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企业的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在选用人才时,除了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外,更关注学生的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定位明确、规范严谨等情感因素的发展。随着社会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职业岗位和物质产品的文化内涵日益加深,社会与企业倡导的由文化现象、道德思想、法律与制度等构成的文化内容,体现在具体的职业要求之中。因此,在职业能力水平相似的前提下,社会能力水平高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无疑更具有就业竞争力。
社会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应具有的交往与协调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团队精神、责任感和抗挫折的能力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劳动组织、劳动形式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社会能力在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笔者对班主任在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一、走出挫折心态——优秀从心态开始
尽管职业教育已有所升温,但社会环境普遍追求高学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惯性还存在。职校的生源之中,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的实际文化程度很不理想,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所有课程的考试成绩合计只有一百多分,甚至有学生没有经过任何考试就“保送”到职业院校学习。即使是招收进来的高中生,也多数是因为考大学无望而不得不到职业院校学习。这些学生因为成绩差,不受老师关注,其结果就是自己给自己贴上了“差生”的标签,自暴自弃,甚至从此一蹶不振。有些职业院校的学生,自从进入学校大门的第一天开始,就认定自己学不好,表现出对任何一门课都不感兴趣,对任何一位任课老师的课都听不进去;课堂上要么睡觉,要么看小说,要么发呆,要么玩手机,更有甚者在课堂上说话,影响其他同学。任课老师对其教育,无动于衷;班主任与其交流,得到的只有一句话“我笨,我学不会”,可谓是“油盐不进”,令人心酸。
如何才能使这些学生从困境中走出来呢?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就是发掘他们身上的强项,发挥他们的优势,让他们反复享受成功的喜悦,“差生”就会转化为优秀的学生。同时,还要多与他们交流,让他们意识到:“要想让别人看得起你,你首先得看得起自己。你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很落后,但只要你不服输,在老师的眼里,你仍然是好学生”。
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是抱着东山再起的决心来到职业院校的。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对自己将要开始的学习也是踌躇满志,他们憧憬着自己功成名就时的鲜花和掌声,还有那一张张迷人的笑脸、一声声醉人的赞誉。但是,现实的生活和学习,又让他们睁大双眼,惊恐异常。他们多数会遇到这样的困惑:“我怎么有那么多不懂的问题呢?在课堂上,我明明听懂了,怎么一考试又是不及格?实作课上,老师说的、做的,我都明白了,怎么做起来却又总是不成功呢?”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使他们又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脸上挂满了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确不如别人的无奈与悲哀。他们开始对学习打怵。
究其原因,这也是心态问题,他们把职业技能的学习想象得过于太简单。学习是一件枯燥的“苦差事”,不能有半点的浮躁与虚华,宁静才可以致远。当然,成功的道路上从来都没有一帆风顺。不经历失败,又怎么会有成功。优秀的人物常因不能忍受失败而变成庸人,而许多普通人则也能在忍受失败后成为优秀人物。对于这样的学生,更应该给予疏导,改变其对待挫折的态度,发掘其潜能和长项,克服弱点,把他带到“阳光地带”。
二、塑造团队的良好风貌——优秀源于对所从事事业的自豪感
一个优秀的团队或集体,是这个集体中所有个体成长的良好环境。个体在这样的集体中不仅会受到良好的感染和熏陶,而且会为自己能够成为这个集体或团队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和骄傲。那么,如何培养团队精神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系列化班会,将集体主义精神逐步渗透到同学们的心里。
对于刚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从应试教育的学习过渡到职业技能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过程。没有充分心理准备的学生,很容易陷入困境。所以,第一个系列化班会的主题应该是《如何度过职校生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同学之间的互敬互爱,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学习时段的划分及重点;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衔接;资格证的考取;就业的选择。通过这样的主题班会,学生对于职业院校学习生活,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从而找到归属感。之后,就应该帮助学生制定奋斗目标,以唤起他们对学习、对知名企业甚至是创业的向往。所以,可以推出第二个系列班会——《名企文化及创业之路》。同时,只有美好的理想,而不付诸行动,就会成为空想。从古至今,成功者和失败者都不乏幻想,差距就在于行动。成功者面对百分之一的希望,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失败者面对百分之九十九的希望,却被百分之一的困难所吓倒。在这一基础上,可以推出第三个系列班会——《成功者之路》。
除了系列班会,还可以举行辩论会。辩题可以设定为“大学之路、职校之路孰优孰劣”。辩论双方各由五名同学组成。为了能够在辩论会上有出色的发挥,双方同学都必须进行周密的准备。他们必须在辩论技巧、合理分工、论据搜集、论据筛选、写辩论稿等方面分工合作,还要学会刺探另一方的进展情况,分析对手的人员特点、有可能使用的论点,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在辩论会的现场,要设定评委、主席和主持人,还要有观众。这样,全班同学人人参与,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班级凝聚力得到提高。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逐渐形成“人人都是班级主人”的思想,都会为自己正确的选择而自豪。
三、进行自我管理——优秀基于能力
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单位,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果学生能够借助班级这个平台实现自我管理,对他们的学业和成长,不仅是一个好机会,也会更有效率。对于职业院校学生,在入学之初,因为互不熟悉,班委、团支部可由班主任指定;而一学期之后,可通过竞选的形式,组织班委、团支部。这对于一个需要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的班级来说,属于“上策”。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要形成规范的竞选规则:第一,对于班长和团支书的竞选,要有竞选班子。例如,竞选班长、团支书,但班长、团支书一个人势单力薄,达不到竞选的目的。所以,谁竞选上班长、团支书,谁就自主“组阁”,任命班委、支委、各组组长等,而学习委员则要任命各学科的科代表。第二,班委、团支部工作任期半年,半年一换。半年期限一到,自动解除。然后,开始重新竞选。已经担任过班干部的,不具有竞选资格。这样做的好处是“逼迫”同学们挑选没有担任过班干部的同学继任。这样一来,在校的两至三年时间里,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做班干部的机会,都有锻炼自我管理能力的机会。第三,规定班长、团支书的任职条件。要求班长、团支书必须对这个班级、对自己的工作负起责任。
在竞选班长、团支书等学生干部的同时,也应该相应地加强监督机制的建立。例如,可以在落选的同学中成立班“班议会”。“班议会”议员可以通过海选的方式选出,即得票多者当选“班议会”议员。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起草一个“班议会规则”,以确定议会任务、议会职责、议会权力等。
让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长其才能的重要途径。在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耐挫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技师学院)
社会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应具有的交往与协调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团队精神、责任感和抗挫折的能力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劳动组织、劳动形式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社会能力在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笔者对班主任在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一、走出挫折心态——优秀从心态开始
尽管职业教育已有所升温,但社会环境普遍追求高学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惯性还存在。职校的生源之中,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的实际文化程度很不理想,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所有课程的考试成绩合计只有一百多分,甚至有学生没有经过任何考试就“保送”到职业院校学习。即使是招收进来的高中生,也多数是因为考大学无望而不得不到职业院校学习。这些学生因为成绩差,不受老师关注,其结果就是自己给自己贴上了“差生”的标签,自暴自弃,甚至从此一蹶不振。有些职业院校的学生,自从进入学校大门的第一天开始,就认定自己学不好,表现出对任何一门课都不感兴趣,对任何一位任课老师的课都听不进去;课堂上要么睡觉,要么看小说,要么发呆,要么玩手机,更有甚者在课堂上说话,影响其他同学。任课老师对其教育,无动于衷;班主任与其交流,得到的只有一句话“我笨,我学不会”,可谓是“油盐不进”,令人心酸。
如何才能使这些学生从困境中走出来呢?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就是发掘他们身上的强项,发挥他们的优势,让他们反复享受成功的喜悦,“差生”就会转化为优秀的学生。同时,还要多与他们交流,让他们意识到:“要想让别人看得起你,你首先得看得起自己。你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很落后,但只要你不服输,在老师的眼里,你仍然是好学生”。
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是抱着东山再起的决心来到职业院校的。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对自己将要开始的学习也是踌躇满志,他们憧憬着自己功成名就时的鲜花和掌声,还有那一张张迷人的笑脸、一声声醉人的赞誉。但是,现实的生活和学习,又让他们睁大双眼,惊恐异常。他们多数会遇到这样的困惑:“我怎么有那么多不懂的问题呢?在课堂上,我明明听懂了,怎么一考试又是不及格?实作课上,老师说的、做的,我都明白了,怎么做起来却又总是不成功呢?”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使他们又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脸上挂满了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确不如别人的无奈与悲哀。他们开始对学习打怵。
究其原因,这也是心态问题,他们把职业技能的学习想象得过于太简单。学习是一件枯燥的“苦差事”,不能有半点的浮躁与虚华,宁静才可以致远。当然,成功的道路上从来都没有一帆风顺。不经历失败,又怎么会有成功。优秀的人物常因不能忍受失败而变成庸人,而许多普通人则也能在忍受失败后成为优秀人物。对于这样的学生,更应该给予疏导,改变其对待挫折的态度,发掘其潜能和长项,克服弱点,把他带到“阳光地带”。
二、塑造团队的良好风貌——优秀源于对所从事事业的自豪感
一个优秀的团队或集体,是这个集体中所有个体成长的良好环境。个体在这样的集体中不仅会受到良好的感染和熏陶,而且会为自己能够成为这个集体或团队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和骄傲。那么,如何培养团队精神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系列化班会,将集体主义精神逐步渗透到同学们的心里。
对于刚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从应试教育的学习过渡到职业技能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过程。没有充分心理准备的学生,很容易陷入困境。所以,第一个系列化班会的主题应该是《如何度过职校生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同学之间的互敬互爱,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学习时段的划分及重点;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衔接;资格证的考取;就业的选择。通过这样的主题班会,学生对于职业院校学习生活,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从而找到归属感。之后,就应该帮助学生制定奋斗目标,以唤起他们对学习、对知名企业甚至是创业的向往。所以,可以推出第二个系列班会——《名企文化及创业之路》。同时,只有美好的理想,而不付诸行动,就会成为空想。从古至今,成功者和失败者都不乏幻想,差距就在于行动。成功者面对百分之一的希望,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失败者面对百分之九十九的希望,却被百分之一的困难所吓倒。在这一基础上,可以推出第三个系列班会——《成功者之路》。
除了系列班会,还可以举行辩论会。辩题可以设定为“大学之路、职校之路孰优孰劣”。辩论双方各由五名同学组成。为了能够在辩论会上有出色的发挥,双方同学都必须进行周密的准备。他们必须在辩论技巧、合理分工、论据搜集、论据筛选、写辩论稿等方面分工合作,还要学会刺探另一方的进展情况,分析对手的人员特点、有可能使用的论点,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在辩论会的现场,要设定评委、主席和主持人,还要有观众。这样,全班同学人人参与,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班级凝聚力得到提高。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逐渐形成“人人都是班级主人”的思想,都会为自己正确的选择而自豪。
三、进行自我管理——优秀基于能力
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单位,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果学生能够借助班级这个平台实现自我管理,对他们的学业和成长,不仅是一个好机会,也会更有效率。对于职业院校学生,在入学之初,因为互不熟悉,班委、团支部可由班主任指定;而一学期之后,可通过竞选的形式,组织班委、团支部。这对于一个需要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的班级来说,属于“上策”。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要形成规范的竞选规则:第一,对于班长和团支书的竞选,要有竞选班子。例如,竞选班长、团支书,但班长、团支书一个人势单力薄,达不到竞选的目的。所以,谁竞选上班长、团支书,谁就自主“组阁”,任命班委、支委、各组组长等,而学习委员则要任命各学科的科代表。第二,班委、团支部工作任期半年,半年一换。半年期限一到,自动解除。然后,开始重新竞选。已经担任过班干部的,不具有竞选资格。这样做的好处是“逼迫”同学们挑选没有担任过班干部的同学继任。这样一来,在校的两至三年时间里,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做班干部的机会,都有锻炼自我管理能力的机会。第三,规定班长、团支书的任职条件。要求班长、团支书必须对这个班级、对自己的工作负起责任。
在竞选班长、团支书等学生干部的同时,也应该相应地加强监督机制的建立。例如,可以在落选的同学中成立班“班议会”。“班议会”议员可以通过海选的方式选出,即得票多者当选“班议会”议员。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起草一个“班议会规则”,以确定议会任务、议会职责、议会权力等。
让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长其才能的重要途径。在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耐挫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