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边跑题
张曼玉似的尖下巴翘着,好像要把她的甜笑,她的幸福传递给更多的人。舞曲动人的音符在宣泄她的性灵,舞姿的如醉如痴在发散她的好心情。她戴着墨镜,我看不到她的年龄也没有想到要看她的年龄。
这么多人在起舞。唯她是心儿在歌唱,心儿在舞蹈。这是专业舞蹈演员秀不出来的。
我陶醉着她的陶醉,幸福着她的幸福,不由向她走去。
你跳得太好了。我说。面对她舞蹈的迷人醉人,我的语言和肢体,是这样的拙笨。
她翘起尖下巴,轻轻地拉住我的双手,说:我和你一起跳一曲吧。
她的幸福顺着她的下巴颏传递过来,这时候最快乐的事,便是和她跳一曲了。
可是,我说我不能,因为我的脚摔了。
比拙笨更差劲了——刹风景。
她说她是小学老师,然后快乐地告诉我,她都70岁了!
此时我真相信,70岁是最美丽的年龄。
如果70岁的人能这样用下巴颏传递幸福的话。
这是5月2日7:30。断桥边这个亭子的早晨,一直是个“舞厅”。亭子下,是西湖。亭子外,是独舞。是的,亭外又一位大约也有70来岁的女性,牛仔裤,白球鞋,红上衣,白背心。一直随着乐曲,跳个有滋有味地有板有眼。右手指还有模有样地夹着根烟。

断桥上多是带着照相机的人。天色还早,不宜照相。但是外地游客就顾不上这许多了。从断桥上白堤,堤上一棵柳、一棵桃地相间有序,只是桃花已随初春去。一个年轻妈妈,让她那三四岁的小女儿站到桃树后照相。小女孩一张粉嫩的小脸,一身粉嫩的衣衫,靠上桃树的枝丫,桃树开出了粉花。
另一位爸爸看着她们照相,他的肩头,睡着一个大约3个月的婴儿。像粉骨朵,似玫瑰露。或许,她在梦中也看到了西湖?
顺着白堤走到西泠桥,就见一老先生左手提一小桶水,右手用一根自制的大笔,蘸着水在地上练习书法。那支大笔,就是一根棍,下端是布条。写了一个“禅”,又写一个“善”。一位妈妈拉过她那七八岁的儿子说:好好看爷爷写字。你看,横细竖粗!男孩双手抱着一只和他的脑袋那么大的圆面包。他仰起头问妈妈:妈,是老师写的字好,还是爷爷写的字好?
再走几步,一小伙子在石亭里的石桌上画国画。有爸爸对小女儿说:站好了,看叔叔画画,看!那小女儿把嘴上下张那么大,笑着,好像,让她进艺术殿堂她那么怯怯地,那么不好意思闯入。石桌旁站着一个几岁的小男孩,脖子上挂着钥匙,挂着手机。他双臂抱在胸前,大脑袋歪着看画,煞有介事呢。他那牛仔短外套上,有Magic的字样,魔术。也许,国画才是魔术,把这个小大人定格在那儿了。
石桌旁围了不少外地游客。好几个都背着重重的双背包。有一个人手里握着相机,可能看画看得太专心了,他那握相机的手就那么不上不下地举着,一动不动地绷着。
这条路有孤山,有西泠印社,好像每一平方米的土地上,每一立方米的空气里,都弥漫着文化。各地游客本来是趁着“5·1”长假来游西湖的。后来,有点“跑题”了,来触摸文化了。
报载,长假期间杭州专为驾车西湖开心游的游客开设了56个可泊停车场。那一个个车场的名字都文化得叫人心痒痒:灵隐、断桥、西泠桥、黄龙洞、上香古道、菩提精舍、三台梦迹、万松书院……5月15日全球最大广告公司CEO马丁·索莱尔抵达北京,参加财富论坛。《钱江晚报》记者迎上前去,马丁·索莱尔说:杭州有着最中国的感觉,是最中国的地方。
孙中山曾经说:“浙民较他省知识为优”,“浙江最有希望”。我有点偏爱浙江,觉得吴越文化在历史上,尤其是近代史上俊杰辈出。吴越文化,吴,即湖州,古称吴兴群;越,即绍兴,古称越州。湖州,太守有王羲之的七公子王献之,诗人杜牧,还有大文人腾子京、苏东坡、王十朋等。湖州还有诗人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诗人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还有写《兰亭十三跋》的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和他的夫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书画家管夫人。近代有俞樾、吴昌硕、诸乐山、钱玄同、戴季陶、张静江。绍兴有书圣王羲之,有王充、王阳明、贺之章、徐文长、蔡元培、任伯年、秋瑾、徐锡麟、陶成章、柔石、鲁迅、周作人,有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
杭州身边的湖州和绍兴,为杭州注入了吴韵和越风。杭州西边有徽州有胡适,北边海宁有王国维、徐志摩。还有都喝过西湖水的茅盾、夏衍和金庸。
于是,杭州的一抹风、一丝雨、一声响,皆是文化。1924年9月25日下午,张爱玲的先生胡兰成正在享受白堤,就听一声响——雷峰塔倒了。白娘子从雷峰塔下抬起身来,但见许仙打着保和堂药铺的伞急急赶来。男女主角拥抱Kiss,电影结束。

我的文字好像不听使唤,自己乱写起来。终是杭城故事多,一不留神就从这个故事串到那个故事,或者从这个景点串到那个景点。后来,我走到六公园,走进一所可爱的木屋。好像是个咖啡音乐吧。一楼的墙,都是CD架。在除去两架钢琴的有限空间里,站着十好几个人,距他们约2米处,有一个叫张铭的人正在演讲。张铭已经为2万多市民举办了200多场音乐普及讲座,一个人创办这家音乐图书馆,也是全国首创。市委副书记叶明说他做了政府本来应该做的事,顺应了杭州市民对高雅音乐的需求。我看屋里每张桌上的高保真耳机和6000来张唱片中的一张张绝版。而张铭,正站着激动不已地讲述他的市民音乐沙龙。他前边那不到2平米左右的天地,于他好像是白宫南草坪,他正在讲述的,是全世界关注的课题:文明和文化。
好像,推开杭州的一扇扇门,都是文化的一个个切口。从六公园沿西湖往南走不远,有个茶楼曰:湖畔居。走进湖畔居,居然看到杭人舒传曦的一幅梅花。大约3年前,全国政协礼堂举办浙江书画展,最显眼处便是舒传曦的松和梅。他画梅先于画松。舒先生的梅,不灿烂不妩媚,有一种特立独行的唏嘘,和无视他人的自言自语。舒先生的松,有一种走出自我的天人一体,和直达宇宙的精神搏击。而他的书法飞白——笔画里露很多白,一如他的松干松枝,孤傲不羁。杭人舒传曦,于西湖润笔,与山水共栖。
后来,7月初,或许连连高温让人体温升高,智商降低,北京人、上海人给我打来电话,语言都失去了个性,都互相重复:你在杭州太热了吧?你热死了吧?
我说我要是给热死了还能接电话?
不过,“热”这个字,眼下可能是点击率最高的。清晨醒来,就见太阳公公已经早早地闪亮登场了。那种张扬,好像全世界的射灯都打在太阳身上了。我赶紧起床把窗帘拉上:对不起,公公免进!
然而打开7月3日的《每日商报》,但见一行大标题:《市民冒着酷暑自发拜祭启功》。这个酷暑,是39度。白天,阳光把街区烫得平平的——人们尽量不上街了。杭州人永不消逝的游兴和休闲之心,都放进夜间的景区。资深杭人干脆舍近求远离开城区前往环西湖的景区。
感觉中,启功先生是属于北京的。北京无人不知启功。启功先生病逝后的告别仪式也在北京。北京之外,唯杭州孤山的西泠印社为启功先生设下灵堂。7月2日是双休日,很多市民走出带空调的房子,走进39度,走向白堤孤山启功先生的灵堂。
启功先生兼任西泠印社社长。市民们如此悼念他,我想,不仅仅因为是西泠,也不仅仅因为是启功,而是,文化古城杭州人对文化的一种尊重。
有一位杭州人正在法国访问。6月30日他在法国向启功先生家属及亲友发去唁电:“惊悉启功先生仙逝,我深感悲痛,特此哀悼。启功先生对中国艺术建树显赫,曾担任西泠印社社长,对杭州文化贡献显著。”
这位杭州人要是在杭州,这天一定可以在孤山启功先生的灵堂里找到他。
找到的,是无处不文化的杭州。
西湖重
今年杭州的第一朵荷花开了。
这是杭州电视台都市报道的头条新闻。主持人建议市民到西泠桥边,把荷花一天天长大的过程拍下来。
也是这一天, 杭州的《都市快报》有篇醒目的报道,叫做:《第一朵荷花开了》。
杭州的市花是桂花,并不是荷花。第一朵荷花引来的欢欣、热闹,叫我想起21世纪来临前的千禧宝宝。
不知道还有哪个城市会把荷花宝宝放到新闻头条?
杭州会。这种对美的希冀和对美的体会!
杭州还会什么?
会喝茶。沿着西湖一圈走,密密树荫一层层,处处皆有喝茶人。或许西湖,本是个茶水壶?
一座飘着茶香的城市,天天在传递着一份生活的感动。
围着西湖转的,还有音乐,观光车上永远播放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一座被爱情滋润的城市,鲜活美丽,淡妆浓抹总相宜。湖边绿丛中的蝴蝶多为纯白,而且常常双飞,那一定是梁祝相伴常回故里。
湖边的草坪上,似有若无地飘着江南丝竹。便有游人叹曰:太美了,应该到杭州来结婚!更有游人叹曰:应该在西湖各个景点都结一次婚!
也有的外地人,一时想不开,赶到西湖边转一圈,然后纵身一跳投入湖里寻短见。捞上来后问他为什么大老远的专程到杭州来投湖。他说死也要死得美一点,幸福一点。今年3月沃尔玛亚太区总裁来杭州,说他注意到杭州市民脸上都挂着微笑,杭州人是很幸福的。
今日杭人的好心情,增加了沃尔玛来杭城建超市的信心。今年初有调查,在全国的城市里,杭州人的幸福指数最高。而我,十几年来,每到杭州的第一感,不是幸福,而是不公平,太不公平!那么多的游客从全国各地从世界各地,飞机火车汽车地奔波,为了一睹西湖的芳容。可是杭州人呢?生下来就在西湖边,家住杭州天天旅游,这世界还有没有公平了?

杭州比湖更动人的,是树。我常常觉得杭州的汽车不是从马路上开来的,是从树丛里驰出的。汽车也不是开进城市,而是驰入林子。
杭州的梧桐在空中搭成密密的树廊,高高的古树把人们带进未开垦的蛮荒。真觉得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杭州市区有古树名木1923株。有1420年的银杏,有1200年的樟树,面对这些300岁、500岁、1000岁的前辈,不能不心生感佩!
西湖水域面积扩大了0.9平方公里,西湖景区游览面积增加了5平方公里,恢复到300年前西湖的规模。站在新修的杨公堤,偶一抬头,常常觉得对面就是远古。现代和古代,只一堤之隔。
杭州最不缺少的,是公园。因为西湖边上随便取一个景,随便切一块下来皆是公园。杭州人爱打伞,防晒或防雨。杭州的伞,大都粉白、粉红、粉绿、粉蓝,开在绿荫丛中,像一片片移动的花朵。有一次我在绿世界里看到一种特大的绿叶,赶紧趋步上前,竟是康师傅饮料的绿色广告伞!总是看绿看花了眼,把绿色的都看成了叶。
杭州还有一个最不缺少的,是文化。
如果想把写西湖的诗文数一数,那么不如去数西湖边那花、那草、那树。很有些忧伤的宋词:“半堤花雨,对芳辰消遣,无奈情绪。”“湖水湖烟,峰南峰北,总是堪伤处。新增杨柳,小腰犹自歌舞。”即使是伤湖之词,那杨柳新塘,那小腰堪伤,那花雨芳辰,也令人神往!
西湖里一叶叶扁舟,讲着悠远的、不尽的故事。西湖的水,本来就是千年诗词。西湖边的背街小巷里,关着太多的记忆,关于民国、明清、南宋,和各朝各代的文化因子。杭城无处无典故,无处不景观。杭州的历史文化只有杭州的自然风景配得上,杭州的自然风景也只有杭州的历史文化配得上。杭州从《济公传》到《白蛇传》,更有伍子胥、西施、钱镠、岳飞、于谦、文天祥、张煌言、李叔同和一代儒宗马一浮等等名人志士。道光年间礼部主事、杭州人龚自珍,是150年前与马克思同时期的思想家。他杭州老家的东面有伍公祠(伍子胥),北面有胡公祠(胡宗宪),栖霞岭下有岳王庙,三台山麓有于谦词,吴山顶有为按察御史周新建的城隍阁。真是清官大荟萃,又是冤案博览会。有人说龚自珍只能出生在西湖文化浓烈的杭州,这与蔡元培、鲁迅一定是浙江人一样。
清诗人袁牧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关于岳飞,有一个很合民意的手机短信:世上拥有最多儿辈的丈母娘是谁——岳飞的母亲岳母。
西湖重,因了岳飞、于谦,又不仅仅因为岳飞、于谦。还有张苍水的临刑绝呼:“好山色!”抗清英雄张苍水“带镣长街行,告别众乡亲”——官巷口的刑场,已是素衣素服的白茫茫一片杭州人前来送行。张苍水气象万千地拜别乡亲,又柔情万种地看一眼那温润绵延的山岭。“好山色!”这是英雄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的声音。
西湖重,还因为前市长,杭州太守苏东坡。
最重杭州的人,不是你,不是我,是杭太守苏东坡。
山上的鸟都认识他,水里的鱼都认识他!写西湖也没有人写得过苏东坡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东坡在杭州抒发情怀的诗就有400首!诗人毛泽东41次到西湖,但不写一诗。毛泽东说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太绝了,就“不敢造次”。
西湖重,还因为今日杭人为明日杭城绘制一幅幅的蓝图。我从报上看到杭州市领导的一席话: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浙江的西湖,更是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西湖及周边地区的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处景观,都要让市民和游客共享,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2003年环西湖全线打通,环湖七大公园门票全部取消。西湖的美,如幻如梦。西湖出售的,是梦,是大气,是包容。
人在湖边走,边走边与那湖、那树对话,享受到的,是一种无障碍的视觉语言。
年轻人喜欢极限运动,老年人喜欢无障碍通道。西湖的早晨,便是老年人的乐园。环西湖一圈15公里,几乎被老年人尽享。西湖的中午属于打工族。他们用倒班和公休日来消费西湖,哪怕烈日当空。西湖的傍晚,属于下班族。西湖的晚上,属于情侣族。
也有人没有功夫去消受西湖,因为,那缠身又缠身的公务。
今日杭城的“太守”们点击率很高的一个声音,叫做:还湖于民。
杭州,兼具历史和浪漫,兼具创业与和谐。杭州有个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有个马云。报载“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一起并购”。
杭人喝茶喝出一个中国茶都,并购并来一个雅虎。这些年有一个常用词:可持续发展。我在杭州看到的,是可持续幸福。杭州有长桥,有断桥,有孤山。但是长桥不长,断桥不断,孤山不孤。温柔和谐不温不火,然而又有风风火火的速度。《福布斯》中国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2004年和2005年,杭州都名列第一。杭州又一前市长白居易说最忆是杭州,《福布斯》说第一是杭州。2006年4月,杭州要召开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
杭州人在不温不火的茶香中,有声有色地创业。
5月5日报载“我最心仪的就业城市”调查显示,杭州名列第三,前两名是上海、北京。上海和北京自有全国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那么杭州呢?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正是9月中旬克林顿也来杭“西湖论剑”的日子。荷花谢了,莲蓬摘了。杭人美,“采莲女郎莲花腮,藕丝衣轻难剪裁。”(明·杨基诗)杭人拿起一只莲蓬,剥出一颗颗莲子,剥去莲子上那一层嫩绿,于是把一粒粒玉白含进口中。那暗绿的莲蓬上,是一个个去了莲子后的完整的空洞,竟如雕琢的工艺品一般,叫我拾捡了收起来。
杭人的淡定,一如宋人吴惟信的诗句:“湿了荷花雨便休,晚风归柳淡于秋。”
杭州人,喝着龙井,剥着莲蓬,论剑称雄,写着今日的西湖重。
又: 后来,得知《福布斯》评中国最佳商业诚市,继2004年杭州第一以后,2005年杭州又是排行第一。继2005年杭州第一后,2006年杭州又是排行第一。
西湖出浴图
细雨还在蒙蒙。西湖边上的树们,好像喝足了营养液一下蹿得很高的大小伙。马尾松、梧桐树、白玉兰、香樟树,全都小超人似地拥到我跟前,喜孜孜地,可又羞怯怯地。当然,一下子长得比我大这么多,还有点不好意思呢。
雨中的荷叶,一叶叶撒落在湖面上。每一叶都托着大大小小的钻石——雨点落在荷叶上,不知怎的都变成钮扣大甚至钱币大的雨珠,而且闪闪发亮,像多少克拉的钻石。雨水落到天堂杭州,就变成钻石。
看着这一湖钻石,我想每一张荷叶,都是由一位花仙子用纤手托起。再过一会儿,也许就那么一会儿,仙子们就会从湖水里冉冉升起,跳起荷花舞。
湖边的花们,白花上的雨珠,是白的;红花上的雨珠,是红的;红绿相间的小叶上的雨珠,是红绿相间的。好似白衣姑娘戴白珍珠,红衣姑娘戴红项链,红绿相间的姑娘戴红绿相间的饰物。花仙子们与生俱来地就会搭配服饰。
有一种嫩黄透明的非常小的细叶,滴着小雨点,好像小宝贝滴着冰糖样透明的口水,咿咿呀呀地想引起我的注意。
还有各色花儿,躲在大树下。大树慷慨地伸展开繁枝茂叶,为这些小弟弟小妹妹挡雨。雨,透过枝叶间的缝隙,变得更细更小地蹦到这些花儿里嬉闹。花们被小雨点挠了痒痒似地嘻嘻嘻嘻地俏笑。
同样快活的,是湖里那翠绿的倒影。翠绿的树映在因为下雨而变得暗绿的湖中,便有了翠绿暗绿结伴的流动。
翠绿的柳树,在细雨的冲淋中,那长长的垂柳好似长长的湿发。围着西湖的柳树们,那是成排的浴女,她们知道湿淋滴绿的浓发使她们越发婀娜妩媚。她们看着我被雨打得皱皱瘪瘪的T恤,一定在我的狼狈面前,更觉得自己有多么美。
西湖边上的树们,被天堂的雨水冲淋以后,真是一幅壮阔而绮丽的出浴图。
树们是围着西湖飘拂的美发。湖,因为树,这样地令人动容;树,因为湖,这样地情意浓浓。
雨中的湖面,好似一幅抖动的厚重的绸缎。雨中的天空,好似挂起层层薄质的丝幔。近处的树,洗浴后,深绿得更深,嫩绿得更嫩。远处嘛,那山那树,一切都被层层丝幔挡住。于是更撩拨着我,总觉得那丝幔后边,更有鹤舞仙姑?
几叶扁舟,在绸缎般的湖面上织就。船主摇起木桨,滑向——滑向哪里呢?当然,那丝幔后边,必定是天堂了。
明人《西子湖拾翠余谈》曰:“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我最爱雨湖。
最爱雨伞下的西湖。
张曼玉似的尖下巴翘着,好像要把她的甜笑,她的幸福传递给更多的人。舞曲动人的音符在宣泄她的性灵,舞姿的如醉如痴在发散她的好心情。她戴着墨镜,我看不到她的年龄也没有想到要看她的年龄。
这么多人在起舞。唯她是心儿在歌唱,心儿在舞蹈。这是专业舞蹈演员秀不出来的。
我陶醉着她的陶醉,幸福着她的幸福,不由向她走去。
你跳得太好了。我说。面对她舞蹈的迷人醉人,我的语言和肢体,是这样的拙笨。
她翘起尖下巴,轻轻地拉住我的双手,说:我和你一起跳一曲吧。
她的幸福顺着她的下巴颏传递过来,这时候最快乐的事,便是和她跳一曲了。
可是,我说我不能,因为我的脚摔了。
比拙笨更差劲了——刹风景。
她说她是小学老师,然后快乐地告诉我,她都70岁了!
此时我真相信,70岁是最美丽的年龄。
如果70岁的人能这样用下巴颏传递幸福的话。
这是5月2日7:30。断桥边这个亭子的早晨,一直是个“舞厅”。亭子下,是西湖。亭子外,是独舞。是的,亭外又一位大约也有70来岁的女性,牛仔裤,白球鞋,红上衣,白背心。一直随着乐曲,跳个有滋有味地有板有眼。右手指还有模有样地夹着根烟。

断桥上多是带着照相机的人。天色还早,不宜照相。但是外地游客就顾不上这许多了。从断桥上白堤,堤上一棵柳、一棵桃地相间有序,只是桃花已随初春去。一个年轻妈妈,让她那三四岁的小女儿站到桃树后照相。小女孩一张粉嫩的小脸,一身粉嫩的衣衫,靠上桃树的枝丫,桃树开出了粉花。
另一位爸爸看着她们照相,他的肩头,睡着一个大约3个月的婴儿。像粉骨朵,似玫瑰露。或许,她在梦中也看到了西湖?
顺着白堤走到西泠桥,就见一老先生左手提一小桶水,右手用一根自制的大笔,蘸着水在地上练习书法。那支大笔,就是一根棍,下端是布条。写了一个“禅”,又写一个“善”。一位妈妈拉过她那七八岁的儿子说:好好看爷爷写字。你看,横细竖粗!男孩双手抱着一只和他的脑袋那么大的圆面包。他仰起头问妈妈:妈,是老师写的字好,还是爷爷写的字好?
再走几步,一小伙子在石亭里的石桌上画国画。有爸爸对小女儿说:站好了,看叔叔画画,看!那小女儿把嘴上下张那么大,笑着,好像,让她进艺术殿堂她那么怯怯地,那么不好意思闯入。石桌旁站着一个几岁的小男孩,脖子上挂着钥匙,挂着手机。他双臂抱在胸前,大脑袋歪着看画,煞有介事呢。他那牛仔短外套上,有Magic的字样,魔术。也许,国画才是魔术,把这个小大人定格在那儿了。
石桌旁围了不少外地游客。好几个都背着重重的双背包。有一个人手里握着相机,可能看画看得太专心了,他那握相机的手就那么不上不下地举着,一动不动地绷着。
这条路有孤山,有西泠印社,好像每一平方米的土地上,每一立方米的空气里,都弥漫着文化。各地游客本来是趁着“5·1”长假来游西湖的。后来,有点“跑题”了,来触摸文化了。
报载,长假期间杭州专为驾车西湖开心游的游客开设了56个可泊停车场。那一个个车场的名字都文化得叫人心痒痒:灵隐、断桥、西泠桥、黄龙洞、上香古道、菩提精舍、三台梦迹、万松书院……5月15日全球最大广告公司CEO马丁·索莱尔抵达北京,参加财富论坛。《钱江晚报》记者迎上前去,马丁·索莱尔说:杭州有着最中国的感觉,是最中国的地方。
孙中山曾经说:“浙民较他省知识为优”,“浙江最有希望”。我有点偏爱浙江,觉得吴越文化在历史上,尤其是近代史上俊杰辈出。吴越文化,吴,即湖州,古称吴兴群;越,即绍兴,古称越州。湖州,太守有王羲之的七公子王献之,诗人杜牧,还有大文人腾子京、苏东坡、王十朋等。湖州还有诗人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诗人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还有写《兰亭十三跋》的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和他的夫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书画家管夫人。近代有俞樾、吴昌硕、诸乐山、钱玄同、戴季陶、张静江。绍兴有书圣王羲之,有王充、王阳明、贺之章、徐文长、蔡元培、任伯年、秋瑾、徐锡麟、陶成章、柔石、鲁迅、周作人,有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
杭州身边的湖州和绍兴,为杭州注入了吴韵和越风。杭州西边有徽州有胡适,北边海宁有王国维、徐志摩。还有都喝过西湖水的茅盾、夏衍和金庸。
于是,杭州的一抹风、一丝雨、一声响,皆是文化。1924年9月25日下午,张爱玲的先生胡兰成正在享受白堤,就听一声响——雷峰塔倒了。白娘子从雷峰塔下抬起身来,但见许仙打着保和堂药铺的伞急急赶来。男女主角拥抱Kiss,电影结束。

我的文字好像不听使唤,自己乱写起来。终是杭城故事多,一不留神就从这个故事串到那个故事,或者从这个景点串到那个景点。后来,我走到六公园,走进一所可爱的木屋。好像是个咖啡音乐吧。一楼的墙,都是CD架。在除去两架钢琴的有限空间里,站着十好几个人,距他们约2米处,有一个叫张铭的人正在演讲。张铭已经为2万多市民举办了200多场音乐普及讲座,一个人创办这家音乐图书馆,也是全国首创。市委副书记叶明说他做了政府本来应该做的事,顺应了杭州市民对高雅音乐的需求。我看屋里每张桌上的高保真耳机和6000来张唱片中的一张张绝版。而张铭,正站着激动不已地讲述他的市民音乐沙龙。他前边那不到2平米左右的天地,于他好像是白宫南草坪,他正在讲述的,是全世界关注的课题:文明和文化。
好像,推开杭州的一扇扇门,都是文化的一个个切口。从六公园沿西湖往南走不远,有个茶楼曰:湖畔居。走进湖畔居,居然看到杭人舒传曦的一幅梅花。大约3年前,全国政协礼堂举办浙江书画展,最显眼处便是舒传曦的松和梅。他画梅先于画松。舒先生的梅,不灿烂不妩媚,有一种特立独行的唏嘘,和无视他人的自言自语。舒先生的松,有一种走出自我的天人一体,和直达宇宙的精神搏击。而他的书法飞白——笔画里露很多白,一如他的松干松枝,孤傲不羁。杭人舒传曦,于西湖润笔,与山水共栖。
后来,7月初,或许连连高温让人体温升高,智商降低,北京人、上海人给我打来电话,语言都失去了个性,都互相重复:你在杭州太热了吧?你热死了吧?
我说我要是给热死了还能接电话?
不过,“热”这个字,眼下可能是点击率最高的。清晨醒来,就见太阳公公已经早早地闪亮登场了。那种张扬,好像全世界的射灯都打在太阳身上了。我赶紧起床把窗帘拉上:对不起,公公免进!
然而打开7月3日的《每日商报》,但见一行大标题:《市民冒着酷暑自发拜祭启功》。这个酷暑,是39度。白天,阳光把街区烫得平平的——人们尽量不上街了。杭州人永不消逝的游兴和休闲之心,都放进夜间的景区。资深杭人干脆舍近求远离开城区前往环西湖的景区。
感觉中,启功先生是属于北京的。北京无人不知启功。启功先生病逝后的告别仪式也在北京。北京之外,唯杭州孤山的西泠印社为启功先生设下灵堂。7月2日是双休日,很多市民走出带空调的房子,走进39度,走向白堤孤山启功先生的灵堂。
启功先生兼任西泠印社社长。市民们如此悼念他,我想,不仅仅因为是西泠,也不仅仅因为是启功,而是,文化古城杭州人对文化的一种尊重。
有一位杭州人正在法国访问。6月30日他在法国向启功先生家属及亲友发去唁电:“惊悉启功先生仙逝,我深感悲痛,特此哀悼。启功先生对中国艺术建树显赫,曾担任西泠印社社长,对杭州文化贡献显著。”
这位杭州人要是在杭州,这天一定可以在孤山启功先生的灵堂里找到他。
找到的,是无处不文化的杭州。
西湖重
今年杭州的第一朵荷花开了。
这是杭州电视台都市报道的头条新闻。主持人建议市民到西泠桥边,把荷花一天天长大的过程拍下来。
也是这一天, 杭州的《都市快报》有篇醒目的报道,叫做:《第一朵荷花开了》。
杭州的市花是桂花,并不是荷花。第一朵荷花引来的欢欣、热闹,叫我想起21世纪来临前的千禧宝宝。
不知道还有哪个城市会把荷花宝宝放到新闻头条?
杭州会。这种对美的希冀和对美的体会!
杭州还会什么?
会喝茶。沿着西湖一圈走,密密树荫一层层,处处皆有喝茶人。或许西湖,本是个茶水壶?
一座飘着茶香的城市,天天在传递着一份生活的感动。
围着西湖转的,还有音乐,观光车上永远播放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一座被爱情滋润的城市,鲜活美丽,淡妆浓抹总相宜。湖边绿丛中的蝴蝶多为纯白,而且常常双飞,那一定是梁祝相伴常回故里。
湖边的草坪上,似有若无地飘着江南丝竹。便有游人叹曰:太美了,应该到杭州来结婚!更有游人叹曰:应该在西湖各个景点都结一次婚!
也有的外地人,一时想不开,赶到西湖边转一圈,然后纵身一跳投入湖里寻短见。捞上来后问他为什么大老远的专程到杭州来投湖。他说死也要死得美一点,幸福一点。今年3月沃尔玛亚太区总裁来杭州,说他注意到杭州市民脸上都挂着微笑,杭州人是很幸福的。
今日杭人的好心情,增加了沃尔玛来杭城建超市的信心。今年初有调查,在全国的城市里,杭州人的幸福指数最高。而我,十几年来,每到杭州的第一感,不是幸福,而是不公平,太不公平!那么多的游客从全国各地从世界各地,飞机火车汽车地奔波,为了一睹西湖的芳容。可是杭州人呢?生下来就在西湖边,家住杭州天天旅游,这世界还有没有公平了?

杭州比湖更动人的,是树。我常常觉得杭州的汽车不是从马路上开来的,是从树丛里驰出的。汽车也不是开进城市,而是驰入林子。
杭州的梧桐在空中搭成密密的树廊,高高的古树把人们带进未开垦的蛮荒。真觉得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杭州市区有古树名木1923株。有1420年的银杏,有1200年的樟树,面对这些300岁、500岁、1000岁的前辈,不能不心生感佩!
西湖水域面积扩大了0.9平方公里,西湖景区游览面积增加了5平方公里,恢复到300年前西湖的规模。站在新修的杨公堤,偶一抬头,常常觉得对面就是远古。现代和古代,只一堤之隔。
杭州最不缺少的,是公园。因为西湖边上随便取一个景,随便切一块下来皆是公园。杭州人爱打伞,防晒或防雨。杭州的伞,大都粉白、粉红、粉绿、粉蓝,开在绿荫丛中,像一片片移动的花朵。有一次我在绿世界里看到一种特大的绿叶,赶紧趋步上前,竟是康师傅饮料的绿色广告伞!总是看绿看花了眼,把绿色的都看成了叶。
杭州还有一个最不缺少的,是文化。
如果想把写西湖的诗文数一数,那么不如去数西湖边那花、那草、那树。很有些忧伤的宋词:“半堤花雨,对芳辰消遣,无奈情绪。”“湖水湖烟,峰南峰北,总是堪伤处。新增杨柳,小腰犹自歌舞。”即使是伤湖之词,那杨柳新塘,那小腰堪伤,那花雨芳辰,也令人神往!
西湖里一叶叶扁舟,讲着悠远的、不尽的故事。西湖的水,本来就是千年诗词。西湖边的背街小巷里,关着太多的记忆,关于民国、明清、南宋,和各朝各代的文化因子。杭城无处无典故,无处不景观。杭州的历史文化只有杭州的自然风景配得上,杭州的自然风景也只有杭州的历史文化配得上。杭州从《济公传》到《白蛇传》,更有伍子胥、西施、钱镠、岳飞、于谦、文天祥、张煌言、李叔同和一代儒宗马一浮等等名人志士。道光年间礼部主事、杭州人龚自珍,是150年前与马克思同时期的思想家。他杭州老家的东面有伍公祠(伍子胥),北面有胡公祠(胡宗宪),栖霞岭下有岳王庙,三台山麓有于谦词,吴山顶有为按察御史周新建的城隍阁。真是清官大荟萃,又是冤案博览会。有人说龚自珍只能出生在西湖文化浓烈的杭州,这与蔡元培、鲁迅一定是浙江人一样。
清诗人袁牧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关于岳飞,有一个很合民意的手机短信:世上拥有最多儿辈的丈母娘是谁——岳飞的母亲岳母。
西湖重,因了岳飞、于谦,又不仅仅因为岳飞、于谦。还有张苍水的临刑绝呼:“好山色!”抗清英雄张苍水“带镣长街行,告别众乡亲”——官巷口的刑场,已是素衣素服的白茫茫一片杭州人前来送行。张苍水气象万千地拜别乡亲,又柔情万种地看一眼那温润绵延的山岭。“好山色!”这是英雄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的声音。
西湖重,还因为前市长,杭州太守苏东坡。
最重杭州的人,不是你,不是我,是杭太守苏东坡。
山上的鸟都认识他,水里的鱼都认识他!写西湖也没有人写得过苏东坡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东坡在杭州抒发情怀的诗就有400首!诗人毛泽东41次到西湖,但不写一诗。毛泽东说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太绝了,就“不敢造次”。
西湖重,还因为今日杭人为明日杭城绘制一幅幅的蓝图。我从报上看到杭州市领导的一席话: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浙江的西湖,更是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西湖及周边地区的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处景观,都要让市民和游客共享,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2003年环西湖全线打通,环湖七大公园门票全部取消。西湖的美,如幻如梦。西湖出售的,是梦,是大气,是包容。
人在湖边走,边走边与那湖、那树对话,享受到的,是一种无障碍的视觉语言。
年轻人喜欢极限运动,老年人喜欢无障碍通道。西湖的早晨,便是老年人的乐园。环西湖一圈15公里,几乎被老年人尽享。西湖的中午属于打工族。他们用倒班和公休日来消费西湖,哪怕烈日当空。西湖的傍晚,属于下班族。西湖的晚上,属于情侣族。
也有人没有功夫去消受西湖,因为,那缠身又缠身的公务。
今日杭城的“太守”们点击率很高的一个声音,叫做:还湖于民。
杭州,兼具历史和浪漫,兼具创业与和谐。杭州有个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有个马云。报载“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一起并购”。
杭人喝茶喝出一个中国茶都,并购并来一个雅虎。这些年有一个常用词:可持续发展。我在杭州看到的,是可持续幸福。杭州有长桥,有断桥,有孤山。但是长桥不长,断桥不断,孤山不孤。温柔和谐不温不火,然而又有风风火火的速度。《福布斯》中国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2004年和2005年,杭州都名列第一。杭州又一前市长白居易说最忆是杭州,《福布斯》说第一是杭州。2006年4月,杭州要召开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
杭州人在不温不火的茶香中,有声有色地创业。
5月5日报载“我最心仪的就业城市”调查显示,杭州名列第三,前两名是上海、北京。上海和北京自有全国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那么杭州呢?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正是9月中旬克林顿也来杭“西湖论剑”的日子。荷花谢了,莲蓬摘了。杭人美,“采莲女郎莲花腮,藕丝衣轻难剪裁。”(明·杨基诗)杭人拿起一只莲蓬,剥出一颗颗莲子,剥去莲子上那一层嫩绿,于是把一粒粒玉白含进口中。那暗绿的莲蓬上,是一个个去了莲子后的完整的空洞,竟如雕琢的工艺品一般,叫我拾捡了收起来。
杭人的淡定,一如宋人吴惟信的诗句:“湿了荷花雨便休,晚风归柳淡于秋。”
杭州人,喝着龙井,剥着莲蓬,论剑称雄,写着今日的西湖重。
又: 后来,得知《福布斯》评中国最佳商业诚市,继2004年杭州第一以后,2005年杭州又是排行第一。继2005年杭州第一后,2006年杭州又是排行第一。
西湖出浴图
细雨还在蒙蒙。西湖边上的树们,好像喝足了营养液一下蹿得很高的大小伙。马尾松、梧桐树、白玉兰、香樟树,全都小超人似地拥到我跟前,喜孜孜地,可又羞怯怯地。当然,一下子长得比我大这么多,还有点不好意思呢。
雨中的荷叶,一叶叶撒落在湖面上。每一叶都托着大大小小的钻石——雨点落在荷叶上,不知怎的都变成钮扣大甚至钱币大的雨珠,而且闪闪发亮,像多少克拉的钻石。雨水落到天堂杭州,就变成钻石。
看着这一湖钻石,我想每一张荷叶,都是由一位花仙子用纤手托起。再过一会儿,也许就那么一会儿,仙子们就会从湖水里冉冉升起,跳起荷花舞。
湖边的花们,白花上的雨珠,是白的;红花上的雨珠,是红的;红绿相间的小叶上的雨珠,是红绿相间的。好似白衣姑娘戴白珍珠,红衣姑娘戴红项链,红绿相间的姑娘戴红绿相间的饰物。花仙子们与生俱来地就会搭配服饰。
有一种嫩黄透明的非常小的细叶,滴着小雨点,好像小宝贝滴着冰糖样透明的口水,咿咿呀呀地想引起我的注意。
还有各色花儿,躲在大树下。大树慷慨地伸展开繁枝茂叶,为这些小弟弟小妹妹挡雨。雨,透过枝叶间的缝隙,变得更细更小地蹦到这些花儿里嬉闹。花们被小雨点挠了痒痒似地嘻嘻嘻嘻地俏笑。
同样快活的,是湖里那翠绿的倒影。翠绿的树映在因为下雨而变得暗绿的湖中,便有了翠绿暗绿结伴的流动。
翠绿的柳树,在细雨的冲淋中,那长长的垂柳好似长长的湿发。围着西湖的柳树们,那是成排的浴女,她们知道湿淋滴绿的浓发使她们越发婀娜妩媚。她们看着我被雨打得皱皱瘪瘪的T恤,一定在我的狼狈面前,更觉得自己有多么美。
西湖边上的树们,被天堂的雨水冲淋以后,真是一幅壮阔而绮丽的出浴图。
树们是围着西湖飘拂的美发。湖,因为树,这样地令人动容;树,因为湖,这样地情意浓浓。
雨中的湖面,好似一幅抖动的厚重的绸缎。雨中的天空,好似挂起层层薄质的丝幔。近处的树,洗浴后,深绿得更深,嫩绿得更嫩。远处嘛,那山那树,一切都被层层丝幔挡住。于是更撩拨着我,总觉得那丝幔后边,更有鹤舞仙姑?
几叶扁舟,在绸缎般的湖面上织就。船主摇起木桨,滑向——滑向哪里呢?当然,那丝幔后边,必定是天堂了。
明人《西子湖拾翠余谈》曰:“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我最爱雨湖。
最爱雨伞下的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