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C语言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指导是C语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本文根据高校C程序设计教学与实验指导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以更好地协调课堂教学与实验指导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实施效果表明这些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与编程能力。
关键词:C语言 课堂教学 实验指导 协调促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b)-0034-01
C语言是一种通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可有效地用来编制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是当今最为流行的计算机编程语言之一。C语言是许多高校学生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在许多高校中,C语言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指导是分离的,即由两位老师(任课老师与实验指导老师)分别承担。C语言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大不相同:理论教学以语法、基本算法为主,重在学生学习与理解相关基础知识。实验教学以上机实践为主,重在训练学生的编程能力。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理论课时老师讲的内容都理解;但到了实验课才发现很多地方不清楚,代码难以成功实现。归其原因在于课堂教学与实验指导之间的脱节,学生、任课老师与实验指导老师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与交流;另一方面,任课老师与实验指导老师之间也存在分工不明确的问题。针对这些现象,本文从C语言课堂教学、实验指导两个方面明确了学生、任课老师与实验指导老师之间的关系(图1),尤其是后两者之间的协调互助,以促进学生课堂学习与上机实践的同步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与实验效果。
1 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指导中任课老师与实验指导老师之间的交流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C。语言的概念、规则,还要动手编程、上机调试和运行。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边学边练是学好C语言最快的方法,其注重实践,在程序练习中学习C语言的基础知识。如此,就要求任课老师与实验指导老师之间定期进行交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实施方案如下几点。
(1)开课前,实验指导老师辅助任课老师完成教学大纲的设计与教案的编写,特别是上机习题的确定,既要有基本的、较简单的题目,又要有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新颖有趣的题目,务必保证课堂教学与实验指导内容的一致性;
(2)在每堂课结束时,任课老师预先布置下节实验课的内容和题目,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至少完成习题的算法分析和流程图绘制;
(3)实验课之前,任课老师就授课效果与实验指导老师进行交流,尤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并强调需要着重练习的内容以确保相关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4)在上机实验时,实验指导老师根据大纲、经验及任课老师的建议重点讲授难点问题的实践,通过针对性的练习令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保证在有效的时间内有的放矢;
(5)实验课后,实验老师就上机实验效果与任课老师进行沟通,提出改进教学方式的建议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果。
2 在问题答疑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
无论是任课老师还是实验指导老师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问题答疑,所以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问题答疑,这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课堂教学与实验指导的分离,给两位老师关于问题答疑的责任带来了新的问题,常常出现责任与分工不明确,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一般而言,知识学习的问题答疑主要由任课老师或助教负责,上机实践的问题答疑由实验指导老师负责;但是老师有责任回答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并及时进行沟通以改进教学。一定要形成以任课老师和助教为主,实验老师为辅的答疑模式,为学生进一步深化知识学习做好后勤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任课老师在授课时尽量留出30分钟左右的时间用于学生答疑,汇总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2)任课老师安排助教进行每周1~2次的问题答疑,同时充分利用电子邮件通信,汇总问题后向任课老师反映;
(3)在上机实践过程中,实验指导老师汇总学生编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并及时与任课老师交流;
(4)学生、任课老师与实验指导老师定期碰头,共同探讨一些难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改进教学方案。
学生、任课老师与实验指导老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互动是C语言教学中极为重要和关键的部分,在课堂教学、实验指导两个方面都必不可少。本文对此作了切合实际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案,相信这套教改方案的应用将对高校中C语言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产生有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迪明,许家珆,胡德昆.C语言程序设计[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8.
[2] 黄迪明,许家珆,胡德昆,等.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及题解[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8.
关键词:C语言 课堂教学 实验指导 协调促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b)-0034-01
C语言是一种通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可有效地用来编制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是当今最为流行的计算机编程语言之一。C语言是许多高校学生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在许多高校中,C语言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指导是分离的,即由两位老师(任课老师与实验指导老师)分别承担。C语言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大不相同:理论教学以语法、基本算法为主,重在学生学习与理解相关基础知识。实验教学以上机实践为主,重在训练学生的编程能力。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理论课时老师讲的内容都理解;但到了实验课才发现很多地方不清楚,代码难以成功实现。归其原因在于课堂教学与实验指导之间的脱节,学生、任课老师与实验指导老师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与交流;另一方面,任课老师与实验指导老师之间也存在分工不明确的问题。针对这些现象,本文从C语言课堂教学、实验指导两个方面明确了学生、任课老师与实验指导老师之间的关系(图1),尤其是后两者之间的协调互助,以促进学生课堂学习与上机实践的同步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与实验效果。
1 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指导中任课老师与实验指导老师之间的交流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C。语言的概念、规则,还要动手编程、上机调试和运行。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边学边练是学好C语言最快的方法,其注重实践,在程序练习中学习C语言的基础知识。如此,就要求任课老师与实验指导老师之间定期进行交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实施方案如下几点。
(1)开课前,实验指导老师辅助任课老师完成教学大纲的设计与教案的编写,特别是上机习题的确定,既要有基本的、较简单的题目,又要有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新颖有趣的题目,务必保证课堂教学与实验指导内容的一致性;
(2)在每堂课结束时,任课老师预先布置下节实验课的内容和题目,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至少完成习题的算法分析和流程图绘制;
(3)实验课之前,任课老师就授课效果与实验指导老师进行交流,尤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并强调需要着重练习的内容以确保相关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4)在上机实验时,实验指导老师根据大纲、经验及任课老师的建议重点讲授难点问题的实践,通过针对性的练习令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保证在有效的时间内有的放矢;
(5)实验课后,实验老师就上机实验效果与任课老师进行沟通,提出改进教学方式的建议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果。
2 在问题答疑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
无论是任课老师还是实验指导老师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问题答疑,所以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问题答疑,这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课堂教学与实验指导的分离,给两位老师关于问题答疑的责任带来了新的问题,常常出现责任与分工不明确,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一般而言,知识学习的问题答疑主要由任课老师或助教负责,上机实践的问题答疑由实验指导老师负责;但是老师有责任回答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并及时进行沟通以改进教学。一定要形成以任课老师和助教为主,实验老师为辅的答疑模式,为学生进一步深化知识学习做好后勤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任课老师在授课时尽量留出30分钟左右的时间用于学生答疑,汇总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2)任课老师安排助教进行每周1~2次的问题答疑,同时充分利用电子邮件通信,汇总问题后向任课老师反映;
(3)在上机实践过程中,实验指导老师汇总学生编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并及时与任课老师交流;
(4)学生、任课老师与实验指导老师定期碰头,共同探讨一些难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改进教学方案。
学生、任课老师与实验指导老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互动是C语言教学中极为重要和关键的部分,在课堂教学、实验指导两个方面都必不可少。本文对此作了切合实际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案,相信这套教改方案的应用将对高校中C语言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产生有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迪明,许家珆,胡德昆.C语言程序设计[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8.
[2] 黄迪明,许家珆,胡德昆,等.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及题解[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8.