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小画家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2007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取材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15课《画风》。我们在自然界中,经常会遇到“风”,可是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这篇课文巧妙地通过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课文浅显易懂,文中三个小朋友说自己怎样画风的语句富有个性、简单明了、逻辑性强,是进行朗读、思维训练和仿写训练的最佳范例。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训练,熟悉平日的常规教学流程,能自觉、主动地进行阅读、打写。
  学生能借助课件自主复习生字,喜欢阅读“资料城”中的文章,相当一部分学生阅读速度较快,阅读能力较强。学生对创新识字、阅读、写作等语文活动非常感兴趣,喜欢向同学表达自己的创意。
  三、教学目标
  1.复习“宋、涛、陈、丹、赵、艺”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能说出、写出其他画风甚至是画声音、画气味的方法。
  4.明白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使他们懂得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的道理。
  教学难点:
  1.让学生懂得风与事物之间的联系。
  2.会说、会写其他画风甚至是画声音、画气味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提供学生自主阅读和想象的资源,教师演示的课件,学生打写的表格。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引发学生的兴趣
  师:你见过哪种类型的风,它们给你什么感觉?
  学生自由谈感觉。
  师:我们学过哪些有关风的古诗,谁来背一背?
  学生背有关风的古诗。
  (PPT出示两首古诗《春晓》、《草》。)
  师:风可以听到、感受到,可以写出来,可是风能画出来吗?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15课《画风》。
  
  2.齐读课题,提出核心问题
  师: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
  生1: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
  生2: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为什么这样画风?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复习生词
  师:我们通过朗读课文,知道有三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能画风,他们的名字是……(出示人名生词卡:宋涛、陈丹、赵小艺。)
  2.自由阅读,思考问题
  师: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文中这三位小朋友又是怎样画的?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画下来。
  (PPT出示阅读要求。)
  3.学生汇报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方法
  (PPT出示句子。)
  生:赵小艺画了在空中飘的旗子,还有拿风车的小男孩。
  生:陈丹在大树旁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生:宋涛先把太阳擦去,再画了乌云和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简单地说,他们画的是飘扬的旗子、转动的风车、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
  (教师边引导学生边板书:飘扬的、转动的、弯弯的、斜斜的。)
  4.引导学生领悟事物之间的联系
  师:明明是要画风,为什么他们却画了旗子飘、风车转、小树弯、雨丝斜?
  (PPT播放动画视频《风来了》,如图1。)
  生:因为有风,所以旗子会飘起来,风车会转动,小树被吹弯了腰,雨丝被吹斜了。
  (设计意图:通过信息技术,展示风吹过旗子、风车、小树和雨丝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风与上述事物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概念,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5.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师:老师也想当一回赵小艺,读读她有关画风的句子,你们听一听老师读的句子中有没有风吹过来的感觉。
  生:您读“飘着”、“呼呼地转”的时候能读出重音,这里有风的感觉。
  师:谁想当一回赵小艺,读读她画风的句子?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赵小艺画风的句子。
  师:请男女同学分别扮演宋涛和陈丹,读读他们画风的句子,还可以边读边给小树和雨丝配上被风吹的动作。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并配上个性化的动作。
  6.学生谈感受,教师对其进行情感教育
  师:风看不见、摸不着,三个小朋友却能画出来,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生:我喜欢宋涛,因为他敢想,善于提出问题。“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怎么画?”这个问题就是他提出来的。
  生:我喜欢陈丹,她很虚心,很善于向别人学习,后来她自己也会用不同的方法画风。
  生:我喜欢赵小艺,她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她想到的画风方法也是最多的。
  (设计意图:围绕一个核心问题,也就是教学重点——风看不见、摸不到,能够画出来吗?我将“画风”这个场景重现了出来,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中,把自己当做小树和雨丝,以更好地理解、体验、思考与感悟。)
  (三)情景迁移,拓展阅读
  1.创设情景,引导想象
  师: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因为动脑筋将风画了出来。你们能在其他的事物上找到风吗?下面让我们跟着风去旅行,听听风、闻闻风、找找风,注意风中的景物有什么变化。
  (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配以抒情旁白。)
  师(旁白):风来了,让我们闭上双眼,跟着风去旅行。我们走出教室,走进公园,风在哪儿?我们爬上山坡,看到风了吗,听到风声了吗?
  生:我看到教室的窗帘飘起来了。
  生:我看到风中的小草弯着腰。
  师:我们来到小河边,你闻到风的味道了吗?我们顺着溪流,经过江河,扬帆出海,风一直陪伴着我们。
  生:我看到大海上有艘轮船扬帆出海。
  生:我喜欢在甲板上吹风。
  师:风的影子随处可见,平时你留意了吗?
  (PPT展示一组风的图片。)
  2.比赛激趣,思维碰撞
  师:文中四种画风的方法都是通过眼睛发现的。谁能想到更多的画风方法?除了用眼睛,谁还能用鼻子、耳朵来发现风?
  生:我画了两个人,其中一个人在炒菜,另一个人的眼睛里画了一些小圈圈。是风把炒菜的香味吹了过来,把他熏醉了!
  生:我在大树前画了一个弯着腰的小女孩,她在风中闻一朵花,花的香味让她陶醉。
  师:平时我们要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运用不同的感官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3.拓展阅读,了解更多有关风的故事
  师:我们体验了夏天的风,那么冬天的风是怎样的?作家们又是怎样写风的?同学们可以阅读以下文章。
  学生阅读拓展资料。
  4.小作家
  师:下面我们来当一回小作家,把你对于风的奇思妙想记录下来。
  学生在计算机前打写有关风的作文。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多个情景,让学生回忆、寻找风的影子。学生有了思考的时间与方向,脑中原有的表象被激活,当表象积聚到一定程度时,打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编诗拓展,感情升华
  师:刚才我们当了小作家,现在我们还可以试着当一回小诗人,把我们的想象写进诗里。(教师示范。)
  教师节选学生的诗句写进板书:
  风来了,
  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
  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
  (设计意图:每一句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个创意。用诗的语言表达情感、表达创意,更美、更精练。把诗句融入到游戏中来,能点燃学生的创作激情,使他们迸发思维的火花。)
  (五)小结
  师: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用不同形式把它画下来。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事物,遇到问题要动脑筋、要敢于创新,向文中的三个小朋友学习,做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设计思路
  重现“画风”场景是整个案例的核心,我以此展开教学,落实了认知与情感的目标。为了更好地重现“画风”场景,我创设情景,用奇妙的图片吸引学生,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原有表象,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及跨越式教学进行了有机整合。
  首先,我借助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他们获得情感体验,以突出教学重点。继而,我将核心语句展现在屏幕上,引导学生配合动作分角色朗读课文,使其领悟文意。之后,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美的音乐,配予抒情旁白,再展示一组风的图片,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资料,把他们带入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使其回忆、寻找风的影子。当学生头脑中的表象积聚到一定程度时,自然就能写出精彩的文字。同时,愉快的体验也使学生们懂得了遇事要动脑的道理。
  风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现在竟要画出来。即使学生阅读文本,也未必能深刻理解风与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于是,我通过信息技术展示没有风时的静止画面,以及风吹过旗子、风车、小树和雨丝后景物变化的动画,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学生轻松地理解风与上述事物之间的联系。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
  
  
  本课的特色之处在于,林老师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本课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得到了落实,很好地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
  这堂课体现了有效整合的几个关键特征:构建一种“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在教学中“学教并重”,选用适当的教学资源做支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地使用了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使本课的重点难点不攻自破。两首古诗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不仅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了伏笔。Flash动画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本课的难点——风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背景音乐、教师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从而激活学生脑中原有的表象。教师还适时地提供一些关于风的拓展阅读材料,弥补学生知识上的缺陷,为学生积累更多的言语知识,使得本课的另一个难点——会说、会写出其他画风甚至是画声音、气味的方法不再称之为难点。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林老师很自然地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落实了两维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进行训练的同时,还时刻关注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将语文教学和思维培养有机结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点评人: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王占芳 梁文馨)
其他文献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17世纪中叶,格劳秀斯的国际法理论对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的顺利召开,以及当时欧洲国际关系的法律秩序化都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国际秩序因此被界定为国际法规范下的国际社会秩序,这是由法律所确认的国家之间的稳定关系,本质乃是国家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国际关系学界也逐步形成了一个“潜规则”: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是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的起点;同时,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
今年合肥的梅雨最像梅雨,来得早,下得多,拖得长,淅淅沥沥,这样缠绵的雨季最适合阅读回忆、感恩主题的散文集《吾爱吾师》,感伤却又温暖。  我与《吾爱吾师》作者俞宁教授至今只见过一面——2018年4月参加河南巩义市杜甫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当时交流并不多,不过,其谦谦君子的气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借助现代通讯技术,这两年在微信中互动较多,增加了我对作者的了解。读其文,识其人。俞宁教授是名门之后,他是中国当
“恩施州的网络教研是一项特别适合山区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具有实践意义的活动。”网络教育研究专家、湖北省教科所叶平教授曾经对恩施州网络教研活动如此评价。自2004年开始,恩施州倡导并推行具有老、少、边、穷、库、山区特色的五大校本行动研究。将网络教研与其他四种教研方式(校本培训、区域性联片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相提并论,作为五大校本行动研究之一。近五年的实践,其间有艰难的探索,有辛勤的汗水,
Web3D是VRML技术进一步发展和成熟的结果,是网络三维的简称。相对于传统的VRML而言,它具有更强的视觉表现力和交互性,更适合虚拟教学环境和课件制作。EON Studio是一款比较成熟,具有明显技术优势的全新虚拟现实开发展示工具,本文试图应用它进行“氨分子结构”教学实例的开发,对EON Studio在网络教学课件开发中的应用进行探索性和实验性的研究。    一、EON Studio软件简介  
提到陈乐民的名字,自然会和其夫人资中筠联系在一起,不少读者也是因为先读了资先生的书,才了解到陈乐民先生。而对于我来说则稍有不同。  记得第一次读陈先生文章,是1991年2月《读书》杂志刊登的《难哉译事》。这篇文章主要是陈先生就法国学者谢和耐一部书的转译中难免出现的差错,“提醒学界朋友注意,凡涉及中国古文献的地方,务请查核原文,理解原文,以避免内容的缺失和文意的扭曲”。陈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因国
/壹 /  民國时期,出于反封建等文化、政治考量,国民政府曾多次通令废除旧历新年,社会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新旧新年之争。春节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反封建的主将,鲁迅也曾在其一生文字中多次论及春节。然而纵览全貌,我们会发现,不同时期鲁迅笔下的“春节”是不一致的。  鲁迅笔下的“春节”始于1901年庚子除夕之夜,被保存在二弟周作人的日记里。据周作人记载:“夜拜像,又向诸尊长辞岁,及毕疲甚。
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自此教师教育技术的评价将有章可循。按照教育部规定,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试点工作于2005年下半年展开,其中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又将作为重点之一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以往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部分为我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其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已无法满足信息时代教师素养的需要,也无法满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要求。针
“代理服务器及DNS服务器的设置”是人教版教材《网络技术应用》第二章第三节“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的学习内容。上一个课时学生学习并实践了设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知识、网关的工作原理以及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的主要方式,验证了局域网接入的设置方法,知道子网掩码的A类、B类、C类的作用和区别。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知道局域网中的主要设备“代理服务器”和简单的DNS工作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局
英国小说家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 1707-1754)一生著述甚丰,有剧作20余部,报刊文章和小册子无数,但是让他青史留名的是他的五部小说:《莎米拉》《大伟人江奈生传》《约瑟夫·安德鲁斯》《汤姆·琼斯》和《阿米莉亚》。其中《汤姆·琼斯》不仅成为小说这一新的文类在18世纪的巅峰之作,更建立了小说创作与批评的基本理论与规范,成为小说创作实践与理论建构合二为一的巨构。菲尔丁的小说创
唐代文学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中唐文学又是整个唐代文学研究的重点,多年来已经积淀了许多研究成果,已臻精耕细作之境。近二十年来,唐代文学研究日新月异,特别是新资料的发掘和整理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新的观点、选题也层出不穷。不少学者感叹唐代文学研究目前已经很难找到新的选题了。田恩铭教授《元稹和中唐士人心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以下简称《元稹研究》)则是近年来中唐文学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