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关键 突出重点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来源 :共产党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y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大局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原始社会的部落挖沟,到奴隶社会“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再到今天的城市群、城市带,以及大城市、小城镇,充分证明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由愚昧到文明、由贫困到富裕的社会运行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根据经济学家测算,绝大多数国家的城镇化率与人类发展进步指数正相关,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基本上在75%-80%,有的甚至更高。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17.9%。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城镇化率快速提升,现在达到52.6%,城镇规模扩大、数量增加,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人民群众,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近10年来,经过历届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区城镇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规模不断扩大。银川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沿黄城市带建设、宁南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县城建设加快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集镇协调发展,沿黄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区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2年的222.5平方公里扩大到538.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205.7万人增加到328万人,城镇化率由36%提高到52.6%。二是实力明显提升。通过强化城市的产业支撑和聚集,加快了能源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了城郊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以及商贸、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展,城市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银川市GDP占全区的48%,财政收入占44%;灵武市进入全国百强县,青铜峡、贺兰、平罗、永宁、中宁相继进入西部百强县。三是功能逐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新建改造了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垃圾处理、主题公园,以及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建成了一批重点区域交通、城市新区、标志性建筑,城市的功能更加完善,现代气息更加浓厚。四是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户籍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一大批农民进城就业落户,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五是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打造黄河金岸,改造湖泊湿地,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实施畅通工程,推进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改造老旧社区、棚户区、危房危窑,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全国一样,我区城镇化发展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既有规划滞后衔接不紧的问题,也有城镇产业支撑能力不强、人气不旺的问题;既有城乡、山川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有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既有城镇建设中重规模、轻质量、缺乏特色的问题,也有城市管理分散、服务跟不上的问题;既有大量农民工聚集城市、但没有真正完成城镇化的问题,又有就业岗位增长乏力、城镇带动辐射力不强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城镇化建设中暴露出来的具体问题,需要我们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切实加以解决。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今后我区发展的动力。第一,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够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从而带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我国有近4亿农业转移人口,每年有1000多万农民工要转移到城市。每一个农民进城,能拉动投资最少在10万元以上,4亿人就有40万亿元,将释放出巨大的需求能量,拉动我国经济的第二轮腾飞。第二,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够提供畅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聚集生产经营、销售市场、经济信息和消费人群等要素,促进工业集群发展、转型发展,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带一产、促三产,使我区产业结构更为优化,经济发展更有活力。第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城镇的人口吸纳和承载作用,可以使一部分贫困群众一步进入城镇生活、就业、发展,生活方式发生大的改变,生活质量有大的提高。我们推进扶贫开发,包括生态移民、教育移民、劳务移民,主要靠城镇的承载和吸纳,无论是县内移民还是县外移民,都要在城镇或靠近城镇安置。解决其他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问题,一少部分要就地解决,绝大部分还是要通过城镇化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进城镇化也是我们推进扶贫开发的一条快速通道。第四,推进新型城镇化,城市的功能完善了,形象提升了,发展环境优化了,产生的聚集效应也有利于社会治理走向现代化。
  推进我区新型城镇化总的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的要求,坚持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建设,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同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和管理机制改革创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走出一条宁夏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通过努力,到2020年全区城镇常住人口达到430万人左右,人口城镇化率由现在的52.6%提高到60%左右,户籍城镇化率由39.4%提高到52%左右。
  二、抓住关键,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城镇化的主体是人,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我们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积累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与人有关。可以说,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核心的、首要的是解决人的问题。现在,我们一些地方推进城镇化,偏重外延扩张,靠房地产拉动,轻视了产业、人气的培育,城市规模虽然扩大了,但没有市、没有业,城里居住和生活的人少;有的在城市建设中没有真正关注群众的生活,一些公共设施投入很大,而受众面不大,有的在旧城改造和城市扩张中,没有真正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部分失地农民特别是无就业能力的农民生活得不到保障;有的城镇常住的农民工,长期处于“半市民化”状态、“两栖”状态,农民不像农民,市民不像市民,居住无定所,收入无保障,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隐患和风险;有的用旧城改造的办法建设新农村,楼房一栋一栋起来了,但基础设施不配套,生产资料无处放,搞得农民“被迫上楼”。这也说明,我们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的不够牢靠。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也是推进城镇化的根本遵循。人们来到城市,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发展,就是想过好日子、能过上好日子,能够安居乐业,享受城市文明。我们建设城镇、发展城镇,各项工作都要围绕人的问题来展开,努力让群众生活得更好。   一是要围绕增强归属感,大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新型城镇化,不光是让大量的人口进城,主要是解决已经到城镇就业的人真正在城市安居乐业的问题,让这部分人在城镇稳定生活,公平地享受社会公共服务,提升他们在城市的归属感。这其中包含的因素很多,比如产业配套、创业就业、收入来源,教育、医疗、文化、社保、住房等公共服务,环境、交通、安全、宗教活动等等,都要统筹考虑。就收入来说,这也是进城农民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各级组织都要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帮助他们拓展就业增收渠道,提高他们的工资性收入。现在,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近三年分别占40%、40.6%、41.5%,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使进城务工农民有了稳定的工资性收入,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提高了农业收益。在农民变市民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尽力帮助他们去完成这个过程,另一方面也要尊重群众意愿,使之成为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过程,不能为了所谓的“城市化率”,逼迫农民“上楼、腾地”,这样就违背了新型城镇化的初衷。
  二是要围绕方便群众生活,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按国家紧凑型城镇每1平方公里容纳1万人口的标准看,我区现有538.8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完全可以容纳500多万人口,现在的关键是完善基础设施,让人的生活更方便。如果城镇建起来了,没有便捷的交通、完善的水电暖,人是不会进来的,即便进来了也会逃离,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去。因此,我们要适应城镇的人口规模、产业发展方向和环境承载力,统筹考虑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城镇的道路、供排水、燃气、供热、通讯、电力、污水垃圾处理和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能一次到位的要一次到位,不能一次到位的也要留足空间、科学有序。不能手里有点钱就急急忙忙地先把楼盖起来,等有钱了再搞基础设施,明年搞绿化,后年开肠破肚搞地下管网,今天修个停车场,明天建个菜市场,时断时续,碎片化建设,既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影响了城市形象和群众生活。现在,我们一些地方对地上的建设规划比较重视,对地下空间的建设和利用认识不足,当然有的是由于资金紧张,有的可能觉得我们的土地存量相对比东部地区多。地下空间建设,如地下管网、地下停车场的建设,如果不一步到位,今后再建代价就更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保证质量、适度超前,至少要考虑到二、三十年以后的发展需要。
  三是要围绕提高群众满意度,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群众对城镇的生活满意不满意,既包括完善的基础设施,也包括完善的公共服务。如果享受不到完善的公共服务,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就会下降,进城农民工和其他人就会徘徊在城市的边缘,融入不到城市。一方面,要注重提标,加大财政对公共服务的投入,逐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注重扩面,让更多的进城农民和城市居民享受到公共服务。我们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并不是简单地换个户口本,把农业户口变成非农户口,关键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好附着在城市户籍上的教育、卫生、环保、文化、体育、社保等问题。要重视和加强进城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素质提高,大力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用几年时间使每一个农民工特别是80后、90后农民工都能得到一次基本职业技能培训,为他们在城市就业、尽快融入城市打好基础。
  四是要围绕建设宜居城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现在,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老百姓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城镇化是对自然界改造的过程,这个改造应该是改造得越来越好,而不是对生态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宁夏最好的名片,去年银川的优良天数251天,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10位,其他地市的优良天数更多。如果10年以后这张名片没有了,城镇化也就失去了意义。我们一定要把这张名片保护好。我们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结合起来,实施绿化工程,增加城市绿地,保护好城乡林地草地、湖泊湿地、水源地等,加强已开发区域生态的修复和恢复,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也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蓝天。
  三、突出重点,统筹推进我区新型城镇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既要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各项具体工作在《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和《宁夏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已有明确,这里我重点强调四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全区新型城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先布棋盘再落子,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加快推进规划立法工作,形成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规划体系。规划是决定城镇未来发展的蓝图,对推进城镇化具有重要的先导和引领作用。从自治区层面看,我们一直没有一个管总的、管长远的全域性规划;从市县乡村和各部门看,规划的衔接也不够紧密,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土地搞土地的,交通搞交通的,水利搞水利的,没有从全局出发,缺乏一盘棋思想;从现有的规划看,有的缺乏科学性、前瞻性,特色也不够突出;从规划的执行看,有些规划是规划,执行是执行,甚至人为随意更改。规划带来的效益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带来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规划造成的浪费也是最大的浪费。我们要推进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必须按照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做到规划先行,坚持规划引领。要实施好《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去年我们请天津规划设计院帮助我们编制了这个规划,先后用了大半年时间,做了大量的调研,反复征求意见、修改完善。这个规划在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统筹考虑全区发展、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三个定位,严格划定生态、耕地、水资源三条红线的基础上,按照“一主三副、核心带动,两带两轴、统筹城乡,山河为脉、保护生态”规划思路,对我区城乡发展布局作出了比较科学的规划,是指导今后新型城镇化的基本遵循。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主要起统筹作用,是宏观性、原则性、方向性的,把这个规划落实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各市、县、乡、村都要根据这个战略规划制定配套的详规。规划和规划的落实,各级政府要牵头抓总,不能部门化,部门化往往强调部门各自的重要性,会把规划搞得支离破碎。因此,各级政府一定要统筹,各部门要从整体建设和大局出发,各项建设都要服从整个战略规划。要突出规划特色。现在,我们的城市规划主要是以房地产为主,一些城市到处都是崭新的建筑,千城一面、万楼一貌,很难看到历史的痕迹,也难以看到文化的传承,城市没有内涵和底蕴,让人记住的不多,对外吸引力不强。每个城市(镇)要从各自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资源禀赋出发,突出特色、科学定位,着力塑造城镇的个性化形象和品牌,让居民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要强化规划约束。规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决不能置规划于不顾随意搞建设,决不能人为随意更改。新型城镇化是市场化的城镇化,绝不能搞“市长化”的城镇化。如果领导说盖宾馆就盖宾馆,说建园区就建园区,说修马路就修路,今天按这个说的来,明天按那个说的办,规划就没有意义了,城市建设就乱套了。要建立规划的硬约束机制、责任追究制度,从严查处各类违反规划行为,及时对规划落实进行“纠偏”或“防误”。有些规划成熟后要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自治区人大要以立法的形式出台《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实施条例》,增强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强制性,确保规划落实。   二是要坚持城乡互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现在,大城市优质的资源更多、发展的机会更多、成长的氛围更好,吸引力不断增强,大量的人口都涌向大城市、特大城市,造成了环境、交通、城市管理、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使这些城市陷入了人口爆炸的困境,承载能力日益逼近极限,进入大城市的人,生活不是越来越方便、舒适,而是越来越窘迫。而一些中小城市和城镇,包括农村,人口越来越少,相对显得很冷清,资源不足、人才不足、人气不足。世界经验表明,理想的城市发展规模是300万—500万人口,超过500万就会产生一些负面问题。现在,银川市常住人口204.6万,流动人口近60万,总共260多万,有些矛盾和问题已现苗头。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但聚集效应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农村的情况更突出,有的甚至成了空心村。解决这种反差,关键是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科学推进中心城市建设,按照空间战略规划对银川市的功能定位,围绕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突出产城一体、加快对外开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要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推动银川、吴忠一体化发展,建设好石嘴山、中卫、固原三个副中心城市,继续推进县城建设,积极培育特色突出、功能多样的重点镇和中心村,大力提升人口承载能力,为更多的人提供资源和机会,而不能把更多的财力、物力和精力放在建高楼、扩规模上。要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并不是要“化掉”“三农”,更不是把农村放弃不管,必须齐头并进、“两轮驱动”。要加快建设美丽乡村,落实好《宁夏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好村镇布局规划,着眼于农村未来发展趋势,以环境优美、农民富裕、民风和顺为目标,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倾斜,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变一些乡村脏乱差的情况,实现乡村道路硬化、卫生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要重视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农村的物质生活逐渐好了,但精神文化生活却十分单调,大量的文化资源向城市集中,许多农村文化站只剩下了空空的房子。我们既要注重“市井文化”,也要重视发展“乡土文化”。要通过送文化下乡等途径,让乡村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要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明确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坚决防止用城市开发建设模式建设新农村。
  三是要坚持产城融合,不断增强城镇经济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要在城市落得住,关键是要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产业是立城之本、兴市之基,是城镇化的“火车头”。我们在推进城镇化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产业与城镇发展的协同性不够,衔接不紧密,特色不突出,城镇缺乏应有的产业支撑。有些城镇楼盖起来了,但产业发展滞后于城镇化,招商引资项目和城镇是“两张皮”。自治区深化改革的决定和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已对五个地级市的产业发展做出了定位,各市县要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出发,统筹规划建设产业园区,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培育1-2个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坚持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支撑。自治区要力争在今后3-5年内打造一批产值过500亿元的园区,打造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打造一批产值过50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扶持一批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服务业领域的企业。各市要培育一批产值在50亿元以上的企业,各县也要培育一批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无论是发展国企还是民企,无论是发展新型工业还是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都要瞄准1-2个产业,集中精力做强做大,使之牢牢扎根,经过5-10年发展,产生集聚效应,从而真正以产业化来推进城镇化。旅游业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产生的聚集效应、消费带动效应远远高于其他服务业,要积极学习借鉴云南、四川等地的好经验,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引进旅游大企业,建设核心景区,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更快发展。贺兰山东麓是世界上最好的酿酒葡萄产区之一,无论哪个部门主管,都要把葡萄酒产业与推进银川市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把这个产业规划好、统筹好,做成世界一流产业,包括研发、技术、种苗、产业之间的配套都要考虑好,不能各自圈一块地,各自打各自的品牌,甚至以办酒庄为名,圈地盖别墅,搞房地产开发。我们的餐饮业,包括清真食品、特色小吃,要更加突出特色、突出品牌,让到宁夏的宾客知道我们有什么好吃的,在哪儿能吃到,走的时候能带一点什么,走了以后能留下什么念想,这既是对我们宁夏的宣传,也是让市民过上舒适生活的一个标志。这也是城市的符号,是城市的文化,记住了这些就记住了一个城市,在这方面我们要加大培育力度。
  四是要坚持建管并重,着力建设和谐文明城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的竞争力、活力、魅力,离不开高水平的管理。我区的城市管理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全区城镇管理,包括银川市的管理,包括其他各市县以及城镇的管理都是分散式的,在整体上缺乏统筹,缺少系统集成。重管理、轻服务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人性化、精细化服务远远跟不上。交通、治安、安全生产等问题时有发生,居民还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建设好一个城镇体现的是一个地方的硬实力,管理好一个城镇则彰显的是该地区的软实力。要深化城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城镇管理体制,建立城市综合管理体系,推动城镇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城区、街道、社区在城镇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发挥社会组织、企业和市民在城镇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作用。要大力推进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在城镇管理中的应用,加快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建设,提高城镇精细化管理水平,使城市运营更富效率。要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在管理中体现人性化服务,在服务中强化惩罚约束,为城市居民创造文明整洁、安全有序、公平公正、优美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要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争做文明市民、最美市民。
其他文献
2010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打造“黄河善谷”的战略,在全国慈善事业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慈善事业是一项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崇高事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作为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基础的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改革的方向、思路和工作推进的着力点、路线图,让宁夏公益慈善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一、打造“黄河善谷”,对加快宁夏慈善
期刊
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大武口区按照区、市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紧紧围绕“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认真部署,周密安排,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严要求、出实招、求实效,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局平稳,进展顺利,取得明显的成效。  近日,记者来到石嘴山大武口区,实地采访了大武口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  一、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在学习中求实效  精心组织安排,
期刊
3月的盐池,春寒的味道似乎更重一些。记者在这里蹲点采访时,正值全区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之际。几天的跟踪采访中,记者发现,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不管是在机关、社区,还是在乡镇、村组,老区党员干部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作风是焕然一新的。这种新气象,体现在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具体行动中,体现在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评价中。  浓浓的学风  3月12日晚,盐池县党政办公大楼仍然灯光闪烁。7点30
期刊
3月19日,伴着初春温暖的阳光,经过长途跋涉,记者来到石嘴山市平罗县红崖子乡红翔新村。  红翔新村位于红崖子乡以南,2009年,完成安置涉及原州区、隆德县、海原县、泾源县4个县区、8个乡镇、10个行政村移民人口共计528户2527人,有党员43人。为了使移民群众“搬得来,住得下,快致富”,红崖子乡党委、政府十分关心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针对生态移民区生产生活实际,积极培育劳务产业。在该村开展了各
期刊
村镇银行是农村金融“增量改革”中重要的制度创新之一。2008年以来,宁夏一批村镇银行的陆续开业,为宁夏农村地区发展建立了一个新的资金供给渠道,改善了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不足,缓解了宁夏农村金融中存在的供需不平衡的矛盾,谱写了宁夏农村金融发展新篇章。但是从村镇银行的发展情况看,还存在着社会认知度低、金融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推进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以宁夏贺兰回商村镇银行为例,提
期刊
慈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慈善事业非常重视,慈善事业发展得比较快,已成为政府扶贫济困的必要补充,深受群众的欢迎。1998年我退休后,按照党“继续发挥余热”的要求,想着做点慈善事情。2005年以来,先后办了两个基金会,一个是“宁夏陈逢干大学生助学基金会”,一个是“宁夏伊品爱心基金会”。这两个基金会每年各捐赠300万元,主要是资助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
期刊
2014年3月中旬,记者走基层来到了盐池县。穿行在大街小巷,行走在村村镇镇,处处都能寻访到民间文化的踪迹。  盐池民间文化特色鲜明,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这些文化形式大多以父传子、师带徒的方式世代传承,贯穿于老百姓婚丧嫁娶、迁居贺寿、节日喜庆、群众聚会等日常生活之中,已成为群众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形式,使人们能够强烈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多年来,盐池民间艺人层出不穷,他们在生活中展示艺术,在
期刊
开车别笑骑驴的等
期刊
2013年,中卫市地税局紧紧围绕以提升征管能力建设为核心,打基础、重创新,强化六个抓手,提升六种能力,锻造一支队伍的“1661”工作思路,全市地税系统共组织各项收入总量达到23.2亿,税收收入实现14.1亿元,社保费入库7.5亿元,创历史新高,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理清思路定目标  同心同德抓落实  深入调研,精准定位。中卫市地税局通过深入基层和税户实地调研,与基层职工
期刊
自2012年5月全区和谐家庭建设工作启动以来,自治区和谐家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责,各级妇联组织积极推动,各试点社区扎实推进,社区家庭居民踊跃参与,试点工作增进了家庭和睦,提升了家庭幸福指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和谐家庭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基本情况  按照工作进度,全区共建和谐家庭建设试点社区51个,覆盖家庭161627户。在深入摸底排查基础上,经过认真的分类统计,51个试点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