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感现象实验图象的理论分析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w0310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贵州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550001)
  (2.贵州师范学院实验教学管理中心贵州 贵阳550001)
  
  1引言
  自感现象传统实验方法的装置如图1所示,图1(a)中电感线圈L与灯泡D1串联,电阻R的阻值与电感线圈L的直流电阻相等,当开关S接通时可以看到灯泡D1延迟发光;在图1(b)中,当S断开时,可以看到灯泡D闪亮一下.也有的仪器中使用发光二极管或电流表观察发光或电流的情况.这些实验虽然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自感现象,但都是定性说明,不可能看到自感现象发生的全过程,即通、断电时的暂态过程,还可能给学生形成通电自感与断电自感需要使用两种不同的电感线圈来产生的错误概念.数字化实验系统用传感器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2用数字化实验系统研究通断电自感现象
  2.1实验器材和装置
  电感L可以用变压器原理说明器(J2423型)或可拆变压器的初级线圈(1400~1600匝),教学电源、ZX21旋转电阻箱,电流传感器2个(YOCOS60)、电压传感器1个(YOCOS04)、数据采集器1个(YOCOM2)、开关1个,用多用表电阻档测量电感线圈的直流电阻,使达到稳态后两者的电流图象不重叠,便于观察.
  2.2实验原理
  如图2实验电路图,各用一个电流传感器来采集电感L 与做比较的的电阻R1的电流,用一个电压传感器采集电感两端的电压.同时采集电流图线和一条电压图线.
  2.3实验操作
  2.3.1设置采集频率为100 Hz
  (1)点击“传感器”;
  (2)选中三个采集通道,自动采集;
  (3)选择传感器采集频率为“每秒采集100个点”;
  (4)选择“确定”确认传感器设置.
  2.3.2设置图象同时显示三个物理量
  (1)点击“图象”;
  (2)X轴选择“时间t”;
  (3)选中“双象限”、“使用多维坐标”;
  (4)选择“电压(通道1)”终止值“7”,单位“V”,坐标轴颜色设置为红色,然后点击“增加坐标” ;
  (5)选择“电流(通道2)”终止值“200”,单位“mA”,坐标轴颜色设置为绿色,然后点击“增加坐标”;
  (6)选择“电流(通道3)”终止值“200”,单位“mA”,坐标轴颜色设置为蓝色,然后点击“增加坐标”;
  (7)选择“确定”确认图象设置.
  2.3.3开始采集数据后闭合开关S,约2~3秒,再打开开关,再过2~3秒停止采集.
  2.4数据处理和结果
  图3是实验采集的图象,表明电感元件的通电和断电都是一种随时间变化的暂态过程,而作为比较的电阻元件则不是.图3的横轴为时间,单位是“秒”;右边的绿色纵轴表示通过电感的电流,右边外侧蓝色的纵轴表示通过电阻R1的电流,左边红色纵轴表示电感两端的电压.图象区的图象分左右两部分:左面是通电时的图象,最下面是电感L两端的电压图象,中间是通过电阻R1的电流图象,最上面是通过电感L的电流图象;右面是断电时的图象,向下最长的图线显示了电感在断电时的自感电动势的极性,且其值大于电源电压.从实验得到的图象还可以看出电感在断电时的电流与电阻上的电流等值反向,运用数字化实验系统对实验图象进行数据拟合,从数据拟合的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断电时电感电流是按指数规律变化的.
  3对实验采集图象的理论解释
  把图1(b)改画成图4,其中R表示线圈的电阻,选灯泡(RA即用R1表示)电流i2,线圈电流i1及自感电动e1的正方向如图4箭头所示,以I1及I2分别表示i1及i2在开关接通时的稳态值,则
  I1=ε/R(1)
  I2=ε/R1(2)
  开关切断后,整个电路只剩一个回路abcda,
  故i1=i2.
  由基尔霍夫第二定律有
  e1=i2R1 i1R=i1(R1 R),
  而e1=-Ldi1dt,
  故其微分方程的通解为
  i1=Ae-(R1 R)tL(3)
  由于线圈电流不能突变,故在开关断开的瞬间(t=0)的i1(t)应与断开前一时刻的数值相同.于是得初始条件
  i1(0)=I1,
  代入式(3)得A=I1,
  故得特解i1=I1e-(R1 R)tL=εRe-(R1 R)tL,
  及i2=-i1=-εRe-(R1 R)tL.
  i2(t)及i1(t)的函数曲线如实验采图3右侧所示,i1(t)即右侧绿色(电感电流)在开关断开时连续变化,但i2(t)蓝色(电阻R1电流)却在t=0时有一突变(从I2突变至-I1),因为i2(t)蓝色是电阻R1上的电流,电阻基本可以看成无自感.从电路上作直观考虑也能得出i2突变的结论,因为开关接通时,线圈电流i1可流经开关回到直流电源,开关切断后,这条电路不通,而线圈电流i1又不能突变,它只好流入电阻R1支路,从而迫使电阻R1电流发生突变,一个是方向上的突变,即从向右突变为向左,即等值反向.从实验得到的图象也看出电感在断电时的电流与电阻上的等值反向,我们上面的理论分析得到断电时电感电流是按的指数规律变化的,而从实验图象的数据拟合证明断电时电感电流也是按指数规律变化的(见图3).
  从实验图3还可看到右面断电时图象,向下最长的红色图线显示了电感在断电时的自感电动势的极性,且其值大于电源电压.断电时自感电动势大于电源电动势的原因是由于电感线圈的自感e1=Ldi1dt(L为线圈的自感系数),线圈的自感系数越大、电流的变化率越大,则自感电动势也就越大,从e1=Ldi1dt也可以看出电流的变化越大,而发生电流变化所用的时间越小,变化率就越大,对于断开开关来说一般这个时间都才零点几秒与零点零几秒之间,是很小的,所以,自感电动势会出现大于电源的电动势或者更大都有可能.
  因此,采用数字化实验系统做此实验,克服了传统实验的缺点,并为学生的知识拓展提供了机会.
  【本文系2011年贵州省教育厅重点课改项目“高师理科专业教学论课程引入数字化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内容研究”的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南京市二十九中教育集团四中校区江苏 南京210029)    前苏联文学家和批判家米哈伊尔·巴赫金曾经认为:“生活就其本质说是对话”.在他的理论框架内,独语会促使个体逐渐走向孤立,会由于心灵的逐步闭塞和生活空间的逐渐缩小,而回到最为原始的生存状态,直至死亡,它是对话的相反面.可见,对话是人类正常生活的需要,也是个体正常活动的基本方式.高中物理教学不是教师一人的独语,也不是学生自己的独语,而是师生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山东 临沂276000)    实验教学是最能体现物理学科特点和新课程理念的一块.从高中物理知识结构来看,教材中不仅仅只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还呈现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性实验,其目的在于突出过程与方法教育,旨在更好地达成新课程指出来的三维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的态度,笔者认为学生的物理学习质量不能仅仅以知识获得的多少及考分来衡量,我们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注重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山东省青岛二中分校山东 青岛266033)    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有一个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设计的想法很好:每次用相同规格、不同数量的橡筋弹射同一辆小车,利用“橡筋变力做功倍增”法,巧妙地避开功的具体测量,以1 W、2 W、3 W、…找出与之对应的速度v或v2…vn的关系.  相信凡是按教材的设计做过这个实验的老师,都对这个实验有些头疼——这个实验设计虽新颖,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浙江省淳安县汾口中学浙江 淳安311700)    实验是物理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锤炼学生物理思维和创新思维的不可或缺的手段,环顾当前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实践,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深化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提升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  演示实验有着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直观等优点,但是如果仅仅是教师完成演示让学生看一下实验结论,显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