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有关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江口镇中心小学学生怀疑被国外机构用转基因大米做人体试验消息持续发酵,各方争论不休。这不仅引起了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担忧,更是再次把“食品安全”这个话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转基因食品并非洪水猛兽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近日发布消息称,美国塔夫茨大学2008年在中国湖南衡阳一所小学的部分学生中进行转基因“黄金大米”人体试验。 据新华社消息,美国塔夫茨大学发言人安德烈娅·格罗斯曼6日以电子邮件形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校方正密切关注近期有关该校学者汤光文2008年在中国开展研究的言论。塔夫茨大学尊重每个合作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文化,中国也不例外。该校已尽一切努力拥护并遵守有关人体研究的地方法律法规,同时也尊重中国文化,但“目前不宜针对此事任意推测,进一步信息将待核实之后公布”。
格罗斯曼介绍说,2008年开展的试验旨在测试“黄金大米”能否解决因缺乏维生素A导致的疾病,这一疾病已成为困扰发展中国家的严重健康问题,并已导致25万儿童失明,其中有半数死亡。这项试验以先前美国所开展相关研究为基础,旨在进一步测试“黄金大米”能否作为维生素A的摄入来源。
塔夫茨大学此前表示,这项研究遵循了标准临床试验条款,得到了美国和中国相关伦理评估委员会的批准,也获得了两国相关监管部门批准;研究集中在一组年龄6岁至8岁间的中国健康儿童,所有儿童均在获得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参与试验。 中国疾控中心已在5日晚发表声明回应“黄金大米”事件,否认了参与组织转基因“黄金大米”人体试验的传闻,确认该中心下属研究员荫世安参与了试验的现场工作,并签字同意论文发表。疾控中心说,正在对此事件展开进一步调查。
中国疾控中心网站刊出的声明表示,有关“黄金大米”的研究项目由美国塔夫茨大学与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在2004年9月签署,项目负责人是塔夫茨大学的汤光文博士,中方负责人是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的王茵研究员。这一项目已通过了塔夫茨大学和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审查。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6日向新华社记者承认,该机构研究员王茵参与了美国塔夫茨大学“儿童植物类胡萝卜素维生素A当量研究”,并曾在2003年11月向该机构提交了伦理审查申请,在提交的相关材料中,明确提到使用“黄金大米”开展试验,该机构当年通过了对这一项目的伦理审查。但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同时表示,在伦理委员会同意实施该项目的时间段内,试验并未实施。
而目前由于汤光文仍在休假中,记者还无法与她取得联系。
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
湖南衡阳有关小学生进行“黄金大米”试验的真相扑朔迷离,但是不管事实究竟如何,“黄金大米”及其他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再次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北京农学会秘书长袁世畴表示,目前国内外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存在着绝对化的倾向,要么完全支持,要么全部反对,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关键要看作物的转基因技术是如何实现的。如果改良种子是转自其他植物的基因,应该不会出现食用安全方面的问题,其原理和植物的远源杂交比较类似,但是如果所转基因是来自病毒等微生物或者其他方面,就要更为慎重一些。” 袁世畴说。
“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不是魔鬼,至于具体的转基因作物,其风险性怎么样,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林拥军表示,我国农业转基因作物依循《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在我国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口、出口活动,必须遵守该条例,经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获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此外,从境外引入农业转基因生物用于研究、试验的,也要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如果相关个人和机构严格遵守这些规定,转基因农作物就不会出现安全方面的问题。
不过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人员对记者表示,转基因作物对人类是否安全,究竟是否有害,现阶段我们还不能轻易下结论,不能人云亦云。
虫子吃了会死不代表对人有毒
袁世畴认为,现在的一些转基因作物的确还存在安全性方面的一些悬疑。其中,目前在已经广泛应用的部分抗虫基因——Bt蛋白基因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由于它们都是来自细菌上的有毒蛋白基因,其来源有毒,很多昆虫吃了以后会被毒死,人类吃了含这种基因的农作物以后是不是就不受任何影响呢?
林拥军以他们研发的转基因水稻为例,认为Bt蛋白基因对人体是安全的,Bt基因编码出来的东西叫做原毒素,原毒素开始是没有毒性的,只有当目标昆虫吃了以后,虫的中肠里面有一种碱性的蛋白酶去消化原毒素。由于碱性酶会切除原毒素蛋白的一部分,切除后这个蛋白就变成了对虫有毒的蛋白,从而刺穿或者破坏中肠的表皮细胞,导致细胞死亡。
但是人的消化器官是酸性的环境,一般都呈现出强酸性,原毒素到了人的消化器官,就会像普通蛋白一样,消化成氨基酸或短肽等,通过小肠吸收了。
林拥军告诉记者,目前这种转基因水稻已经拿到生产应用安全证书。2001年到2003年,他们委托湖北疾控中心进行了第一次安全性实验,实验的结果是,转基因水稻与普通水稻在食用安全性上没有差别。2007~2008年,农业部再次要求两家第三方检测机构——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中国疾控中心,对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系做了安全性实验,也都通过了食用安全测定。
要防止转基因农作物泛滥
近些年,有媒体时常引用一些国外研究Bt蛋白基因危害的报道。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教授郑建仙说,从国外的一些研究和报道来看,现在一些转基因作物就像慢性农药一样,如果中国不予以管控,规范其研究和发展,而是任其泛滥和蔓延,未来极有可能给我国居民的饮食安全带来严重的后果。
另外,由于制度和管理方面的一些漏洞,近些年在国内,一些转基因农作物出现了违规研究、种植和推广的情形,其中转基因水稻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虽然我国还没有批准其商业化种植,但是现在其在国内很多地方已经泛滥,尽管种植者种植的是已经获得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系,但是其违规先种也让转基因水稻的安全问题呈现出复杂化的局面,而近几年,欧盟国家对我国转基因水稻食品的查封、禁止入境等越发加重了很多人的担忧。 转基因作物被认可还需要一个过程
林拥军认为,国内外很多人对转基因水稻等转基因农作物感到担忧,甚至是恐惧有认识方面的原因。
“很多高调反对转基因农作物、骂转基因技术的人,实际上都是外行,他们所依据的,往往是不确切或者是虚假的研究结论或者数据。这些声音放大了普通人对转基因作物的恐慌。” 林拥军说,他们并不反对外界对转基因进行评价,但是在评价时必须要了解一些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行。
在杂交水稻问世之初,出于对其安全性的担忧,反对的声音和行动也很强烈,但是经过这些年的检验,绝大部分人都已经接受了转基因水稻。
有很多反对转基因食品的人士表示,美国是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的生产大国,但其本国国民基本不食用,其转基因玉米主要是做生物燃料和动物饲料使用,转基因大豆主要是出口给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了。
林拥军认为,这并不符合事实。“每年美国人的食品都要消耗不少玉米和大豆,但是他们90%的玉米种植都是转基因玉米,所种的大豆100%都是转基因大豆。
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数字,2010年美国玉米产量为3.19亿吨,大约有2.5%的比例即797万吨被直接食用,美国人口大约为3亿,人均直接食用玉米的数量每人每年大约26.5公斤,差不多是中国人一个半月的口粮。
另外,美国的转基因农作物并不仅仅局限于主要作物。截至2005年4月初,美国联邦政府共批准了10700多件转基因种植和养殖申请。转基因农作物已经深入到了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转基因食品,中国应该慎重而行
不过在郑建仙看来,在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和使用上,这些年中国有些过于冒进。
目前中国是食用转基因食品的第一大国,中国的土生大豆这些年已经被国外转基因大豆完全击溃,目前中国所销售的大豆类食用油,绝大部分都是转基因食用油,我们吃的青椒、番茄等蔬菜,有很多是转基因蔬菜,国内生产销售的木瓜,90%以上是转基因木瓜。
对于这种现象,郑建仙感到很是忧虑,尽管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大国,但在安全性评估和食用许可方面,还是采取了比较谨慎的策略。而在欧盟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其转基因食品的限制更为严格。虽然欧盟组织的调查尚未发现已经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证据,但对进口转基因食品一直持谨慎态度,以风险预防为原则。而在日本和韩国,由于转基因食品受到广大国民的排斥,他们基本上没有批准转基因食品的生产,也很少有转基因食品销售。
“如果我们认为转基因食品绝对没有问题,那么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时,我国为何要向世界充分保证,比赛期间所采用的饮食都是百分百非转基因食品呢?”郑建仙说,对普通老百姓而言,不管某种转基因食品有没有害,在没有得出最终的确切结论以前,这样的食品还是要少吃,如果长期吃的话肯定会存在极大的健康风险。
袁世畴认为,现在我们不应该盲目夸大转基因技术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实际上,目前世界上98%的育种方式都还是杂交育种等传统育种方式。”
鉴于转基因作物目前存在巨大的非议,袁世畴认为关键是要将选择权交给普通民众,国家和有关方面应该公开透明地研究和生产转基因农作物,对其做成的食品或者原材料,也要明确地予以标示,并标明某种农作物转基因的具体来源,然后让消费者自己做出选择决定。
据了解,目前在日本、韩国、墨西哥、挪威、波兰、澳大利亚、印尼、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均要求对转基因食品实施强制性标志制度。袁世畴认为我国可予以借鉴和仿效。
中国人的饮食误区
其实,困扰我们的不仅仅是转基因食品,那些潜伏在我们身边的饮食误区才是健康的杀手。
六成人三餐不规律
“早晨要吃饱、中午要吃好、晚上要吃少”这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所倡导的一天三餐的饮食规律。但是,在调查中,六成多的网友日常进餐不规律,具体表现在时间和数量上。38.8%的网友表示三餐进食定时但不定量,17.8%的人表示进餐时间不确定,5.9%的网友更是自认三餐进食规律差。在进食不规律的原因中,33.1%的人认为最大的误餐原因是工作耽误,其次是没感到饿、减肥所需和沉迷游戏。
另外,国人的油盐明显超标。将自己的饮食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膳食建议相比对,仅4.4%的人饮食结构符合该建议的内容。日常进食的10种最常见食物中,奶类及奶制品明显不足,其次是鱼虾类,蔬果、谷类薯类杂豆、大豆。而明显大于标准量的食物是油和盐。
调查结果显示,鸡蛋进食误区大。近八成网友每天吃不到1只鸡蛋,一周进食5只或更多鸡蛋的网友仅占25.3%,一周进食不足1只鸡蛋的人达33.1%。
对此,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贾健斌表示,调查结果与现实无太大的矛盾。导致这些情况的原因,首先是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对饮食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
其次,近年来,错误的养生理论泛滥,各式各样的饮食建议、饮食知识充斥日常生活,人们无所适从,很难坚持对正确知识的认知。
贾健斌建议,不要随便轻信一些“养生营养怪论”,多获取正确科学的营养知识,并引起重视,按照2007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合理膳食。特别是一定要重视三餐,按时按量规律进食,保证果蔬、奶类的摄入量。
不吃主食不减肥反患病
“中国内地城市白领中有39%每天主食摄入量不足250克,未达到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建议标准;仅有22%的人常吃粗粮;22%的人以肉类为主,荤素搭配不合理现象突出;77%的人不了解中国居民平衡膳食营养知识。”这是《2011中国白领膳食健康白皮书》披露的最新调查数据。
调查结果显示:四成被调查者有包括“喝水、用餐没规律”、“经常吃夜宵”、“很少或不吃早餐”等3种以上的不良饮食习惯,且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马方指出:近年脂肪肝、糖尿病等所谓“富贵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与不吃或少吃主食有直接关系。主食摄入不足会导致脂肪、蛋白质摄入过量,体内物质代谢紊乱,不仅会引发糖尿病,还会加重肝、肾负担,造成冠心病等诸多疾病。他建议,成人每天摄入250~400克主食为宜,且应粗细搭配,至少有50~100克粗粮。 据马方分析,约六成被调查者是因为“减肥,担心长胖”而减少主食摄入,其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他解释说,肥胖的主要原因是总热量摄入超过了消耗量。如果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的同时减少脂肪摄入,总热量就不会超标;而长期主食摄入量不足会给身体造成危害。
所有人都喝牛奶有没有必要
“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这是“学生饮用奶计划”的推广语,但是不知何故,每天一杯牛奶却被商家宣传成为全民喝奶。
其实,在学术界有关牛奶的争论一直存在。以前,人们认为只要是断奶婴儿可以饮用,且无安全问题的软饮料,对成年人也不会造成伤害。
但经过研究,科学家通过试管试验和(成年)人体试验发现,牛奶可能大幅提高成年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风险,而对于女性而言,饮用牛奶则可能患上乳腺癌和卵巢癌。牛奶与癌症到底有何联系?科学家认为,致癌因素可能是牛奶中的激素、生长因子等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
“没有哪一类动物是必须终身喝奶的,总要随着身体机能的成熟而断奶。相对中国乳业广告将牛奶营养绝对化,越来越多的西方营养学家则认识到,长期饮用牛奶并以奶酪为主食,将有可能引发机体病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里特告诉记者。
牛奶只是普通食品的一种。它90%的成分是水,蛋白质含量仅为2.9%,远不如豆浆、豆腐等豆制品中的蛋白质含量高,营养浓度较低。牛奶最大的优点是含钙多,但也并不意味着能够全部被人体吸收。
美国人均饮用奶每年185公斤,但其骨质疏松病概率远比日本等其他饮奶少的国家高,因此,钙多不一定能补到骨头上。西方显然已发现这个问题,并在不断纠正。但在中国,却因奶业有利可图而过分宣扬。
国人饮食结构“西化”严重
麦当劳、肯德基、西饼店、蛋糕店、快餐店,在中国任何一座大中城市,你都会找到它们的身影。
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霖教授不无忧虑地说,中国人营养与健康的现状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即“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同在,贫困病和富裕文明病并存”。中国儿童营养不良人数达2400万,佝偻病与缺乏性贫血仍是农村主要的营养缺乏病,而营养不良是造成感染流行的重要因素。经济发达地区膳食结构“西化”的倾向日益明显。“洋快餐”无孔不入,营养过剩诱发一系列“文明病”;肥胖已成为威胁少年儿童健康的严重问题!
“我们无法忽视的一个现实是,因为不健康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在北京、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肥胖症比率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目前在北京市的小学生群体中,肥胖者的比率已经达到了20%。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国居民不能再保持高能量、高脂肪及高蛋白的饮食习惯了。”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食品科学博士范志红说。
大量摄入红肉、加工肉易患大肠癌
最近一些年,国内外众多营养学专家提醒人们要少吃红肉和加工肉,因为其会导致癌症的高发。范志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红肉指的是猪、牛、羊肉及内脏制品,这些食物富含蛋白质和脂类,所以会与结直肠癌挂上钩。像火腿、腊肉、培根等加工肉,为了防腐和有卖相,添加了大量的亚硝酸盐成分,这样一来,也很容易诱发大肠癌。所以,现在营养学界都提醒人民要尽量少吃红肉和加工肉,一般而言,每天的肉食品不要超过50克。
少吃肉,多吃素菜,尤其是绿色蔬菜,被认为可能降低患口腔癌、食管癌、胃癌风险。范志红说,足量的蔬果纤维可预防结直肠癌,并减少乳腺癌、食道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率。例如西红柿可降低前列腺癌危险;西兰花、卷心菜和豆芽能降低消化系统癌症风险。
有专家认为,目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病因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自身的免疫力、代谢功能等因素,因此很多人对吃东西致癌并不特别在意。
范志红说,虽然我们的很多食物并不是致癌物,但是会产生致癌的一些反应,研究发现人体的很多癌症都和不健康的饮食有关,这是大家需要予以重视的。
李里特、郑建仙都表示,保障自己的饮食健康,必须要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少吃油大的食物,“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吃咸东西,在炒菜时往往盐放得过多,如果长时间保持这样的饮食习惯,就会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一些伤害。”郑建仙表示。
如何饮食才能科学
在中国,你永远不愁吃到重样的东西,麻辣火锅、北京烤鸭、东坡肘子、蘑菇炖小鸡,几乎每个地方的美食都会让你垂涎三尺。在这些诱人的健康美食面前,我们如何做到吃得健康、吃得科学呢?
传统饮食蕴含营养科学
“浙江绍兴的冬天,又到了冬酿黄酒的时候,酿酒师傅们一大早就开始忙活起来。天、风、空气、细菌这些都会干扰黄酒的酿造,所以即使是最好的酿酒师,这时也得祭祀请酒神,希望能酿出好酒。”这是《舌尖上的中国》里有关我国浙江绍兴当地人酿造黄酒的镜头解说。
“很多中国传统饮食的制作工艺中都蕴含着营养科学。”范志红告诉记者。
绍兴黄酒的制作工艺就是将粮食发酵酿成酒,而中国还有很多地方将大豆发酵后制成豆酱,将羊奶制成香浓的奶豆腐,这都体现了中国人的美食智慧。
“发酵是将食物巧妙转化的一种智慧。发酵食物中富含各种氨基酸,且发酵豆制品中还有对心血管有益的成分。”范志红说。
又比如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陕西岐山臊子面则蕴含着食物多样化的营养学“铁律”。 吃臊子面讲究吃流水席,一大早村里就开吃了,只吃面,不喝汤,趁着热乎劲儿,酸辣爽口的面条下肚,舒坦极了。
饭菜合一,是臊子面的特色,也体现了营养学的经典理论——食物多样化。而这在很多地方的主食上都有体现。
与岐山臊子面相比,我国南方扬州炒饭也不甘示弱,米饭和鸡蛋、青豆、玉米、胡萝卜一起炒食,可以再加点蚝油,不但非常美味,还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B以及胡萝卜素。
范志红建议,平时在家做面或者炒饭时,就可以借鉴这种“饭菜合一”的方法,加入各种颜色的蔬菜,尤其是深色蔬菜,不局限于五种,越多越好。 并且,天然的食材最好用简单的方法烹调。在人工食品大量生产,大量食品被过度加工之后,启示我们终于才明白食材到餐桌的距离,和饮食健康有很大关系。距离越近,中间的环节越少,食物被“干涉”的机会就越少,就越健康。
“中国大闸蟹威胁德国”的新闻让中国人多少有些不可理解,难道美味的大闸蟹还能多到威胁生态平衡?要是在中国早就被送上餐桌成为美食了。但是,从来没有吃过大闸蟹的德国人只好将这些“怪物”卖给中餐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我们身边的食材也许是最适合我们体质的。”这就是中国人的饮食科学,所以也就有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
在江南小镇四面环水的垛田上,芋头是最常见的。对于当地人来讲,芋头既可以当粮食,又可以当蔬菜。芋头中的黏液蛋白被人体吸收后能产生抗体球蛋白,提高机体免疫力。
在中国的海洋牧场——獐子岛的海底,潜水员在礁石的缝隙里努力地寻找着海参。海参靠自己吸附力高达200公斤的肉足紧贴在岩石上,很难被找到。虽然海参在地球上生存了6亿年,但迄今为止,除了西班牙人,只有中国人善于烹饪海参。
在海边生长的人,最常吃海鲜。从营养的角度来说,海产品中富含蛋白质,以及碘、锌、硒等微量元素,味道鲜,营养好。
食物搭配最重要
中国保健协会食物营养与安全专业委员会会长孙树侠介绍说,国人的饮食结构太单一,应该注意食物的搭配。搭配的食物品种越多越好,品种越多,氨基酸的种类也越多;搭配的食物种属越远越好,如动物类与植物类之间搭配,就比单纯的植物类之间搭配更有利于提高蛋白质的生理价值。搭配的食物要同时吃,这是因为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只有同时到达身体组织才能构成人体的组织蛋白。
孙树侠说,在调配食物时应考虑含纤维素高的食品,但由于膳食纤维中含有糖醛酸的羧基,其具有阳离子交换作用,可在胃肠道中结合无机盐如钙、铁、镁、锌等阳离子。因此,膳食纤维摄入过多,可造成体内钙、铁、镁、锌的缺乏,这一点应该引起注意。
赵霖教授介绍说,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强调“平衡膳食、辨证用膳”,提倡含不同营养成分食物的互补。
现实生活中有人喜欢吃肉,简直就是三天不吃肉就想,而有人坚持素食。吃多少肉才合适呢?赵霖告诉记者,人类正常食物结构中植物性与动物性食物的比值应为7:1!正是这个神秘的比例,凸显了人类合理的膳食结构!说明了植物性食物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这无疑是数百万年人类自然进化的结果。
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美国居高不下,近年国内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对内蒙古自治区牧区和农区蒙古族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以肉食为主的牧区,男性成年居民前列腺肥大的发病率远高于农区,显示膳食结构与前列腺疾患的发病相关,因为四条腿的陆生动物脂肪中都含有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的前体)。可见膳食结构西化,肉食过量是前列腺癌发病率明显上升的原因之一。
“吃4条腿的不如吃2条腿的,吃2条腿的不如吃1条腿的,比如1条腿的蘑菇就是健康的食物。”赵霖介绍说,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提倡食物来源多样化,具有广杂性、主从性和匹配性。
吃多少不重要,消耗多少才最重要
现代社会工作效率紧张,白领由于上下班的周期来回,工作得多运动得特别少。运动少了之后由于年纪不断增长,身体状况也就每况愈下。
孙树侠告诉记者,谁也没不让你吃,吃可以,但是必须收支平衡,吃多少不重要,消耗多少才是重要的。
孙树侠认为,第一要迈开腿,一直走下去,每天走7000步,下决心再走下去,一直走到不能走为止。因为只要能走就意味着还有行动和自主的能力,所以他时刻为自己走得够远而欣慰,为还能继续走而加油!
孙树侠介绍说,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维多利亚宣言》的健康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其中,“合理膳食”居首位,是健康的物质基础。那么,什么是“合理膳食”呢?一句话——平衡、多样、适量。其核心就是“平衡”。
按照膳食宝塔,一个健康的成年男子平均每天应该吃300~500克主食,也就是六两到一斤。根据每个人的体重、年龄、性别、活动量不同而有所不同。
赵霖也强调,进食量和体力活动的平衡。肥胖的关键是摄入热量太多,消耗太少。大家一定要注意锻炼,爬楼上一个台阶消耗0.1千卡,下一个台阶消耗0.06千卡,所以运动是最重要的营养——行为营养。
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习惯
古人说,“民以食为天。”西方有谚语“吃得怎样,你就怎样”,意思是,吃得健康你就健康,吃得不健康,你就不健康。
说到健康饮食,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洪昭光的观点是,没必要过分讲究什么样的食品是健康食品,更不必被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说法弄得团团转,怎么吃比吃什么更重要。吃得适量,搭配合理,才是科学健康的吃法。
洪昭光诉记者,只要记住健康饮食的三个“意”就可以了。第一,不必刻意。饮食中摄入多少卡路里、多少脂肪、多少胆固醇、多少盐,不要那么刻意,那能把人给累死。第二,不能随意。不能说既然不必刻意,那我随便吃好了。可以肯定地说,随便吃,会吃出一身毛病。第三,需要注意。怎么注意呢?有三个方案,一个叫十个字的方案,一个叫八个字的方案,还有一个叫六个字的方案。
十个字方案“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就是按照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来搭配,那你已经在是健康膳食了。还有八个字的方案,就是“七八分饱,营养正好”。吃饭就七八分饱。
而六个字的方案更简单了,世界粮农组织提出了21世纪最理想的科学的膳食结构就是六个字:“一荤一素一菇”,洪昭光告诉记者,他现在就这样吃饭。一顿饭里要有一个荤的,有一个素的,还要有一种菇,蘑菇、香菇、金针菇或者黑木耳、海带等。
如何捍卫我们的饮食安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我国居民越来越注重饮食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李里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很多时候食品的色香味和科学饮食是相矛盾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很多美食包括《舌尖上的中国》中介绍的一些,尽管色香味俱佳,常常让人一看就有想饕餮大餐的欲望,但是实际上很多并不符合健康的标注,比如有的食品为了好吃,吃着更香一些,就要多放油、多放糖,尤其是油腻,更是很多中国美食的一个显著特点。如果一个人常常在外吃这样的食品,就会导致人体出现营养过剩等多方面的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教授郑建仙认为,饮食的好坏离不开味蕾的感觉,要让自己吃得舒心、愉快,人们无法排斥色香味,但是饮食健康更是人们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因此在平时,人们无论是自己在家做饭,还是在外用餐,最好在色香味和健康科学饮食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而我国的餐饮企业及厨师也要将寻找这样的平衡点作为一种追求。
不过,在另外一个层面上,目前中国的饮食安全局面极其复杂,也并不是不过于追求色香味就能够解决的问题。这些年,中国的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不少厂矿企业导致大量的土地受到严重污染,重金属含量超标已经成为一些粮食作物和蔬菜种植无法忽视的问题。其次,由于经济利益的刺激,这些年在国内的农作物种植和牲畜禽鱼等肉食动物的生产或者养殖中,乱用农药或者添加剂已经成为令人触目惊心的问题,“毒黄瓜”、“毒大米”、“瘦肉精猪”、“激素鱼”等新闻不时就会出现在报端。而在一些食品、调味品的加工生产过程中,违规使用有毒的工业用添加剂更是成为众多老百姓的梦魇,并且常常是一波未平,另一波又起,它们不时就会挑战老百姓的心理底线和神经,更为严重的是,餐饮行业中废弃物如地沟油也回到了餐桌。有营养学界人士表示,这些年在外面就餐,普通人几乎很难避免食用地沟油。
在生物技术领域,转基因食品的大量产生则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基础知识的缺乏,很多人对转基因作物并没有科学的认识。但是在谣言、误传以及反对者的推动下,现在很多人将转基因食品当成了洪水猛兽。尽管目前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转基因作物有害,但由于一些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也无法得到充分、可靠的保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已经成为无法绕开的话题。
按理说,转基因技术是个科学问题,转基因作物及食品是否对人体有害,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评判,但是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教授林拥军表示,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已经将其当成了发泄的对象或者是政治问题,从而导致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
不过,转基因技术领域的一些研究人员、机构或者种子公司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自身利益的追求,违规研究、种植转基因作物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这也加大了人们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怀疑。
总之,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极其复杂,捍卫我们的饮食安全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有专家表示,如果我国不断完善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加大惩处力度、增加食品生产及销售的透明度、强化媒体监督,我国食品领域的安全局势就要好得多。
转基因食品并非洪水猛兽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近日发布消息称,美国塔夫茨大学2008年在中国湖南衡阳一所小学的部分学生中进行转基因“黄金大米”人体试验。 据新华社消息,美国塔夫茨大学发言人安德烈娅·格罗斯曼6日以电子邮件形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校方正密切关注近期有关该校学者汤光文2008年在中国开展研究的言论。塔夫茨大学尊重每个合作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文化,中国也不例外。该校已尽一切努力拥护并遵守有关人体研究的地方法律法规,同时也尊重中国文化,但“目前不宜针对此事任意推测,进一步信息将待核实之后公布”。
格罗斯曼介绍说,2008年开展的试验旨在测试“黄金大米”能否解决因缺乏维生素A导致的疾病,这一疾病已成为困扰发展中国家的严重健康问题,并已导致25万儿童失明,其中有半数死亡。这项试验以先前美国所开展相关研究为基础,旨在进一步测试“黄金大米”能否作为维生素A的摄入来源。
塔夫茨大学此前表示,这项研究遵循了标准临床试验条款,得到了美国和中国相关伦理评估委员会的批准,也获得了两国相关监管部门批准;研究集中在一组年龄6岁至8岁间的中国健康儿童,所有儿童均在获得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参与试验。 中国疾控中心已在5日晚发表声明回应“黄金大米”事件,否认了参与组织转基因“黄金大米”人体试验的传闻,确认该中心下属研究员荫世安参与了试验的现场工作,并签字同意论文发表。疾控中心说,正在对此事件展开进一步调查。
中国疾控中心网站刊出的声明表示,有关“黄金大米”的研究项目由美国塔夫茨大学与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在2004年9月签署,项目负责人是塔夫茨大学的汤光文博士,中方负责人是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的王茵研究员。这一项目已通过了塔夫茨大学和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审查。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6日向新华社记者承认,该机构研究员王茵参与了美国塔夫茨大学“儿童植物类胡萝卜素维生素A当量研究”,并曾在2003年11月向该机构提交了伦理审查申请,在提交的相关材料中,明确提到使用“黄金大米”开展试验,该机构当年通过了对这一项目的伦理审查。但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同时表示,在伦理委员会同意实施该项目的时间段内,试验并未实施。
而目前由于汤光文仍在休假中,记者还无法与她取得联系。
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
湖南衡阳有关小学生进行“黄金大米”试验的真相扑朔迷离,但是不管事实究竟如何,“黄金大米”及其他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再次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北京农学会秘书长袁世畴表示,目前国内外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存在着绝对化的倾向,要么完全支持,要么全部反对,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关键要看作物的转基因技术是如何实现的。如果改良种子是转自其他植物的基因,应该不会出现食用安全方面的问题,其原理和植物的远源杂交比较类似,但是如果所转基因是来自病毒等微生物或者其他方面,就要更为慎重一些。” 袁世畴说。
“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不是魔鬼,至于具体的转基因作物,其风险性怎么样,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林拥军表示,我国农业转基因作物依循《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在我国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口、出口活动,必须遵守该条例,经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获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此外,从境外引入农业转基因生物用于研究、试验的,也要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如果相关个人和机构严格遵守这些规定,转基因农作物就不会出现安全方面的问题。
不过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人员对记者表示,转基因作物对人类是否安全,究竟是否有害,现阶段我们还不能轻易下结论,不能人云亦云。
虫子吃了会死不代表对人有毒
袁世畴认为,现在的一些转基因作物的确还存在安全性方面的一些悬疑。其中,目前在已经广泛应用的部分抗虫基因——Bt蛋白基因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由于它们都是来自细菌上的有毒蛋白基因,其来源有毒,很多昆虫吃了以后会被毒死,人类吃了含这种基因的农作物以后是不是就不受任何影响呢?
林拥军以他们研发的转基因水稻为例,认为Bt蛋白基因对人体是安全的,Bt基因编码出来的东西叫做原毒素,原毒素开始是没有毒性的,只有当目标昆虫吃了以后,虫的中肠里面有一种碱性的蛋白酶去消化原毒素。由于碱性酶会切除原毒素蛋白的一部分,切除后这个蛋白就变成了对虫有毒的蛋白,从而刺穿或者破坏中肠的表皮细胞,导致细胞死亡。
但是人的消化器官是酸性的环境,一般都呈现出强酸性,原毒素到了人的消化器官,就会像普通蛋白一样,消化成氨基酸或短肽等,通过小肠吸收了。
林拥军告诉记者,目前这种转基因水稻已经拿到生产应用安全证书。2001年到2003年,他们委托湖北疾控中心进行了第一次安全性实验,实验的结果是,转基因水稻与普通水稻在食用安全性上没有差别。2007~2008年,农业部再次要求两家第三方检测机构——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中国疾控中心,对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系做了安全性实验,也都通过了食用安全测定。
要防止转基因农作物泛滥
近些年,有媒体时常引用一些国外研究Bt蛋白基因危害的报道。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教授郑建仙说,从国外的一些研究和报道来看,现在一些转基因作物就像慢性农药一样,如果中国不予以管控,规范其研究和发展,而是任其泛滥和蔓延,未来极有可能给我国居民的饮食安全带来严重的后果。
另外,由于制度和管理方面的一些漏洞,近些年在国内,一些转基因农作物出现了违规研究、种植和推广的情形,其中转基因水稻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虽然我国还没有批准其商业化种植,但是现在其在国内很多地方已经泛滥,尽管种植者种植的是已经获得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系,但是其违规先种也让转基因水稻的安全问题呈现出复杂化的局面,而近几年,欧盟国家对我国转基因水稻食品的查封、禁止入境等越发加重了很多人的担忧。 转基因作物被认可还需要一个过程
林拥军认为,国内外很多人对转基因水稻等转基因农作物感到担忧,甚至是恐惧有认识方面的原因。
“很多高调反对转基因农作物、骂转基因技术的人,实际上都是外行,他们所依据的,往往是不确切或者是虚假的研究结论或者数据。这些声音放大了普通人对转基因作物的恐慌。” 林拥军说,他们并不反对外界对转基因进行评价,但是在评价时必须要了解一些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行。
在杂交水稻问世之初,出于对其安全性的担忧,反对的声音和行动也很强烈,但是经过这些年的检验,绝大部分人都已经接受了转基因水稻。
有很多反对转基因食品的人士表示,美国是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的生产大国,但其本国国民基本不食用,其转基因玉米主要是做生物燃料和动物饲料使用,转基因大豆主要是出口给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了。
林拥军认为,这并不符合事实。“每年美国人的食品都要消耗不少玉米和大豆,但是他们90%的玉米种植都是转基因玉米,所种的大豆100%都是转基因大豆。
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数字,2010年美国玉米产量为3.19亿吨,大约有2.5%的比例即797万吨被直接食用,美国人口大约为3亿,人均直接食用玉米的数量每人每年大约26.5公斤,差不多是中国人一个半月的口粮。
另外,美国的转基因农作物并不仅仅局限于主要作物。截至2005年4月初,美国联邦政府共批准了10700多件转基因种植和养殖申请。转基因农作物已经深入到了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转基因食品,中国应该慎重而行
不过在郑建仙看来,在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和使用上,这些年中国有些过于冒进。
目前中国是食用转基因食品的第一大国,中国的土生大豆这些年已经被国外转基因大豆完全击溃,目前中国所销售的大豆类食用油,绝大部分都是转基因食用油,我们吃的青椒、番茄等蔬菜,有很多是转基因蔬菜,国内生产销售的木瓜,90%以上是转基因木瓜。
对于这种现象,郑建仙感到很是忧虑,尽管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大国,但在安全性评估和食用许可方面,还是采取了比较谨慎的策略。而在欧盟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其转基因食品的限制更为严格。虽然欧盟组织的调查尚未发现已经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证据,但对进口转基因食品一直持谨慎态度,以风险预防为原则。而在日本和韩国,由于转基因食品受到广大国民的排斥,他们基本上没有批准转基因食品的生产,也很少有转基因食品销售。
“如果我们认为转基因食品绝对没有问题,那么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时,我国为何要向世界充分保证,比赛期间所采用的饮食都是百分百非转基因食品呢?”郑建仙说,对普通老百姓而言,不管某种转基因食品有没有害,在没有得出最终的确切结论以前,这样的食品还是要少吃,如果长期吃的话肯定会存在极大的健康风险。
袁世畴认为,现在我们不应该盲目夸大转基因技术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实际上,目前世界上98%的育种方式都还是杂交育种等传统育种方式。”
鉴于转基因作物目前存在巨大的非议,袁世畴认为关键是要将选择权交给普通民众,国家和有关方面应该公开透明地研究和生产转基因农作物,对其做成的食品或者原材料,也要明确地予以标示,并标明某种农作物转基因的具体来源,然后让消费者自己做出选择决定。
据了解,目前在日本、韩国、墨西哥、挪威、波兰、澳大利亚、印尼、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均要求对转基因食品实施强制性标志制度。袁世畴认为我国可予以借鉴和仿效。
中国人的饮食误区
其实,困扰我们的不仅仅是转基因食品,那些潜伏在我们身边的饮食误区才是健康的杀手。
六成人三餐不规律
“早晨要吃饱、中午要吃好、晚上要吃少”这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所倡导的一天三餐的饮食规律。但是,在调查中,六成多的网友日常进餐不规律,具体表现在时间和数量上。38.8%的网友表示三餐进食定时但不定量,17.8%的人表示进餐时间不确定,5.9%的网友更是自认三餐进食规律差。在进食不规律的原因中,33.1%的人认为最大的误餐原因是工作耽误,其次是没感到饿、减肥所需和沉迷游戏。
另外,国人的油盐明显超标。将自己的饮食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膳食建议相比对,仅4.4%的人饮食结构符合该建议的内容。日常进食的10种最常见食物中,奶类及奶制品明显不足,其次是鱼虾类,蔬果、谷类薯类杂豆、大豆。而明显大于标准量的食物是油和盐。
调查结果显示,鸡蛋进食误区大。近八成网友每天吃不到1只鸡蛋,一周进食5只或更多鸡蛋的网友仅占25.3%,一周进食不足1只鸡蛋的人达33.1%。
对此,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贾健斌表示,调查结果与现实无太大的矛盾。导致这些情况的原因,首先是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对饮食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
其次,近年来,错误的养生理论泛滥,各式各样的饮食建议、饮食知识充斥日常生活,人们无所适从,很难坚持对正确知识的认知。
贾健斌建议,不要随便轻信一些“养生营养怪论”,多获取正确科学的营养知识,并引起重视,按照2007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合理膳食。特别是一定要重视三餐,按时按量规律进食,保证果蔬、奶类的摄入量。
不吃主食不减肥反患病
“中国内地城市白领中有39%每天主食摄入量不足250克,未达到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建议标准;仅有22%的人常吃粗粮;22%的人以肉类为主,荤素搭配不合理现象突出;77%的人不了解中国居民平衡膳食营养知识。”这是《2011中国白领膳食健康白皮书》披露的最新调查数据。
调查结果显示:四成被调查者有包括“喝水、用餐没规律”、“经常吃夜宵”、“很少或不吃早餐”等3种以上的不良饮食习惯,且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马方指出:近年脂肪肝、糖尿病等所谓“富贵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与不吃或少吃主食有直接关系。主食摄入不足会导致脂肪、蛋白质摄入过量,体内物质代谢紊乱,不仅会引发糖尿病,还会加重肝、肾负担,造成冠心病等诸多疾病。他建议,成人每天摄入250~400克主食为宜,且应粗细搭配,至少有50~100克粗粮。 据马方分析,约六成被调查者是因为“减肥,担心长胖”而减少主食摄入,其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他解释说,肥胖的主要原因是总热量摄入超过了消耗量。如果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的同时减少脂肪摄入,总热量就不会超标;而长期主食摄入量不足会给身体造成危害。
所有人都喝牛奶有没有必要
“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这是“学生饮用奶计划”的推广语,但是不知何故,每天一杯牛奶却被商家宣传成为全民喝奶。
其实,在学术界有关牛奶的争论一直存在。以前,人们认为只要是断奶婴儿可以饮用,且无安全问题的软饮料,对成年人也不会造成伤害。
但经过研究,科学家通过试管试验和(成年)人体试验发现,牛奶可能大幅提高成年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风险,而对于女性而言,饮用牛奶则可能患上乳腺癌和卵巢癌。牛奶与癌症到底有何联系?科学家认为,致癌因素可能是牛奶中的激素、生长因子等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
“没有哪一类动物是必须终身喝奶的,总要随着身体机能的成熟而断奶。相对中国乳业广告将牛奶营养绝对化,越来越多的西方营养学家则认识到,长期饮用牛奶并以奶酪为主食,将有可能引发机体病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里特告诉记者。
牛奶只是普通食品的一种。它90%的成分是水,蛋白质含量仅为2.9%,远不如豆浆、豆腐等豆制品中的蛋白质含量高,营养浓度较低。牛奶最大的优点是含钙多,但也并不意味着能够全部被人体吸收。
美国人均饮用奶每年185公斤,但其骨质疏松病概率远比日本等其他饮奶少的国家高,因此,钙多不一定能补到骨头上。西方显然已发现这个问题,并在不断纠正。但在中国,却因奶业有利可图而过分宣扬。
国人饮食结构“西化”严重
麦当劳、肯德基、西饼店、蛋糕店、快餐店,在中国任何一座大中城市,你都会找到它们的身影。
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霖教授不无忧虑地说,中国人营养与健康的现状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即“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同在,贫困病和富裕文明病并存”。中国儿童营养不良人数达2400万,佝偻病与缺乏性贫血仍是农村主要的营养缺乏病,而营养不良是造成感染流行的重要因素。经济发达地区膳食结构“西化”的倾向日益明显。“洋快餐”无孔不入,营养过剩诱发一系列“文明病”;肥胖已成为威胁少年儿童健康的严重问题!
“我们无法忽视的一个现实是,因为不健康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在北京、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肥胖症比率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目前在北京市的小学生群体中,肥胖者的比率已经达到了20%。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国居民不能再保持高能量、高脂肪及高蛋白的饮食习惯了。”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食品科学博士范志红说。
大量摄入红肉、加工肉易患大肠癌
最近一些年,国内外众多营养学专家提醒人们要少吃红肉和加工肉,因为其会导致癌症的高发。范志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红肉指的是猪、牛、羊肉及内脏制品,这些食物富含蛋白质和脂类,所以会与结直肠癌挂上钩。像火腿、腊肉、培根等加工肉,为了防腐和有卖相,添加了大量的亚硝酸盐成分,这样一来,也很容易诱发大肠癌。所以,现在营养学界都提醒人民要尽量少吃红肉和加工肉,一般而言,每天的肉食品不要超过50克。
少吃肉,多吃素菜,尤其是绿色蔬菜,被认为可能降低患口腔癌、食管癌、胃癌风险。范志红说,足量的蔬果纤维可预防结直肠癌,并减少乳腺癌、食道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率。例如西红柿可降低前列腺癌危险;西兰花、卷心菜和豆芽能降低消化系统癌症风险。
有专家认为,目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病因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自身的免疫力、代谢功能等因素,因此很多人对吃东西致癌并不特别在意。
范志红说,虽然我们的很多食物并不是致癌物,但是会产生致癌的一些反应,研究发现人体的很多癌症都和不健康的饮食有关,这是大家需要予以重视的。
李里特、郑建仙都表示,保障自己的饮食健康,必须要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少吃油大的食物,“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吃咸东西,在炒菜时往往盐放得过多,如果长时间保持这样的饮食习惯,就会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一些伤害。”郑建仙表示。
如何饮食才能科学
在中国,你永远不愁吃到重样的东西,麻辣火锅、北京烤鸭、东坡肘子、蘑菇炖小鸡,几乎每个地方的美食都会让你垂涎三尺。在这些诱人的健康美食面前,我们如何做到吃得健康、吃得科学呢?
传统饮食蕴含营养科学
“浙江绍兴的冬天,又到了冬酿黄酒的时候,酿酒师傅们一大早就开始忙活起来。天、风、空气、细菌这些都会干扰黄酒的酿造,所以即使是最好的酿酒师,这时也得祭祀请酒神,希望能酿出好酒。”这是《舌尖上的中国》里有关我国浙江绍兴当地人酿造黄酒的镜头解说。
“很多中国传统饮食的制作工艺中都蕴含着营养科学。”范志红告诉记者。
绍兴黄酒的制作工艺就是将粮食发酵酿成酒,而中国还有很多地方将大豆发酵后制成豆酱,将羊奶制成香浓的奶豆腐,这都体现了中国人的美食智慧。
“发酵是将食物巧妙转化的一种智慧。发酵食物中富含各种氨基酸,且发酵豆制品中还有对心血管有益的成分。”范志红说。
又比如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陕西岐山臊子面则蕴含着食物多样化的营养学“铁律”。 吃臊子面讲究吃流水席,一大早村里就开吃了,只吃面,不喝汤,趁着热乎劲儿,酸辣爽口的面条下肚,舒坦极了。
饭菜合一,是臊子面的特色,也体现了营养学的经典理论——食物多样化。而这在很多地方的主食上都有体现。
与岐山臊子面相比,我国南方扬州炒饭也不甘示弱,米饭和鸡蛋、青豆、玉米、胡萝卜一起炒食,可以再加点蚝油,不但非常美味,还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B以及胡萝卜素。
范志红建议,平时在家做面或者炒饭时,就可以借鉴这种“饭菜合一”的方法,加入各种颜色的蔬菜,尤其是深色蔬菜,不局限于五种,越多越好。 并且,天然的食材最好用简单的方法烹调。在人工食品大量生产,大量食品被过度加工之后,启示我们终于才明白食材到餐桌的距离,和饮食健康有很大关系。距离越近,中间的环节越少,食物被“干涉”的机会就越少,就越健康。
“中国大闸蟹威胁德国”的新闻让中国人多少有些不可理解,难道美味的大闸蟹还能多到威胁生态平衡?要是在中国早就被送上餐桌成为美食了。但是,从来没有吃过大闸蟹的德国人只好将这些“怪物”卖给中餐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我们身边的食材也许是最适合我们体质的。”这就是中国人的饮食科学,所以也就有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
在江南小镇四面环水的垛田上,芋头是最常见的。对于当地人来讲,芋头既可以当粮食,又可以当蔬菜。芋头中的黏液蛋白被人体吸收后能产生抗体球蛋白,提高机体免疫力。
在中国的海洋牧场——獐子岛的海底,潜水员在礁石的缝隙里努力地寻找着海参。海参靠自己吸附力高达200公斤的肉足紧贴在岩石上,很难被找到。虽然海参在地球上生存了6亿年,但迄今为止,除了西班牙人,只有中国人善于烹饪海参。
在海边生长的人,最常吃海鲜。从营养的角度来说,海产品中富含蛋白质,以及碘、锌、硒等微量元素,味道鲜,营养好。
食物搭配最重要
中国保健协会食物营养与安全专业委员会会长孙树侠介绍说,国人的饮食结构太单一,应该注意食物的搭配。搭配的食物品种越多越好,品种越多,氨基酸的种类也越多;搭配的食物种属越远越好,如动物类与植物类之间搭配,就比单纯的植物类之间搭配更有利于提高蛋白质的生理价值。搭配的食物要同时吃,这是因为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只有同时到达身体组织才能构成人体的组织蛋白。
孙树侠说,在调配食物时应考虑含纤维素高的食品,但由于膳食纤维中含有糖醛酸的羧基,其具有阳离子交换作用,可在胃肠道中结合无机盐如钙、铁、镁、锌等阳离子。因此,膳食纤维摄入过多,可造成体内钙、铁、镁、锌的缺乏,这一点应该引起注意。
赵霖教授介绍说,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强调“平衡膳食、辨证用膳”,提倡含不同营养成分食物的互补。
现实生活中有人喜欢吃肉,简直就是三天不吃肉就想,而有人坚持素食。吃多少肉才合适呢?赵霖告诉记者,人类正常食物结构中植物性与动物性食物的比值应为7:1!正是这个神秘的比例,凸显了人类合理的膳食结构!说明了植物性食物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这无疑是数百万年人类自然进化的结果。
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美国居高不下,近年国内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对内蒙古自治区牧区和农区蒙古族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以肉食为主的牧区,男性成年居民前列腺肥大的发病率远高于农区,显示膳食结构与前列腺疾患的发病相关,因为四条腿的陆生动物脂肪中都含有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的前体)。可见膳食结构西化,肉食过量是前列腺癌发病率明显上升的原因之一。
“吃4条腿的不如吃2条腿的,吃2条腿的不如吃1条腿的,比如1条腿的蘑菇就是健康的食物。”赵霖介绍说,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提倡食物来源多样化,具有广杂性、主从性和匹配性。
吃多少不重要,消耗多少才最重要
现代社会工作效率紧张,白领由于上下班的周期来回,工作得多运动得特别少。运动少了之后由于年纪不断增长,身体状况也就每况愈下。
孙树侠告诉记者,谁也没不让你吃,吃可以,但是必须收支平衡,吃多少不重要,消耗多少才是重要的。
孙树侠认为,第一要迈开腿,一直走下去,每天走7000步,下决心再走下去,一直走到不能走为止。因为只要能走就意味着还有行动和自主的能力,所以他时刻为自己走得够远而欣慰,为还能继续走而加油!
孙树侠介绍说,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维多利亚宣言》的健康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其中,“合理膳食”居首位,是健康的物质基础。那么,什么是“合理膳食”呢?一句话——平衡、多样、适量。其核心就是“平衡”。
按照膳食宝塔,一个健康的成年男子平均每天应该吃300~500克主食,也就是六两到一斤。根据每个人的体重、年龄、性别、活动量不同而有所不同。
赵霖也强调,进食量和体力活动的平衡。肥胖的关键是摄入热量太多,消耗太少。大家一定要注意锻炼,爬楼上一个台阶消耗0.1千卡,下一个台阶消耗0.06千卡,所以运动是最重要的营养——行为营养。
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习惯
古人说,“民以食为天。”西方有谚语“吃得怎样,你就怎样”,意思是,吃得健康你就健康,吃得不健康,你就不健康。
说到健康饮食,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洪昭光的观点是,没必要过分讲究什么样的食品是健康食品,更不必被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说法弄得团团转,怎么吃比吃什么更重要。吃得适量,搭配合理,才是科学健康的吃法。
洪昭光诉记者,只要记住健康饮食的三个“意”就可以了。第一,不必刻意。饮食中摄入多少卡路里、多少脂肪、多少胆固醇、多少盐,不要那么刻意,那能把人给累死。第二,不能随意。不能说既然不必刻意,那我随便吃好了。可以肯定地说,随便吃,会吃出一身毛病。第三,需要注意。怎么注意呢?有三个方案,一个叫十个字的方案,一个叫八个字的方案,还有一个叫六个字的方案。
十个字方案“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就是按照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来搭配,那你已经在是健康膳食了。还有八个字的方案,就是“七八分饱,营养正好”。吃饭就七八分饱。
而六个字的方案更简单了,世界粮农组织提出了21世纪最理想的科学的膳食结构就是六个字:“一荤一素一菇”,洪昭光告诉记者,他现在就这样吃饭。一顿饭里要有一个荤的,有一个素的,还要有一种菇,蘑菇、香菇、金针菇或者黑木耳、海带等。
如何捍卫我们的饮食安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我国居民越来越注重饮食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李里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很多时候食品的色香味和科学饮食是相矛盾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很多美食包括《舌尖上的中国》中介绍的一些,尽管色香味俱佳,常常让人一看就有想饕餮大餐的欲望,但是实际上很多并不符合健康的标注,比如有的食品为了好吃,吃着更香一些,就要多放油、多放糖,尤其是油腻,更是很多中国美食的一个显著特点。如果一个人常常在外吃这样的食品,就会导致人体出现营养过剩等多方面的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教授郑建仙认为,饮食的好坏离不开味蕾的感觉,要让自己吃得舒心、愉快,人们无法排斥色香味,但是饮食健康更是人们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因此在平时,人们无论是自己在家做饭,还是在外用餐,最好在色香味和健康科学饮食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而我国的餐饮企业及厨师也要将寻找这样的平衡点作为一种追求。
不过,在另外一个层面上,目前中国的饮食安全局面极其复杂,也并不是不过于追求色香味就能够解决的问题。这些年,中国的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不少厂矿企业导致大量的土地受到严重污染,重金属含量超标已经成为一些粮食作物和蔬菜种植无法忽视的问题。其次,由于经济利益的刺激,这些年在国内的农作物种植和牲畜禽鱼等肉食动物的生产或者养殖中,乱用农药或者添加剂已经成为令人触目惊心的问题,“毒黄瓜”、“毒大米”、“瘦肉精猪”、“激素鱼”等新闻不时就会出现在报端。而在一些食品、调味品的加工生产过程中,违规使用有毒的工业用添加剂更是成为众多老百姓的梦魇,并且常常是一波未平,另一波又起,它们不时就会挑战老百姓的心理底线和神经,更为严重的是,餐饮行业中废弃物如地沟油也回到了餐桌。有营养学界人士表示,这些年在外面就餐,普通人几乎很难避免食用地沟油。
在生物技术领域,转基因食品的大量产生则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基础知识的缺乏,很多人对转基因作物并没有科学的认识。但是在谣言、误传以及反对者的推动下,现在很多人将转基因食品当成了洪水猛兽。尽管目前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转基因作物有害,但由于一些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也无法得到充分、可靠的保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已经成为无法绕开的话题。
按理说,转基因技术是个科学问题,转基因作物及食品是否对人体有害,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评判,但是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教授林拥军表示,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已经将其当成了发泄的对象或者是政治问题,从而导致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
不过,转基因技术领域的一些研究人员、机构或者种子公司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自身利益的追求,违规研究、种植转基因作物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这也加大了人们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怀疑。
总之,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极其复杂,捍卫我们的饮食安全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有专家表示,如果我国不断完善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加大惩处力度、增加食品生产及销售的透明度、强化媒体监督,我国食品领域的安全局势就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