:“老师,我和你的看法不同。我认为屈原死得很遗憾,一个人才又从地球上消失了。屈原死了,可他并没能挽救一个楚国,也并没能拯救自己。他以这样的形式来证明自己的忠贞品格,以一种结束生命的存在方式来证实存在的意义。与其用死来拯救自己,不如用活来实现自己。生者,总是较死者能做更多有益的事情,比较起来,我更欣赏司马迁。”说得多好啊,笔者建议学生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语言深处的思想,要注意那些别具匠心、闪现创新火花的见解,要及时保护学生创新的火花,为学生不落俗套的创新的见解而喝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学生的错误见解,教师更要给予宽容、给予理解。在一定情况下,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与作者在作品里所表达的内容存在差异。况且,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要认真倾听,要沉得住气,耐心听学生陈述,切忌打断学生的发言,急于否定和纠正。要注重引导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经过深思自行纠正,从而理智地回归到正确的解读思路上来,要耐心地引导并强调阅读理解一定要尊重文本,不能离谱,不能主观臆断。每个学生都需要关怀、鼓励、理解和尊重,教师尤其要静下心来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倾听是生活的需要,每个人都在寻找倾听者。当学生发现教师在认真倾听自己的见解,并不时给予赞扬与鼓励,给予理解和尊重时,他们的心扉会自然敞开,思维会变得活跃,课堂上便会不时闪烁出学生的智慧光芒和思想火花。教师要捕捉智慧的火花,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3 教师要学会商量
有人讲:“当代中国教师,善于管理,不善于帮助;善于命令,不善于商量;善于课内讲授,不善于组织活动;重接受轻发现;重质量轻效率;重知识轻性格;重模仿轻独创。”还有的教师经常在不经意间把自己放在与全班几十人对立的位置上,形成一比几十的局面,使自己处于劣势,而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当学生的多种思维过程与行为选择存在某些局限或偏差,或者不被其他学生所理解时,教师应该延缓评价,并以商量的行为方式,引导学生梳理思路、自我完善。学生说错了,不妄下结论,而让他们在讨论中自发纠错;学生说对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由此而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会更加平等、更加融合,学生也就敢于交流、乐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综上,那种只追求结果的课堂评价未能将学生作为一个个主体、完整发展的人来看待,未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学会等待、学会倾听、学会商量是对学生学习过程、思考过程的关注,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提升人的一种方式。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七中学)
关键词 语文教学;新课程;语文教师
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给语文教学以正确的导向。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思考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要始终注视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他用不着等到下课后再去了解学生是否领会了教材。他在课堂上就能看出学生脑力劳动的情况。他在思考自己的教育技巧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在自己所做的事情跟所收到的效果之间有着怎样的依存性。”本文主要就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谈几点认识。
1 教师要学会等待
学生因基础、能力、性格、情绪等方面的原因,在理解、领会、反应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学会等待应是因材施教应有之义。等待是一种宽容,也是一种教育,更是一种成功,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学会等待。
曾经有过课堂气氛沉闷,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经历。当时的课堂压抑、沉寂,没有往日的活力,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不高,更别奢望学生个性化的发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泯灭,师生的双边交流陷于困境。笔者不断反思,查找原因,后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找到症结所在:有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满怀激情,滔滔不绝,可是他答非所问,引起笔者的不满,笔者中途打断他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生硬地让他坐下了。类似的事情偶有发生,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没有人再敢再愿大胆发言,生怕说错了难堪,造成学生的紧张和安全感的丧失。
这件事对笔者触动很大:当学生回答得非常正确时,教师会面带微笑地赞美“说得太漂亮了”“老师和你想的一样,真不错”;而当学生答非所问时却不能做到心平气和,耐心地等待和倾听,导致学生信心受挫,兴趣下降。可见教师的课堂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那个答非所问的学生事后说,他的思路和笔者的一样,只不过在表述时啰嗦了,不够简洁,如果再等等他,让他把话说完,他一定能说出让老师满意的结果。
是啊,长期以来,教师总是嫌学生走路的步子太慢,恨不得代替学生走路。课堂上追问答案,当学生迟迟不能“贡献”出来时,为了节省时间,加快教学进度,干脆自己报告给他们算了。殊不知,仅仅为了追求“在课堂上1 1”的这个结果,匆忙之中,就会忽略学生的学习过程,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顾此失彼,影响文本的解读,也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种不等待所造成的成本代价(注重结果)要远远大于等待的成本代价(注重过程)。因为从长远看,随着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学进度是可以加快的,教学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会水到渠成取得好成绩。所以教师要耐心等待,善于等待,对学生的答案做出全面而正确的评价。当教师的评价形式是学生喜爱、易于接受的形式时,他们学习的焦虑感就会降低,学习自信心就会提高;当教师的评价让学生不适应甚至反感时,其焦虑感就会增强,学习动机就会减弱,双边交流就难以顺畅。
2 教师要学会倾听
平日里教师总要求学生认真听课,但很少反思自己有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教师有没有从学生的发言中听出学生想表达而未能完全表达的意思?有没有从学生的发言中琢磨出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这样的回答是不是也有道理?好像用心倾听得不够,教师更多的是在关注答案,而忽视学生思考的过程;更多的是在为评价对错而听,而忽视理解、尊重和鼓励。所以不等说完就随便打断学生,然后简单处理或草率评价,甚至对错误的答案给予指责、讽刺。其实倾听需要一种定力,哪怕学生的话极不顺耳或毫无道理,也要耐心地听下去,让他们把话讲完;更何况,很多时候只有听完对方的话才能真正领悟他的真实含义。
教师尤其要善于倾听学生创新的、求异的、甚至是错误的见解。一次,笔者在教授《离骚》,引导学生探讨“怎样看待屈原的抱石沉江”这一问题时,他们讨论得热火朝天。笔者最后总结说:“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屈原选择死是既无奈又明智的做法。一切都因他宁死也不愿同流合污,不愿让自己高尚的品德受沾染,他太爱自己的国家了!生与死本来就是相对的,也许当一个人已经彻底觉得生存毫无意义时,为什么不能选择死呢?也许死,他的灵魂将会在另一个纯洁自由的国度实现生平无法完成的理想与抱负!”这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反驳道:“老师,我和你的看法不同。我认为屈原死得很遗憾,一个人才又从地球上消失了。屈原死了,可他并没能挽救一个楚国,也并没能拯救自己。他以这样的形式来证明自己的忠贞品格,以一种结束生命的存在方式来证实存在的意义。与其用死来拯救自己,不如用活来实现自己。生者,总是较死者能做更多有益的事情,比较起来,我更欣赏司马迁。”说得多好啊,笔者建议学生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语言深处的思想,要注意那些别具匠心、闪现创新火花的见解,要及时保护学生创新的火花,为学生不落俗套的创新的见解而喝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学生的错误见解,教师更要给予宽容、给予理解。在一定情况下,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与作者在作品里所表达的内容存在差异。况且,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要认真倾听,要沉得住气,耐心听学生陈述,切忌打断学生的发言,急于否定和纠正。要注重引导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经过深思自行纠正,从而理智地回归到正确的解读思路上来,要耐心地引导并强调阅读理解一定要尊重文本,不能离谱,不能主观臆断。每个学生都需要关怀、鼓励、理解和尊重,教师尤其要静下心来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倾听是生活的需要,每个人都在寻找倾听者。当学生发现教师在认真倾听自己的见解,并不时给予赞扬与鼓励,给予理解和尊重时,他们的心扉会自然敞开,思维会变得活跃,课堂上便会不时闪烁出学生的智慧光芒和思想火花。教师要捕捉智慧的火花,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3 教师要学会商量
有人讲:“当代中国教师,善于管理,不善于帮助;善于命令,不善于商量;善于课内讲授,不善于组织活动;重接受轻发现;重质量轻效率;重知识轻性格;重模仿轻独创。”还有的教师经常在不经意间把自己放在与全班几十人对立的位置上,形成一比几十的局面,使自己处于劣势,而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当学生的多种思维过程与行为选择存在某些局限或偏差,或者不被其他学生所理解时,教师应该延缓评价,并以商量的行为方式,引导学生梳理思路、自我完善。学生说错了,不妄下结论,而让他们在讨论中自发纠错;学生说对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由此而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会更加平等、更加融合,学生也就敢于交流、乐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综上,那种只追求结果的课堂评价未能将学生作为一个个主体、完整发展的人来看待,未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学会等待、学会倾听、学会商量是对学生学习过程、思考过程的关注,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提升人的一种方式。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