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美术教学,应从观察入手,进入一个自由表现的空间;通过想象,突破概念化模式;对夸张变形表现手法采取新颖大胆技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艺。
[关键词]儿童绘画 夸张 变形
小学美术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则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这里所谈的主要是在儿童绘画创作中运用“夸张与变形”这一独特表现手法所进行的一点辅导尝试,这一手法是在现实基础上加以提练,概括和夸张,能够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摆脱自然的束缚,让他们通过大胆的联想,使原形得以突变,从而创造出更新颖、更独特的艺术形象,激发儿童的独创精神,对此我在辅导儿童运用夸张与变形这种手法进行儿童画创作时,有一系列深切的体会。
一、从观察入手,进入一个自由表现的空间
儿童在绘画创作时,常常会束手无策,无从下笔,儿童之所以感到困难,无非是对物体的特征把握的不够好,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绘画前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的观察。观察是学习与创作的基础,没有观察就难以更好的想象,通常观察力是与创作力同步发展起来的。
在辅导低年级儿童想象画幅《大树》这节课时,我将儿童带到校外的一棵梧桐树下,让他们围绕这棵大树观察、感悟。我向孩子们提出一个问题:“这棵大树给你们是什么感觉?”这时学生回答多种多样:“非常粗壮有力”“很大很大”“它的年龄有一千岁了吧?”“树皮的花纹真漂亮”“树叶像很多手臂伸向天空”“茂密的树叶多得让我透不过气来。”……学生在观察中渗透了自己的想象。观察结束后,学生自由活动,有的收集了美丽的树叶、草叶、花瓣,更仔细地观察着,有的绕着大树手拉手!回到教室,我就指导他们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将观察到的大树的最明显的特征想出来时,学生很有兴趣的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表现的侧重点也不同,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充满个性化的儿童画。几乎找不出两幅相似的画来。有的是夸大树的粗壮有力,被描绘成深深的暗褐色;有的夸大树枝的茂密,粗粗细细的树枝布满了整个画面,只有几片树叶挂在树杈上;有的对色彩进行夸张,画了一棵五彩树;有的用拟人画的手法,将树的情趣进行夸张,树爷爷乐呵呵地笑着,树枝成了他的手臂……这些画构图大胆,手法自由,个性突出。
由此可见,以观察入手,学生可能对自己所观察的东西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加之在具体绘画时运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就会产生有明显的个性差异的作品。
二、 通过想象,突破概念化模式
想象力是人类最可贵的能力之一。在一定意义上说,想象力比作画的技巧更重要,对于儿童想象力的培养是不能缺少的。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进行美术创作是培养儿童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力途径。绘画创作离不开想象和情感,在中年级绘画课创作练习《美丽的大公鸡》一课中,很多同学能抓住大公鸡的造型特征,用先简化再夸张变形的手法,设计出大公鸡的形体动态更美丽,特征更明显的新大公鸡形象,尤其是对鸡冠的夸张,变形上更显示出孩子们的非凡想象力,有的像一朵花;有的像公鸡的帽子,有的像珊瑚等等,羽毛的色彩很是艳丽,用笔大胆等。
又如我辅导的高年级想象画《画太阳》一课,孩子们大胆运用夸张变形手法,将太阳的光芒设计成各式各样的,有像花瓣;有的像一团火球;有的是辐射状的直线;有的用弯曲的线排列。还有些孩子大胆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情趣、神态的夸张,替太阳家族补充了新成员,有淘气的太阳宝宝抓着星星玩耍,漂亮的太阳阿姨,头戴花环;微笑的太阳公公;哭泣的太阳弟弟子;我和太阳姐姐手拉手等。美妙的幻想,大胆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三、 对夸张变形表现手法的新认识
每个孩子都有创造力,而美术创作则可以将这种创造力诱发出来并加以强化和发展。美术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绘画的趣味性,实际上还有一个开启心智和启迪创造性的问题。所以,在辅导儿童绘画时,主要的是坚持尊重孩子的天性,启发孩子的天性,启发孩子的自信心,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大胆而自由的进行创造,教师因势利导在整体感觉和色彩上给予指导。
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夸张与变形这种表现手法被广泛应用在创作画、想象画、工艺制作、图案设计、写意水墨画等形式上中,所占比例也较大。夸张与变形的表现手法与学生的想象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大胆的想象,就不会有生动活泼的形象。反之,如果不会使用夸张、变形这种绘画语言。只是依葫芦画瓢,就不能表达所感所想,也不可能创造出独特而传神的作品。巧妙运用夸张与变形这一手法,可以丰富孩子们的视觉语言,表现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独创精神。
当然,夸张、变形的手法在运用时也要适度,因为“变形”也容易养成学生主观随意的习惯,所以在夸张变形时,要抓住物体原来的特征,追求一种不失真而又变形,既夸张又传神的新形体。
[关键词]儿童绘画 夸张 变形
小学美术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则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这里所谈的主要是在儿童绘画创作中运用“夸张与变形”这一独特表现手法所进行的一点辅导尝试,这一手法是在现实基础上加以提练,概括和夸张,能够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摆脱自然的束缚,让他们通过大胆的联想,使原形得以突变,从而创造出更新颖、更独特的艺术形象,激发儿童的独创精神,对此我在辅导儿童运用夸张与变形这种手法进行儿童画创作时,有一系列深切的体会。
一、从观察入手,进入一个自由表现的空间
儿童在绘画创作时,常常会束手无策,无从下笔,儿童之所以感到困难,无非是对物体的特征把握的不够好,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绘画前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的观察。观察是学习与创作的基础,没有观察就难以更好的想象,通常观察力是与创作力同步发展起来的。
在辅导低年级儿童想象画幅《大树》这节课时,我将儿童带到校外的一棵梧桐树下,让他们围绕这棵大树观察、感悟。我向孩子们提出一个问题:“这棵大树给你们是什么感觉?”这时学生回答多种多样:“非常粗壮有力”“很大很大”“它的年龄有一千岁了吧?”“树皮的花纹真漂亮”“树叶像很多手臂伸向天空”“茂密的树叶多得让我透不过气来。”……学生在观察中渗透了自己的想象。观察结束后,学生自由活动,有的收集了美丽的树叶、草叶、花瓣,更仔细地观察着,有的绕着大树手拉手!回到教室,我就指导他们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将观察到的大树的最明显的特征想出来时,学生很有兴趣的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表现的侧重点也不同,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充满个性化的儿童画。几乎找不出两幅相似的画来。有的是夸大树的粗壮有力,被描绘成深深的暗褐色;有的夸大树枝的茂密,粗粗细细的树枝布满了整个画面,只有几片树叶挂在树杈上;有的对色彩进行夸张,画了一棵五彩树;有的用拟人画的手法,将树的情趣进行夸张,树爷爷乐呵呵地笑着,树枝成了他的手臂……这些画构图大胆,手法自由,个性突出。
由此可见,以观察入手,学生可能对自己所观察的东西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加之在具体绘画时运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就会产生有明显的个性差异的作品。
二、 通过想象,突破概念化模式
想象力是人类最可贵的能力之一。在一定意义上说,想象力比作画的技巧更重要,对于儿童想象力的培养是不能缺少的。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进行美术创作是培养儿童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力途径。绘画创作离不开想象和情感,在中年级绘画课创作练习《美丽的大公鸡》一课中,很多同学能抓住大公鸡的造型特征,用先简化再夸张变形的手法,设计出大公鸡的形体动态更美丽,特征更明显的新大公鸡形象,尤其是对鸡冠的夸张,变形上更显示出孩子们的非凡想象力,有的像一朵花;有的像公鸡的帽子,有的像珊瑚等等,羽毛的色彩很是艳丽,用笔大胆等。
又如我辅导的高年级想象画《画太阳》一课,孩子们大胆运用夸张变形手法,将太阳的光芒设计成各式各样的,有像花瓣;有的像一团火球;有的是辐射状的直线;有的用弯曲的线排列。还有些孩子大胆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情趣、神态的夸张,替太阳家族补充了新成员,有淘气的太阳宝宝抓着星星玩耍,漂亮的太阳阿姨,头戴花环;微笑的太阳公公;哭泣的太阳弟弟子;我和太阳姐姐手拉手等。美妙的幻想,大胆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三、 对夸张变形表现手法的新认识
每个孩子都有创造力,而美术创作则可以将这种创造力诱发出来并加以强化和发展。美术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绘画的趣味性,实际上还有一个开启心智和启迪创造性的问题。所以,在辅导儿童绘画时,主要的是坚持尊重孩子的天性,启发孩子的天性,启发孩子的自信心,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大胆而自由的进行创造,教师因势利导在整体感觉和色彩上给予指导。
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夸张与变形这种表现手法被广泛应用在创作画、想象画、工艺制作、图案设计、写意水墨画等形式上中,所占比例也较大。夸张与变形的表现手法与学生的想象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大胆的想象,就不会有生动活泼的形象。反之,如果不会使用夸张、变形这种绘画语言。只是依葫芦画瓢,就不能表达所感所想,也不可能创造出独特而传神的作品。巧妙运用夸张与变形这一手法,可以丰富孩子们的视觉语言,表现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独创精神。
当然,夸张、变形的手法在运用时也要适度,因为“变形”也容易养成学生主观随意的习惯,所以在夸张变形时,要抓住物体原来的特征,追求一种不失真而又变形,既夸张又传神的新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