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职业化思想为导向对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进行构建,是高职教育为国家社会提供职业化人才的保障。为此,本文对“为什么以及如何以职业化思想来引导高职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职业化;高职;思政教学;教育
一、以职业化思想引导思政课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如今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仅是根据国家统一编写的思政教材[1],进行传统单一的思想道德以及政治意识的灌输式教育,并没有结合高职教育对职业化培养的需求进行教学改革。为了使现代的高职教育切实符合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我们有必要在“职业化思想”的引导基础上,对高职思政课的教学体系构建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各专业技能课程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显然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与之相较之下,思政课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本身便具有基础性与普适性,它除了应当承担国家分配给各高校的基本思想道德教育与政治意识灌输的教学任务之外,还应当根据高职院校的教育特性,承担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素养培育”的教学任务。
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如果说专业课程教育是一项硬件教育,那么思政课程教育便是一项软件教育。在现代职场上,即使具备强硬的专业技能,如果没有相应的道德品质及职业素养与之相互支撑推动,那么在经济市场化发展过程中,趋于私利的追逐而背弃社会责任、沦丧个人德性,不仅损害公众利益,而且破坏了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其最终都会遭受社会公众的唾弃以及市场运作机制的淘汰。所以说,如果没有强硬的软件教育作为硬件教育的根基,那么这样的教育在如今日新月异、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注定不堪一击。一句话,以职业化思想为导向,以提高职业素养为目的,进行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保障高职教育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维护社会发展秩序的关键。
如众人所言,高职生在就业层次中是属于“夹心层”的地位,即“上有本科生、研究生与之争夺白领、金领岗位,下有中职技校生、农民工抢占蓝领市场,夹在中间的高职生面对的就业压力就非常大,他们很难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2]但是,挑战与机遇、劣势与优势往往是相生并存的关系。劣势的存在、挑战的面临,往往意味着优势与机遇的蛰伏。如何化劣势为优势、转挑战为机遇,关键是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问题的根本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与构建,切实地从根本处着力下手,进而从整体上调整与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提供强大丰厚的人才资源。
相对于中职技校生与农民工而言,高职生虽然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知识储备,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思维分析能力,但是缺乏一定的实践阅历以及具体化的专业技能。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而言,高职生虽然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训练,但是其人文知识储备,以及思维自学能力却相对较弱。为此,从长期的职业发展生涯来看,高职生想要拥有更长远的发展空间,必须扬长避短,既要开拓与构建各种专业化、职业性的教学实践基地,融入“职业化”思政教学理念,不断推动高职生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的具体操作能力;又要以“职业化思想理念”为导向,借助思政教学的平台,培养高职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其拓宽思维方式以及知识视野,提高其不断自学的能力等职业化素养。
如此,高职生无论相对于中职技校生、农民工,还是本科硕士生,不仅具有具体化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实践阅历,而且具有较强的思考自学能力、较开阔的知识视野。由此,职业化的高职生不仅能在其劣势上有所弥补、提高,甚至反超,而且在其优势上还能更胜一筹。所谓的“夹心层”尴尬地位,便转化为了既能承上又能启下的“夹心层”核心地位。
二、以职业化思想引导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与途径
如上所述,为了使高职教育的地位由劣转优,高职思政教学应当从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思政教学体系应该如何构建?
首先,利用思政教育“软性的、无形的渗入式教学特性”,在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训、提高与强化的过程当中,渗透“职业化思想理念”,强调“职业化思想理念”的思政教育,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其职业化教学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一以贯之的信念支撑力。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技能实践,只要抱以职业化的理想信念,力求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即使在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当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与阻碍,也会有坚持忍耐下去的内在精神动力。因此,本文认为“职业化”的思政教育,为学生提供的首先是一种精神的需求以及心灵的动力。
其次,思政教学“职业化”的无形渗透式特性,可以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其实践过程中,结合自身所遇的不同实践问题,从外在的践行力到内在的心理及思考力,不断地调整以及提高其社会职业适应性。在如今快速变化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强大的自我调解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也是职业性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在其“职业化思想理念”支撑下的专业技能实践过程中,高职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我定位能力、自我规划与发展的能力等等与职业生涯发展密切联系的个人自我认识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与强化,为其职业生涯的广阔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内在动力以及内质基础。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职业化”并不仅仅意味着“专业化”,而且意味着“时代化”、“系统化”。所谓“职业化思想”导向的思政教学,不仅要注重专业素养的培养,而且要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以及社会职业发展的需求,注重培养和提高高职生的时代发展意识和职业整体意识。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时代是不断进步的,只有树立时代发展意识,才能自觉地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拓宽知识视野、洞察国家社会的政策走向、预见职业领域的发展趋势等等,只有看得远,才能走得远。另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等领域的发展是一体化的,片面地追求某一领域的职业化发展,都会导致现代化发展的失衡,最终损害到公众乃至个人的利益。为此,“职业化”的发展,要求个人不仅仅要专注于个人的职业领域,而且要注重树立各领域协调发展的意识,以及学习各领域的基本知识以及培养各方面的基本能力。比如,在某一职业领域中,不仅会涉及到本行业的职业技能问题,而且会涉及到法律合同问题、企业人文问题、国家政策落实问题、环保生态问题、公用资源问题、经济财务失衡问题等等。真正的“职业化人才”,一定是注重全面发展、且具备高远眼光的人才。为此,“职业化思想”导向的思政教学,不能仅仅将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中低程度,而应当适度地调高目标,为那些具有更高理想以及更高发展潜力的高职生铺垫更高更远的职业教育平台。
三、结语
总而言之,“职业化思想”的思政教学,不仅仅是一堂传统的理论教学课堂,而且是一系列新型的职业化实践教学课堂。所以,以“职业化思想”为导向的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关键不在于职业性理论的灌输,更重要的是职业素养能力的实践。只有切实用到工作生活中的职业素质教育,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曹旭.高职思政课中职业化思想的引导教学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8)
[2]陈学凤.以职业化思想引导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构建[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6)
关键词:职业化;高职;思政教学;教育
一、以职业化思想引导思政课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如今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仅是根据国家统一编写的思政教材[1],进行传统单一的思想道德以及政治意识的灌输式教育,并没有结合高职教育对职业化培养的需求进行教学改革。为了使现代的高职教育切实符合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我们有必要在“职业化思想”的引导基础上,对高职思政课的教学体系构建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各专业技能课程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显然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与之相较之下,思政课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本身便具有基础性与普适性,它除了应当承担国家分配给各高校的基本思想道德教育与政治意识灌输的教学任务之外,还应当根据高职院校的教育特性,承担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素养培育”的教学任务。
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如果说专业课程教育是一项硬件教育,那么思政课程教育便是一项软件教育。在现代职场上,即使具备强硬的专业技能,如果没有相应的道德品质及职业素养与之相互支撑推动,那么在经济市场化发展过程中,趋于私利的追逐而背弃社会责任、沦丧个人德性,不仅损害公众利益,而且破坏了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其最终都会遭受社会公众的唾弃以及市场运作机制的淘汰。所以说,如果没有强硬的软件教育作为硬件教育的根基,那么这样的教育在如今日新月异、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注定不堪一击。一句话,以职业化思想为导向,以提高职业素养为目的,进行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保障高职教育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维护社会发展秩序的关键。
如众人所言,高职生在就业层次中是属于“夹心层”的地位,即“上有本科生、研究生与之争夺白领、金领岗位,下有中职技校生、农民工抢占蓝领市场,夹在中间的高职生面对的就业压力就非常大,他们很难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2]但是,挑战与机遇、劣势与优势往往是相生并存的关系。劣势的存在、挑战的面临,往往意味着优势与机遇的蛰伏。如何化劣势为优势、转挑战为机遇,关键是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问题的根本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与构建,切实地从根本处着力下手,进而从整体上调整与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提供强大丰厚的人才资源。
相对于中职技校生与农民工而言,高职生虽然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知识储备,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思维分析能力,但是缺乏一定的实践阅历以及具体化的专业技能。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而言,高职生虽然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训练,但是其人文知识储备,以及思维自学能力却相对较弱。为此,从长期的职业发展生涯来看,高职生想要拥有更长远的发展空间,必须扬长避短,既要开拓与构建各种专业化、职业性的教学实践基地,融入“职业化”思政教学理念,不断推动高职生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的具体操作能力;又要以“职业化思想理念”为导向,借助思政教学的平台,培养高职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其拓宽思维方式以及知识视野,提高其不断自学的能力等职业化素养。
如此,高职生无论相对于中职技校生、农民工,还是本科硕士生,不仅具有具体化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实践阅历,而且具有较强的思考自学能力、较开阔的知识视野。由此,职业化的高职生不仅能在其劣势上有所弥补、提高,甚至反超,而且在其优势上还能更胜一筹。所谓的“夹心层”尴尬地位,便转化为了既能承上又能启下的“夹心层”核心地位。
二、以职业化思想引导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与途径
如上所述,为了使高职教育的地位由劣转优,高职思政教学应当从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思政教学体系应该如何构建?
首先,利用思政教育“软性的、无形的渗入式教学特性”,在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训、提高与强化的过程当中,渗透“职业化思想理念”,强调“职业化思想理念”的思政教育,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其职业化教学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一以贯之的信念支撑力。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技能实践,只要抱以职业化的理想信念,力求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即使在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当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与阻碍,也会有坚持忍耐下去的内在精神动力。因此,本文认为“职业化”的思政教育,为学生提供的首先是一种精神的需求以及心灵的动力。
其次,思政教学“职业化”的无形渗透式特性,可以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其实践过程中,结合自身所遇的不同实践问题,从外在的践行力到内在的心理及思考力,不断地调整以及提高其社会职业适应性。在如今快速变化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强大的自我调解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也是职业性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在其“职业化思想理念”支撑下的专业技能实践过程中,高职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我定位能力、自我规划与发展的能力等等与职业生涯发展密切联系的个人自我认识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与强化,为其职业生涯的广阔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内在动力以及内质基础。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职业化”并不仅仅意味着“专业化”,而且意味着“时代化”、“系统化”。所谓“职业化思想”导向的思政教学,不仅要注重专业素养的培养,而且要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以及社会职业发展的需求,注重培养和提高高职生的时代发展意识和职业整体意识。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时代是不断进步的,只有树立时代发展意识,才能自觉地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拓宽知识视野、洞察国家社会的政策走向、预见职业领域的发展趋势等等,只有看得远,才能走得远。另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等领域的发展是一体化的,片面地追求某一领域的职业化发展,都会导致现代化发展的失衡,最终损害到公众乃至个人的利益。为此,“职业化”的发展,要求个人不仅仅要专注于个人的职业领域,而且要注重树立各领域协调发展的意识,以及学习各领域的基本知识以及培养各方面的基本能力。比如,在某一职业领域中,不仅会涉及到本行业的职业技能问题,而且会涉及到法律合同问题、企业人文问题、国家政策落实问题、环保生态问题、公用资源问题、经济财务失衡问题等等。真正的“职业化人才”,一定是注重全面发展、且具备高远眼光的人才。为此,“职业化思想”导向的思政教学,不能仅仅将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中低程度,而应当适度地调高目标,为那些具有更高理想以及更高发展潜力的高职生铺垫更高更远的职业教育平台。
三、结语
总而言之,“职业化思想”的思政教学,不仅仅是一堂传统的理论教学课堂,而且是一系列新型的职业化实践教学课堂。所以,以“职业化思想”为导向的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关键不在于职业性理论的灌输,更重要的是职业素养能力的实践。只有切实用到工作生活中的职业素质教育,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曹旭.高职思政课中职业化思想的引导教学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8)
[2]陈学凤.以职业化思想引导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构建[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