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广西曾被称为“南蛮之地”。在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的时代背景下,与“南蛮”遗风相对的“人文教育”应运而生。什么样的教育是人文的?这给我们钦州一中这所百年老校提出了难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努力探索“人文教育”的方法,并结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发现除了课堂的理论引导之外,还应设置“人文”的校园环境和德育课程。
人文的校园环境养目养心,如果在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上,树立起鲜明又富有感染力的学校形象,打造温暖如家的环境文化,就能为学生提供身心愉悦的教育沃土。因此,我们在办学理念、办学宗旨、文化主题、学校精神、学校愿景、培养目标、校训、校风、管理文化、学校标识等方面渗入浓郁的人文色彩,制订了“山海文化”理念,并提出了“绿色、人文、现代”的文化主题。同时积极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校园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感到愉悦。如,教室里的窗帘和墙报以自然、清新、淡雅的色系为基调,选用嫩绿色、淡黄色、浅蓝色等,舒缓学生的学业紧张情绪。
环境是育人的基础,而人文德育课程则是关键,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多元思维。在人文德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其特性,把握其时效性,发挥其实效性。
重视人文德育课程的特性
突出科学育人价值。科学育人是人文德育课程构建的第一价值取向,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为本。要把科学思想贯穿课程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科中的人文德育因素,并在课程实施中加以渗透,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突出学科育人功能,使学科教育与学生的个性培养、品格养成有机结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判断、道德体验和道德选择,逐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凸显学生自我体验。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利用主题班会、国旗下的讲话、德育主题活动等,把学生的情感认同与道德成长放在首位,使学生在过程中去探究、发现、感悟,并将其感知、认知的东西与品行化为一体。还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落实德育活动常规要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课题化”“活动性”“探究式”的人文德育课程。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人文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目的是陶冶学生的性情,以完善学生的心智、健全学生的人格为最高目标,促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进而塑造学生的道德情操。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有机融合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环保教育等,科学构建人文德育课程体系。
把握德育活动的时效性
每月一个主题的德育活动,能够彰显德育的人文魅力。如,三月份,在植树节和“学雷锋”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开展植树造林、绿化校园、美化教室宿舍、绿意空间创设等主题活动,深化“学雷锋”活动;四月份,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举办“读书节”,引导学生开展专题性阅读、鉴赏、诵读、评比等活动,把“书香校园”建设落到实处;五月份,“红五月”唱响班歌比赛,“青年节”举办“成人礼”活动,以班歌励志,用仪式强化感恩;十一、十二月,举行校庆文化艺术节,让学生自主合作,展示特长,培养创新精神。
发挥德育课程的实效性
经典阅读课程,达到细雨润物之效。搭建阅读平台,指导阅读方向,引导学生走进阅览室、图书馆,让学生触摸文学经典,充分感受经典之美、情感之真、境界之高,让“书香校园”真正成为人醉于书的“墨香园”,打造人人乐读的“悦读风景”。
故事感化课程,塑造校本精神文化。就地取材,收集校园内的真实故事,形成校本精神文化。校园内的真实故事,体现出的是学生身上的真诚、善良、质朴、正直、勤奋、大度、宽容、谦敬等美德,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和同伴成长,发掘学生身上的人性美、道德美、情趣美,树立典型,激发正气,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
自主发展课程,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确实,自主更具人文性。学生作为自主教育实施者,通过自我体验、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等方式,可以达到改变自我的思想结构、提高自我的思想境界、改变自我的言行、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目的。这种新型教育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学校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并使其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
例如,完善学生会干部公开竞选制度、学生校长助理公开竞选制度、学生文学社干部公开竞选制度,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自我管理;制订学生劳动值日班制度,让学生参加学校的课堂纪律检查、校园卫生清洁、科室工作、饭堂劳动等,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提高其劳动能力;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让学生自行设计班徽、班服,自行布置教室,自行制定班规、班级公约,自行组织班会,自主策划活动……
学校以“人文”为个性签名,就是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努力构建有着浓浓爱意、淡淡书香的“人文味道”十足的和谐校园,让学校真正成为充满人文关怀的师生向往的乐土。
【宁良敦,钦州市第一中学德育处主任;符政梅,钦州市第一中学德育处副主任】
责任编辑/南 丽
人文的校园环境养目养心,如果在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上,树立起鲜明又富有感染力的学校形象,打造温暖如家的环境文化,就能为学生提供身心愉悦的教育沃土。因此,我们在办学理念、办学宗旨、文化主题、学校精神、学校愿景、培养目标、校训、校风、管理文化、学校标识等方面渗入浓郁的人文色彩,制订了“山海文化”理念,并提出了“绿色、人文、现代”的文化主题。同时积极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校园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感到愉悦。如,教室里的窗帘和墙报以自然、清新、淡雅的色系为基调,选用嫩绿色、淡黄色、浅蓝色等,舒缓学生的学业紧张情绪。
环境是育人的基础,而人文德育课程则是关键,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多元思维。在人文德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其特性,把握其时效性,发挥其实效性。
重视人文德育课程的特性
突出科学育人价值。科学育人是人文德育课程构建的第一价值取向,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为本。要把科学思想贯穿课程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科中的人文德育因素,并在课程实施中加以渗透,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突出学科育人功能,使学科教育与学生的个性培养、品格养成有机结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判断、道德体验和道德选择,逐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凸显学生自我体验。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利用主题班会、国旗下的讲话、德育主题活动等,把学生的情感认同与道德成长放在首位,使学生在过程中去探究、发现、感悟,并将其感知、认知的东西与品行化为一体。还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落实德育活动常规要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课题化”“活动性”“探究式”的人文德育课程。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人文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目的是陶冶学生的性情,以完善学生的心智、健全学生的人格为最高目标,促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进而塑造学生的道德情操。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有机融合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环保教育等,科学构建人文德育课程体系。
把握德育活动的时效性
每月一个主题的德育活动,能够彰显德育的人文魅力。如,三月份,在植树节和“学雷锋”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开展植树造林、绿化校园、美化教室宿舍、绿意空间创设等主题活动,深化“学雷锋”活动;四月份,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举办“读书节”,引导学生开展专题性阅读、鉴赏、诵读、评比等活动,把“书香校园”建设落到实处;五月份,“红五月”唱响班歌比赛,“青年节”举办“成人礼”活动,以班歌励志,用仪式强化感恩;十一、十二月,举行校庆文化艺术节,让学生自主合作,展示特长,培养创新精神。
发挥德育课程的实效性
经典阅读课程,达到细雨润物之效。搭建阅读平台,指导阅读方向,引导学生走进阅览室、图书馆,让学生触摸文学经典,充分感受经典之美、情感之真、境界之高,让“书香校园”真正成为人醉于书的“墨香园”,打造人人乐读的“悦读风景”。
故事感化课程,塑造校本精神文化。就地取材,收集校园内的真实故事,形成校本精神文化。校园内的真实故事,体现出的是学生身上的真诚、善良、质朴、正直、勤奋、大度、宽容、谦敬等美德,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和同伴成长,发掘学生身上的人性美、道德美、情趣美,树立典型,激发正气,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
自主发展课程,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确实,自主更具人文性。学生作为自主教育实施者,通过自我体验、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等方式,可以达到改变自我的思想结构、提高自我的思想境界、改变自我的言行、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目的。这种新型教育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学校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并使其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
例如,完善学生会干部公开竞选制度、学生校长助理公开竞选制度、学生文学社干部公开竞选制度,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自我管理;制订学生劳动值日班制度,让学生参加学校的课堂纪律检查、校园卫生清洁、科室工作、饭堂劳动等,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提高其劳动能力;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让学生自行设计班徽、班服,自行布置教室,自行制定班规、班级公约,自行组织班会,自主策划活动……
学校以“人文”为个性签名,就是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努力构建有着浓浓爱意、淡淡书香的“人文味道”十足的和谐校园,让学校真正成为充满人文关怀的师生向往的乐土。
【宁良敦,钦州市第一中学德育处主任;符政梅,钦州市第一中学德育处副主任】
责任编辑/南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