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当前高职高专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的现状与不足,探讨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教学体系。
【关键词】工作过程 高职高专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135-03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高职高专人才需求量增大,质量要求提高,高职高专院校要培养满足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对高职高专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系,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满足企业需要,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拟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实践为例,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改革进行探讨。
一、高职高专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现状
(一)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知识定位混乱
教师对企业工作流程和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不了解,不知何谓适度、够用,致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课程知识点重复,缺少优化配置,这又导致学时过多;知识衔接性不好,前后课程没有延续性。由于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定位不准,人才培养模式会存在偏差,这一偏差集中表现为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和距离。
(二)教学内容模块划分不合理
传统的专业课往往按知识体系来组织教学,先学基础的知识,然后逐步深入提高。其专业教学体系,大都可以归纳为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式”或“三段式”的教学体系,学科本位的影子随处可见。有些高职高专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又过分强调技能实践,忽略理论知识学习,教学内容没有合理地体现理论与技能互为支撑的关系。
(三)实践教学内容陈旧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面向机械工业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是,在现实中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多方原因,没有能够建立起适应高职教育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没有足够的比例,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由于校内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实验方法、步骤教条化,实验、实训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多,生产性、工艺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训少。实践环节现代科技含量低,不符合当前生产实际,而且无法随着职业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与充实。因此,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无法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
目前,在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中,传统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分别进行,理论教师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实习教师注重实际操作,再加上课程进度不一,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更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有“三段式”(文化基础课一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一实训)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系在学习内容的开发与编排上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帮助学生获得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以满足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而言,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系,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而设置课程,实现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工作结构重建课程内容结构,重构后的课程内容涵盖了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与知识体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开发,在情境互动的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实现了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一)突出專业核心,深化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后面对的主要岗位群有: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自动化设备与生产线的维护,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机电设备的营销,现代化设备的安装、维护与管理,等等。从职业岗位群出发,明确支撑其职业或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后,对相关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精炼和整合课程内容,构建机械设计、数控加工编程、CAD/CAM和机械加工工艺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均含有课程设计及实训课程。
打破陈旧观念,重新定位课程体系,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予以全新的诠释,摒弃“惰性知识”,而关注“行动知识”,掌握那些对行动至关重要的应用性知识。同时,选用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工学结合式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实现课内教学、课外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具体教学模式如表1所示。
另外,加大课程内容改革力度,将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按照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整合内容,减少学时。此外,对一些课程的局部内容也进行增减,有所侧重。如原来的CAD/CAM应用技术课程,着重对计算机绘图的内部原理及方法介绍,可将此课程改为CAD/CAM应用,注重实用性强的大型软件的使用。
(二)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实践教学中,突破以往只限于验证性、演示性和动作技能训练的低档实验项目,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工艺性等应用性强的实践项目。为此,通过岗位调研,确立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并发展职业能力,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课题来自生产、科研第一线,真题真作,强化岗位技能培训,及时引入本专业领域科技发展新成果。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利用学校的实习实训条件,把实训与职业资格考核结合起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该校充分利用了数控实训中心的有利条件。该中心由于承揽各种机械零部件的加工业务,因此坚持以生产实际零部件为主,对学生进行数控铣、数控车、加工中心、电加工机床的工艺、编程和操作实训,培养学生实际生产能力。加大CAD/CAM应用实训及考证教学环节,主要是在生产型数控机床上的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生产型数控机床的数控加工,注重复杂零件的加工工艺及加工精度的实现,为数控工艺员考证和3DCAD考证打下基础。为此,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正在逐步建立不同级别的多种职业资格考核鉴定站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三)坚持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的专业内涵
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机械类课程占70%左右,电类课程占30%左右,减少通识课、学科基础课的学时,增加专业课的学时。这样设置的原因是几乎所有企业的机械类岗位和电类岗位是分开设置的,没有对应的“机械电子”岗位,因此,必须坚持以机为主,学生才好就业。但是,大量的机电一体化高技术设备又要求机械类技术人员必须既懂机,又懂电,以往传统的纯机械的技术人员很难胜任。因此,机电结合可以给学生未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完善评价体系
创新评价体系,既可以及时发现课程体系的不足之处,也是模块化课程体系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改革考试形式和方法,转变传统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考核学生学习效果除笔试外,在实践操作较多的课程中可以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如答辩、现场测试、现场操作等,实现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相結合,着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三、结语
本文所阐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已经应用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2008级、2009级及2010级的教学。改革后,课堂教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其中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代表学校参加了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广西区数控大赛、第二届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和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青睐,其中2008级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实践证明,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高专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与先学后做、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教学体系相比,能够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更适合于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生源的学情,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责编 吴筱)
【关键词】工作过程 高职高专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135-03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高职高专人才需求量增大,质量要求提高,高职高专院校要培养满足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对高职高专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系,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满足企业需要,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拟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实践为例,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改革进行探讨。
一、高职高专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现状
(一)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知识定位混乱
教师对企业工作流程和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不了解,不知何谓适度、够用,致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课程知识点重复,缺少优化配置,这又导致学时过多;知识衔接性不好,前后课程没有延续性。由于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定位不准,人才培养模式会存在偏差,这一偏差集中表现为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和距离。
(二)教学内容模块划分不合理
传统的专业课往往按知识体系来组织教学,先学基础的知识,然后逐步深入提高。其专业教学体系,大都可以归纳为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式”或“三段式”的教学体系,学科本位的影子随处可见。有些高职高专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又过分强调技能实践,忽略理论知识学习,教学内容没有合理地体现理论与技能互为支撑的关系。
(三)实践教学内容陈旧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面向机械工业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是,在现实中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多方原因,没有能够建立起适应高职教育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没有足够的比例,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由于校内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实验方法、步骤教条化,实验、实训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多,生产性、工艺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训少。实践环节现代科技含量低,不符合当前生产实际,而且无法随着职业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与充实。因此,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无法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
目前,在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中,传统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分别进行,理论教师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实习教师注重实际操作,再加上课程进度不一,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更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有“三段式”(文化基础课一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一实训)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系在学习内容的开发与编排上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帮助学生获得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以满足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而言,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系,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而设置课程,实现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工作结构重建课程内容结构,重构后的课程内容涵盖了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与知识体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开发,在情境互动的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实现了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一)突出專业核心,深化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后面对的主要岗位群有: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自动化设备与生产线的维护,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机电设备的营销,现代化设备的安装、维护与管理,等等。从职业岗位群出发,明确支撑其职业或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后,对相关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精炼和整合课程内容,构建机械设计、数控加工编程、CAD/CAM和机械加工工艺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均含有课程设计及实训课程。
打破陈旧观念,重新定位课程体系,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予以全新的诠释,摒弃“惰性知识”,而关注“行动知识”,掌握那些对行动至关重要的应用性知识。同时,选用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工学结合式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实现课内教学、课外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具体教学模式如表1所示。
另外,加大课程内容改革力度,将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按照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整合内容,减少学时。此外,对一些课程的局部内容也进行增减,有所侧重。如原来的CAD/CAM应用技术课程,着重对计算机绘图的内部原理及方法介绍,可将此课程改为CAD/CAM应用,注重实用性强的大型软件的使用。
(二)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实践教学中,突破以往只限于验证性、演示性和动作技能训练的低档实验项目,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工艺性等应用性强的实践项目。为此,通过岗位调研,确立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并发展职业能力,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课题来自生产、科研第一线,真题真作,强化岗位技能培训,及时引入本专业领域科技发展新成果。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利用学校的实习实训条件,把实训与职业资格考核结合起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该校充分利用了数控实训中心的有利条件。该中心由于承揽各种机械零部件的加工业务,因此坚持以生产实际零部件为主,对学生进行数控铣、数控车、加工中心、电加工机床的工艺、编程和操作实训,培养学生实际生产能力。加大CAD/CAM应用实训及考证教学环节,主要是在生产型数控机床上的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生产型数控机床的数控加工,注重复杂零件的加工工艺及加工精度的实现,为数控工艺员考证和3DCAD考证打下基础。为此,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正在逐步建立不同级别的多种职业资格考核鉴定站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三)坚持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的专业内涵
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机械类课程占70%左右,电类课程占30%左右,减少通识课、学科基础课的学时,增加专业课的学时。这样设置的原因是几乎所有企业的机械类岗位和电类岗位是分开设置的,没有对应的“机械电子”岗位,因此,必须坚持以机为主,学生才好就业。但是,大量的机电一体化高技术设备又要求机械类技术人员必须既懂机,又懂电,以往传统的纯机械的技术人员很难胜任。因此,机电结合可以给学生未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完善评价体系
创新评价体系,既可以及时发现课程体系的不足之处,也是模块化课程体系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改革考试形式和方法,转变传统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考核学生学习效果除笔试外,在实践操作较多的课程中可以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如答辩、现场测试、现场操作等,实现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相結合,着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三、结语
本文所阐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已经应用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2008级、2009级及2010级的教学。改革后,课堂教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其中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代表学校参加了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广西区数控大赛、第二届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和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青睐,其中2008级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实践证明,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高专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与先学后做、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教学体系相比,能够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更适合于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生源的学情,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责编 吴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