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何“恶搞”母亲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41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禧和生母富察氏一直关系不睦,直至慈禧后来成为一国之母——皇太后,两人的关系也未见缓和。好在富察氏凭恃生母身份,慈禧就是再有怨气,也不好任意使性。但慈禧锱铢必较,不是吃亏的主,她便以恶搞母亲的方式来发泄不满。
  咸丰六年(1856年),慈禧的儿子降生,慈禧母凭子贵,晋封懿妃。富察氏得到消息,就张罗着进宫庆贺,没想到刚一入宫,慈禧就给富察氏上演了一出恶作剧。
  按照朝廷礼仪,人宫探望女儿的父母要行跪拜礼。当然这些凭着姿色得宠的女儿,通常只是做做样子,不会真让父母跪拜。看到父母要行礼时,就向身边侍女使眼色,侍女赶忙伸手搀扶,父母则趁势起身,这样既保全了礼仪,父母又不失颜面,皆大欢喜。
  大族出身的富察氏对宫中这些不是规矩的“规矩”了然于胸,她以为只要走个过场,女儿肯定就会忙不迭地命下人搀扶自己。没想到,明明看到富察氏摆出行礼姿态,慈禧却不理不睬。没有主子允准,哪个下人敢擅自乱动?富察氏进退失据,尴尬至极。多亏皇后钮钴禄氏厚道,命人将富察氏搀扶住,不然面子就丢大了。
  有清一代,富察氏一族荣宠不衰,慈禧的母亲虽没念过多少书,但自小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即使打扮得再普通,举手投足都能显示出大家闺秀的气质来。因此富察氏极看不惯那些暴发户家中走出的妇人,一朝发迹,腰包鼓鼓,也不看自身条件,红红绿绿插满头,走起来花枝乱颤,要多俗气有多俗气。慈禧了解母亲的心思,非但不顺着她,还反其道而行。
  有一次,富察氏入宫,慈禧故意指使梳头太监把自己的头发弄成乱蓬蓬的样子,然后往头上插满簪花。知女莫若母,富察氏知道慈禧这是故意给自己添堵,但在专横的女儿面前,她也只能听之任之,丝毫不敢流露出半点怒色,觐见礼仪一点都不马虎,只是自此后,只要不是重大节日,她就很少入宫了。
  慈禧恶搞母亲,好几次使她当众下不来台,也是事出有因。入宫之前,慈禧就有别于普通闺阁少女,既聪明自负又爱出风头。幼时,富察氏亲手为她缝制了一件翠色小衫,非常别致、引人注目。她妹妹看到以后,极为羡慕,也央求母亲为自己缝制。慈禧看到妹妹穿的小衫和自己的一样,自我感觉在姐妹中关注度下降,非常不爽,抄起剪刀把小衫絞成布条。富察氏看到自己辛辛苦苦缝制的衣服被女儿绞烂,非常生气,告诉了慈禧的父亲惠徵。惠徵听后大为光火,非要对慈禧行使家法不可。后经别人劝说,慈禧方才避免了一场皮肉之苦。富察氏也许过后就忘了,但慈禧为此留下的心理阴影却怎么都抹不掉。乃至慈禧贵为太后后,依然对此耿耿于怀。
  富察氏明知女儿恶作剧,但在强势的女儿面前,也只有黯然伤心,却不敢流露半句怨言。直到后来慈禧的儿子处处和她作对时,慈禧对母亲的态度才有所改变,起码不再搞那些恶作剧了。
其他文献
不是所有逆袭都配得到鼓励  时下流行的网络小说中有个流派叫“退婚流”,就是主角开始时是各种惨、各种穷,被退婚,这时候主角一般会说“莫欺少年穷”,结果当然是逆袭成功,反过来对当年嫌弃自己的未婚妻各种打脸,这个未婚妻也会下跪求饶。值得玩味的是,对于这个未婚妻,主角收房不收房会成为一个焦点。几乎所有作者都选择:可以收,但不能当正妻,最好当女奴,还要对她百般羞辱。如果有作者敢把她当官配,读者是一定要开骂的
有人说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就是《史记》的“刺客列传”,尽管只讲了5个人——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但这5个刺客并不以刺杀谋生。比如,曹沫的第一职业是鲁国将军,而其他四位可以说是“士”。  鲁庄公好战,总喜欢发动对邻国齐国的战争,又打不过,曹沫三战三败,鲁国只得割地求和。两国国君在举行签字仪式时,曹沫突然拔出匕首,劫持了齐桓公,逼迫他交还刚刚割去的土地。齐桓公惊呆了,这种打不赢就绑架的方式真是
在成语故事里,叶公的名声并不好:对于神秘的龙,他爱而惧之。从此,“叶公好龙”这种专注表面功夫的可笑作态流传千年,为天下人笑。其实,叶公这个真正存在过的人物被后人误解了,而他被误解之处恰恰来自其闪光点。  出身好且努力  叶公并不姓叶,他是“芈”姓、“沈”氏,真名叫沈诸梁。  “芈”是楚国贵族的姓氏,叶公的父亲就是“一鸣惊人”的楚庄王的曾孙,曾担任过左司马,地位仅次于令尹(相当于相国)。王族后代、高
姜维最早献身于曹魏的国防事业,军事才能无须说,连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都曾一度败于其手。这样的人才,在蜀国不多见,但在曹魏阵营中却是不少。或许就是蜀国人才匮乏的缘故,诸葛亮遇到此等人物,顿时有了收降之心,于是采取离间之计将姜维收到了麾下,目的就是精心调教,为将来的蜀國留下一个统率三军的得力干将。而姜维在魏国本就不显山露水,见诸葛亮如此看重自己,自然也就乐得归降了。有了诸葛亮的倾力栽培,姜维的军事智慧日臻
在中国现代史上,民国才子陶希圣可谓赫赫有名,曾开创了“陶希圣”时代,又因辅佐蒋介石而成为国民党权威理论家,并赢得“蒋介石御笔”之名。而这样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大师级人物,他一生最感激的是妻子万冰如。  1922年,从北京大学毕业的陶希圣接到了安徽省立法政学校的聘书,他自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回湖北乡下接妻子。结婚四年来,因为连生两个女儿,婆媳关系一直紧张,丈夫又长年在外,贤惠的万冰如只能忍气吞声,再加上长
在床外套一层柜子,既实用又保暖,这种床在19世纪末的法国非常流行。  1922年的芝加哥仍处于禁酒令时期,但酒瘾上来了咋办?这位女性展示的特制拐杖里就可以藏一瓶烧酒。  1925年,加拿大人驾驶特别的车辆玩弹球游戏,这对车技的要求是有多高?  1925年,一种用于治療“注意缺陷障碍”的实验装置,把病人包装成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1933年,德国某餐厅的服务员戴着怪异的面具工作,客人是不是都被
一  918年前的1101年八月,苏东坡走了!  他这一生,风雨多,晴天少:22岁丧母,30岁丧妻,31岁丧父,42岁差点死去,45岁起不停被贬,49岁丧子,直到60岁还被贬,终于在66岁,走到生命的尽头。但他给人留下的印象,一直是嘻嘻哈哈。即便生活已如此艰辛了,他还是让自己开开心心。  可以说,学会让自己快乐,是苏东坡留给后人最好的礼物。  先来看看,唐宋时期有贬谪经历的大诗人现存的诗词里,带“
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吴国后,开始大肆清算身边的功臣,先是范蠡出走,而后文种被杀……原本携手共进的君臣最终演变成了一幕幕惨剧。后人将原因归结为勾践是一个“可与共患难,不可共与乐”的人。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  首先,勾践确实属于“可与共患难,不可共与乐”的那类人。在卧薪尝胆的十数年时间里,勾践虽然对他的功臣们信任有加,但并不代表他们就没有引起勾践的忌惮和不满。  在入吴服苦役之前,勾践就在给他送行
《晋书·石勒传》中载,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开国皇帝石勒出身寒微,早年曾以种植黄麻为生。  有一年风调雨顺,黄麻迎来丰收,他趁天气晴朗,夜以继日地收割完毕,然后将黄麻沤入宅前的水塘中。这时,邻居李阳也挑着黄麻来了,见大半个水塘已被石勒占用,放下担子,气呼呼地说:“水塘各用一半,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你该腾出一半地方给我。”石勒毫不客氣地说:“今年收的黄麻太多,半个水塘根本不够用,只能‘先到先得’,谁让你
月满天心,专职作家,已出版古典文化随笔《茶缘心语》《长相思不相忘》及各类散文随笔集等20部,发表各类文字500万字,多部小说签约影视剧。  唐朝诗人李贺被誉为“鬼才”,他上写游仙,下写鬼魅,很少写现实主义作品,但《老夫采玉歌》是个例外。诗中一句“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让人感到惊天动地得凄绝。  李贺这首诗中,没有神也没有鬼,写的是生活在底层、用生命养家的采玉人。《太平寰宇记》记载,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