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从艺术导入开始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a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巧妙的导入是落实高效课堂的基础,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铺下适切的情感基调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学《金蝉脱壳》一文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认知动力和认知起点,以充分激活学生的原始经验,为更好地展开教学做好准备。
  [关键词]高效课堂;艺术导入;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72-01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入是落实高效课堂的基础,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铺下适切的情感基调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导入环节的重要性,随性而为的情况时有发生。笔者在一次《金蝉脱壳》的同题异构活动中,看到三位老师的不同导入,颇有感触。
  一、关注情感体验,在导入中达成融洽
  导入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伊始,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但当下的阅读教学,很多导入空有“导”的形式,却没有“入”的实效。很多教师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激发兴趣,而忽视让学生保持长时间关注力的情感基础,导致学生情绪瞬间高涨,但又快速降温,其教学效果并不佳。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金蝉脱壳》时,进行了这样的导入:先要求学生回忆那些以成语为课题的课文,顺势揭示本文题目,并相机理解“金蝉脱壳”的意思;其次,在教学“壳”字的读音后,教师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对蝉的了解,从而进入课文的学习。
  在这一导入设置中,教师以“成语”的话题作为课文导入的切入点,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这种看似新颖却无法为本篇课文的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与支撑。教师随后的教学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读音和相关知识层面的了解上,教学内容仍旧停留在相对割裂与枯燥的信息提取层面,学生的内在情感丝毫没有掀起半点涟漪。如果教师在导入时紧扣课文内容,链接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追问:“你对蝉最感兴趣的事情是什么?这篇课文就具体描述了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想了解吗?”——然后,教师顺势将学生引入到教材课文内容中去,从而激活学生的认知期待,让学生的认知动力和情感体验长时间保持。
  二、关注认知动力,在导入中充分激活
  好的开端能够决定了学生内驱力的大小和持久程度。因此,导入环节的设置要树立整体意识,着眼于学生持久性认知动力的激发,引领学生将学习转化为行动。
  一位教师这样导入:“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我们之前学习过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哪一句生动描述了牧童的天真活泼?”学生集体背诵:“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教师顺势追问:“牧童为什么忽然闭上了嘴巴,不唱歌呢?他想捕捉知了了。”随后,教师揭示课题。
  案例中,教师先从孔子的名言说起,强调了复习的重要性;其次借用袁枚的《所见》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在“鸣蝉”上,为揭示课文内容找到了相应的支点。但《所见》这首诗除了能够激发学生短暂性的认知动力之外,对更深入地感知课文内容并没有产生持久的思维动力。学生表面上兴趣高涨,但实际上一旦进入文本内容,就会偃旗息鼓。
  三、关注认知起点,在导入中走向匹配
  导入环节是在新授价值点与学生原始认知起点之间创设的高速通道,将导入的价值点设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充分激活学生的原始经验,为深入体悟文本奠定基础,又要关注与文本教学价值点的联系,借助导入形成基本的认知,为更好地展开教学做好准备。
  如,一位教师的导入就起到这样的作用。首先,教师创编了一则谜语:“天气炎热躲树梢,总是喜欢大声叫,明明什么都不知,却要连喊知道了。”学生异口同声答道:“蝉。”随后,教师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追问:“你对蝉的什么最感兴趣?”很多学生都认为蝉在脱壳的过程中最有趣。教师顺势揭示并板书课题“金蝉脱壳”,并组织学生猜想:“从这个课题来看,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关于蝉的什么活动?”当学生意识到课文主要描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后,教师播放了一段“金蝉脱壳”的视频,学生看得兴趣盎然。最后,教师引导说:“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金蝉脱壳”的过程表达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以及作者描写这一过程的方法。”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首先借助猜谜语的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其次,通过猜课题,让学生明确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这样的导入,完全在学生原始的认知起点和课文展现出来的教学价值点之间建立起了内在的认知通道,为学生深入体悟文本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导入是一门艺术,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石。因此,教师必须要紧扣文本特点和学生内在的认知起点、认知需求,设置适切的导入方案,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清单”为:语言理解、语言运用、思维和审美。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教师可立足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从文本解读达成语言理解、语用实践实现语言运用、概括提升完成思维训练、群文阅读兑现审美体验四个方面展开课堂实践,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改革的主要内容。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单一地让学生进行阅读,学生被动地接受阅读体验、感悟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作为个体的培养和发展。“一主两翼”作为新背景下的产物,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融合小组合作学习和竞争学习,层层递进,最终实现学生个体的综合技能和素养提升。立足于此,从明确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质疑促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预测”,这是教材层面第一次以阅读策略为主题的单元。教学这一单元,教师要认真解读单元的内容结构,包括单元导读、单元课文和单元实践任务,深刻领会编者的意图,这样才能把握好单元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  [关键词]统编教材;单元思路;编者意图;预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5-000
[摘 要]低年级语文教学就应该充分重视写话的实践训练,打牢学生习作表达的基础。而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写话的练习主要以模仿为基础,教师就可以利用教材文本的范例资源和教师自己写作的下水文,为学生的实践模仿提供充实而有效的资源,从而为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奠基。提出下水文要注重方法引领、要拓展学生思维、要贴近生活实际等教学策略,以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方法引领;拓展思维;贴近实际;下水文运
[摘 要]学生害怕写作文,教师害怕教作文,这是每位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最关键在于让学生觉得写作文是一件简单的事,让孩子们乐于写作。那么,教师就要在习作指导上下功夫。从备教材、解困惑、语言铺垫三个方面探讨作文指导的策略。  [关键词]审题;自信心;信息;交流;轻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1-0085-01  
[摘 要]读写结合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读是基础,写是提高。教学《牧童与画家》一文,要打通“读”与“写”之间的联系,做到教前找点、读中学法、迁移运用,让学生沉入文本,真正理解文本的言语内涵和表达秘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读写结合的效能,让学生读得到位、写得精彩。  [关键词]读写结合;整体设计;迁移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
[摘 要]对于语文应该教什么,一直以来争议很大,但都逐渐形成这么一个共识:语文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换句话,就如华东师范大学吴钟豪教授说的“语文课应该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落实到语文实践中,关键是如何定好教学目标。结合一次观课经历,探讨语文教学如何恰当设定教学目标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课;教学目标;;教学;知识技能;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摘 要]教学《詹天佑》一文,教师应解读文本,探寻詹天佑的人物本色,读出他的杰出才能和爱国之情;同时也要研读文本以事写人的特质,把握它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艺术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思维导图、强化朗读、合作探究等形式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文本特质;人物本色;思维导图;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摘 要]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不能回避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从朗读层次、认识规律、书写指导三个方面入手,化难为易,使识字课充满文化气息。  [关键词]朗读层次 遵循规律 书写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92  “识字八”(第一课时)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下册的第一组识字教学内容。教材中有一张“偏旁古今演变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有《嫦娥奔月》《普罗米修斯盗火》《开天辟地》《哪吒闹海》等神话故事。在教学神话故事类课文时,一线教师应该用怎样的视角去解读,引导小学生领略神话的神奇魅力?下面以《哪吒闹海》为例,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抓住文体特征,领悟神话之共性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神话故事从远古一直流传下来,尽管已经有数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