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网络空间正在经历深刻的底层化过程.着眼于互联网的整体转型,本文尝试以“底层主体性时代”这一相对系统的解释框架,探索网络舆论场意见表达的时代特征与网络空间深层重构的长期趋势.研究发现,底层价值取向作为网络空间的关键立场基准,成为网络空间好感度最高的指标,成为各类社会思潮争相取悦的对象;底层群体作为网络空间的关键意见群体,正在以其声量和影响力,形塑着中国的网络舆论场;“底层客体性时代”向“底层主体性时代”的转变,成为理解网络空间演进方向的新视域.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多级信息生产、平台商业逻辑与网络空间底层三
【机 构】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20043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网络空间正在经历深刻的底层化过程.着眼于互联网的整体转型,本文尝试以“底层主体性时代”这一相对系统的解释框架,探索网络舆论场意见表达的时代特征与网络空间深层重构的长期趋势.研究发现,底层价值取向作为网络空间的关键立场基准,成为网络空间好感度最高的指标,成为各类社会思潮争相取悦的对象;底层群体作为网络空间的关键意见群体,正在以其声量和影响力,形塑着中国的网络舆论场;“底层客体性时代”向“底层主体性时代”的转变,成为理解网络空间演进方向的新视域.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多级信息生产、平台商业逻辑与网络空间底层三者互动而成的深层网络机制.
其他文献
本文聚焦家庭内部场景,通过质性研究方法,观察一个普米族村落三代同堂的家庭成员如何拍摄和运用抖音.文章将研究对象称为“抖音之家”,通过分析生命周期里的家庭、民族和村落社会中的家庭、社会转型期的家庭三个层次,发现抖音不仅使家庭成员的生命轨迹得以保存和展露,还与家庭生活中亲密情感、亲子互动等紧密相关.由此,作为一种新媒体技术,抖音与特定家庭成员的角色、互动关系、生活方式、家庭结构等因素嵌合在一起.从这个角度看,抖音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家庭的新的方式,同时,家庭也构成了分析和理解新媒介技术的重要文化视角.
本文以1785-1840年《泰晤士报》涉华报道的叙事逻辑为考察对象,研究发现:以1814年为时间分界点,《泰晤士报》对近代中国早期报道经历了从“空间”到“时间”的叙事逻辑转向.前者以建构为宗旨,借助新闻从宏观层面将“陌生而古老”的中国地理坐标、人文风俗等讯息勾勒出来,以达到传播“新鲜异闻”的目的 ,为英国读者初步搭建关于中国的空间想象;后者以“及时”为宗旨,从时间脉络梳理中英贸易近事、凸显冲突的紧急态势.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两种叙事逻辑虽各有侧重,但趋于交融,为英国政府及英国民众了解中国提供了认知路
互联网的出现满足了人类沟通交流几乎所有的想象,民众获得了空前的表达、交往机会,但人类并没有因此在更高程度上达成共识,反而坠入到“后真相时代”“信息茧房”的陷阱.与之相伴的是,群体极化从小群体扩展到公众舆论层面,触发对抗,不断放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撕裂与分歧.本文尝试从对话理论这一视角出发,通过透视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及其原因,进而得出新的结论,提出重返对话是化解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重要路径.
维基百科全书存在着一个群体性、自组织的线上社区.在这个社区中,不仅活跃着众多来自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人类群体,还存在着大量功能、地位、目的 和职责彼此不同的机器人群体.这些人类和机器人共同维护着维基社区,通过撰写、修改、讨论、斗争、妥协和配合等一系列编纂行为全面提升维基百科全书条目的 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机器人不仅是人类力量的增强器,还是拥有独立账户的行动者.它们一方面被人类用户设置了严格的编辑门槛,另一方面依靠虚拟空间赋予的“生理”权力、维基社区赋予的“身份”权力、维基平台赋予的算法权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