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学校德育普遍实效性不高,为人所诟病。究其原因,是学校德育大都“虚”“假”“泛”,高大空全现象严重。如某些学校乐于搞短期效应,导致长效德育缺失。
有些学校动辄举行全校性的活动,“给家长洗一次脚”,“给妈妈一个吻”,“给老师一个拥抱”等,场面热烈感人,社会效应轰动,但当这种“感人”的氛围消失后,孩子们的道德水平是否真有提高却值得商榷。再说,这些举动并不适合让所有同学“秀”,因为有些孩子不喜欢这样表达感情,但不能因此判断他不尊敬家长不喜爱老师。
有些学校教给学生的是理想德育而不是现实德育。例如某位老师在上思想品德课《如何选择健康食品》时,发现学生最喜欢的是一些碳酸饮料、油炸食品,于是要求学生平时选择健康食品。孩子们也不约而同作出了保证,表示要坚决告别“垃圾食品”。可是当老师回到家里,发现自己平时吃的不少就是“垃圾食品”。于是非常感慨,既然自己都无法拒绝“垃圾食品”,却硬要“逼”学生不吃,这样的德育是否有点“违心”?
有些学校善于做表面德育而忽视了学生内在德性的培养。比如进行一日常规评比,将学生在校言行用分数记录下来,而对学生的家庭表现则不闻不问。这容易让人觉得学校并不是真正要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有些学校设立了“道德银行”,并规定了相应的物质奖励,导致一些学生做假骗奖。还有的学校为了应付检查,让学生突击背诵道德规范,或让教师把辅导学生情况都记录在案,最后虽然检查结果理想,但也引致师生反感……
要改变“虚德育”的盛行,需从以下三“实”做起。
从课堂做起,让孩子感受“实惠”。笔者曾看到,在高年级课堂上,一位学生涨红了脸向老师请求上厕所,在同学的一片哄笑声中,孩子匆匆离开了教室。忽然间我想,如果我是那位学生,我更愿意静悄悄地离开教室。为什么成人能够享受的“特权”,孩子们却无法获得?是担心孩子借口上厕所去玩耍,还是担忧其他学生仿效呢?如果教师不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如何要求孩子像个“绅士”“淑女”一样遵守课堂公德呢?于是我和学生约法三章,上厕所可以不经老师同意,自行离开教室就可;但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且不能以此为借口离开教室去玩耍。在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孩子都能遵守这个约定,也能明白这项“特权”的意义所在。类似地,在课堂中有很多小事我们都可以做得更好,而且不要小看这些小事,因为从中可看出学生的道德选择,而学生也能从中获得交往的智慧,感受良善言行带来的好处。因此,“实德育”应该是实惠的,只有如此孩子们才能在日常中奉行,在内心中呼应。
从教师自身做起,让孩子感受“真实”。有些老师总是下意识地认为,孩子是需要“骗”的,能够“唬”住学生是本事,因此而使用一些自己没有意识到的“谎言”,让孩子去做他们做不到的事情。例如让一名经常不交作业的学生写保证书,似乎一经保证就能让其恶习尽除,其结果只能让孩子在“赖交作业”的基础上再加上“说谎”的“罪行”。有的老师要求学生锻炼身体,自己却经常躲在办公室里不出门;要求学生告别网络,自己却偷偷在电脑上打游戏……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德育只是说说而已,不必当真。而老师也会形成这样的观点,学校德育只要学生做到就行了,教师可以不做。这样的德育不“真”,因为脱离了他们的言行实际;这样的德育也不“实”,因为远离了学生生活。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实的德育才是可行的德育。
从学校管理做起,让孩子感受到“实在”。一些学校喜欢采用显性评价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德育水平。学生了解了多少相关知识,做了多少好事,达到了哪些标准,获得了什么荣誉,就能得到怎样的评价。这当然是一种易于操作的方式,但也造成了某些同学虚以应付的态度。做了好事生怕别人不知道,急于登记在班级光荣手册上。老师在的时候做好事,不在的时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学校能够考核到的就做,考核不到的就不做。在班级任劳任怨,在家里好逸恶劳。在公开场合文明用语,在私下里脏话连篇……这对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不仅不利,而且有害。这是显性评价带来的弊病。而采用隐形的评价方式,更能够发现孩子的“实在”。例如在电影《叫我第一名》中,主人公以出色的教学赢得了家长的肯定。一天他发现一个陌生人经常在校外出现,并询问家长和学生,还用笔进行记录。后来主人公得知,陌生人就是“全美最佳教师”的评委之一,他在主人公不知情的状态下,获得了最“正确”的资料,而主人公获得这个奖项也得到了大家的公认。我想在学校评价学生时,不妨也采用这样的形式。因为这样评出的模范才是“实在”的,才能真正起到榜样作用。
总之,学校德育因为实惠而能行,因为真实而可行,因为实在而盛行,这是学校德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
盛泽实验小学
江苏苏州 215228)
责任编辑 余志权
有些学校动辄举行全校性的活动,“给家长洗一次脚”,“给妈妈一个吻”,“给老师一个拥抱”等,场面热烈感人,社会效应轰动,但当这种“感人”的氛围消失后,孩子们的道德水平是否真有提高却值得商榷。再说,这些举动并不适合让所有同学“秀”,因为有些孩子不喜欢这样表达感情,但不能因此判断他不尊敬家长不喜爱老师。

有些学校教给学生的是理想德育而不是现实德育。例如某位老师在上思想品德课《如何选择健康食品》时,发现学生最喜欢的是一些碳酸饮料、油炸食品,于是要求学生平时选择健康食品。孩子们也不约而同作出了保证,表示要坚决告别“垃圾食品”。可是当老师回到家里,发现自己平时吃的不少就是“垃圾食品”。于是非常感慨,既然自己都无法拒绝“垃圾食品”,却硬要“逼”学生不吃,这样的德育是否有点“违心”?
有些学校善于做表面德育而忽视了学生内在德性的培养。比如进行一日常规评比,将学生在校言行用分数记录下来,而对学生的家庭表现则不闻不问。这容易让人觉得学校并不是真正要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有些学校设立了“道德银行”,并规定了相应的物质奖励,导致一些学生做假骗奖。还有的学校为了应付检查,让学生突击背诵道德规范,或让教师把辅导学生情况都记录在案,最后虽然检查结果理想,但也引致师生反感……
要改变“虚德育”的盛行,需从以下三“实”做起。
从课堂做起,让孩子感受“实惠”。笔者曾看到,在高年级课堂上,一位学生涨红了脸向老师请求上厕所,在同学的一片哄笑声中,孩子匆匆离开了教室。忽然间我想,如果我是那位学生,我更愿意静悄悄地离开教室。为什么成人能够享受的“特权”,孩子们却无法获得?是担心孩子借口上厕所去玩耍,还是担忧其他学生仿效呢?如果教师不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如何要求孩子像个“绅士”“淑女”一样遵守课堂公德呢?于是我和学生约法三章,上厕所可以不经老师同意,自行离开教室就可;但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且不能以此为借口离开教室去玩耍。在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孩子都能遵守这个约定,也能明白这项“特权”的意义所在。类似地,在课堂中有很多小事我们都可以做得更好,而且不要小看这些小事,因为从中可看出学生的道德选择,而学生也能从中获得交往的智慧,感受良善言行带来的好处。因此,“实德育”应该是实惠的,只有如此孩子们才能在日常中奉行,在内心中呼应。
从教师自身做起,让孩子感受“真实”。有些老师总是下意识地认为,孩子是需要“骗”的,能够“唬”住学生是本事,因此而使用一些自己没有意识到的“谎言”,让孩子去做他们做不到的事情。例如让一名经常不交作业的学生写保证书,似乎一经保证就能让其恶习尽除,其结果只能让孩子在“赖交作业”的基础上再加上“说谎”的“罪行”。有的老师要求学生锻炼身体,自己却经常躲在办公室里不出门;要求学生告别网络,自己却偷偷在电脑上打游戏……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德育只是说说而已,不必当真。而老师也会形成这样的观点,学校德育只要学生做到就行了,教师可以不做。这样的德育不“真”,因为脱离了他们的言行实际;这样的德育也不“实”,因为远离了学生生活。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实的德育才是可行的德育。
从学校管理做起,让孩子感受到“实在”。一些学校喜欢采用显性评价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德育水平。学生了解了多少相关知识,做了多少好事,达到了哪些标准,获得了什么荣誉,就能得到怎样的评价。这当然是一种易于操作的方式,但也造成了某些同学虚以应付的态度。做了好事生怕别人不知道,急于登记在班级光荣手册上。老师在的时候做好事,不在的时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学校能够考核到的就做,考核不到的就不做。在班级任劳任怨,在家里好逸恶劳。在公开场合文明用语,在私下里脏话连篇……这对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不仅不利,而且有害。这是显性评价带来的弊病。而采用隐形的评价方式,更能够发现孩子的“实在”。例如在电影《叫我第一名》中,主人公以出色的教学赢得了家长的肯定。一天他发现一个陌生人经常在校外出现,并询问家长和学生,还用笔进行记录。后来主人公得知,陌生人就是“全美最佳教师”的评委之一,他在主人公不知情的状态下,获得了最“正确”的资料,而主人公获得这个奖项也得到了大家的公认。我想在学校评价学生时,不妨也采用这样的形式。因为这样评出的模范才是“实在”的,才能真正起到榜样作用。
总之,学校德育因为实惠而能行,因为真实而可行,因为实在而盛行,这是学校德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
盛泽实验小学
江苏苏州 215228)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